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56卷, 第12期 
刊出日期:2025-03-21
  

  • 全选
    |
  • 李晓鸣, 王健, 赵孟丽, 张蕾, 孙国波, 张干生, 陈超, 陈国顺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索广西特有的优良地方品种右江鹅白羽和灰羽颜色的分子机制。试验采用转录组测序(RNA-seq)技术比较白羽和灰羽右江鹅的毛囊组织转录组差异,通过DESeq2软件分析两组样品的基因表达差异,使用clusterProfiler R软件包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注释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共有275个基因在白羽和灰羽组中差异表达,候选基因包括酪氨酸酶相关蛋白1(TYRP1)、酪氨酸酶(TYR)、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M成员1(TRPM1)、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2(TGFBR2)、性别决定区域Y盒蛋白5基因(SOX5)、磷脂酶Cβ2(PLCB2)、黑素亲和素(MLPH)、黑色素A(MLAN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3(GPX3)和B型内皮素受体2(EDNRB2);GO分析显示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G蛋白偶联受体信号通路、生长相关通路以及有机磷分解代谢过程;KEGG分析表明,差异基因主要集中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信号通路、甘油脂质代谢和谷胱甘肽代谢等通路。试验结果为进一步研究基于羽色筛选右江鹅遗传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 张柳明, 江才雨, 王旭洋, 孙宇轩, 王健, 孙晓梅, 李拥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解冻后的湖羊精液质量,本研究探讨不同解冻温度和时间对湖羊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细管冻精分别在45、55、65、70和75℃条件下进行不同时间的解冻,通过检测精子活率、活力和运动性能探讨各温度下不同解冻时间对细管冻精解冻效果的影响;在上述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检测上述指标和质膜完整性、顶体完整性以及活性氧(ROS)水平来探究各解冻温度在最适宜解冻时间下对精液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结果:在45℃条件下,解冻20 s和30 s后的精子活率、活力以及各项运动速率均显著高于10 s解冻组(P<0.05);在55℃条件下,解冻8 s后的精子活力显著高于5 s解冻组(P<0.05);在65℃和70℃条件下,解冻5 s后的精子活率和活力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75℃条件下,解冻3 s后的精子各项运动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55℃条件下解冻8 s后的精子质膜完整率和顶体完整率均显著高于37℃解冻30 s、70℃解冻5 s和75℃解冻3 s这3组(P<0.05),且ROS水平显著低于37℃解冻30 s、45℃解冻20 s、65℃解冻30 s和75℃解冻3 s这4组(P<0.05)。综上,55℃条件下解冻8 s是最适合湖羊细管精液的解冻方式,可以获得较好的精液冷冻保存效果。
  • 陆艳凤, 张蕾, 孙国波, 段修军, 陈佳乐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6-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番鸭羽色调控机制,本试验以黑羽及白羽番鸭为研究素材,运用Illumina H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不同羽色部位毛囊组织进行转录组测序,经基因本体论(GO)富集分析对差异表达基因功能进行解析,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PCR(RT-qPCR)验证初步获得的上调差异基因,并开展选育后代羽色性状验证筛选研究。结果:以|log2FC|≥6(P<0.05)为筛选条件,获得显著差异表达基因112个(上调基因63个,下调基因49个);进一步分析获得番鸭羽色性状相关候选差异表达基因10个,胶原肌丝生成相关基因可能参与番鸭黑白羽色性状遗传的调控过程,并初步筛选肌节蛋白(MYOT)、肌红蛋白(MB)、5′核苷酸酶1型(NT5DC1)等3个上调基因;开展选育后代番鸭羽色性状表达,筛选的MYOT、MB可作为番鸭羽色遗传的标记候选基因。研究结果丰富了番鸭羽色性状遗传方面的基础性研究,对开展黑羽型番鸭育种具有积极的促进意义和研究支撑。
  • 白佳乐, 张祎, 李元晓, 张雨书, 吕仁龙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23-2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饲粮添加不同比例膨化红枣粉对海南黑山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肉品质的影响。选择体况一致,生理状况相近的海南黑山羊公羊9只,随机分成3组,每组3只,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在饲喂基础日粮的基础上分别添加10%和20%的膨化红枣粉制作的粉料,预试期10 d,正式试验90 d;记录每只羊的采食量、初始体重和末重,采用内源性指示剂法测定海南黑山羊的表观消化率。结果:添加10%和20%膨化红枣粉的海南黑山羊的终末体重、平均日增重和采食量比对照组显著增加,料重比显著降低,均以20%替代量效果明显(P<0.05),而添加膨化红枣粉对海南黑山羊的表观消化率均无显著影响;添加10%和20%膨化红枣粉对海南黑山羊的胴体肌肉重、屠宰率、净肉率的含量有显著性提高,其中以20%替代量效果较好(P<0.05);添加10%和20%膨化红枣粉的海南黑山羊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含量显著增加,以20%替代量效果较好(P<0.05);膨化红枣粉替代组的剪切力显著下降,以20%的替代组下降明显,熟肉率显著增加(P<0.05),以20%替代量效果显著。综上,在饲粮中添加20%的膨化红枣粉,能较好地提高海南黑山羊的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和肉品质。
  • 张伟, 于海波, 杨鸣发, 王园园, 李昌文, 夏长友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29-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对存活率、增重、体重均匀度3个可以衡量育雏好坏的关键指标的对比,选择出1种对SPF雏鸡生长更为有利的加热方式。将480只1日龄SPF雏鸡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只,分别放置在采用翘片管(翘片管组)、黄光红外灯泡(黄光组)、暖风机(暖风机组)、红光红外灯泡(红光组)加热方式的隔离器内,饲养至28日龄,在育雏期间(0~4周龄)每周统计动物存活率、平均增重及体重均匀度。结果:黄光组4周的存活率为95%,其他3组的4周存活率为100%,表明黄光组的存活率最低;增重方面,翘片管组和暖风机组的4周累计增重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体重均匀度方面,暖风机组和红光组均为80%,高于其他两组;为确定差异产生的原因,对各组隔离器内部的平均温度、温度均匀度和平均照度进行了检测,4组平均温度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翘片管组的最大温差明显大于其他3组;平均照度方面,黄光组和红光组显著高于翘片管组和暖风机组(P<0.05)。综上,通过多个指标的比较研究提示,暖风机组温度均匀度好、光照强度最佳,SPF雏鸡的存活率高、平均增重多、体重均匀度好,不损害饲养员职业健康,安全经济方面也较好,是SPF鸡育雏比较理想的加热方式。
  •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4年版引证报告共收录了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正式出版的1 998种中文期刊和167种英文期刊,其中畜牧、兽医科学类期刊共收录21种,包括19本中文期刊和2本英文期刊,《畜牧与兽医》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9。21种期刊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 马霞, 张国祖, 张继臣, 韩烨, 王林, 王兴涛, 马仲彬, 王德云, 郭振环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35-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制定自拟催情微粉的质量标准并验证其促进生殖系统发育的药效学。采用薄层色谱法对样品中的当归、α-香附酮进行鉴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淫羊藿苷的含量进行测定;采用小鼠子宫重量法测定自拟催情微粉的药效学。结果:自拟催情微粉供试品的色谱中,样品与当归、α-香附酮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均显示相同颜色的斑点,阴性对照品则无,专属性强,建立了当归、α-香附酮的鉴别方法;淫羊藿苷含量测定显示呈线性关系良好(R2=0.997 5),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87%,10批中试产品的淫羊藿苷平均含量为0.15%,将自拟催情微粉含量限度定为淫羊藿苷不得少于0.12%;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每天给药自拟催情微粉24、8 g/kg剂量组可以显著提高小鼠子宫器官系数。综上,建立的检测方法可行、稳定,可用于自拟催情微粉的质量控制,自拟催情微粉具有促进小鼠生殖系统发育的作用。
  • 吴道义, 王明进, 陈家栋, 王霞, 曾继晶, 周礼扬, 罗耀, 李坤, 马金萍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4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威宁黄牛源发酵乳杆菌的潜在益生特性和开发益生菌制剂的可行性,本研究进行了益生菌的分离鉴定、耐酸耐胆盐试验、抑菌试验和全基因组测序研究。结果:从35份样品中分离得到11株发酵乳杆菌,均对低pH值和胆盐有良好的抗性,尤其是发酵乳杆菌5;抑菌试验发现发酵乳杆菌5有显著的抑制大肠杆菌的效果,将其命名为GZHN2023LC。基因组测序发现该菌基因组全长达2 077 921 bp,共编码2 011个蛋白;经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直系同源簇(COG)、基因本体论(GO)、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等数据库比对,发现该基因组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代谢能力强,同时转录和膜运输活跃,可能与其发酵多糖产生乳酸以及能够合成抗菌肽、胞外多糖有关。综上,发酵乳杆菌GZHN2023LC能够快速增殖,对酸和耐盐有良好的抗性,且有显著的抗菌特性,基因组测序也发现该菌有良好的益生潜能,具备用于益生菌制剂的潜力。
  • 周媛丽, 曾筠雅, 孟婷, 石蕊, 吴小马, 黄克和, 甘芳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50-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槲皮素(quercetin, QCT)对MRCD60纯化饲料诱导的小鼠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NAFLD)的干预效果。将24只SPF级健康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正常饮食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Con),MRCD60纯化饲料喂养作为模型组(MRCD60),MRCD60纯化饲料和25 mg/kg QCT喂养作为QCT低剂量组(QCT1),MRCD60纯化饲料和50 mg/kg QCT喂养作为QCT高剂量组(QCT2),QCT1组和QCT2组在MRCD60喂养3周后再加入QCT继续喂养3周;饲养6周后,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丙氨酸氨基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氨酶(AST)以及肝脏组织中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的含量;苏木素-伊红染色和油红O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组织的病理学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各组小鼠肝脏组织炎症相关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6(IL-6)和白介素1β(IL-1β)mRNA水平的变化;免疫荧光检测各组肝脏中F4/80蛋白表达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小鼠肝脏中4-羟基壬烯醛(4-HNE)含量的变化。结果:与Con组相比,MRCD60组小鼠肝脏体积增大,颜色由红润变为深棕色,肝脏重量和肝脏指数增加,TG和TC含量增加,ALT和AST活性增加,大量脂质堆积,肝脏TNF-α、IL-6和IL-1β mRNA水平和F4/80蛋白含量升高,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下降,丙二醛(MDA)和4-HNE含量升高;与MRCD60组相比,QCT1、QCT2组均显著减少肝脏脂质堆积,抑制肝脏炎症,降低肝脏氧化应激。综上,QCT可以改善MRCD60纯化饲料诱导的NAFLD小鼠肝脏脂质沉积、病理损伤、肝脏炎症和氧化应激。
  • 游姝萌, 贾昕婧, 王勇, 张文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57-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畜禽养殖场环境中抗生素抗性基因(ARGs)的研究现状、热点及趋势,本研究以中国知网、维普、万方和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为数据源,利用文献计量软件CiteSpace和VOSviewer对2003—2023年该领域的发文量、国家及发文机构、作者、期刊和关键词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该领域发文量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英文文献发文量和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中文文献;中国在发文量和国家/机构间影响力方面占据重要地位,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期刊是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禽畜粪便”、“处理工艺”、“重金属”、“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地下水”等是目前的研究热点关键词,该领域研究逐渐转向更宏观的视角和更先进的检测技术。未来的研究应重点集中在前沿检测技术的应用和防止ARGs从畜牧养殖业到人群中进一步扩散,影响临床抗生素治疗的有效性。
  • 张国良, 吴营霞, 高盛果, 高志远, 赵旭冉, 孙哲, 张云静, 田克恭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65-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对猪源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临床分离株进行免疫原性和毒力相关的基因鉴定、小鼠毒力试验、猪只致病性研究及药敏试验,以期进一步认识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的毒力和致病性,为其亚单位疫苗的研发、临床防控及治疗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细菌分离培养、革兰染色、生化鉴定、种属和荚膜血清型PCR鉴定、基因测序、免疫原性和毒力相关基因PCR检测等方法进行细菌鉴定,并分别在小鼠和猪上进行毒力试验和致病性研究。结果:分离到1株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并命名为F-HN-2301株;F-HN-2301株对小鼠的毒力较强,腹腔注射465、48和6 CFU/只时,小鼠在感染后24~50 h内全部死亡;F-HN-2301株对猪的致病力也较强,耳缘静脉和气管注射攻毒2.72×1010 CFU/头时,均可引起猪只出现体温升高、精神不振、食欲废绝、呼吸困难等临床表现,其中耳缘静脉组猪只攻毒后18~24 h内全部死亡,气管注射组猪只攻毒后24~48 h内60%死亡,而耳缘静脉注射比气管注射攻毒途径发病更快、死亡率更高;药敏试验显示F-HN-2301株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噻呋等9种药物高敏。综上,荚膜血清F型多杀性巴氏杆菌对猪有强致病性,养殖企业和科研者应关注其在临床上的危害性和流行趋势。
  • 李子镛, 任金瑞, 吴香菊, 丛晓燕, 李均同, 齐静, 王晓晔, 胡悦, 杜以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74-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构建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NSP4蛋白及其3个主要结构域的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包装慢病毒并检测4种慢病毒在人单核细胞白血病细胞THP-1和猪肺泡巨噬细胞PAM中的表达。试验以质粒pXJ41-HA-NSP4为模板,分别扩增NSP4全长及其3个结构域NSP4-DⅠ、NSP4-DⅡ、NSP4-DⅢ片段,连接到pCD513B慢病毒表达载体中,构建重组质粒pCD513B-NSP4、pCD513B-NSP4-DⅠ、pCD513B-NSP4-DⅡ、pCD513B-NSP4-DⅢ;将慢病毒重组质粒与包装质粒pLP1、pLP2、pLP/VSVG共转染HEK-293T细胞,包装获得4种重组慢病毒rLV-NSP4、rLV-NSP4-DⅠ、rLV-NSP4-DⅡ、rLV-NSP4-DⅢ,并感染HEK-293T细胞测定病毒滴度;分别将4种重组慢病毒感染THP-1细胞、PAM细胞,荧光显微镜观察目的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目的基因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不同感染时间目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4种慢病毒rLV-NSP4、rLV-NSP4-DⅠ、rLV-NSP4-DⅡ、rLV-NSP4-DⅢ感染HEK-293T细胞的病毒滴度分别为2.2×10~6、2.8×10~6、2.5×10~6和2.5×10~6 TU/mL;荧光显微镜观察显示4种慢病毒感染THP-1细胞和PAM细胞后阳性细胞数均随时间的增加而增多;qPCR结果表明目的基因转录水平在慢病毒感染后60 h内随着感染时间增加而升高;Western blot表明4种慢病毒能够成功感染THP-1细胞和PAM细胞并稳定表达相应的目的蛋白,且蛋白表达水平随着感染时间增加而升高。综上,本研究成功包装PRRSV NSP4及其3个主要结构域重组过表达慢病毒,为进一步研究PRRSV NSP4及其3个结构域的功能奠定了基础。
  • 张秀华, 吕晓妍, 苏玮玮, 陈超阳, 路伟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81-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评价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1N1 LN株+H3N2 HLJ株)对2021年国内H1N1亚型猪流感流行毒株的交叉保护效果。将10头4周龄健康易感猪随机均分为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疫苗接种组每头接种疫苗2 mL,首免14 d后进行二免,对照组未接种疫苗;首免后28 d,每头猪经气管内注射A/Swine/Jiangsu/NL33/2021(H1N1)(简称NL33株)4.0 mL;综合临床症状、鼻拭子病毒分离和肺脏病变3个方面进行判定。结果:试验组保护率为80%,对照组发病率为100%。综上,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H1N1 LN株+H3N2 HLJ株)接种对2021年国内流行的H1N1亚型猪流感病毒攻击产生了较好的交叉保护效果,猪群接种该疫苗后能有效抵抗猪流感流行毒株的攻击。
  • 高之煜, 曹鑫艳, 范文雨, 顾兰英, 张彦兵, 孙延鸣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85-9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绵羊肺炎支原体(Mo)感染盘羊杂交羊后免疫功能的变化。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免疫球蛋白(Ig)、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相关细胞因子以及CD4浓度和CD8浓度;按照前期建立的绵羊支原体肺炎发病模型的方法,对6只盘羊杂交羊人工感染发病,设为感染组,另外6只盘羊杂交羊注射等量PBS为对照组;在攻毒第0、7、14、21和28天分别采集静脉血,分离血清,检测IgG、IgA、IgM、NF-κB、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17(IL-17)、白细胞介素-18(IL-18)、CD4与CD8的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Mo感染导致盘羊杂交羊血清中IgA与IgM在14 d后显著升高(P<0.05),IgA、IgM、IgG在21 d后极显著升高(P<0.01);NF-κB与IL-1β水平在14 d显著升高(P<0.05),在21、28 d极显著升高(P<0.01);IL-17水平在28 d极显著提升(P<0.01);IL-18水平在21 d后极显著提升(P<0.01);CD4浓度及CD4/CD8比值在14 d显著降低(P<0.01),CD8浓度在14 d后显著升高(P<0.01)。综上,Mo感染盘羊杂交羊后,可刺激宿主的IgA、IgG、IgM水平升高,NF-κB、IL-1β、IL-17和IL-18表达水平上升,CD4浓度降低,CD8浓度升高,使宿主的细胞免疫与体液免疫功能均出现了异常。
  • 熊潘锋, 琚晓阳, 严泽琳, 雷蕾, 张嵘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9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了解浙江省宠物源性大肠埃希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及流行分布特征。本研究分别从1家宠物医院和3家宠物美容院采集患病和健康宠物的肛门拭子标本分离大肠埃希菌;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进行抗菌药物敏感性试验,使用含有美罗培南的筛选平板和胶体金试验复查耐碳青霉烯类大肠埃希菌(CREC),PCR扩增检测mcr-1和blaCTX-M型基因;采用全基因组测序分析CREC、mcr-1阳性的大肠埃希菌(MCRPEC)和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ESBL-EC)的耐药特征。结果:共分离得到83株大肠埃希菌,其中患病宠物中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氟苯尼考、氯霉素、氨曲南、头孢噻肟和头孢他啶的耐药率显著高于健康宠物(P<0.05);在83株分离株中,检出39株产CTX-M酶的ESBL-EC,以CTX-M-15(16株)和CTX-M-14(22株)为主;分离到两株产NDM-5碳青霉烯酶的CREC和一株携带mcr-1.1基因的MCRPEC。综上,宠物可能成为耐药菌的携带者和传播者,对人类健康造成潜在威胁。
  • 金佳昱, 陈纳, 梁冰, 孟琪, 邓璐璐, 曾亦然, 平继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97-1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分析H1N1亚型流感病毒A/WSN/1934(WSN)感染A549细胞后差异表达的长链非编码RNA(lncRNA)MSTRG.15296.5作用,为阐明流感病毒致病相关lncRNA的功能及机制提供基础。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MSTRG.15296.5的表达;通过空斑试验确定MSTRG.15296.5对病毒复制的影响;检测天然免疫相关基因的表达并对MSTRG.15296.5潜在靶基因进行分析。结果:MSTRG.15296.5对WSN的感染具有促进作用,能够下调多个干扰素刺激基因(ISGs)的表达。综上,MSTRG.15296.5通过抑制ISGs介导的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促进流感病毒复制,为宿主和病毒相互作用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为后续防控流感病毒感染提供了新思路。
  • 于亚明, 邓翔文, 武志勇, 崔冀秦, 李奎, 施宗傲, 刘振广, 杨阳, 赵海成, 未钰杨, 刘丽, 王德云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04-1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中药复方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效果及抗炎作用的影响,选择20头患子宫内膜炎奶牛,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0头,分别为中药复方组和阳性药物组。中药复方组奶牛每头每天灌服0.4 g/kg体重的中药复方,阳性药物组奶牛每头每天肌肉注射盐酸头孢噻呋注射液0.04 mL/kg,连续给药5 d,同时另选择10头健康奶牛,作为健康组,记录给药前及停药1 d后各组奶牛体温变化、子宫分泌物评分,以评价子宫内膜炎的治愈效果;检测奶牛子宫黏液、血清中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的水平以及血清生化指标,以评价中药复方的抗炎作用及安全性。结果:给药前与健康组相比,中药复方组与阳性药物组奶牛体温及子宫分泌物评分显著升高(P<0.05);停药1 d后,中药复方组与阳性药物组奶牛体温及子宫分泌物评分降低(P<0.05);停药1 d后,中药复方组和阳性药物组治愈率分别为70%和60%,有效率分别为10%和20%,总有效率均为80%;此外,给药前,中药复方组与阳性药物组奶牛子宫黏液及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显著高于健康组(P<0.05),而与给药前相比,中药复方组和阳性药物组奶牛在停药1 d后子宫黏液及血清中TNF-α、IL-6、IL-1β的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给药前后,中药复方组与阳性药物组奶牛血清生化指标无显著性变化。综上,中药复方可发挥明显的抗炎作用,有效防治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效果同抗生素相当,且无毒副作用,为开发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新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 马叶涵, 王真, 王亦琳, 陈超超, 孙雷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10-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水产食品安全日益受到社会关注,我国水产养殖用药的管控也日趋严格和规范,但仍存在水产品兽药残留超标现象,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和检测方法标准偶有缺失。本文从全球渔业水产养殖总产量、水产动物批准使用的兽药及应用、水产食品动物中兽药残留标准、水产动物兽药残留现状以及相关问题的分析和建议进行综述,以期为养殖企业规范用药、监管部门政策的制定、科研机构水产食品安全研究的开展提供参考。
  • 耿庆华, 王哲晖, 于恒智, 王永刚, 李成镛, 贾赟, 王群, 姜焱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18-12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裂谷热是由裂谷热病毒(Rift Valley fever, RVF)引起的一种重要的人兽共患病,被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列为通报疫病,已在非洲和阿拉伯半岛造成多次暴发,给对人类和动物健康危害巨大。据报道我国有很多地区是裂谷热发生和传播的中高风险地区。本文对国外研究裂谷热流行病学和疫苗的研发进展进行了综述,以期对我国对裂谷热的研究以及口岸预防控制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思路。
  • 颜培实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26-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学的科学研究与课程设置必须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放眼世界、面向未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本文以动物科学这门专业为例,从社会需求、地方品种种质资源、家畜繁殖力、评价家畜耐热性、专业课程设置、校企合作实践这6大方面展开论述,以期为我国畜牧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基础。
  • 张振东, 吴承月, 陈月, 文威, 王文强, 朱振邦, 李向东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31-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猪轮状病毒(porcine rotavirus, PoRV)是引起仔猪消化系统疾病的主要病原之一,感染后会引发以腹泻、呕吐、脱水和体重减轻为特点的急性肠道传染病。近年来,PoRV的检出率、流行率及发病率均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毒株多样性日趋复杂,给我国养猪生产带来了新挑战。PoRV的发生与流行不仅给养猪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也对公共安全卫生构成严重威胁。本文综述了PoRV的基因组特征、病毒分离与流行情况、诊断与防控策略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PoRV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控提供参考。
  • 刘子琛, 陈婷, 张永亮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2): 139-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细菌性疾病的防治一直以来是全球畜牧业研究的重点,由于抗生素在畜牧业的不规范使用,细菌耐药性和药物残留等问题严重影响了畜牧生产和食品安全,亟需寻找新的替代品。噬菌体作为一种天然的抑菌剂,已有近百年研究历史,因其特异性强、繁殖速度快和安全高效等特点,目前在多重耐药菌疾病治疗和食品加工等方面均取得较好效果,并在畜禽养殖中显示出巨大的潜力。本文综述了噬菌体的定义、形态结构与分类、治疗的优势与局限性以及在畜牧生产中的应用,以期给畜牧生产中噬菌体的应用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