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3年, 第55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胡光玲, 申涛, 伍治敏, 谭元成, 张依裕, 敖政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柯乐猪与大白猪胎盘组织形态及营养转运、血管生成、抗氧化应激和细胞凋亡与其繁殖性能差异的相关性。比较大白猪与柯乐猪窝均产仔数、产活仔率、初生重、胎盘绒毛数量、血管数量,以及胎盘营养转运、血管生成、抗氧化应激、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柯乐猪的窝均产仔数、产活仔率和平均初生重均显著低于大白猪(P<0.05);通过组织形态学分析发现,柯乐猪胎盘相较于大白猪表现为绒毛数量不足和发育不良;实时荧光定量PCR显示,柯乐猪胎盘中葡萄糖转运基因溶质载体家族2成员1(SLC2A1)和氨基酸转运基因溶质载体家族38成员10(SLC38A10),抗氧化应激相关基因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抗细胞凋亡基因B淋巴细胞瘤-2基因(BCL-2)的转录水平显著低于大白猪胎盘(P<0.05),而脂肪酸转运蛋白4(FATP4)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大白猪胎盘(P<0.05);柯乐猪胎盘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CAT酶活性显著低于大白猪胎盘(P<0.05),而活性氧(ROS)自由基水平显著高于大白猪胎盘(P<0.05);通过TUNEL分析显示,柯乐猪胎盘组织的细胞凋亡水平极显著高于大白猪胎盘(P<0.01)。结论:胎盘组织形态发育不良以及营养转运、抗氧化、抗凋亡能力不足可能是造成柯乐猪胎儿数量少和初生重低的重要原因,这可为探究柯乐猪繁殖性能的调控机制提供重要依据。
  • 张振威, 施本良, 黄炳舰, 王长法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规模化饲养条件下驴的繁殖性能,以山东地区规模化养驴场为调研对象,采用调查问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分析13家规模化养殖场德州驴的繁殖率,对比分析自繁自养模式与专业繁育模式的能繁母驴繁殖率差异。选取自然交配繁殖记录齐全的山东省德州市某规模化驴场,通过分析繁殖记录获取德州驴(三粉驴和乌头驴)的初配日龄、初次产驹天数、妊娠天数及空怀间隔等繁殖性能指标。结果显示:自繁自养模式驴场的母驴繁殖率多为30%~50%,专业繁育模式的能繁母驴繁殖率显著高于自繁自养模式(P<0.05)。对繁殖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三粉驴的初配日龄、初次产驹天数、妊娠天数和空怀间隔均小于乌头驴,其中空怀间隔差异最明显,最高相差48 d;三粉驴的平均妊娠天数为(362.3±0.3)d,且随着胎次的增加呈现逐渐增加的趋势。结果表明,山东地区规模化驴养殖场的德州驴繁殖率较低,空怀间隔较长,导致母驴的繁殖周期较长,繁殖性能整体表现较低。
  • 张庆玲, 任钰为, 孙瑞萍, 刘海隆, 王峰, 李丹丹, 晁哲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6-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五指山猪背最长肌与半腱肌的遗传差异,鉴定差异甲基化区域(DMRs)和差异甲基化基因(DMGs),采用全基因组重亚硫酸盐测序技术(WGBS)对五指山猪背最长肌和半腱肌进行DNA甲基化水平检测和DMRs分析,对DMGs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通路富集分析,并与已有的转录组数据进行整合分析,探讨基因组甲基化对基因表达差异的影响。结果显示:五指山猪背最长肌和半腱肌全基因组范围内胞嘧啶甲基化主要发生在CG序列上;在CG序列环境下,启动子和第一外显子区域的甲基化水平低于其他基因区域,该环境下五指山猪背最长肌和半腱肌间存在348 613个DMRs和17 484个DMGs, DMGs主要富集到61个GO条目和289个KEGG通路;在五指山猪背最长肌和半腱肌mRNA差异表达前10位的基因中,锌指结构家族成员4(ZIC4)、锌指结构家族成员1(ZIC1)、成对同源异型结构域蛋白转录因子1(PITX1)、碱性-螺旋-环-螺旋转录因子1(SIM1)、小清蛋白(PVALB)、SEC14类脂质结合因子5(SEC14L5)、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B家族成员11(SERPINB11)、肌球蛋白结合蛋白H (MYBPH)这8个基因存在DMRs, 5个基因(ZIC4、PITX1、SIM1、SEC14L5、MYBPH)存在启动子区甲基化差异。本研究为阐明五指山猪骨骼肌生长发育机制提供表观遗传学依据。
  • 龙勇, 黄稳, 韩勇, 袁超, 王圣, 王德凤, 粟朝芝, 吴春雅, 杨洋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2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中药渣对贵州黑山羊采食、反刍行为、腹泻率的影响。选取35只6~7月龄健康、体重相近的舍饲贵州黑山羊公羔羊,随机分成5组,每组7只,对照组饲喂基础发酵全混合日粮(FTMR),试验Ⅰ、Ⅱ、Ⅲ、Ⅳ组分别为添加30%、40%、50%、60%的中药渣替代基础日粮中部分粗饲料,混匀发酵制成FTMR饲喂,预试期5 d,正试期7 d。结果表明:1)对照组FTMR为深褐色,试验Ⅰ、Ⅱ组FTMR为浅褐色,而试验Ⅲ组FTMR为黄褐色,试验Ⅳ组为土黄色;各组FTMR随着中药渣添加量增高而酸香味逐渐浓郁,均未出现霉变,试验Ⅲ、Ⅳ组FTMR均发生粘连,轻度腐败。2)试验Ⅰ、Ⅱ组日均干物质采食量较对照组分别提高了12.16%、13.51%(P>0.05);试验Ⅱ组采食速度极显著高于试验Ⅰ、Ⅳ组和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采食率显著高于试验Ⅲ组(P<0.05),较对照组提高了20.34%(P>0.05);对照组昼夜采食时间(24 h)、昼采食时间、饮水时间和饮水次数极显著高于试验各组(P<0.01),躺卧、休息和睡眠时间极显著低于试验各组(P<0.01);试验Ⅲ、Ⅳ组排粪、排尿次数极显著高于试验Ⅰ组和对照组(P<0.01),试验Ⅱ组粪便颗粒均匀,粒度小,颗粒明显。3)试验Ⅰ、Ⅱ组昼夜反刍周期数、每反刍周期持续时间、昼夜反刍时间及昼反刍时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其余试验组(P<0.01);试验Ⅱ组每个食团咀嚼次数和咀嚼时间极显著高于对照组和试验Ⅲ、Ⅳ组(P<0.01)。综上,40%中药渣FTMR品质优良,日粮适口性好,显著提高贵州黑山羊采食,促进贵州黑山羊反刍活动效果最佳。
  • 张小敏, 程亚民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30-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探讨微生态制剂对肉鸡成活率、生产性能、屠宰性能及鸡舍有害气体和养殖经济效益等指标的影响。试验将10 000只健康AA肉鸡雏鸡平均分为5组,Ⅰ组为空白对照组;Ⅱ~Ⅴ组为微生态制剂处理组,其中Ⅱ组为乳酸菌处理组,Ⅲ组为枯草芽胞杆菌处理组,Ⅳ组为酵母菌处理组,Ⅴ组为乳酸菌、枯草芽胞杆菌和酵母菌复合处理组。根据日龄不同添加不同量的微生态制剂(0~21日龄1 kg温水中添加100 g微生态制剂,22~41日龄1 kg温水中添加200 g微生态制剂,酵母菌每吨饲料添加1 kg),连用41 d。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肉鸡成活率约提高2.0%(P<0.05),料重比约降低0.05(P<0.05),屠宰率约提高1.34%(P<0.05),全净膛率约提高0.23%(P<0.05),胸肌率约提高0.24%(P<0.05),腿肌率约提高0.22%(P<0.05),腹脂率约下降0.06%(P<0.05),第30天鸡舍内NH_3浓度约降低8.58 mg/m~3(P<0.05),养殖经济效益约提高1 403.14元(P<0.05)。研究表明复合微生态制剂饲喂能够显著提高肉鸡成活率和生产性能,改善肉鸡的屠宰性能,降低鸡舍内NH_3的含量,提高肉鸡养殖的经济效益。本研究为肉鸡高效健康的生态养殖提供了指导,也为复合微生态制剂在肉鸡生产中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张杰, 李明阳, 锁云鹏, 刘俊泽, 李春梅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35-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微生物制剂改善冬季鸡舍内NH_3和CO_2浓度。选取鸡舍构造、配套设施、鸡只数量、生长状态、日龄及饲养管理模式相同的2栋鸡舍,一栋鸡舍为对照组,另一栋鸡舍为处理组,分别挑选鸡舍内1、4、7列鸡笼,每列鸡笼分上、中、下3层,每栋鸡舍共设9个处理点,处理点位于鸡笼粪带末端,测量点位于处理点上方5 cm处。试验期间每天中午12:30对处理组每个处理点各喷洒约170 mL的微生物制剂(主要成分为复合乳酸菌、复合芽孢杆菌、复合酶制剂、酵母菌、载体),对照组处理点喷洒相同量的水,同时每天8:30、12:30、16:30对2栋鸡舍的测量点进行CO_2、NH_3浓度检测。结果显示:在时间维度上,处理组测量点的NH_3浓度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处理组测量点的CO_2浓度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在空间维度上,处理组1、4、7列测量点的NH_3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处理组1、4、7列测量点的CO_2浓度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处理组上、中、下层测量点的NH_3浓度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而处理组上、中层的CO_2浓度与对照组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果表明,微生物制剂对冬季鸡舍内NH_3的产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对CO_2浓度没有太大影响。研究结果为降低冬季鸡舍内NH_3浓度提供了一定参考依据。
  • 石帅, 孙志华, 赵珊珊, 刘浩, 李威, 孙林海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41-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全球气候变暖加剧,高温、干旱等极端性天气灾害增多,热应激严重影响我国畜牧业的发展,尤其是对奶牛养殖业更为明显。为了了解我国不同地区奶牛受热应激的影响情况,依据全国奶牛的分布情况挑选黑龙江、宁夏、湖北、上海、广东和四川6个代表性地区,利用1961—2020年的气象数据分析各地区的温度变化特征,同时采用温湿度指数(temperature humidity index, THI)分析了近10年(2011—2020年)6个地区热应激环境的总体变化规律及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近60年来,6个地区温度变化整体均呈上升趋势,热应激环境逐渐变大。南方地区热应激出现的时间普遍早于北方,程度也相对更严重。热应激对各地区奶牛产奶量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上海地区奶牛产奶量受热应激影响最大。通过对不同地区的温度、湿度等综合分析,能够更好地了解热应激对我国不同地区奶牛生产性能的影响,对指导热应激下奶牛的饲养管理,提高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 杨王浩, 王博, 刘薇, 高登科, 董浩, 张粉丽, 李超, 赵泓淙, 王逢博, 刘祖培, 靳亚平, 陈华涛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49-5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克隆奶牛昼夜运动输出周期(circadian locomotor output cycles kaput, CLOCK)基因的蛋白编码区序列(coding sequence, CDS),构建该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检测CLOCK基因在奶牛不同组织的相对表达丰度,并预测分析奶牛CLOCK蛋白的高级结构、理化性质及其功能特征。以奶牛肝脏组织cDNA为模板,通过PCR扩增奶牛CLOCK基因CDS区片段,利用同源重组法将其连接至pcDNA3.1-Puro-N-3HA载体;经酶切与测序鉴定后,将鉴定正确的质粒命名为pcDNA3.1-Puro-N-3HA-bCLOCK;将pcDNA3.1-Puro-N-3HA空质粒和pcDNA3.1-Puro-N-3HA-bCLOCK重组质粒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通过蛋白质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检测CLOCK蛋白的过表达效率;提取奶牛的心、肝、脾、肺等10个组织的总RNA并反转录为cDNA,以此为模板通过实时定量PCR(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qPCR)检测CLOCK基因在奶牛不同组织的表达变化;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奶牛CLOCK基因及其编码蛋白进行功能预测分析。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成功克隆了奶牛CLOCK基因全长CDS区片段。酶切与测序结果显示,pcDNA3.1-Puro-N-3HA-bCLOCK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真核表达载体在HEK293T细胞中成功表达HA-CLOCK融合蛋白。qPCR结果表明,CLOCK基因在心、肝、脾、肺等10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心脏表达最高,在小肠表达最低。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奶牛CLOCK基因的CDS区与绵羊、山羊、骆驼的相似性较高;奶牛CLOCK蛋白由845个氨基酸组成,分子质量为95.12 kDa,无跨膜结构域与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二级结构中富含α-螺旋;奶牛CLOCK蛋白的三级结构与绵羊、人和小鼠的差异极小。结论:本研究成功克隆了奶牛CLOCK基因全长CDS区片段并构建了其真核表达载体,qPCR检测CLOCK基因在奶牛不同组织的表达谱,通过生物信息学预测分析CLOCK蛋白的结构与功能特性,为进一步探究奶牛CLOCK基因的生物学功能提供理论依据。
  • 梁春花, 白雪兵, 杨敏, 黄海翔, 史永红, 张迎鑫, 张臻玮, 梅璐, 陈秋生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59-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观测经穴及其对应脏腑(肾脏和膀胱)远细胞(telocytes, TCs)相关结构的超微变化,以逆针未病(健康)大鼠督脉的“命门”和“腰俞”穴为对象,分析经穴联系脏腑的通讯结构(即信息交流结构),在细胞水平上探究电针刺激远细胞的形态机制,从而验证“远细胞可能是经络实质细胞”的观点。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督脉“命门”和“腰俞”穴的形态结构特征;免疫荧光双标法和透射电镜法观察督脉经穴TCs及其通讯结构的形态特征;进一步利用透射电镜法分析未病逆针组和正常组督脉经穴及其对应脏腑TCs及其相关结构的超微变化。结果显示:大鼠督脉经穴包含丰富的血管、神经和胶原纤维等结构以及毛囊、毛球和皮脂腺等皮肤衍生物。在督脉经穴及其对应脏腑中分布着极细长且呈串珠样突起的TCs,其具有细胞连接和胞外囊泡(extracellular vesicles, EVs)(包括外泌体)等通讯结构。TCs长突起(telopodes, Tps)的膨大部包含发达的线粒体和内质网。TCs之间及TCs与其他各结构之间借助细胞连接形成TCs网,Tps周围的EVs(包括外泌体)沿TCs网进行经穴和脏腑之间的信息交流。尤为重要的是,与正常组相比,未病逆针组大鼠经穴TCs总长度明显增加(P<0.05),Tps周围EVs的数量明显增多(P<0.05);与此对应,肾脏和膀胱TCs总长度也明显增加(P<0.05),Tps周围EVs的数量也明显增多(P<0.05),膨大部所含线粒体和内质网更加发达。结论:本研究从微细形态学角度阐释中医经穴脏腑的相关性,并利用未病逆针模型验证了TCs可能是经络实质细胞的新观点。
  • 本刊编辑部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68-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是中国科协课题《面向国际的科技期刊影响力综合评价方法研究》、《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2022版)研制》的研究成果,该课题旨在建立新的期刊评价系统,探索面向全球的更为科学、全面、合理的期刊影响力评价方法,为世界学术评价融入更多中国观点,中国智慧,推动世界范围内科技期刊的公平评价、同质等效使用。《科技期刊世界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从世界各国家和地区R&D投入、科研论文产出、科研人员数量、
  • 耿金柱, 董雨豪, 黄昊, 范志明, 万夕和, 刘永杰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69-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鲤疱疹病毒2型(cyprinid herpesvirus 2, CyHV-2)在南京地区养殖场鲫鱼中的发病情况,对南京某渔场疑似CyHV-2感染鱼,采集鳃、肾脏等组织进行解旋酶基因(hel)PCR扩增测序及遗传变异分析;通过蔗糖密度梯度离心从发病鲫鱼组织中提纯病毒粒子,电镜观察其形态;对CyHV-2的10种囊膜蛋白编码基因进行测序,并基于生物信息学分析选择理想的囊膜蛋白进行原核表达,免疫小鼠制备抗血清。结果显示:患鱼组织hel基因检测阳性,其序列与参考株ST-J1毒株hel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JQ85364)高度同源(99.67%),并位于同一进化分支;利用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结合Western blot检测发现,病毒粒子存在于40%~46%蔗糖层,电镜观察显示直径在160 nm左右;10种囊膜蛋白中开放阅读框131 (ORF131)囊膜蛋白具有一段连续B细胞表位且抗原性良好,将ORF131原核表达、免疫小鼠后制备的抗血清ELISA效价达1∶4 000。本研究为南京地区CyHV-2感染的检测和防控提供了依据。
  • 陈梦莉, 谢丰玉, 张彤, 郑家杨, 魏建超, 李宗杰, 李蓓蓓, 邱亚峰, 马志永, 邵东华, 刘珂, 冯秀丽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76-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制备乙型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 JEV)结构蛋白PrM单克隆抗体,首先根据NCBI参考序列(GQ918133.2)设计PrM引物扩增目的基因,将目的基因构建至pColdⅠ原核表达质粒上;然后鉴定阳性克隆质粒并转化至BL21(DE3)感受态细胞,经诱导表达蛋白纯化后。免疫6周龄BALB/c小鼠,进行杂交瘤细胞融合,并对融合细胞进行克隆筛选;最后将筛选阳性的杂交瘤细胞制备腹水获取单克隆抗体,采用间接ELISA检测抗体效价,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抗体特异性和病毒感染过程。结果显示:成功构建了pCold I-PrM原核表达载体,PrM蛋白在1 mmol/L IPTG 16℃过夜诱导培养时表达量较高,亚克隆后经腹水制备获得2株针对PrM区域的单克隆抗体,Western blot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2株单抗能够特异性识别JEV的PrM区蛋白,获得的单抗能够鉴定JEV在细胞内的感染过程。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JEV鉴别诊断技术和生物学功能提供基础。
  • 仝中鸽, 刘红帅, 焦永军, 李祥瑞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8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开发快速有效的Q热血清学诊断技术,以贝氏柯克斯体急性期抗原A(acute disease antigen A, AdaA)为诊断靶标分子,构建了基于该重组抗原的间接ELISA方法,完成了来自福建某牛场的200份临床牛血清样本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以商品化ELISA试剂盒ID Screen~? Q热为金标准,建立的间接ELISA检测特异性为94.4%(152/161),检测敏感性为84.6%(33/39),与感染牛的常见病原体如衣原体、布氏杆菌、副结核杆菌无交叉。应用该诊断方法检测发现,福建某牛场约有21%(42/200)的牛为Q热阳性。该结果证实,基于AdaA的间接ELISA方法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敏感性,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以用于牛Q热的血清学监测。
  • 姜丹丹, 王凯月, 杜以军, 姜平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87-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2021—2022年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在山东地区的流行情况,从疑似发病的猪场采集了103份临床样本,采用RT-PCR方法对样品进行检测,并对阳性样品进行GP5和NSP2基因的序列测定、遗传进化分析以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103份样品中检测到21份阳性样品,阳性率为20.38%。最终有5个样品能够同时扩增出GP5和NSP2基因序列,遗传进化分析显示,这5个样品中有2个属于谱系(lineage)1;2个属于lineage 5;1个属于lineage 8。各样品之间GP5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1.5%~99.3%,NSP2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为56.9%~99.4%。本研究表明2021—2022年山东地区的PRRSV传播呈现多样性,为PRRSV毒株的遗传变异、演化分析和防控提供了理论基础。
  • 章雅婷, 泮欣铭, 陈蓉, 马家乐, 姚火春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93-1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探究猪源肠外致病性大肠杆菌(ExPEC)的致病机制,以自转运丝氨酸蛋白酶(SPAT)为关注点,构建了单基因和双基因缺失株,通过亚细胞定位、红细胞凝集及黏附、黏蛋白裂解和小鼠感染等试验,探究SPAT1和SPAT2在猪源ExPEC致病过程中的作用。结果显示:猪源ExPEC强毒菌株PU-1分别在染色体及毒性质粒上编码SPAT1和SPAT2;通过间接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检测发现2个蛋白表达于细菌表面且可分泌到培养上清液;血凝试验和红细胞黏附ELISA检测发现,SPAT1和SPAT2可引起红细胞凝集,并黏附于红细胞表面;黏蛋白裂解试验和流式细胞术分析发现,SPAT1和SPAT2可裂解宿主呼吸道黏蛋白以及中性粒细胞表面糖蛋白CD44和CD93;小鼠感染试验发现,SPAT1和SPAT2双基因缺失导致菌株毒力显著降低,且小鼠血液载菌量大幅下降,中性粒细胞数量明显上升。本研究鉴定的2个SPAT可作为防控ExPEC引起猪肠道外感染的潜在药物靶标,为防控猪群ExPEC感染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 马梓承, 刘星, 白娟, 高雁怩, 姜平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01-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构建伪狂犬病病毒(PRV)UL21基因缺失重组病毒。采用规律间隔成簇短回文重复序列/相关蛋白系统9(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设计针对UL21的单导向RNA(sgRNA),并构建UL21基因左右两侧同源臂质粒(pUC19 UL21-Left-Right-GFP),将其与PRV基因组共转染HEK-293T细胞,通过蚀斑纯化获得PRV-ΔUL21病毒,并通过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方法鉴定该毒株成功缺失了UL21基因。结果表明,CRISPR/Cas9技术可用于构建PRV基因缺失重组病毒,为PRV致病机制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 黄志成, 白宇彤, 陈胜利, 李章程, 兰仕梅, 李延召, 刘爽, 郝华芳, 刘冠慧, 储岳峰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08-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克隆牛支原体脂蛋白LppB基因,并进行原核表达与纯化,制备其多克隆抗体,研究其对天然蛋白的识别能力。以牛支原体PG45、ZYJ5及GT01株基因组DNA作为模板,PCR扩增LppB基因,测序并比对分析;将合成的pET-30a-LppB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诱导表达产物用Ni-NTA纯化,Western blot方法验证纯化重组蛋白,测定其反应原性;将纯化蛋白免疫小鼠制备多克隆抗体,并测定其ELISA效价,Western blot测定多克隆抗体对牛支原体LppB的识别。结果显示:PCR扩增的LppB基因全长约1 860 bp,与预期大小相符;LppB主要为可溶性表达,大小约为74 kDa,经Ni柱纯化后获得纯化蛋白,LppB蛋白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制备出小鼠抗LppB多克隆抗体,ELISA效价为1∶25 600,能够识别天然LppB蛋白。本研究成功制备出牛支原体重组LppB蛋白及其多克隆抗体,为LppB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 尚月丽, 滑志民, 钱佳梅, 陈菊红, 徐晨月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14-11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调查上海地区奶牛乳房炎大肠杆菌的感染情况及其耐药性和携带的毒力基因,为临床大肠杆菌引起奶牛乳房炎的防控供理论依据。采集上海地区2个牛场60头乳房炎患牛的乳样60份,进行细菌分离培养与鉴定及药敏试验,并检测志贺毒素基因stx1、stx2和紧密黏附素基因eaeA。根据测序结果及BLAST比对确定从60份乳样中共检测出20株大肠杆菌,对氧氟沙星和左氟沙星高度敏感(100%),对氨苄西林的耐药率最高(70%),其次为头孢唑啉(55%)。对其毒力基因的检测发现,这20株大肠杆菌eaeA检出率为100%,没有检测到stx1、stx2毒力基因。研究结果为上海地区部分奶牛场大肠杆菌性乳房炎预防及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参考。
  • 王孟孟, 刘水平, 唐江渝, 李金燕, 石蕊, 吴小马, 刘丹丹, 甘芳, 刘云欢, 陈兴祥, 黄克和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18-12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富硒乳酸菌(SL)对犬流感病毒(CIV)感染诱导肺损伤的保护作用,选取90只6~7周龄的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IV感染组(CIV组),CIV+乳酸菌组(CIV+L组),CIV+亚硒酸钠组(CIV+SS组)和CIV+富硒乳酸菌组(CIV+SL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6只小鼠。各组分别饲喂上述不同日粮,1周后除对照组外,其他各组均用H3N2亚型CIV毒株(JS/10)滴鼻,攻毒后1周解剖各组小鼠,取肺组织,计算肺指数,观察肺组织形态结构,HE染色检测肺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肺组织中病毒含量,检测抗氧化指标。结果显示:CIV感染后肺指数显著升高(P<0.05),肺组织水肿和出血,炎性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厚;肺组织检测到病毒M mRNA及NP蛋白;肺脏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降低(P<0.05),丙二醛(MDA)含量升高(P<0.05)。与CIV组相比,CIV+L组、CIV+SS组和CIV+SL组肺指数显著降低(P<0.05),肺组织病变程度减轻,炎性细胞浸润明显减轻,肺泡间隔增厚减少;肺组织病毒M mRNA及NP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肺脏中SOD活性和T-AOC水平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CIV+SL组与CIV+L和CIV+SS组相比,CIV+SL组肺指数显著降低(P<0.05),CIV+L和CIV+SS组表现为中等程度的的水肿和出血、炎性细胞浸润和肺泡间隔增厚;肺组织病毒M mRNA及NP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5);肺脏中SOD活性和T-AOC水平显著升高(P<0.05),MDA含量降低(P<0.05)。综上,富硒乳酸菌对H3N2亚型CIV感染引起的肺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作用可能与抑制病毒感染与提高抗氧化能力有关。
  • 张超凡, 王莉, 闻双全, 邹辉, 顾建红, 刘学忠, 卞建春, 刘宗平, 袁燕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24-13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铅对大鼠血液生化及脏器病理组织学的影响和α-硫辛酸的保护效应,将24只雌性大鼠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铅组、α-硫辛酸组、铅与α-硫辛酸联合组。对照组SD大鼠自由饮用双蒸水,铅组大鼠自由饮用铅水(300 mg/L),α-硫辛酸组大鼠按每千克体重50 mg α-硫辛酸剂量灌胃,铅与α-硫辛酸联合组大鼠在灌胃硫辛酸的同时饮用300 mg/L的铅水,每周记录体重。12周后,断尾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生化分析,剖检采集肝脏、肾脏、肺脏、大脑,制作病理切片并镜检观察。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铅组大鼠体重12周时显著减轻(P<0.05);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肌酐(CREA)水平显著升高(P<0.05);肝脏、肾脏、肺脏出现病理损伤,大脑皮质未见明显的病理损伤。与铅组相比,铅与α-硫辛酸联合组大鼠体重12周时显著增加(P<0.05),ALT活性显著降低(P<0.05),肝脏、肾脏、肺脏病理损伤有所缓解,大脑皮质未见明显病理损伤。结果表明,α-硫辛酸在铅致大鼠血液生化指标变化和脏器病理损害中具有一定保护效应。
  • 何楚桥, 舒棕涛, 廖云, 王炜, 张佩豪, 袁悦, 史超颖, 杨德吉, 姚大伟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31-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筛选犬胰腺常规磁共振成像(MRI)扫描序列,获得犬胰腺的MRI影像解剖结构图谱。利用1.5特斯拉(1.5 T)磁共振扫描10条健康本地杂种犬,采用梯度回波(GRE)序列、快速自旋回波(FSE)序列、脂肪抑制(FS)、磁共振胰胆管造影(MRCP)、平衡稳态自由进动梯度回波序列(GRE_BSSFP)、弥散加权成像序列(EPI_DWI)对犬胰腺的横断面和冠状面进行了扫描;对所获取的图像进行详尽的解剖学注释,对比了不同成像序列中犬胰腺、胰管等组织结构的显影效果,分析不同序列获得的MRI图像。推荐临床犬胰腺常规MRI扫描序列:横断面FSE、FSE_FS、GRE、EPI_DWI,冠状面FSE_FS,横断面对比增强T1WI,依此得到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犬胰腺MRI影像解剖图谱。本研究结果可为犬胰腺疾病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
  • 武志勇, 彭松, 张良, 徐江涛, 马凤洲, 蔡高峰, 朱少武, 王德云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39-14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旨在研究临床使用清瘟解毒口服液预防给药,防止肉鸡呼吸道症状的扩散及反复出现,并观察其对肉鸡生长性能、呼吸道功能、机体炎性指标的影响。选用60 000只1日龄的健康白羽肉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各10 000只,试验组为清瘟解毒口服液组,分别在9日龄和21日龄饮水中开始添加清瘟解毒口服液(每1 000 kg饮水中添加2 000 mL药液,自由饮水,每次使用5 d);对照组在试验期间不添加任何药物。试验周期28 d,于第1次用药后第7、14、21和28天,每组随机挑选30只鸡采样,测定生长性能、抗体效价、细胞因子、抗氧化指标,观察清瘟解毒口服液对鸡气管和肺组织的影响。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清瘟解毒口服液组肉鸡欧洲效益指数(EPI)高于对照组,在21~28 d期间清瘟解毒口服液组的生长速度明显提高,全程平均日增重高于对照组;清瘟解毒口服液组气管纤毛柱状细胞排列紧密,杯状细胞稍有增加,肺小叶之间分界清楚,肺房和肺毛细管结构清楚,在某些三级支气管管腔、肺房、肺毛细管和血管中红细胞分布少;清瘟解毒口服液组的各项免疫指标(法氏囊指数、肝脏指数、肾脏指数、胸腺指数)高于对照组,清瘟解毒口服液组禽流感抗体效价全程显著高于空白组(P<0.05);清瘟解毒口服液组血清和肺组织中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0(IL-10)含量在不同的阶段都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清瘟解毒口服液组肺组织中IL-6、TNF-α和IL-10的mRNA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清瘟解毒口服液组不同阶段血清和肺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升高,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综上,通过在临床采用清瘟解毒口服液预防给药可提高肉鸡EPI,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和呼吸道功能,同时减弱机体和呼吸器官炎症,提高疫苗抗体水平,对预防肉鸡呼吸道疾病和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具有良好的作用。
  • 龙云凤, 姜焱, 祝贺, 陆冠亚, 赵晓燕, 马丽, 赵晓娜, 王毅谦, 罗奎莉, 周萍
    畜牧与兽医. 2023, 55(06): 147-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埃博拉病毒病(Ebola virus disease, EVD)是1976年首次在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博拉河附近发生的一种由埃博拉病毒(Ebola virus, EBOV)引起的人兽共患传染病,该病是以全身性病毒复制、免疫抑制、异常炎症反应、大量体液和电解质流失以及高病死率为特征的一种疾病。EVD的暴发通常是源于单一的感染事件,随后通过直接接触受感染的体液或被污染的污染物进行人际传播。EVD诊断需要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测相结合,实验室检测通常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病毒RNA,或基于免疫分析的快速诊断技术检测病毒抗原。本文对EVD的分类学、流行病学及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