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5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3-28
  

  • 全选
    |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特邀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重庆市总队医院(武警重庆总队医院)的廖涌教授担任客座编辑,带领其团队探讨相关领域的前沿问题。以下是对该团队的介绍。武警重庆总队医院内分泌科成立于2002年元月,编制床位60张,目前拥有武警部队内分泌代谢重点专科、重庆市内分泌代谢重点专科、南岸区内分泌代谢重点专科、南岸区代谢性疾病防治中心、南岸区内分泌质控中心,现担任武警部队内分泌专委会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党小组长兼副主任委员、重庆医师协会内分泌代谢科分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脂代谢学组委员、重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培养单位。
  • 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专题
  • 吴晔, 桑田, 管巧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275-279.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FIRES)是一种发生在既往健康的儿童和青少年的炎症相关急性脑病,以热性感染后出现的超级难治性癫痫持续状态为临床特征,多数预后不良。近年来随着对该病认识的加深,治疗理念也有所转变,更提倡在规范抗癫痫发作治疗的基础上,早期及时免疫治疗和综合支持。本文从FIRES的定义、临床特征、辅助检查、发病机制、诊断及评估、治疗、预后和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全面阐述,以期提高认识,改善预后。

  • 张捷, 刘伟, 邓泂, 桑田, 杨海坡, 管巧, 朱颖, 姜玉武, 吴晔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280-286.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ebrile in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FIRES)重要临床特征及治疗预后结局。 方法 纳入2022年3月至2024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治疗的15例FIRES患者,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和预后结局,并进行电话随访。 结果 所有患者癫痫持续状态持续中位时间为15 d,93.3%(14/15)合并意识障碍,53.3%(8/15)合并呼吸衰竭并行气管插管术,86.7%(13/15)曾进入重症监护室治疗。7例患者于急性期同时行血、脑脊液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2、IL-4、IL-5、IL-6、IL-8、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等多种炎症因子检测,7例患者脑脊液炎症因子升高,且明显高于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急性期80%(12/15)患者脑电图呈弥漫性慢波改变,46.7%(7/15)监测到游走性局灶性发作。急性期头颅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表现为颞/岛叶皮质水肿(60%)、白质异常信号(33.3%)、屏状核征(13.3%)。慢性期MRI特征为脑沟加深(75%)、脑室扩张(33.3%)。急性期治疗包括丙种球蛋白、大剂量甲泼尼龙静滴(15例应用,2例有效)、生酮饮食(4例应用,1例有效)、托珠单抗(5例应用,3例有效)、阿那白滞素治疗(2例应用,1例有效)。截至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的中位病程为14.0(4~65)个月,仅2例患者癫痫发作完全控制,其余13例患者均存在难治性癫痫。93.3%的患者存在认知障碍。 结论 FIRES病情急重,一线免疫治疗效果往往较差,托珠单抗、阿那白滞素可能对于部分患者急性期癫痫发作有效。

  • 邓泂, 朱颖, 吴晔, 张捷, 刘伟, 谢涵, 桑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287-292.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5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FIRES)患儿头颅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影像学特点。 方法 回顾性分析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20年11月至2024年8月收住院的FIRES患儿,评估头颅MRI特征性表现屏状核征及其他影像学特点。 结果 共纳入86例确诊FIRES的儿童,包括65例(75.6%)男童和21例(24.4%)女童,起病中位年龄为6.35(4.4,8.32)岁。14例(16.3%)患儿在急性期内头颅MRI表现正常,最常见的异常表现为T2 FLAIR改变(39.5%),其次有30例(34.9%)患儿出现脑萎缩,首次出现脑萎缩的时间为44(34,72) d。22例(25.6%)患儿急性期头颅MRI显示双侧屏状核征阳性,表现为双侧屏状核区对称性T2 FLAIR高信号并弥散受限,首次出现屏状核征阳性的中位时间为11(7,15) d,屏状核征转阴中位时间为33(24,50) d,大部分患儿的屏状核征在急性期癫痫持续状态停止后消失。71例患儿随访期间进入病程慢性期,病程中头颅MRI持续正常有3例,慢性期首次出现脑萎缩有34例,首次头颅MRI出现脑萎缩时间为186(115,429) d,急性期及慢性期总共有64例患者头颅MRI出现脑萎缩变化(64/86,80.0%)。 结论 FIRES患儿的头颅MRI影像学表现特点不一,病初可表现正常,双侧屏状核征阳性可能为急性期特异性表现,大部分病例的屏状核改变在癫痫持续状态症状改善后消失,后期大多进展至脑萎缩。

  • 刘伟, 邓泂, 桑田, 张捷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293-302.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5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采用Meta分析探讨生酮饮食治疗、阿那白滞素及托珠单抗治疗热性感染相关性癫痫综合征(febrile infection-related epilepsy syndrome,FIRES)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以FIRES、生酮饮食治疗、阿那白滞素和托珠单抗为检索词,检索PubMed、Embase、Web of Science、Cochrane Library、Clini calttrials.gov、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4年12月13日。由2名评价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采用Review Manager进行Meta分析。 结果 在549项研究中,45例病例报告和病例系列符合入选标准,共有45篇回顾性研究,其中25篇、8篇、17篇文献分别被纳入生酮饮食治疗、托珠单抗、阿那白滞素组,分别有66例、8例、54例患者被纳入生酮饮食治疗、托珠单抗、阿那白滞素组,其中有3篇个案报道中3例患者均接受托珠单抗及阿那白滞素治疗。Meta分析结果显示,生酮饮食治疗、阿那白滞素和托珠单抗治疗FIRES急性期有效率分别为68%(95%CI=51%~85%,I2=71%,P<0.01)、57%(95%CI=35%~80%,I2=71%,P<0.01)、100%(95%CI,79%~100%,I2=0%,P=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生酮饮食治疗、阿那白滞素、托珠单抗组存活率分别为96%(95%CI=89%~100%,I2=0%,P=1.00)、96%(95%CI=89%~100%,I2=0%,P=1.00)、100%(95%CI=80%~100%,I2=0%,P=1.00)。生酮饮食治疗、阿那白滞素、托珠单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2%(95%CI=7%~37%,I2=81%,P<0.01)、19%(95%CI=2%~36%,I2=67%,P<0.01)、0%(95%CI=0%~21%,I2=0%,P=1.00)。 结论 生酮饮食治疗、阿那白滞素和托珠单抗均可减少FIRES急性期癫痫发作频次,生酮饮食治疗、阿那白滞素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相对较高,低血糖、感染等不良反应在治疗中可能常见。

  • 基础研究
  • 韩明慧, 王小双, 赵亚, 吴亚运, 刘丽娟, 赵瑞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03-310.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4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醋柴胡多糖联用奥沙利铂(oxaliplatin,OXA)增效活性及机制,为临床治疗原发肝细胞癌提供新的思路。 方法 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醋制柴胡多糖3-4(vinegar baked radix bupleurum polysaccharides 3-4,VBCP 3-4)、醋制柴胡多糖3-3(vinegar baked radix bupleurum polysaccharides 3-3,VBCP 3-3)联用OXA对Huh7细胞的细胞杀伤作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ICP-MS)检测Huh7细胞对OXA的摄取率,评价醋柴胡多糖VBCP 3-4联用OXA的体外增效途径;蛋白印迹法测定Huh7相关转运蛋白的表达,探讨VBCP 3-4联用OXA的增效机制。 结果 VBCP 3-4、VBCP 3-3能够增加OXA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VBCP 3-4能够促进Huh7细胞对OXA的摄取,摄取率在4 h达到峰值,高、低剂量联用组增加摄取率为:分别43.43%(P=0.000)和29.02%(P=0.000)。OXA低、高剂量组单独作用Huh7细胞,能够促进细胞多药耐药相关蛋白(multidrug resistance-associated protein,MRP)2和MRP1蛋白表达,MRP2蛋白的上调幅度为18.11%、25.00%(P=0.008、P=0.001),MRP1蛋白的上调幅度为28.51%(P>0.05)、39.70%(P=0.015)。VBCP 3-4联用OXA后,MRP2、MRP1及乳腺癌耐药蛋白(breast cancer resistance protein,BCRP)蛋白表达受到抑制,联用高、低剂量组MRP2降低幅度分别为47.38%、15.18%(P=0.000、P=0.049),MRP1蛋白降低幅度分别为64.96%、34.63%(P=0.000、P=0.000),联用高剂量组BCRP蛋白表达降低幅度为29.00%(P=0.020);VBCP 3-4单独作用Huh7细胞后,能够明显降低MRP2、MRP1及BCRP蛋白表达,VBCP 3-4高剂量组下调MRP2、MRP1幅度为24.91%、20.79%(P=0.004、P=0.005)。VBCP3-4下调BCRP蛋白的表达,高、中剂量下调幅度分别为15.02%、13.92%(P=0.003、P=0.030)。 结论 醋柴胡多糖VBCP3-4通过抑制外排型转运蛋白MRP1、MRP2、BCRP表达,促进Huh7细胞摄入OXA,提高胞内有效浓度实现增效作用。

  • 李明娇, 唐成林, 杨祝歆, 赵鸿娣, 王嘉培, 邢珂晗, 黄思琴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11-321.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旨在建立脊髓损伤小鼠模型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干预小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后细胞凋亡的作用和机制。 方法 采用雌性C 57 BL/6小鼠进行SCI造模,造模成功后使用随机法分为:脊髓损伤组(SCI组)、Electroacupuncture组(EA组)、Rosiglitazone组(R组),另设立假手术组(Sham组)。造模成功后对EA组小鼠取双侧“夹脊穴”和“足三里穴”进行电针,每日1次,连续治疗14 d;R组腹腔注射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peroxisome proliferator activated receptor γ,PPARγ)激动剂:Rosiglitazone(5 mg/kg),Sham及SCI组不予特殊干预。采用小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系统(basso mouse scale,BMS)评分评价运动功能,HE染色法、免疫荧光法检测脊髓损伤后的病理改变,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定量蛋白质组学(tandem mass tag/isobaric tags for relative and absolute quantification,TMT/iTRAQ)技术检测电针作用的靶点及机制,Western blot法检测PPARγ、分化簇36(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36,CD36)、血红蛋白亚基α1(hemoglobin alpha,adult chain 1,Hba-a1)、血红蛋白β亚基(hemoglobin,beta adult t chain,Hbb-bt)、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CASP3)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与SCI组相比,EA组和R组的后肢运动功能、组织结构和残存细胞数量均有改善。EA组和R组Caspase-3表达降低,PPARγ和CD36表达增加,EA组Hba-a1和Hbb-bt表达降低。此外,RNA-Seq、TMT/iTRAQ技术结果分析、韦恩分析及双组学联合分析确定了Hba-a1和Hbb-bt为电针作用的靶基因。KEGG通路富集分析表明电针被证明对PPAR信号通路有明显影响。 结论 电针可以通过调控PPARγ-CD36信号通路促进SCI后Hba-a1、Hbb-bt的清除,降低Caspase-3表达水平,减少细胞凋亡的发生,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 张云洁, 于泳璐, 万冲, 徐宁, 肖培伦, 谢海, 刘梅芳, 徐灵芝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22-330.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8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小建中颗粒对食物过敏(food allergy,FA)的抑制作用,并分析肠道菌群和闭锁连接蛋白-1(zonula occluden-1,ZO-1)闭锁蛋白(Occludin)探讨相关机制。 方法 24只SPF级雌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预防组、治疗组,每组6只。首次激发前3 d,预防组以标准剂量[5.85 g/(kg·d)]小建中颗粒灌胃,至末次激发前4 h;治疗组过敏评分后给予2倍剂量小建中颗粒3 d;其他组给予等体积蒸馏水灌胃。实验终点,行过敏评分、测肛温;流式检测肠系膜淋巴结(mesenteric lymph nodes,MLN)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甲苯胺蓝染色空肠组织肥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ZO-1、Occludin的表达;16S rRNA测序检测肠内容物菌群,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分析空肠灌洗液短链脂肪酸(short-chain fatty acids,SCFAs)含量。 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和治疗组过敏评分(P=0.000,P=0.000)和肛温差下降(P=0.002,P=0.000),MLN嗜酸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比例减少(P=0.000,P=0.002;P=0.000,P=0.000),空肠肥大细胞浸润减少(P=0.000,P=0.000)。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厚壁菌门丹毒丝菌科和苏黎世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而预防组和治疗组丹毒丝菌科和苏黎世杆菌属消失,紫单胞菌科相对丰度增加。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空肠灌洗液丙酸盐含量减少(P=0.014),与模型组相比,预防组空肠灌洗液丙酸盐含量增加(P=0.024),治疗组明显增加(P=0.008)。模型组ZO-1表达下调(P=0.010),Occludin表达明显下调(P=0.002),而预防组和治疗组ZO-1、Occludin表达恢复正常(P=0.001,P=0.013;P=0.025,P=0.015)。 结论 小建中颗粒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和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浓度,上调ZO-1Occludin的表达,促进肠道屏障修复,抑制FA。

  • 颜维艳, 汪竹芸, 蔺晓菁, 秦光成, 李兴旺, 肖晓秋, 侯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31-336.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52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鹰嘴豆芽素A(biochanin A,BCA)是否对葡聚糖硫酸钠(dextran sulfate sodium salt,DSS)诱导的小鼠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具有保护作用。 方法 将36只C57BL/6N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SS模型组、柳氮磺胺吡啶(sulfasalazine,SASP)阳性药物对照组、BCA干预组(5、10、20 mg/kg)。使用2.5% DSS水溶液诱导7 d建立小鼠UC模型,实验期间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均每日灌胃0.5%羧甲基纤维素钠(carboxymethyl cellulose sodium,CMC-Na)溶液,阳性对照组给予100 mg/kg SASP,BCA干预组则分别给予5 mg/kg、10 mg/kg和20 mg/kg的BCA混悬液,持续给药10 d,每天记录小鼠体质量变化、粪便状况,最后解剖收集结肠,测量结肠长度,通过苏木精-伊红(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对结肠组织进行病理形态检测,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方法检测结肠中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水平,免疫荧光检测结肠中紧密连接蛋白闭锁小带蛋白1(zonula occludens 1,ZO-1)和Occludin的表达。 结果 5 mg/kg和10 mg/kg BCA能明显缓解UC小鼠体质量减轻,5 mg/kg、10 mg/kg和20 m/kg BCA均能降低疾病活动指数(disease activity index,DAI)评分,且BCA显示出与SASP相似的改善UC小鼠结肠结构和减少结肠缩短的作用。BCA低中高剂量组与模型组相比TNF-α(P=0.024、P=0.060、P=0.003)和IL-6(P=0.002、P<0.001、P<0.001)水平明显降低,IL-10水平明显升高(P=0.006、P=0.003、P<0.001),BCA各组均能不同程度地上调UC小鼠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 结论 BCA能有效缓解DSS诱导的小鼠UC症状,减轻小鼠肠道损伤及保护小鼠肠道屏障功能。

  • 谭文云, 井淑艳, 王蕊蕊, 王刚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37-343.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48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iggering receptors expressed on myeloid cells-1,TREM-1)在氧化三甲胺(trimethylamine oxide,TMAO)介导的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vascular smooth muscle cells,VSMCs)炎性反应中的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方法 ①采用不同浓度(0、100、300、600、900、1 200、1 500 μmol/L)TMAO处理VSMCs 24 h;②将TREM-1基因siRNA干扰质粒(si-TREM-1)及其阴性对照干扰质粒(si-NC)转染至VSMCs中,采用600 μmol/L TMAO诱导VSMCs炎性反应,并联合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激活剂佛波酯(phorbol myristate acetate,PMA)干预24 h。CCK-8检测细胞增殖活性;ELISA检测细胞上清中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水平;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检测细胞中TREM-1、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以及IL-1β、IL-6、TNF-α mRNA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TREM-1、COX-2、ICAM-1以及NF-κB p65、p-NF-κB p65(Ser536)蛋白表达水平。 结果 不同浓度TMAO处理对VSMCs细胞增殖活性无明显影响(P=0.375),但可明显上调细胞上清中IL-1β、IL-6、TNF-α水平以及细胞中TREM-1、COX-2、ICAM-1 等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P<0.01),且呈浓度依赖性。沉默TREM-1基因可明显抑制TMAO诱导的VSMCs上清液中IL-1β、IL-6、TNF-α水平的增加,以及细胞中COX-2、ICAM-1、IL-1β、IL-6、TNF-α mRNA和p-NF-κB p65/NF-κB p65蛋白比值的上调(均P<0.01)。然而,PMA干预可明显逆转沉默TREM-1基因对TMAO诱导VSMCs炎性反应的改善作用。 结论 沉默TREM-1基因可抑制TMAO诱导的VSMCs炎性反应,其机制可能与抑制NF-κB通路活化有关。

  • 临床研究
  • 麦苏颖, 南亚昀, 王蔚, 吴院波, 陈琼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44-351.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53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3项营养指标在预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全因死亡率方面的有效性。 方法 基于美国国家健康与营养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NHANES),本研究纳入了1999至2018年调查的1 640例COPD患者。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确定控制营养状况(controlling nutritional status,CONUT)评分、老年营养风险指数(geriatric nutritional risk index,GNRI)、和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的最佳临界值。采用ROC曲线下面积(areas under curve,AUC)及C指数评估营养指标的预测价值,并通过净重新分类指数(net reclassification improvement,NRI)和综合判别改善指数(integrated discrimination improvement,IDI)比较各营养指标的预测能力。采用Cox回归分析探讨3个营养指标与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 结果 对数秩检验显示,营养风险较高的患者总生存率较低(均P<0.001)。在调整所有协变量的多因素Cox回归中,CONUT评分(HR=1.31,95%CI=1.03~1.67,P=0.030)、GNRI(HR=2.02,95%CI=1.26~3.24,P=0.004)和PNI(HR=2.05,95%CI=1.53~2.75,P<0.001)与全因死亡率独立相关。 结论 3项营养指标均为COPD患者全因死亡率的有效预测指标。相较于PNI,CONUT评分和GNRI的预测能力更强,因此更推荐用于COPD高危营养不良的常规筛查。

  • 陈博文, 赵晋, 魏晓霞, 吕鸣, 干晟俊, 袁玉华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52-358.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0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并构建发生医院感染的预测模型。 方法 回顾性收集1 537例在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进行直肠癌手术治疗的患者,并根据其是否发生医院感染,采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进行1∶1匹配,最终纳入感染组及对照组各83例。对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进行菌种分布及耐药性分析。采用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回归筛选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运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建立预测模型,构建Nomogram图,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校准曲线和决策曲线分析评估模型的预测价值。 结果 83例医院感染患者中,共分离病原菌93株,其中87株为细菌,包括革兰阴性菌62株(66.67%),以大肠埃希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菌25株(26.88%),以粪肠球菌为主;真菌6株(6.45%),均为白假丝酵母菌。通过LASSO回归筛选变量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建立模型,结果显示吸烟史(OR=3.97,95%CI=1.27~12.43)、引流管置管时间(OR=1.19,95%CI=1.08~1.30)、手术前后中性粒细胞差值(OR=1.23,95%CI=1.01~1.49)、手术前后C反应蛋白差值(OR=1.05,95%CI=1.03~1.07)为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以上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ROC曲线下面积为0.933(95%CI=0.896~0.969)。校准曲线分析显示,该模型的实际、校正曲线拟合好,且接近于理想曲线。决策曲线分析结果提示,该模型具有良好的临床效用和较高的净临床效益。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预测模型对直肠癌患者术后发生医院感染具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魏博, 李志勇, 王历, 苟文, 苏婷, 张海涛, 赖溱, 喻荣辉, 刘念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59-366.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5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估经本研究整合及改进后的心腔内超声(intracardiac echocardiography,ICE)结合全三维(total 3-dimensional,T3D)技术实施零射线个体化房间隔穿刺的可行性和安全性。 方法 入选2021年4月至2024年3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房颤患者112例。根据所采用房间隔穿刺方法按1∶1比例随机分为ICE+T3D组(n=56例)和ICE组(n=56例)。记录2组患者基线资料,统计2组患者的心房重建时间、冠状窦电极到位时间、房间隔穿刺过程中ICE扇面调整次数、房间隔穿刺时间、消融前预处理时间、并发症发生率、X线曝光时间及暴露剂量等参数。 结果 2组患者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ICE+T3D组的房间隔穿刺过程中ICE扇面调整次数、房间隔穿刺时间少于ICE组[(1.70±0.63)次vs. (5.34±1.71)次,P<0.001]、[(3.66±1.09) min vs. (4.90±1.92) min,P<0.001]。但ICE+T3D组的心房重建时间、消融前预处理时间长于ICE组[(22.44±3.13) min vs. (12.34±2.12) min,P<0.001]、[(49.41±3.52) min vs.(37.65±4.04) min,P<0.001]。ICE+T3D组有43(76.8%)例患者在消融前预处理阶段实现零射线,有13例患者因推送导管困难而使用X射线,但这些患者的X射线暴露时间及剂量均小于ICE组[(1.68±0.72) min vs.(3.14±1.95) min,P=0.010]、[(6.28±2.78) mGy vs.(23.85±21.32) mGy,P=0.004]。在房间隔穿刺阶段中,ICE+T3D组全部实现零射线,而ICE组有45(80.4%)例实现零射线。并发症方面,2组均无心包填塞、误穿主动脉、栓塞等致命性并发症,均有1(1.8%)例血管穿刺并发症。 结论 经本研究整合及改进后的ICE结合T3D技术可以安全可靠地实施零射线个体化房间隔穿刺。

  • 田梦, 欧阳晶, 常虹, 杨锦, 刘敏, 王玉平, 陈兆峰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67-375.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4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血清氯离子浓度对危重症和临床病情稳定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预后价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至2022年1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重症医学科(intensive care unit,ICU)和消化科就诊的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分为ICU组和消化科组;ICU组终点事件是院内死亡,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氯化物水平与ICU死亡率之间的关系,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评估血氯水平对ICU死亡率的预测价值。对纳入的消化科患者随访,终点事件是患者全因死亡率,运用Cox回归分析和Kaplan-Meier分析,探讨血氯水平对于患者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结果 ICU组中:血清氯离子与ICU院内死亡率明显相关(OR=0.934,95%CI=0.871~0.993,P=0.035),血氯预测ICU院内死亡率AUC值为0.687;消化科组:在Child-Pugh评分<10的亚组中,血清氯离子浓度与患者死亡率明显相关(HR=0.906,95%CI=0.822~0.997,P=0.043),低氯血症与更低的生存率相关。 结论 低氯血症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死亡率增加相关。

  • 丁立山, 陈清亮, 申猛, 梁昊, 郑鸣, 李照军, 马骥, 李腾飞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76-380.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56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经导管动脉栓塞术(transcatheter arterial embolization,TAE)头颈颌面部创伤难治性出血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和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采用TAE治疗26例头颈颌面部创伤难治性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16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7.96±15.52)岁。所有患者均因药物、填塞止血等措施治疗效果差、反复出血转而行TAE治疗。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手术成功率、有效止血率、30 d临床成功率及术后并发症,并进行3~6个月随访。 结果 TAE手术成功率100%,所有患者的出血症状得到有效控制,有效止血率100%,术前血红蛋白(96.21±12.42) g/L,术后3 d升至(111.38±7.70) g/L(P<0.001)。术后3例患者出现头颈颌面部轻微肿胀、疼痛或皮肤颜色改变,对症处理后有效缓解或消失,2例患者因颅脑创伤严重、脑水肿导致死亡,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脑梗死等严重并发症。出院后随访3~6个月,均无再出血。 结论 TAE治疗头颈颌面部创伤所致的难治性出血疗效确切,安全性良好,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 关贵超, 付战利, 强毅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81-388.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4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使用公共数据分析双上肢握力与全身总骨密度的相关性。 方法 在美国国家健康和营养检查调查(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NHANES)数据库2011~2012,2013~2014年2个周期中,提取含有握力、骨密度及多个潜在混杂因素的5 148例参与者,加权后计算基线水平。使用R语言survey包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握力与骨密度的关系,随后对性别、年龄及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进一步做分层分析。使用rcssci包进行曲线拟合分析二者的曲线关系。 结果 共5 148例参与者(男性2 493例,女性2 655例)被纳入研究。总体握力为(77.48±0.40) kg,男性(93.98±0.45) kg,女性(59.71±0.24) kg;左上肢握力总体(37.75±0.21) kg,女性(28.89±0.12) kg,男性(45.98±0.24) kg;总体右上肢握力(39.73±0.20) kg,女性(30.83±0.13) kg,男性(48.00±0.23) kg;总体左侧握力BMI 46.87±0.33,男性53.65±0.46,女性39.56±0.26;总体右侧握力BMI 49.37±0.33,男性56.01±0.47,女性42.21±0.26;总体平均握力指数48.12±0.33,男性54.83±0.46,女性40.89±0.26,总体骨密度水平为(1.11±0.00) g/cm²,男性(1.15±0.00) g/cm²,女性(1.08±0.00) g/cm²。排除了混杂因素后,握力与总骨密度显示出明显正相关(P<0.000 1)。此外,年龄与骨密度呈现负相关,而非西班牙裔黑人种族(墨西哥裔为参照),大学毕业及以上(高中未毕业为参照)、身高、BMI则与骨密度呈正相关。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及BMI都与骨密度存在交互作用。曲线拟合结果显示,握力与骨密度仅存在线性关系(P<0.001),但握力指数(左侧为主)与骨密度存在着L型的曲线关系。随着握力及握力指数的增强,骨密度分别以线性及L型曲线(随握力指数增长,骨密度增长变缓)的方式相应增加,其变化范围达到0.1 g/cm²。 结论 双上肢握力水平及握力指数(左侧为主)与骨密度呈正相关,骨密度与握力呈线性关系,与握力指数呈L型曲线关联。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支持了握力水平与骨密度之间的相关性,并为了解握力对骨密度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的实证数据,对于进一步研究骨密度的调节机制以及预防和治疗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意义。

  • 尹钰恒, 王雨雯, 范捷, 杨春, 王伟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89-396.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3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以便为预防肝硬化患者早期并发食管静脉曲张提供合理的指导。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06年12月至2021年5月在重庆医渡云大数据平台有电子记录的1 113例肝硬化患者。通过结合递归特征消除算法(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和4种机器学习方法筛选特征,建立5种机器学习预测模型,包括逻辑回归、随机森林、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SVM)、决策树和极端梯度提升(eXtreme Gradient Boosting,XGBoost)模型。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不同模型的性能,并根据表现最优的模型分析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因素。SHAP图用于解释各风险因素对患者的影响。 结果 XGBoost模型在预测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方面表现最佳,ROC曲线下面积为0.872(95%CI=0.813~0.918)。SHAP图表明,影响肝硬化患者并发食管静脉曲张的风险因素包括血小板计数、门静脉内径、胆碱酯酶、白蛋白、谷丙转氨酶、血红蛋白、凝血酶原比值、凝血酶原时间和血清总蛋白等9项临床指标。 结论 本研究构建的XGBoost预测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其筛选出的风险因素对临床防治肝硬化患者早期并发食管静脉曲张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张瑜, 李艳, 李永军, 秦月齐, 冯桂波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397-402.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50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明确渝西地区居民体检非酒精性脂肪肝(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的检出率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根据NAFLD的临床诊断标准及超声检测结果,以2020年1月1日至2023年11月30日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体检中心接受健康体检的人群为研究对象。采用t检验、交叉列表(卡方)检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等方法,明确健康体检者NAFLD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健康体检者NAFLD的检出率为23.64%(12 872/54 067)。男性的检出率(39.22%)显著高于女性(15.91%)(χ2=2 197.112,P<0.001);50~59岁群体的NAFLD检出率最高(33.18%);60岁以前,NAFLD的检出率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而60岁以后的检出率则会降低(χ2=367.554,P<0.001),表明渝西地区NAFLD的检出状况总体呈现年轻化的发展态势。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超重(39.39%)和肥胖(71.40%)群体的NAFLD检出率也明显高于消瘦(0.23%)和正常(9.68%)群体(χ2=7 644.38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健康体检者的性别、年龄、BMI、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甘油三酯(triglycerides,TG)、尿酸(uric acid,UA)、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均是NAFLD检出率的危险因素(P<0.05),而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不是NAFLD检出率的危险因素。结论:渝西地区18岁以上健康体检者群体的NAFLD的检出率为23.64%,50~59岁是NAFLD的高发时期,男性、超重、肥胖是高危和易发群体,FBG、SBP、DBP、TG、UA、HDL-C、LDL-C均是导致NAFLD的危险因素,TC不是NAFLD的危险因素。
  • 临床研究
  • 杨蕊菲, 刘葆婧, 武曼, 冯飞雪, 张雨馨, 王战争, 马艳侠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403-408.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15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肺结节直径、影像学指标、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tokeratin 19 fragment antigen,CYFRA21-1)、鳞状细胞癌抗原(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ntigen,SCC)等血清肿瘤标志物及循环肿瘤DNA(circulating tumor DNA,ctDNA)中HOXA7、SOX17甲基化联合诊断早期肺癌的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2年12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肺结节患者60例,良性肺结节患者60例,作为肺癌组和良性结节组,另择同期于我院行体格检查的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间患者结节直径、毛刺征、血清肿瘤标志物水平及血浆ctDNA HOXA7、SOX17甲基化率,并通过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癌变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得出预测模型方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价模型的诊断效能。 结果 肺癌组肺结节直径、毛刺征、CEA、ProGRP、CYFRA21-1、血清HOXA7及SOX17甲基化率明显高于良性结节组和对照组,肺癌组SCC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肺结节直径、毛刺征及血清ctDNA HOXA7、SOX17甲基化率是恶性肺结节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建立预测模型为Y=ex /(1+ex ),x=-7.233+(0.108×结节直径)+(3.860×毛刺征)+(0.021×HOXA7甲基化率)+(0.043×SOX17甲基化率)。预测模型的AUC为0.981,相较于单个指标显著提升,较Mayo模型、LCBP模型的AUC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肺结节直径、毛刺征、ctDNA HOXA7、SOX17甲基化率检测对肺癌患者早诊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基于以上指标建立的预测模型可明显提升诊断效能。

  • 王垲, 王雨涛, 沈光建, 冀建文, 程塞宇, 张云东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409-415.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659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长程皮下隧道脑室外引流(long tunneled 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LTEVD)与常规脑室外引流(external ventricular drainage,EVD)术后颅内感染率的差异,并分析患者颅内感染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神经疾病中心收治的45例实施脑室外引流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3例行LTEVD治疗(LTEVD组),32例行常规EVD治疗(EVD组)。记录2组的一般资料、术后引流管并发症及术后管理等,探讨其对降低颅内感染率的效果,并根据术后是否发生颅内感染分为感染组(n=10)及非感染组(n=35),分析临床资料探讨颅内感染的危险因素。 结果 LTEVD组引流管置管天数继发感染率为2.40‰(1/417),低于EVD组引流管置管天数继发感染率27.19‰(9/331)(P=0.009)。LTEVD组置管时间14~85 d[27.00(22.50,36.50) d]长于EVD组置管时间8~22 d[9.00(8.00,11.50) d](P=0.000)。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脑脊液取样次数是脑室外引流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使用LTEVD治疗是脑室外引流术后颅内感染的保护因素(P<0.05)。 结论 LTEVD较传统EVD可安全延长置管时间并降低脑室外引流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率,使用LTEVD术式、降低脑脊液采样频率可以减少患者术后颅内感染的风险。

  • 刘佳丽, 张和平, 段志强, 李栋, 杨琨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416-420. https://doi.org/10.13406/j.cnki.cyxb.003711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eutrophil-lymphocyte ratio,NLR)和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lymphocyte ratio,PLR)与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AVF)狭窄的关系。 方法 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6月在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肾内科就诊的625例使用动静脉内瘘透析的患者资料,其中资料完善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395例,有AVF狭窄的患者245例被分为1组,无AVF狭窄的患者150例为2组。记录患者的常规生化值和全血细胞计数值。 结果 ①1组患者NLR5.07(4.00,6.66) vs. 3.46(2.63,4.15),PLR(169.52(127.56,227.11)vs. 125.66(89.31,165.31)及超敏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Hs-CRP)(1.90(0.80,2.99) vs. 0.82(0.42,1.27),水平均高于2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②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校正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ody mass lndex,BMI)、AVF吻合方式、穿刺方式、是否合并糖尿病等因素,结果显示NLR(OR=2.195,95%CI=1.674~2.878,P<0.001),PLR(OR=1.008,95%CI=1.002~1.012,P=0.007),Hs-CRP(OR=2.170,95%CI=1.607~2.751,P<0.001)三者均是HD患者AVF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③接受者操作特性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析显示,NLR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0.799(95%CI=0.756~0.838,P<0.001),PLR 0.694(95%CI=0.646~0.740,P<0.001),Hs-CRP 0.717(95%CI=0.670~0.761,P<0.001),三者均可预测AVF狭窄,预测最佳临界值分别为NLR 4.08,PLR 122.49,Hs-CRP 1.62,并且3个指标联合预测效果更佳(AUC 0.870,95%CI=0.833~0.901,P<0.001),灵敏度79.18 %,特异度81.33 %。 结论 NLR、PLR和Hs-CRP均是AVF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且三者联合检测预测价值更高。

  •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2025, 50(03): 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重庆医科大学学报》由重庆医科大学主办,月刊,A4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CN50-1046/R,ISSN 0253-3626,邮发代号78-132。栏目设置专家论坛、前沿技术、基础研究、流行病学研究、临床研究等,并且不定期设立临床病理研讨、科技成果转化快讯、学术争鸣、研究热点等栏目,同时为高水平医学学术会议开设相关领域会议论文专辑及论文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