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 分析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湖北地区鸡滑液囊支原体的遗传特性及致病性,为湖北省鸡滑液囊支原体防控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将PCR鉴定阳性的病料通过液体培养基分菌,对分离纯化菌株的vlhA基因序列进行测序,用MEGA11软件分析构建进化树,并通过鸡胚感染试验及45日龄SPF鸡感染试验验证致病性。 结果 发现3株鸡滑液囊支原体与近年来国内的流行株亲缘关系最近,其中HB分离株的鸡胚感染试验显示该菌株具有较强的鸡胚致死性;动物毒力感染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剂量的菌液感染45日龄鸡,连续观察14 d,感染剂量为2×106 CCU/只时,90%的鸡出现临床症状,且爪垫、趾跗关节发病部位病原分离率达到96%,龙骨囊肿部位基本无法分离到病原。 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一株鸡滑液囊支原体分离菌株的体内感染模型并分析了其感染症状与致病性,为鸡滑液囊支原体疫苗的开发和免疫保护评价提供了基础。
目的 探讨血清中ALP测定对犬肿瘤性质的诊断价值研究。 方法 选取2020年6月—2023年6月收集的犬肿瘤病例共20例,分病患(试验组)与正常(对照组),根据视诊、触诊,采用微纳芯全自动动物生化仪测定数据,并进行回顾性分析,再结合X射线透视图分析肿瘤部位和游离状态。 结果 试验组血清ALP的含量比对照组高4~5倍,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X射线透视图显示游离程度不高,粘黏深度不清,肿瘤转移严重,疑似恶性肿瘤,并且预后不良。 结论 犬肿瘤患者的预后判断中,血清ALP的检测有较强的诊断价值,可在小动物临床上进一步推广与应用。
目的 研究现存混养的条件下挪威红牛配种荷斯坦奶牛后的妊娠优势,以提高荷斯坦奶牛的繁殖力。 方法 以荷斯坦奶牛作为母本,进口挪威红牛冻精为父本,进行杂交改良(挪威红牛♂×荷斯坦奶牛♀),培育杂种牛,统计不同月份、不同年龄段的配种数、妊娠数、妊娠率。 结果 杂交种牛相比于荷斯坦牛,自然发情配种的妊娠率提高36.41百分点;同期处理配种,妊娠率提高30.24百分点;青年牛配种,妊娠率提高47.64百分点;群体年度配种,妊娠率提高了36.83百分点,杂交牛场配种妊娠率显著高于荷斯坦牛场。 结论 杂交牛场经过挪威红牛乳肉兼用型牛的品种改良,明显提高了牛场群体繁育率。
目的 为了提高低水溶性抗真菌药物酮康唑(ketoconazole,KCZ)的水溶性及抑菌活性,减少临床应用限制。 方法 采用饱和溶液法制备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溶解度,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法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用纸片扩散法(K-B法)和最小抑菌浓度(MIC)方法对比检验酮康唑原药与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对白色假丝酵母菌的体外抗菌活性。 结果 通过甲基-β-环糊精包合,酮康唑在包合物中的水溶性比单一酮康唑增加了约2 941倍,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IR)法证实了有新物相形成。酮康唑原药的抑菌圈为(22.00±1.63) mm,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抑菌圈则提升至(28.00±1.63) mm。最低抑菌浓度结果显示,酮康唑原药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125±0.029) μg/mL,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062 5±0.015 0) μg/mL。 结论 酮康唑-甲基-β-环糊精包合物不仅没有破坏酮康唑原药对白色假丝酵母菌原有的抑菌能力,还提高了其抑菌效果。
目的 研究干热河谷“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利用母牛养殖模式,提高养殖效益、加强环境保护和增加土地综合利用率。 方法 以云南省保山市2个干热河谷区域的6个养殖户为试验研究对象,每年在2 000 m2土地上种植一季玉米、两季蔬菜,再配套种植667 m2王草,每户养殖能繁母牛3头,通过对单独种植效益与种养结合效益进行对比分析,确定适合该区域种养循环母牛养殖的最佳模式。 结果 利用好2 000 m2土地,种植两季扁豆、一季玉米可产鲜豆7.26 t、豆秸12.06 t、全株玉米11.37 t,配套种植667 m2王草,年产鲜草34.8 t,满足饲养3头母牛及所产2.5头犊牛的粗饲料需求;年产生30 t鲜粪作有机肥还田。年出售鲜豆收益2.19万元,出售半岁犊牛收益1.75万元,达到种养结合循环利用,增加种养效益。 结论 该种养循环养殖模式适合当地的种植业与肉牛养殖业融合发展,值得推广。
目的 为全面掌握临沧市小反刍兽疫免疫效果,科学评估其感染状况。 方法 随机采集2021—2023年来自规模场和散养户的羊血清4 524份、羊眼鼻棉拭子1 000份,采用阻断ELISA方法进行小反刍兽疫抗体检测,病毒核酸荧光RT-PCR进行病原学检测。 结果 小反刍兽疫免疫抗体合格率,2022年比2021年提高了7.44百分点,2023年比2022年提高了3.11百分点,病原学未检测出小反刍兽疫病毒核酸阳性样品。 结论 临沧市以“人病兽防、关口前移”各项防控措施为抓手,小反刍兽疫的免疫效果总体较好。
目的 分析不同生长期猪粪污中重金属含量与猪舍氨气浓度的变化,为畜禽粪污肥料化还田的安全性评价及猪群养殖环境的改善提供基础数据。 方法 以辽宁省锦州市义县4家规模养殖场的繁殖母猪、保育猪、育肥猪3种猪群为试验对象,每种猪群各采集6头猪的粪污样品混合为1份,共20份样品,粪污样品总计120份,经灰化、消化处理后,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发生仪(ICP)对粪污中的重金属含量进行检测,并采用便携式氨气检测仪对不同猪舍的氨气浓度进行数值监测。 结果 育肥猪粪污中的锌、铜、砷含量最高值分别为567.6、104.3、38.9 mg/kg,均超过了GB/T 25246—2010中规定的土壤(pH<6.5)种植蔬菜时肥料还田的重金属限值,而繁殖母猪和保育猪粪污中的重金属含量达标;3种猪群的环境氨气检测值均小于20 mg/m³。 结论 4个养殖场的育肥猪粪污直接还田种植蔬菜时存在重金属超标现象,因此育肥猪的粪污不能当作肥料或饲料再重新利用;氨气检测值均在正常范围内,不会对养殖技工和猪只造成危害。
目的 评估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对肉鸡生长性能和免疫性能的影响,以期为提高养殖效益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选用1日龄健康、体质量(44.3±0.4) g的仔鸡300只,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饲喂玉米-大豆基础饲料、试验Ⅰ组添加0.1%的本地分离的益生菌(乳酸菌浓度为3×108 CFU/g)、试验Ⅱ组添加0.1%商业益生菌(乳酸菌浓度为1×108 CFU/g)),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5只鸡,试验周期为42 d。分别测定每组肉鸡不同日龄体质量、采食量、饲料转化率和42日龄免疫性能等。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试验Ⅰ、Ⅱ组肉鸡42日龄体质量分别显著提高109.80、109.29 g,试验Ⅱ组显著提高了整个饲养周期的饲料转化率;试验Ⅰ、Ⅱ组对新城疫病毒的抗体滴度分别显著增加0.68、0.82,淋巴细胞分别显著增加了1.13、1.18百分点。 结论 在肉鸡饲料中添加乳酸菌可以提高肉鸡体质量,提高饲料转化率和免疫性能。
目的 为推进绿色食品生产资料饲料标志许可与推广应用工作,推动我国绿色食品养殖业高质量发展。 方法 通过总结和梳理绿色食品生产资料饲料产品的标志许可制度、显著特征、运行现状、发展模式,分析绿色生资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提出新形势下绿色食品生产资料饲料发展的新路径和新模式。 结果 加快绿色食品生产资料饲料产业发展,还要在绿色生产资料饲料原料认定、标准体系构建、推广应用力度、品牌培育打造、饲料技术研发上下功夫。 结论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饲料标志的推广应用,不仅能满足绿色食品养殖业发展需求,也为保障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有效供给、助力农业绿色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目的 为进一步了解基层饲料质量监管现状,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措施,以推进基层饲料产业和生态畜牧(渔)业高质量发展。 方法 笔者结合近年来从事饲料质量监管经历,以贵州省安顺市为例,对基层开展饲料质量安全监管情况进行研究。 结果 结果发现,近年来安顺市的饲料生产具有一定的区位优势,受到外地企业青睐,并纷纷入驻。但是,也存在生产、经营企业较多,产品、品牌种类较为复杂,企业自身管理不够重视,主管部门监管较为弱化等诸多问题。 结论 要从强化生产、经营和使用环节的监管着手,建立机构机制,健全监管监测队伍,强调宣传指导与依法监管并举,严厉打击饲料质量安全违法犯罪,强化基层饲料质量监管,保障老百姓“舌尖上”的安全。
为了推进青海省牦牛产业的发展,本文简述了当前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现状、青海省牦牛品种遗传资源分布情况;指出了青海省牦牛产业存在的问题:种牛资源难以满足当前生产需要,草原退化严重,传统畜牧业管理体制与生态畜牧业脱节,自然灾害频繁和优质基因消失,维持草原生态平衡难度较大;提出了青海省牦牛产业发展的对策:打造种群优势产业,强化科技支撑及产业合作,加大提纯复壮研究力度,发展可持续的生态畜牧业。
为了推动贵州省赫章县羊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文从肉羊存出栏数量、养殖品种、养殖方式等方面分析了赫章县肉羊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肉羊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放牧区域锐减,饲养方式无法适应新形势变化,品种繁育支持力度不够,产业链不完善等;提出了促进羊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对策建议:推广舍饲、半舍饲养殖方式,加大对家庭牧场的培育力度,加大保种制种繁育推广力度,加强高效管理养殖技术推广应用,加强肉羊产业全产业链的打造等。
双莲鸡产业是湖北省当阳市农业经济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发展“乡村振兴、农业强市”的重任。在国家政策的指引和地方政府大力扶持下,双莲鸡产业虽然发展势头强劲,但也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为了推动双莲鸡产业高质量发展,本文分析了双莲鸡产业发展的现状;指出了双莲鸡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认识不到位、种质资源受损,养殖不科学、产品质量不稳定,基础薄弱、经济效益不高,品牌缺失、产业发展后劲不足;提出了双莲鸡产业发展的建议:系统谋划定位、锚定产业发展方向,强化科技创新、抬高产业发展底板,优化资源保障、激发产业发展新动能,延长产业链条、实现产业品牌效应。
为了提高普通池塘加州鲈养殖技术水平和养殖质量,本文以江浙一带养殖模式为例,从池塘条件、苗种培育与放养、饲料投喂、水质管理、日常管理和病害防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江浙地区加州鲈的养殖技术要点;分析了其养殖效果:成活率达到85%以上,单位产量约1 500 kg/667㎡。加州鲈养殖和销售市场成熟,市场需求量大,值得推广养殖。
为了提高响应国家水库和湖泊的限养政策同时提高小龙虾养殖的效益,笔者在安徽省庐江县龙桥镇高山家庭农场开展了无环沟虾-稻养殖:利用龙虾和单季晚稻生长季节的差异开展种养结合,通过水稻种植实现龙虾粪便和残饵的利用,减少稻田农残和化肥使用量,水稻收割后秸秆返田提高虾床质量。结果发现,无环沟虾-稻连作养殖模式,不仅可以实现经济效益的提升,也可以减少农业污染。
小猪场和生猪散养户在非洲猪瘟防控工作中,其养殖特点导致防控漏洞多,防控效果差。本文提出了针对性的“双拒”综合防控方法,即建立非洲猪瘟防控小区,各养殖场(户)抱团联合,共建共享,拒病毒于防控小区外;同时,各养殖场(户)采取防控措施,拒病毒于猪场外。此防控方法切合小猪场和散养户实际情况,弥补了防控漏洞,极大地补齐了防控短板,提高了非洲猪瘟防控效果。
猪梭菌性肠炎又称猪坏死性肠炎,是由C型产气荚膜梭菌引起的1种急性传染病。患病猪主要表现血便、腹胀、身体快速消瘦、脱水等,如果不及时治疗,很容易导致病猪死亡。目前,猪梭菌性肠炎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应通过定期接种疫苗,强化饲养管理,做好卫生清洁,饲喂全价优质饲料等措施,预防猪梭菌性肠炎的发生。发病猪采用阿莫西林、孢噻呋钠药物进行治疗,对腹泻严重的病猪,灌服碱式硝酸铋水溶液,预防病猪酸中毒,缓解腹泻症状,降低病猪死亡率。
猪轮状病毒感染是一种急性胃肠道传染性疾病,临床以呕吐、腹泻和脱水为主要特征,初生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近年来,猪轮状病毒在我国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且临床可见多种基因型混合感染,从而加剧仔猪腹泻症状甚至导致死亡,严重影响生猪养殖的规模化发展。目前,主要通过构建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疫苗接种等综合性防控方案,对于病情早发现,早处理,及时降低养殖环境中的病毒载量,从而快速有效控制疫情蔓延。
犊牛血痢是一种常见的犊牛急性疾病,通常在晚春和初秋易发。犊牛感染该病后,会出现腹泻、腹痛、发热和精神不振等症状,严重时会出现脱水和血液循环障碍等并发症。该病的发生与胃肠炎相关,而胃肠炎的发生多与病原菌感染有关,多数情况下是由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产气荚膜梭菌和副溶血性弧菌等引起。该病主要以防控为主,在饲养过程中需要注意水源、饲料以及环境的清洁干净,避免病原体的传播。中药(白头翁、金银花、黄连、车前子、茯苓、白芍、连翘、甘草、白术、黄芩)、西药(恩诺沙星和硫酸庆大霉素等)以及中西联合治疗(恩诺沙星和穿心莲注射液联合使用)都能够有效治疗犊牛血痢。
牛创伤性网胃炎和心包炎指在养殖过程中牛误食铁钉、钢丝、小铁块等金属异物致使网胃刺穿发生病理损伤,治疗不及时容易转变为牛创伤性网胃炎和心包炎,严重影响牛的生产性能和健康性能,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经济损失。本文总结了牛创伤性网胃炎和心包炎的发病病因、临床症状、诊断方案和预防方法,采用磁铁将金属异物取出,口服磺胺类药物防止病牛感染的保守治疗方案对该疾病进行治疗,通过后期护理2例病牛精神状态恢复良好。
肉牛异食癖是一种由自伤性异食行为而引发的复杂临床综合征,可导致病牛消化功能出现障碍,引发腹泻、便秘等其他并发症或者疾病,从而弱化肉牛生产性能,严重损害肉牛养殖的经济效益。通过了解诱发病因,保证饲料营养丰富均衡、牛舍放置营养舔舐砖、保持牛舍干净卫生、加强肉牛饲养管理等措施,可有效防控肉牛异食癖的发生,提高肉牛生产效益。
牛出败病又称牛巴氏杆菌病,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病牛精神沉郁,反应迟钝,喜卧,鼻镜干燥,流浆液性、黏液性鼻液,后期呈脓性,眼结膜潮红,流泪。该病病情急,死亡率高,一旦发病,将会造成重大养殖经济损失。目前,牛出败病以防控为主,治疗为辅,治疗主要采用抗生素,如氧氟沙星、恩诺沙星,缓解牛全身性症状,预防该病需要从卫生清洁、饲养密度、疫苗接种等方面入手,降低牛出败病的发病率。
羊传染性胸膜肺炎又称羊支原体性肺炎,由致病性支原体感染引起。病羊主要临床表现为高烧、持续性咳嗽、流鼻涕、胸腔内大量积液、胸膜变厚并附着大量纤维素性渗出物等,对我国养羊业造成不利影响。目前,可通过形态学、血清学及分子生物学手段对该病进行确诊。此外,在日常养殖中需科学管理羊群、加强疫病监测、综合利用消毒技术等措施进行预防。在治疗方面,静脉滴注土霉素、新胂凡纳明、特效米先及灌服清肺止咳汤等均可有效降低该病的发病率,提升养殖户的经济效益。
羔羊口膜炎是养羊业中较为常见的1种传染性疾病,俗称羊口疮,由1种副痘病毒引起。该病主要以断奶前或断奶后14~20日龄的羔羊最为易感。疾病感染后,羔羊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口唇水肿、化脓、糜烂和结痂等。在发现该病时,如未能及时治疗,不仅会造成羔羊病情恶化,还会导致其口齿肿烂,无法吃奶,最终因机体衰弱而亡。目前,针对该病有效的防治措施是对羔羊进行疫苗接种和中西药结合治疗,同时加强羔羊的日常饲养管理。若发现异常羔羊要及时进行中、西药对症治疗,最大程度地降低羔羊口膜炎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减少养殖户经济损失。
湖北省竹溪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畜禽养殖业历史悠久,历经传统养殖到转型融合发展,已成为新时期乡村振兴的优势产业,是稳定群众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步入新时代,面对资源承载能力的饱和、环保治理压力的增大、养殖利益空间的压缩,畜牧业在保障菜篮子供给和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如何砥砺前行。本文分析了竹溪县畜牧业发展现状和存在的不足,从解决畜牧产业提质增效角度提出了产业链布局、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饲草料深度开发、畜禽产品精深加工增值、品牌打造、技术人才支撑等方面对策措施,以供广大养殖企业(户)参考。
为了解贵州省黔南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发展现状,查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促进黔南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进程,为畜牧业健康发展做好保障。本文总结了黔南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工作情况,分析黔南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情况,包括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建设、配套设施建设、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等。当前,黔南州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体系建设过程中存在配套设施不足、监管不到位、养殖保险覆盖不全、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补助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为此,要积极推进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加大财政支持,提升配套水平,增加保险覆盖,优化补贴政策,严格监管,大力打击违法行为等,从而建立病死动物无害化处理长效监管机制。
城市和农村饲养犬只的家庭越来越多,加之部分地区有消费犬肉的传统习俗,犬市场交易十分活跃,在现实生活中普遍存在犬主携带犬只大范围、长时间异地活动的情况,其出行方式多样(乘机、乘船、乘车等),货主不按规定提前申报检疫,给犬产地检疫工作带来了阻力。为更好地实施检疫工作,切实保障人与动物健康和公共卫生安全,本文对犬产地检疫的政策依据与变更进行了阐释;列举了当前部分货主对犬产地检疫工作认识不到位、狂犬病群体免疫密度低不利于广泛性开展产地检疫、检疫要求严而货主申报检疫情况少、实验室疫病检测环节程序复杂难实施、犬只身份标识体系便捷性和通用性差、法定实验室疫病检测成本高、疫病检测报告和检疫证明关联度不够等问题;提出了加强宣传培训力度、努力提高犬只免疫密度、建立统一的可追溯标识体系、创建犬产地检疫疫病检测实验室(含第三方)、降低实验室疫病检测成本、加强监管执法等建议,以助推我国犬产地检疫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减少畜禽粪污厌氧发酵的沼肥对土壤环境的污染及农产品的危害,根据施用沼肥到农田时引发的一系列危害,分析了沼肥中重金属、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对土壤微生物产生的胁迫效应,以及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副作用,认为畜禽粪便原料是沼肥中重金属、抗生素和病原微生物的主要来源,并提出了对畜禽粪污厌氧发酵沼肥中不同风险来源的调控方法,为沼肥绿色施用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为了有效全面实现畜禽生态养殖,引导现代山地农业绿色健康发展,促进贵州山地生态文明建设。本文分析了黔南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和体系建设情况。当前,黔南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处理工艺主要有3种,都能有效处理畜禽养殖粪污。现在,面临的主要问题有:基础设施设备参差不齐,中小养殖场粪污处理工艺设计不合理、设备落后,改造缺口大,养殖主体责任意识不强、技术指导不足、监管不到位等。为此,要完善地方粪污排放标准,要强化因地制宜和科学运用,要严格督导,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行业执行标准等,要鼓励企业达标排放,要引入第三方专业服务企业等,从而推进黔南州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目的 归纳双循环新发展背景下饲料产业发展的新特征,分析职业教育培育饲料产业人才的现状,提出饲料产业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途径。 方法 通过分析教育理念、职业需求、教育教学等现状,探究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的突破点。 结果 对职业教育理念与职业需求的偏差、教育教学与人才培养定位的偏差、人才培养体系开放性和创新性不足的现象的分析研究,为饲料产业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提供了思路。 结论 建立以饲料产业人才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育体系、构建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营造开放创新的人才培养环境有利于饲料产业职业教育人才培育机制的创新。
目的 围绕技能型社会建设人才的需求,探索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技能人才的培养模式。 方法 以周口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为例,分析当前高职院校技能型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结合本专业教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的方向,深挖技能人才培养的方法,采取先进教育理念,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共建校企协同双循环育人的新模式。 结果 通过对课程体系的深化改革与校企协同双循环人才培养模式的建立,实现了由理论教学向实践技能型教学的转化,破解了技能型社会建设中人才培养的瓶颈。 结论 高职院校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应瞄准技能型社会人才的要求,把课程标准与企业岗位标准进行精准对接,更有利于培育社会、企业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目的 为有效驱动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提升,培养创新型应用人才。 方法 针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现状,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赛教融合为着力点,以动物医学相关的技能大赛赛项设置为导向,通过重构实践教学内容、改进实践教学方法等途径,进行学科竞赛与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的有机融合。 结果 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融合”实践教学模式,赋能于人才高质量培养。 结论 该实践教学模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对动物医学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积极意义。
目的 为进一步提升《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中学生学习知识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同时加强动物科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方法 将《饲料分析与检测》课堂教学与学科竞赛相结合,从饲料检测的必要性、学科竞赛的重要性以及饲料检测和学科竞赛融合探索等方面进行探讨,对《饲料分析与检测》课程进行改革。 结果 通过在课程中增加竞赛项目,显著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操作和创新能力。 结论 以学科竞赛促进《饲料分析与检测》课堂教学的改革,有助于提高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实践能力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社会推送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