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56卷, 第11期 
刊出日期:2025-03-21
  

  • 全选
    |
  • 常卫华, 杨富贵, 张桥桥, 王娟红, 倪国超, 赵影, 严光文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绵羊妊娠早期中的调控作用,研究其对绵羊生殖生理的调控机制。通过高通量技术对不同生理时期绵羊卵巢进行转录组测序,结合生物信息学获得差异lncRNA;利用顺式(cis)和反式(trans)关系探讨差异lncRNA靶基因,对靶基因进行基因本体(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研究lncRNA表达模式。结果:试验成功构建了绵羊妊娠早期RNA文库,每个样品平均产出11.50 G数据,并且每个样品与基因组平均比对率为93.88%;试验共检测到23 219个差异基因,其中mRNA 418个,lncRNA 49个(已知17个,候选32个);对49个差异lncRNA通过cis和trans关系分析获得341个靶基因;GO和KEGG通路研究表明,5个lncRNA(LOC105612389、BGIG9940_27655、RPS28、BGIG9940_27548和BGIG9940_27563)在妊娠期表达显著或极显著升高(P<0.05或P<0.01),均参与早期胎儿发育及相关调控过程;RT-qPCR结果表明,5个lncRNA基因表达量达到一定临界值时,预示该母羊已经妊娠。提示:5个lncRNA单独或联合使用有望作为早期妊娠检查的候选生物标志物,对绵羊早期妊娠诊断及提高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王琳琳, 李乐康, 戴乾, 魏春来, 孙雨迪, 张婉蓉, 谭菊, 武彩红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0-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抗氧化剂对冷冻姜曲海猪精子的保护作用。采用精子直线运动检测精子活力,异硫氰荧光素标记的花生凝集素(FITC-PNA)染色检测精子顶体完整性,碘化丙啶(PI)染色检测精子质膜完整性,体外受精和培养检测受精卵的卵裂情况,透射电镜观察精子超微结构,评价冷冻保存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对姜曲海猪精液分别冷冻保存1周、1个月、3个月、6个月、9个月和12个月,观察冷冻保存时间对精子质量的影响;在稀释液中分别添加抗氧化剂甲磺酸米托醌(MitoQ),2,4-二硝基酚(DNP)和4-羟基-2,2,6,6-四甲基哌啶-1-烃氧基(Tempol),每种抗氧化剂均添加25、50和100μmol/L 3种浓度,以筛选出冷冻保存效果最优的抗氧化剂;对添加50μmol/L MitoQ的解冻精子进行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精子冷冻保存不同时间后,各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添加不同浓度的MitoQ、DNP和Tempol均对冷冻保存1周精子的活力、顶体完整率、质膜完整率和体外受精卵裂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但以添加50μmol/L MitoQ效果最好;添加50μmol/L MitoQ对精子质膜、线粒体和微管等结构均具有一定的冷冻保护作用。综上,稀释液中添加50μmol/L MitoQ对于超低温保存姜曲海猪精液具有潜在的保护优势,具有一定的开发价值。
  • 赵广伟, 姜东凤, 王志敏, 轩康波, 马健翔, 陈玉龙, 邵舒愿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6-2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冷冻稀释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瘦素(LEP)对豫西黑猪精子冷冻保存效果的影响。选用12头豫西黑公猪精液,在冷冻稀释液中添加浓度分别为0、2.5、5、7.5、10 ng/mL的LEP,检测解冻后豫西黑猪精子的运动参数、功能参数、受孕率等指标,筛选出最佳LEP添加浓度;用最佳浓度组和对照组精液分别对发情母猪人工授精,观察受孕效果。结果显示:冷冻稀释液中添加5 ng/mL LEP组与其他组在精子的活力、曲线速度(VCL)、直线速度(VSL)、平均路径速度(VAP)、线性度(LIN)方面差异显著(P<0.05);在线性指数(STR)方面,5、7.5、10 ng/mL LEP组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均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在振动指数(WOB)方面,5 ng/mL LEP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在DNA完整率、质膜完整率、线粒体膜电位和顶体完整率方面,5 ng/mL LEP组与其他各组差异显著(P<0.05);新鲜精液组与5 ng/mL LEP组受孕率结果相近(P>0.05)。由此可见,在冷冻稀释液中添加LEP能有效提高豫西黑猪精子的冷冻效果,可能是由于LEP减轻了精子在快速冷冻和解冻过程中带来的氧化应激损伤,提高了精子冷冻效果和受孕率。
  • 郑忠, 纪秀冉, 马晓菲, 智云霞, 胡伯欣, 刘从, 田树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22-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观察地塞米松诱导澳湖杂交经产母羊集中分娩的效果。将189只经产妊娠母羊随机分为7个组(6个试验组,1个对照组),每组27个重复,试验组分别在母羊妊娠期第144、145天的18:00分别注射地塞米松16、20和24 mg(分别记录为144-16、144-20、144-24、145-16、145-20、145-24),对照组不进行地塞米松注射处理;观察并记录母羊的产程、羔羊娩出、胎衣排出的时间以及母羊是否发生难产,记录初生羔羊的首次站立、吃初乳的时间,羔羊初生重和产活羔数,进一步追踪新生羔羊的2周龄重、断奶重以及母羊下次参与配种的受胎率。结果显示:对照组50%母羊完成分娩需81.10 h,而试验组50%母羊完成分娩需11.90~48.21 h;对照组产羔持续时长为141.84 h,各试验组产羔持续时长均低于对照组,其中145-16组的产羔持续时长最短(29.18 h),145-24组为次最短(56.65 h);36 h分娩率,试验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145-16组母羊全部完成分娩(36 h分娩率达到100%),而对照组36 h分娩率仅为20%;所有试验组母羊的难产率、胎衣不下率、产活羔率、产程时长、胎衣排出时长、第一情期受胎率及总受胎率与对照组相比均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新生羔羊的站立时长、吃初乳时长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地塞米松不同处理方案出生的单羔、双羔及多羔,其初生重、2周龄重、断奶重及断奶日增重在统计学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综上,在本试验条件下,6种方案均可以诱发澳湖杂交母羊集中分娩且对母羊和羔羊无不良影响,生产实践中推荐使用分娩集中度高的145-16方案。
  • 艾克拜尔·艾合麦提, 程志跃, 阿布力皮孜·买买提, 樊琛, 木热迪力·麦麦提, 王旭光, 赵国栋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28-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和前列腺素(PG)对湖羊初产母羊同期发情和繁殖性能的影响。将199只健康、体况良好、空怀的初产母羊随机分为GnRH组(n=103)和PG组(n=96),分别用2种激素进行同期发情处理,GnRH组采用GnRH+PG+GnRH方法处理,PG组采用PG+PG方法处理;处理后24、48、72 h观察母羊的发情表现,对发情母羊即时进行人工授精,配种时每只羊肌肉注射促黄体素释放激素A3;授精后35 d使用B超机进行妊娠诊断,统计受胎率和产羔情况。结果显示:2组母羊发情时间均主要集中在0~24 h,显著高于24~48 h和48~72 h(P<0.05);总发情率GnRH组(84.47%)与PG组(79.17%)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组母羊的受胎率、产羔率、单羔率、双羔率、多羔率和流产率也均无显著差异(P>0.05);PG组的药物费用为6.55元/只,GnRH组的药物费用为9.91元/只,PG组的成本更低。结论:鉴于GnRH组与PG组的同期发情效果接近,考虑到成本因素,建议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应用PG组方法对初产母羊进行同期发情处理。
  • 王晋, 王春涛, 王月, 刘鑫, 李万超, 张海博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33-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人工授精后荷斯坦奶牛头胎受胎率,研究肌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最佳时间和浓度,持续跟踪8头奶牛在输精后30 d内血清中的孕酮浓度变化,每2 d检测1次,分析峰值出现时间;在每个峰值出现前1 d,分别对奶牛肌注1 000 IU hCG或100μg GnRH(n=30),并设置相应空白对照(n=30),分析各组受胎率;选择受胎率高的处理组奶牛,在授精后13 d分别注射1 000、2 000和3 000 IU的hCG(n=30),分析对应受胎率。结果显示:孕酮在授精后2、6和14 d出现3个峰值,分别是1 479、1 472和1 431 pmol/L。在授精后1、5、13 d,肌注GnRH组的受胎率分别是34.5%(10/29)、46.7%(14/30)、40.0%(12/30),对照组为39.3%(11/28),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836);肌注hCG组受胎率分别是21.4%(6/28)、37.9%(11/29)、58.6%(17/29),对照组为30%(9/30),其中授精后1 d与授精后13 d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授精后13 d,肌注hCG的1 000、2 000和3 000 IU梯度试验受胎率分别为50.0%(15/30)、56.7%(17/30)、80.0%(24/30),其中肌注1 000 IU与3 000 IU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综上,授精后13 d肌注3 000 IU hCG能显著提高头胎奶牛受胎率。
  • 谢泽晨, 刘雯怡, 张昊, 王恬, 张莉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37-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日粮添加辣椒碱(CAP)对脂多糖(LPS)攻毒仔猪肠道抗氧化功能的影响。选取初始体重相近的28日龄断奶仔猪24头,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CON)和LPS组饲喂基础日粮,LCA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800 mg/kg的CAP,试验周期35 d; LPS组和LCA组仔猪于采样前4 h按照100μg/kg体重的剂量腹腔注射LPS,CON组仔猪腹腔注射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结果显示:与CON组相比,LPS攻毒仔猪空肠总抗氧化能力(T-AOC)和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含量显著下降(P<0.05),8-羟基脱氧鸟苷(8-OHdG)含量显著升高(P<0.05),回肠T-AOC和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活性以及GSH含量显著下降(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P<0.05);日粮中添加CAP可显著提高LPS攻毒仔猪空肠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降低8-OHdG含量(P<0.05),显著提高回肠T-SOD和GSH-Px活性(P<0.05);LPS攻毒导致仔猪空肠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的mRNA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CAP可显著提高LPS攻毒仔猪空肠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AKT)、核因子红细胞2相关因子2(Nrf2)和SOD1的mRNA表达量(P<0.05),以及回肠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1(GPx1)的mRNA表达量(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CAP具有改善LPS攻毒仔猪肠道抗氧化功能的作用,其中空肠抗氧化功能的提高可能与激活PI3K/AKT/Nrf2信号通路有关。
  • 赵武, 银慧慧, 冯林川, 汪艳华, 颜国庆, 陆晶山, 姜源明, 曾雪颜, 邓明中, 刘伟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4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不同育雏模式对种鸽产蛋量、种蛋受精率、种蛋孵化率、育雏数和饲料消耗量等生产性能的影响。选取6月龄银王鸽配对种鸽960对,随机分为非育雏模式组(R0)、哺育2只模式组(R2)、哺育3只模式组(R3)、哺育4只模式组(R4),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40对,试验时间6.5年。结果显示:每对种鸽每年的产蛋量,R0组高于各育雏组(P<0.05),R2组高于R3和R4组,R2、R3和R4组均在2岁最高;R2育雏模式产蛋适宜期为1~6岁,而R3和R4育雏模式产蛋适宜期缩短为1~5岁。1~5岁期间各育雏组与R0组的种蛋受精率差异不显著(P>0.05),6~7岁期间R2组种蛋受精率高于R3和R4组(P<0.05)。各组种蛋的孵化率相对稳定,保持在94.3%~95.2%之间,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R2、R3、R4组1~6岁平均每年种鸽的育雏数分别为(17.079±0.665)、(22.412±0.804)和(28.768±0.923)只,组间差异显著(P<0.05)。R2、R3和R4组育成乳鸽每年的饲料消耗量分别为(3.37±0.14)、(3.08±0.13)和(2.81±0.12)kg/只,组间差异显著(P<0.05)。综上所述,不同育雏模式对种鸽生产性能存在一定影响,R3和R4育雏模式能提高乳鸽产量,降低饲料消耗量,缩短种鸽的种用年限。
  • 孟凡华, 常龙维, 王亮, 王申元, 薛日夫, 张东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48-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揭示双峰驼肾脏在高糖环境中的抗氧化能力,以其离体培养的肾皮质和髓质细胞为材料,以双峰驼生理血糖值7.1 mmol/L浓度的葡萄糖培养基为对照,10、15、25和40 mmol/L葡萄糖浓度进行高糖逆境模拟培养,检测各处理组的活性氧(ROS)水平和抗氧化基因的水平。结果显示:高糖应激下,肾皮质细胞内ROS含量在10、15、25 mmol/L糖浓度下有极显著增加(P<0.01),肾髓质细胞内ROS含量在15、25、40 mmol/L糖浓度下有极显著增加(P<0.01);肾皮质细胞中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2、SOD3、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1、Gpx3、溶质载体家族6成员1(SLC6A1)、溶质载体家族14成员1(SLC14A1)在10 mmol/L糖浓度下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Gpx1、Gpx3、Gpx4、糖皮质激素受体(GR)、过氧化物酶体生物发生因子5(PEX5L)、多聚结合蛋白2(PCBP2)、ATP柠檬酸裂合酶(ACLY)在40 mmol/L糖浓度下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肾髓质细胞中CAT、Gpx1、Gpx3在10 mmol/L糖浓度下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CAT、SOD1、Gpx1、Gpx3在40 mmol/L糖浓度下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SLC6A1在25 mmol/L糖浓度下mRNA表达量极显著上升(P<0.01)。提示:双峰驼肾皮质细胞对糖浓度变化敏感,糖浓度偏离生理范围即引发ROS增加,激活抗氧化基因表达,产生显著氧化应激反应;相比之下,肾髓质细胞对糖浓度变化较不敏感,仅在极端糖浓度偏离时表现出类似反应。高糖环境下两者均展现抗氧化能力,但肾皮质细胞表现出更强的抗氧化适应性。
  •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2024年版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核心版)自然科学卷》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采用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与评价方式,遴选中国自然科学领域各学科分类重要期刊作为统计来源期刊。2024年版引证报告共收录了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正式出版的1 998种中文期刊和167种英文期刊,其中畜牧、兽医科学类期刊共收录21种,包括19本中文期刊和2本英文期刊,《畜牧与兽医》综合评价总分排名第9。21种期刊主要指标详见附表。
  • 曹爱巧, 韩银涛, 张玲, 施远国, 胡祥娜, 陈志军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57-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深圳市居民膳食暴露风险程度,评估深圳市水产与畜禽类产品中喹诺酮类兽药的多残留膳食累积风险。对深圳市559份水产品样本与939份畜禽类产品样本进行喹诺酮类药物残留检测,结合深圳市膳食调查数据,基于喹诺酮类兽药的相对效能因子,采用大规模计算机模拟的方式,对不同人群喹诺酮类兽药的累积膳食暴露量进行评估。结果显示:样品中喹诺酮类兽药整体检出率较低,所有药物的合格率均超过了99%,诺氟沙星、培氟沙星、洛美沙星检出率为0,但水产品中恩诺沙星的检出率较高,可达27.37%,水产品中的残留量整体水平略高于畜禽类产品中的残留量,含量均值分别为6.185μg·kg-1和1.544μg·kg-1。深圳市15岁以上居民的暴露评估结果显示:各人群累积暴露量的均值、P50、P97.5、P99风险水平小于每日允许摄入量(ADI),在P99.9高风险水平下,累积暴露量有可能超过ADI值;15~17岁低年龄组人群的暴露风险高于高年龄组人群,女性人群的暴露风险高于男性人群。结论:深圳市水产与畜禽类产品中喹诺酮类兽药检出水平较低,合格率较高;居民的累积性暴露风险水平较低,深圳市水产与畜禽类产品中喹诺酮类兽药的检出率较低,合格率较高;居民的累积性暴露风险较低,总体处于较为安全的水平,但有极少部分人群的暴露量存在超过ADI值的风险;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做好喹诺酮类兽药残留量的跟踪监测,并引导居民合理健康膳食。
  • 希尔艾力·阿不力克木, 德力拜尔·木拉提, 张佳怡, 孟研, 阿得力江·吾斯曼, 刘丹丹, 郭庆勇, 赛福丁·阿不拉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63-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柠檬酸钠-硫酸铜方法制备若羌红枣多糖铜螯合物(RJP-Cu),并对其含量、表征、安全性、补铜效果及免疫增强活性进行综合检测分析,其中安全性试验选择36只SPF级昆明(KM)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和灌胃2 300、1 150、575、288、144 mg/kg RJP-Cu试验组。结果显示:RJP-Cu与若羌红枣多糖(RJP)相比,多糖含量、蛋白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糖醛酸含量下降,铜含量从2 mg/kg提升至583 mg/kg, RJP-Cu电镜结构发生明显变化,RJP-Cu同时具有多糖和铜螯合吸收峰;安全性评价结果显示,RJP-Cu的安全使用浓度为575 mg/kg,该浓度下小鼠血常规各项指标与空白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肝脏、肾脏和肠道无病理变化。RJP-Cu补铜效果呈浓度依赖性,随着RJP-Cu浓度提高,血清、肝脏和肌肉中铜浓度提升;RJP-Cu低剂量(144 mg/kg)组相对空白对照组能够显著促进小鼠免疫球蛋白(Ig)A、IgG、白细胞介素(IL)-2、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分泌(P<0.05),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增强活性。结论:RJP-Cu螯合成功,144 mg/kg低剂量的RJP-Cu具有良好的免疫增强作用。
  • 张硕, 姬贺龙, 丁晨晨, 宋素泉, 闫丽萍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72-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开发安全有效的新型兽用疫苗佐剂,将乳杆菌胞外多糖与季铵化壳聚糖自组装制备出两种纳米颗粒佐剂(NPs 7-4和NPs 8-2),研究其对蛋白抗原的免疫增强效果。纳米颗粒佐剂与血清4型禽腺病毒(FAdV-4)五邻体蛋白(Penton base)亚单位疫苗颈部皮下免疫接种7日龄SPF鸡21 d后肌肉注射JS株FAdV-4,测定组织器官病毒载量和泄殖腔排毒量,白油佐剂作为对照。结果显示:两种纳米颗粒佐剂对Penton base亚单位疫苗均具有缓释作用;与白油佐剂组相比,NPs 8-2佐剂组极显著提高了免疫鸡的血清特异性抗体水平(P<0.001),而NPs 7-4佐剂组抗体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与白油佐剂相比,NPs 8-2佐剂组提高了疫苗的攻毒保护率,组织脏器损伤明显减轻,组织病毒载量和泄殖腔排毒量显著减少(P<0.05),而NPs 7-4佐剂组免疫增强作用不显著。综上,NPs 8-2佐剂能有效增强血清4型禽腺病毒Penton base亚单位疫苗的免疫效果,减少抗原蛋白用量,产生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其免疫增强效果明显优于传统白油佐剂。
  • 张晗玥, 杨盛华, 李立, 郭亚伟, 余水兰, 尹丽娟, 蔺文成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80-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确定福建省某商品肉鸡场出现的腿病病原,同时了解其病原的遗传进化特征和致病特点,对送检病鸡组织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并经PCR检测、测序分析等方法进行鉴定。结果:成功分离到1株呼肠孤病毒(ARV),命名为FJZQH23。该分离株在鸡肝癌细胞(LMH)上能够良好增殖,且有明显的细胞病变。ARV主要保护性抗原基因σC的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FJZQH23与Ⅰ型参考株4599隶属同一分支,两者亲缘关系较近。基于σC基因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分离株FJZQH23与参考株4599相似度较高为86.9%,而与疫苗株S1133相似度为80.1%。对14日龄肉鸡致病性试验结果表明,分离株FJZQH23能够引起跗关节和脚垫出血。研究表明,基因Ⅰ型ARV感染为该肉鸡场的发病病原。本研究结果为该肉鸡场ARV感染的综合防控措施制定提供了依据。
  • 程泽, 李智, 王延辉, 王文强, 朱振邦, 曲向阳, 李向东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86-9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广东省某规模猪场引起母猪繁殖障碍及仔猪死亡的主要病原,通过实验室检测病死仔猪肺脏及淋巴结样品中常见病原,发现存在猪圆环病毒2型(PCV2)的感染。对阳性样品进行全基因组扩增、测序后,与国内外其他PCV2毒株进行同源性比对,建立系统遗传进化树并进行分析;通过猪肾细胞系进行病毒分离,使用荧光定量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法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结果显示:分离的毒株GD-2为PCV2a基因型,基因组全长为1 768 bp。与其他毒株相比,GD-2与H24-1-2019、E15-2-2019、F18-2-2019这3株PCV2毒株基因组同源性为99.9%。毒株GD-2经PK-15细胞系连续传代,第7代病毒滴度为104.375 TCID50/0.1 mL。本研究为广东地区PCV2的流行提供了新的数据信息。
  • 李超, 戴美霞, 王双翔, 独佳芸, 黄克和, 张毅, 薛峰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94-9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评估云南边境地区活牛走私传入赤羽病的可能性,收集整理云南边境地区活牛非法调入数量等信息,利用“情景树”法建立传入风险随机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结果显示:每走私调入1头境外活牛,赤羽病传入我国的概率为50.37%(95%CI:41.64%~60.29%),每年约有76头感染赤羽病的活牛自云南边境走私进入我国,境外活牛走私导致赤羽病传入我国的风险仍不容忽视,赤羽病通过境外活牛走私传入我国的风险取决于境外活牛被我国海关查获并无害化处理的可能性,建议加强边境的管控力度和海关的查获力度。本研究对赤羽病通过云南边境地区活牛走私传入我国的风险进行了定量评估研究,为我国防范赤羽病的境外传入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
  • 王艺, 沈鹏, 钱莺娟, 蔡畅, 常星, 韩秀琚, 徐蛟, 郑龙三, 王志亮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00-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小反刍兽疫(PPR)是我国计划要消灭的重大外来动物疫病,对于实施疫苗免疫预防的省份或地区,必须确保免疫覆盖率和免疫抗体合格率,才能有效阻断病毒的传播。我国在春防、秋防期间,会组织开展免疫抗体监测活动,对抗体水平不高的场户及时开展补免工作。为综合评价PPR的群体免疫情况,利用荟萃(Meta)分析方法对已发表的文献进行了梳理分析。通过关键词匹配和全文阅读,共有59篇文献符合要求纳入分析,包含样品252 048份,抗体平均阳性率为85%(95%CI:83%~87%)。通过进行亚组分析和Wilcoxon显著性检验,发现山东省和江苏省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余省份;不同场户类型之间,规模场的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散养户;不同检测方法之间抗体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本研究的分析结果为PPR根除计划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 刘芳, 乌志勇, 王金玲, 苗苗, 苏日娜, 白伟琴, 卡楚拉, 格日勒图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09-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通过收集陕西榆林市某羊场具有呼吸道病史的绵羊肺组织样本,开展病原微生物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样本经培养后分离得到支原体疑似菌株,对可疑菌株进行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确定为疑似绵羊肺炎支原体(Mesomycoplasma ovipneumoniae)。通过16S rRNA特异性引物扩增获得361 bp目的基因片段。经测序后BLAST分析发现,分离菌株的基因片段均与绵羊肺炎支原体的Y98参考株(GenBank登录号:NR_025989.1)同源性为97.81%,在遗传进化树同一分支,将其命名为绵羊肺炎支原体SY-1菌株。按照梯度稀释SY-1菌液,采用解脲支原体(CCU)计数方法绘制其生长曲线,结果发现绵羊肺炎支原体的最高菌量可达到10~9 CUU。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显示,SY-1对多西环素高度敏感,对环丙沙星中度敏感,对头孢曲松、庆大霉素、苯唑西林、恩诺沙星和阿奇霉素均显示为低敏感度,而对利福平不敏感。本试验为羊场呼吸道疾病的防治和临床用药提供了参考。
  • 秦海斌, 包喜军, 朱骞, 陈舒, 贺星亮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14-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展H3N2亚型犬流感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本研究拟原核表达犬流感病毒(CIV)血凝素1(HA1)基因,建立一种灵敏、准确、稳定的ELISA检测方法。对地方毒株的HA1基因进行氨基酸序列优化,采用化学合成法合成目的基因,插入pET30a中并转化至大肠杆菌表达,对蛋白进行纯化、鉴定,建立CIV间接ELISA方法。结果显示:优化后的HA1基因序列密码子对原核表达系统的CAI指数升至0.88,无复杂二级结构,蛋白可获得高效表达;原核表达后蛋白主要存在于包涵体中,经纯化、复性后的蛋白具备作为诊断抗原的应用价值;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国内采集的1 690份犬血清,显示H3N2亚型CIV整体阳性率为9.23%,与商品化试剂盒符合率为97.9%。提示: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可靠,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
  • 钱雅静, 黄伊芹, 谭雨箫, 邢帅, 马明香, 张笑笑, 张歌音, 徐百昌, 司红彬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21-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究复方救必应(CIRC)对葡聚糖硫酸钠(DSS)联合大肠杆菌诱导肠道屏障损伤的保护作用。将30只体重(20±2)g昆明雌鼠随机分成3个处理组,每组10只,分为空白组(CON)、模型组(DE)和CIRC预防组(CDE)。CON组饮用纯净水,DE组和CDE组自由饮水(含3%DSS溶液)5 d,第6天DE组和CDE组灌胃0.5 mL含菌量10~8 CFU/mL的大肠杆菌O157:H7菌液,之后饮用纯净水;试验期间CDE组灌胃3.64 g/kg CIRC,CON组和DE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次/d,连续给药10 d。每天评估小鼠体重变化、疾病活动指数(DAI);末次给药12 h后,收集小鼠血液、结肠、肝脏和肾脏,评估结肠长度,HE染色观察结肠组织的病理学变化,ELISA法测定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2(IL-1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髓过氧化物酶(MPO)和脂多糖(LPS)的含量,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闭锁小带蛋白-1(ZO-1)和闭合蛋白(Occludin)基因表达量,平板计数检测大肠杆菌O157:H7感染后小鼠器官载菌量。结果显示:与DE组相比,CDE组小鼠体重显著增加(P<0.001),DAI显著降低(P<0.001),结肠长度缩短被显著抑制(P<0.001),血清中IL-1β、IL-6、TNF-α、MPO和LPS含量显著降低(P<0.01),ZO-1和Occludin的mRNA表达量显著提高(P<0.05),并且显著抑制了大肠杆菌O157:H7从肠道转移至肝脏和肾脏(P<0.001)。结果表明:CIRC对DSS联合大肠杆菌诱导小鼠肠道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CIRC维持肠道机械屏障,阻止大肠杆菌O157:H7的定殖和转移,进而抑制全身性炎症反应有关。
  • 赵辉, 吴珊珊, 韩伟, 王贵华, 付秀花, 孙瑶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28-1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猪塞内卡病毒感染是由塞内卡病毒(SVA)导致的,临床上表现为鼻吻、蹄冠部出现明显的水疱,与口蹄疫引起的临床症状比较类似。2007年,加拿大首次报告该病毒感染猪群,随后在全世界多个国家相继出现,对世界生猪养殖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该病尚未有商品化疫苗使用,因此对该病的防控形势严峻。本文从SVA感染的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实验室诊断、疫苗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控、诊断、疫苗研发等方面提供参考。
  • 余立韬, 彭国瑞, 邹兴启, 关雪, 余祖功, 朱元源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36-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 ASF)是一种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 ASFV)引起的高致病性、出血性猪传染病,急性感染死亡率高达100%。ASF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编码蛋白超过150种,其中结构蛋白50多种,非结构蛋白100多种。本文对近年来ASFV蛋白质结构和功能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讨论了在病毒感染、组装、DNA复制、宿主细胞代谢调控和免疫逃逸等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分析了ASFV蛋白质在病毒生命周期中扮演的角色和多种蛋白质之间相互作用,以期为未来针对非洲猪瘟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
  • 本刊编辑部
    畜牧与兽医. 2024, 56(11): 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畜牧与兽医》是由我国著名兽医传染病学家、现代兽医教育家罗清生教授等老一辈科学家于1935年创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栋教授等于1950年复刊,是我国第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畜牧、兽医类科技期刊。现由教育部主管,南京农业大学主办,每月10日出版。本刊是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农林核心期刊,荣获首届江苏期刊方阵期刊双效期刊,2004年获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和教育部颁发的全国高校优秀期刊二等奖,2019年获“致敬创刊70年”荣誉,2020年度获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2023年度获江苏省高校优秀期刊,荣获历届全国畜牧兽医类优秀期刊一等奖。主要读者对象是各级畜牧、兽医科技工作者和大专院校师生等。主要刊登畜牧、兽医两学科各领域的研究报告、文献综述,倡导健康养殖新理念,解读疫病防控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