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海晴, 梁超, 杨博, 韩豫, 韩婉璐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140-1151.
    陆相优质烃源岩发育大多与湖泊咸化相关,但湖泊咸化对页岩发育的影响仍不清晰。以东营凹陷古近系页岩重点取心井樊42井为例,通过岩石薄片观察、XRD、岩石热解测试、XRF二维元素扫描、微量元素测试等分析,结合有机地球化学测试数据、微量元素含量的垂向变化等,分析不同盐度演化阶段页岩成分、纹层结构、有机质丰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研究区目的层段页岩可划分为5种岩相类型。目的层段环境演化可以划分为5个阶段,受控于气候、陆源输入等因素。古气候在沙三下亚段沉积时期呈现暖湿—相对湿冷—暖湿—相对干冷—相对暖湿的变化特征。陆源输入量呈多期旋回变化。不同类型岩石的沉积环境特征各异,高盐度的湖泊水体营养盐浓度高,具有较高的初级生产力,水体分层强烈,水体循环较弱。氧/盐度跃层位置相对较高,富氧带水深较浅,使得有机质更快脱离氧化环境沉降进入还原性水体,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碳酸盐矿物含量高,且呈纹层状发育于滞水层中。
  • 邵龙义, 王浪浪, 连豪杰, 朱红涛, 朱筱敏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15.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新的盆地分析方法,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重视,尤其是陆相层序构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热门方向。文中总结了陆相层序构型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近年来的“下游控制区”和“上游控制区”概念以及层序构型特征,“下游控制区”发育依赖于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低位正常海(湖)退”、“海(湖)侵”、“高位正常海(湖)退”和“下降阶段”体系域,“上游控制区”发育不依赖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高河道合并体系域和低河道合并体系域。国内层序构型研究也有多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L型、T型、TH型、H型(E-H型和L-H型)”层序构型的划分。陆相层序模拟已经从水槽物理实验为主发展到当今以数值模拟及水槽实验并举的时代。在介绍层序数值模拟发展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SEDPAK正演化模拟、SEDSIM正演数值模拟、基于Delft3D模型的三维正演模拟、DIONISOS的三维正演模拟及基于N-S方程的层序数值模拟等5种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陆相湖盆层序构型及数值模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理论问题、数值模拟技术难点及数值模拟未来的发展方向。
  • 张文淼, 鲜本忠, 季汉成, 马国福, 肖文华, 田荣恒, 陈思芮, 杨百智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352-1371.
    洪水类型与流量变化是影响扇三角洲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单元发育规律研究薄弱。论文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通过剖面测量和岩相划分,恢复了沉积流体类型、沉积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单元,建立了不同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根据岩相组合将该剖面的主控沉积过程解释为碎屑流、洪流与片流3种洪水,分别对应于碎屑流建造期、洪流建造期与片流建造期。结合沉积过程与砂砾岩沉积形态特征,将目的层解释为8种沉积单元,具体包括扇三角洲平原环境的陆上碎屑流舌状体、洪流主控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碎屑流舌状体、高密度浊流水道、牵引流水下分流河道、高密度浊流朵体、水下片流朵体及滑塌体。在扇三角洲碎屑流建造期,发育多期垂向上叠置的、向湖盆进积的碎屑流舌状体;在洪流建造期,平原中形成洪流主控辫状河道,而进入湖盆后洪流转化为高密度浊流,发育高密度浊流水道与朵体;在片流建造期,则以水下快速沉积形成的水下片流朵体为特征。洪水期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快速沉积和沉积物坡失稳易于形成滑塌体,而间洪期则以平原上辫状河道和前缘中低流态水下分流河道的发育为特征。基于洪水类型及其沉积过程的扇三角洲沉积规律的研究,深化了对其砂体形态与结构规律的认识。
  • 徐振华, 邓航, 吴胜和, 岳大力, 刘钰铭, 李庆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338-1351.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分为分流沙坝型和指状沙坝型2类河-坝组合类型,前人多关注扇状的分流沙坝型与鸟足状的指状沙坝型的前缘砂体,而对多个指状沙坝组成的树枝状沙坝关注不足,其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以鄱阳湖日帽洲三角洲为例,综合卫星地图、探地雷达、浅钻孔、沉积数值模拟数据,揭示了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的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研究认为,树枝状沙坝是由多个相互分叉、交汇的指状沙坝拼接而成,呈现“河在坝上走”的河-坝组合关系,其间发育分流间湾。根据规模差异,树枝状沙坝内的分流河道可分为主支分流河道与侧支分流河道,主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大、数量少,多发育于近源端并延伸至沙坝末端,分布于沙坝中部;侧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小、数量多,多分布于前缘两侧与末端。树枝状沙坝的形成与细粒、黏性、高排量河流供给相关,细粒与黏性沉积物促进了稳定天然堤的加积与指状沙坝的形成,高排量导致了分流河道的分流与决口,从而形成树枝状的指状沙坝。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储集层的侧向连通性较差,优势储集层位于指状沙坝中部,为分流河道砂体与近岸河口坝砂体。
  • 刘凯铭, 王兴志, 韦明洋, 李阳, 陈旺, 王文之, 李勇, 马奎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09-125.
    作为四川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力产层之一,灯影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亟待进一步厘清。选取四川盆地内最新勘探突破的蓬莱地区灯影组灯四段超深层白云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显微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物性测试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地区灯四段储集岩主要包括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砂屑白云岩的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洞,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泡沫绵层白云岩的原生格架孔洞和后期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缝等。(2)凝块石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多发育孔洞缝型和孔洞型储集层,均具有较好的物性,孔隙度能达到4%以上,但前者平均渗透率可达2.43×10-3μm2,后者仅为0.35×10-3μm2。(3)综合分析成岩演化史,认为灯四段储集层先后经历了沉积—准同生阶段、表生阶段、浅—中埋藏阶段和深层—超深层埋藏阶段的成岩改造。(4)蓬莱地区灯四段储集层发育具有自台地内部向台地边缘逐渐减弱的分布规律,总体上显示“相—断裂—溶蚀”三元综合成储模式。本研究明确了四川盆地蓬莱地区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可为后续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任昱霏, 闫建平, 王敏, 宋东江, 耿斌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240-255.
    南海西部Y盆地L地区中新统地层呈高温、超高压特征,钻井难度大、取心资料少,岩屑录井反映岩性的精度较低,难以满足岩性精细识别的要求。以Y盆地L地区黄流组二段深层复杂碎屑岩为例,首先,利用有限的壁心粒度分析、录井、测井等资料,优选出表征岩性的粒度参数:粒度中值Md和对粒度变化敏感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时差、电阻率5条测井曲线,构建粒度中值Md-测井5变量数据集;其次,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数据集根据“误差平方和与聚类数”最优关系划分成了4类(简称“粒度分类”),分类后优化了粒度中值Md与测井响应的相关性,且获得不同类别的测井响应特征和相应岩性类型;然后,在实际井资料处理过程中,应用Fisher判别方程来判别未知深度点所属的粒度分类类型;最后,建立粒度分类下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依据不同岩性对应粒度中值的数值范围,实现了井筒剖面上根据测井反演粒度中值Md曲线进而达到岩性精细识别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L地区黄流组二段考虑粒径的差异将砂岩岩性划分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其中细砂岩和中砂岩是最主体发育的岩性,粒度中值Md与不同粒径岩性的关系最密切,是最能反映不同粒径岩性的粒度参数;粒度分类后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计算粒度中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397,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195 mm,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7.52%。该模型是一种有效实现深层复杂碎屑岩岩性精细识别的方法,也为纵向剖面上沉积粒序分析和储层构型精细解释、有效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 祁柯宁, 旷红伟, 柳永清, 彭楠, 王玉冲, 陈骁帅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305-1324.
    扬子克拉通滇中地区新元古界南沱组与陡山沱组之间过渡段“红层”不同学者认识尚有分歧。以扬子克拉通西南缘昆明晋宁鲁纳村剖面和飞大田剖面为主,对其成冰系南沱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研究。南沱组砾岩段及其上覆红层泥岩段具擦痕、坠石、韵律性纹层等典型冰川沉积特征,据此划分出4个沉积亚相,即冰下滞积亚相、冰缘河道亚相、冰前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岸亚相,反映了冰期演化的不同阶段。红层段顶部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636 Ma,表明南沱组上段紫红色粉细砂岩顶部沉积时限可能晚于636 Ma。区域地层对比发现,平面上,滇中地区南沱组砾岩段和泥岩段分布稳定;垂向上,自下而上为冰川冰下堆积砾岩,向上过渡为冰缘河道砾岩,再向上为冰前三角洲前缘泥岩和滨岸细砂岩,表现为冰川逐渐融化并逐步海侵的规律。研究认为南沱组应当二分:下段杂砾岩段,上段紫红色泥岩段,即南沱组—陡山沱组界限置于红层段顶部。论文深化了对扬子西南缘成冰纪沉积古地理的理解,为完善四川盆地周缘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等时地层格架和四川盆地及周缘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沉积学新资料。
  • 王建坡, 汪啸风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6-31.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古地理信息,提出中国奥陶纪共划分出4个大区16个地理区的新认识。该时期中国各陆块主要在环西伯利亚、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和冈瓦纳北缘分布,由此归纳为4个大区,其中华北和塔里木分割了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但归入原特提斯洋大区中。环西伯利亚大区可分为北疆区和兴安区,前者由阿尔泰、准噶尔—吐哈微陆块和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组成,后者囊括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松辽和佳木斯等东北微陆块群。古亚洲洋大区仅分出中天山—北山区,伊宁微陆块为该区成员。原特提斯洋大区除了华北区和塔里木区外,还包括柴达木—祁连、昆仑—秦岭、扬子、华夏、印支和松潘—甘孜区,其中中阿尔金和全吉微陆块属于柴达木—祁连区,义敦微陆块属松潘—甘孜区。冈瓦纳大区分为羌塘、拉萨、喜马拉雅、滇缅泰马和海南区,其中保山微陆块和临沧微陆块为滇缅泰马区的组成部分。此外,阿拉善和敦煌块体分别归入华北和塔里木区中。上述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认识与前人存在较大差异,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探求更合理的划分方案。
  • 汪彦, 王诺宇, 杨德彬, 张恒, 张娟, 张长建, 张晓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467-1482.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北部中下奥陶统发育深切的地表水系结构,对水系两侧岩溶缝洞的发育影响显著,因此,对水系结构的定量描述及其演化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古岩溶台面和古岩溶地表水系进行了识别。同时,对水系的平面和垂向形态学结构参数进行了量化表征,据此探讨了古岩溶地表水系的形成与演化模式,剖析了水系演化与古岩溶缝洞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塔河油田西北部自东向西发育3个岩溶台面和一个深切曲峡型地表流域结构。该流域的主干水系南北向汇流、分支水系东西向汇流,呈不对称分布。(2)水系单河曲弯曲率均大于1.5,超过了定义蛇曲的弯曲率临界值,具有典型的蛇曲特征。东西向河曲带弯曲率为2.42,南北向河曲带弯曲率为1.78。(3)东西向水系形态以单一“V”字形为主,南北向水系具有复合“V”字形,水系下切深度可达100~200 m。自东向西3个岩溶台面中水系的下切深度逐渐加大,水系宽深比平均值分别为4.06、3.52、3.03。(4)研究区古岩溶地表水系经历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2个阶段,分别反映了水系的侧向侵蚀和垂向侵蚀作用过程。其中,水系的垂向侵蚀是逐步发生的,与3个岩溶台面的逐级抬升相适应。(5)深切曲流是区域性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控制了河流两侧大型岩溶暗河的发育。每个岩溶台面具备独立的水循环结构,岩溶台面的逐级抬升促进了水系的差异演化,进而控制了岩溶暗河的规模和类型的差异性。对研究区古水系结构及其演化的认识对于古岩溶缝洞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匡明志, 张小兵, 袁海锋, 陈聪, 张玺华, 彭瀚霖, 徐婷, 肖钦仁, 李天军, 山述娇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201-1220.
    四川盆地二叠系茅口组碳酸盐岩是油气勘探的重要层位,川中八角场—磨溪—龙女寺地区茅二段目前已获得勘探突破,但因其层序地层结构尚不明确,制约了茅口组沉积演化研究与储集层预测。本研究基于川中广安华蓥山二崖剖面茅口组高精度岩相特征,综合实际钻井资料,开展茅口组沉积相和层序地层格架分析,并解释层序格架对储集层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川中地区茅口组碳酸盐岩可分为8类岩石微相,在茅口组沉积中晚期,构造作用驱动茅口组由缓坡沉积体系向“台地—台内海槽”沉积体系转换。(2)栖霞组上部层序界面SB1和茅二下亚段上部层序界面SB2均为Ⅱ型岩相转换界面,茅二上亚段顶界面SB3为Ⅰ型淹没不整合界面,茅三段顶界面SB4为Ⅰ型剥蚀不整合面。(3)二崖剖面茅口组可划分为3个三级层序、5个四级层序:茅一段构成三级层序SQ1的海侵体系域;茅二下亚段中—下部对应三级层序SQ1的高位体系域,而上部发育三级层序SQ2陆架边缘体系域;茅二上亚段和茅三段分别对应三级层序SQ2和SQ3。(4)磨溪—龙女寺地区茅二下亚段云化储集层分布在三级层序SQ1高位体系域和三级层序SQ2陆架边缘体系域,分别以准同生晚期和准同生早期云化作用为主,受控于Ⅱ型层序界面SB2;广安—八角场地区茅二上亚段台缘滩相白云岩储集层分布在三级层序SQ2高位体系域并且受控于Ⅰ型层序界面SB3,经历了准同生早期基质云化—准同生晚期颗粒溶蚀—埋藏期云化作用阶段。该研究为四川盆地茅口组白云岩储集层分布规律的预测和成因研究提供了层序和沉积约束,对茅口组的油气勘探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朱广坤, 张彧瑞, 覃国金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95-208.
    随着气候模式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更加准确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成为研究深时气候变化机制的关键,而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却少有人关注。本研究基于古海陆分布、古海深、古地形重建方法及资料选择,研究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对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重建过程中板块运动模型的选择、海陆分布的修正、海洋洋壳年龄数据的更新、大洋深度—洋壳年龄关系模型选择、沉积物模型选择以及古地形高度代用指标的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结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古地理边界条件的差异会进一步影响模式模拟结果中的温度、盐度以及洋流等重要的气候环境变量。这表明重建气候模式中古地理边界条件时需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选择重建资料,同时也需基于密集和可靠的代用指标进一步优化重建资料,从而减少古地理边界条件对古气候模式结果可靠性的影响。
  • 董燕, 王美玲, 陈彬, 时志强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325-1337.
    中国北方烧变岩广泛发育,常见侏罗系煤层于中生代、新生代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在烧变岩露头区,白色砂岩常与红色烘烤岩伴生,但国内外对其关注不够,成因不明。本次研究对伊犁、准噶尔、吐哈、鄂尔多斯等盆地周缘烧变岩区野外露头进行了观察,采集白色砂岩样品进行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等测试与分析,对白色砂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认为中国北方侏罗系白色砂岩常分布在烧变岩的上覆、下伏或侧边位置,颜色多以灰白为主,结构疏松,孔隙发育,碎屑颗粒以石英、长石矿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高岭石,发育特殊的流体流动所致的孔洞构造;据其与烧变岩的空间相关性,推测白色砂岩的形成与煤层自燃有密切联系,煤层自燃导致高岭石大量生成、有色金属矿物或金属离子含量变化,这是砂岩呈现白色的主要诱因,因此烧变岩区所见白色砂岩为特殊类型的低温烘烤岩,其形成模式有3种:河谷下切型、裂隙下切型和山丘下渗型。
  • 范承蒙, 杨海林, 杨洋, 温汉捷, 樊海峰, 张洪杰, 李方会, 肖蛟龙, 周煜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256-1270.
    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不仅记录了震旦纪晚期环境与生命的协同演化,而且大量发育微生物碳酸盐岩,成为研究新元古代—古生代转折期古环境的重要对象。文中通过对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开展详细的野外勘查及室内岩相分析解释,识别出云质微生物岩、云质微礁岩、云质微屑岩等的9个岩石微类,以云质微生物岩为主。根据微生物碳酸盐岩类型及其组合关系分析,认为发育多种向上变浅的潮下带—潮间带—潮上带沉积序列以及若干颗粒滩、微生物丘构成的米级沉积旋回,并以此为基础详细刻画出4次海侵—海退次级旋回,建立了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纪晚期以潮坪相、丘滩体、颗粒滩为典型沉积特征的浅水碳酸盐岩台地模式。该发育模式与现代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模式相似,明显特征为凝块石形成于正常浪基面以下的潮下带低能环境,较深于云质层纹石和云质叠层石。综合微生物碳酸盐岩沉积特征、沉积组合特征及沉积相演化规律,认为该地区古环境演化主要受次级海平面波动影响。推测微生物碳酸盐岩的发育程度可能为新元古代氧化事件之后氧含量增高以及微生物大量发育的海洋岩石形成的响应,同时也可能与石板滩生物群的出现和以微生物为食的后生动物演化导致微生物含量减少密切相关。分析黄陵隆起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微生物碳酸盐岩发育类型,不仅可以约束震旦纪晚期全球海平面变化、古海洋环境演化,而且对于研究早期生命演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可为下一步油气储集层的探索提供有力的依据。
  • 黄玉越, 王贵文, 匡立春, 覃英伦, 王松, 党文乐, 卓色强, 毕少琛, 赖锦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256-270.
    桂中坳陷柳城北区块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气取得突破,有望成为四川盆地以外海相页岩气的接替领域。但受地层非均质性及纵横向相变频繁的制约,开展页岩类型识别和储集层评价存在困难。文中建立了基于“矿物组分+TOC含量”的页岩类型划分方案,利用元素—矿物转换最优化方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实现页岩成分和TOC含量的测井识别与预测,并采用成像测井动态切片和纽扣电极视电导率图像2种方法识别表征页岩纹层。通过精细刻画不同页岩类型的纹层发育程度和含气性特征,阐明了研究区有利页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鹿寨组一段发育5种典型页岩类型。受沉积古环境控制,页岩分布呈现出较强的纵向非均质性。鹿寨组一段整体处于下斜坡相沉积环境,纵向上(1)至(7)小层沉积水体逐渐变浅,灰质含量减少而陆源碎屑供给增多,总有机碳含量也逐渐降低,页岩类型由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逐渐相变为含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其中(3)小层中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与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的页岩组合类型有机质丰度高,纹层组合类型及发育程度较优,整体含气量和脆性均较高,为研究区的有利页岩类型。
  • 苏洋, 赖锦, 别康, 李栋, 赵飞, 陈康军, 李红斌, 王贵文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225-239.
    顺应国家深海、深地、深空和深蓝战略部署,陆地钻井不断向深层超深层进军,但深部极端环境测井资料获取困难,采集新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少,导致测井资料多解性强,亟需利用有限的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挖掘深层超深层钻井蕴含的地质信息。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论述了深层超深层测井评价的重点,通过对典型研究案例的分析,系统地梳理测井地质学在深层超深层领域的应用,包括利用测井资料实现对井旁构造地质现象解读、沉积学信息拾取、储集层评价与预测、储集层裂缝评价和对地应力评价。最后探讨了深层超深层领域发展趋势:重视多角度数据的融合(岩心、实验资料和地震资料等数据),并根据深层超深层环境的差异,发展适应深层超深层环境因素的先进岩石物理模型。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利用新技术测井的优势,推进深层超深层领域测井地质学突破技术瓶颈。
  • 李延河, 王保玉, 刘顺喜, 倪小明, 王娟, 胡斌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420-1434.
    近几年来,河南省平顶山矿区煤系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新突破,采动井、采空井和预抽井的单井日抽采量分别达到40 500 m3、20 000 m3和4 500 m3。为了查明煤系气生成与赋存的沉积背景,本次工作采用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了精细的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以及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从而揭示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煤系气(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生成与赋存的沉积环境,也就是潮坪上的泥炭沼泽(泥炭坪)、三角洲分流间湾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环境控制了煤系气的成藏。基于地层沉积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划分出9种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序列类型,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顶山矿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煤系气赋存的沉积环境模式。研究还表明,区内煤系气含量变化及区域分布特征不仅与滨岸潮坪沼泽、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和分流间湾沼泽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储集层厚度变化相关。该成果可为今后平顶山地区煤系气勘探开发井的设计、部署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华北地区相同含煤地层的煤系气开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李攀, 肖冬生, 师效飞, 马强, 林潼, 杨润泽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271-1286.
    巨型事件层,简称巨型层(Megabed),在英文文献中广泛使用,但中文的正式出版物中尚未见报道。巨型层是指沉积物重力流所形成的巨型沉积层(单层厚度可达数十米至数百米,体积达数百立方千米),它们比周围正常沉积层的规模大1~2个数量级以上,在厚度、粒度、成分等方面与围岩常有明显差异,通常发育具有多层结构特征的垂向序列,记录了重力流流体转换、流体分异等搬运沉积过程,对于重大地质事件解析、盆地分析、物源/古地理恢复、地质灾害预防以及油气勘探等均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系统厘定巨型层及相关术语的概念内涵,分析总结巨型层的沉积特征,包括其沉积规模、物质成分与结构序列,在此基础上探讨巨型层的识别标志、搬运沉积过程与触发机制,最后对目前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研究方向进行探讨,旨在引起国内学者对巨型层的广泛关注和深入研究。
  • 李滢, 李飞, 鲁子野, 李杨凡, 王曾俊, 李雅兰, 谢慧, 张天舒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235-1255.
    斑块白云岩具有非均质性强、内部结构复杂等特点,发育特征和成因亟待理清。文中以汉南—米仓山地区东部杨家沟剖面为例,在系统野外调查工作的基础上,利用岩相学、沉积学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在寒武系仙女洞组共识别出13个岩石微相类型以及5种白云岩类型,并对不同组构碳、氧同位素和微量元素组成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斑块白云岩的分布与垂向构造破碎带及其横向延伸带的位置有关,斑块白云岩及其与围岩之间的构造缝中发育大量鞍形白云石;斑块白云岩中氧同位素组成(δ18O:-8.17‰~-6.58‰)明显低于当时的海水,原位微区技术揭示白云石晶体具有高Mn/Sr值(Mn/Sr均值=14.8)、Eu正异常(Eu/Eu*均值=1.3)以及页岩化后的中稀土元素富集配型。在排除其他可能的成因后,推测研究区斑块白云岩的形成与区域断层控制的热液流体活动有关。相关工作的开展对于查明汉南—米仓山周缘地区寒武系仙女洞组白云岩的分布和发育规律、理清斑块白云岩的特征和成因具有重要作用,也可为四川盆地北部白云岩储集层勘探提供参考。
  • 曾建军, 谭秀成, 赵东方, 何如意, 罗文军, 刘耘, 徐伟, 李绍瑞, 邓禹, 吴昊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221-1234.
    四川盆地震旦系灯影组二段储集层成因长期存在风化壳岩溶、准同生期岩溶及埋藏热液岩溶之争,严重制约了储层预测模型的建立和勘探开发效益。鉴于此,以高石1井区灯二段为例,基于钻井岩心、岩石薄片、测井等资料,识别并梳理出灯二段岩溶特征,讨论岩溶差异性以及其对储集层发育和保持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灯二段发育高频暴露溶蚀面、组构选择性溶蚀孔洞、示顶底构造、花斑状和海绵状溶蚀构造及岩溶角砾等溶蚀组构,这类溶蚀特征与高频向上变浅沉积序列密切相关,且主要发育在沉积序列的中上部;根据岩溶强度可识别出组构选择性溶蚀、岩溶分带以及整体角砾化3种岩溶序列;高频旋回界面之下的沉积物具有δ13C、δ18O值负偏、87Sr/86Sr值正偏特征。进一步分析发现,灯二段孔洞型薄储集层与岩溶组构一样,均发育在高频向上变浅沉积序列中上部,且大量充填残余物的岩溶孔洞周缘具有泥晶套、纤维状环边胶接,部分孔洞中可见示顶底构造,指示岩溶孔洞形成后又重新进入海底成岩环境。结合高频旋回界面之下的沉积物具有碳氧同位素负偏、锶同位素正偏等特征,认为这类孔洞型薄储渗体的发育受控于高频海平面变化驱动下的早成岩期岩溶作用,其在纵向上叠置而呈现出“薄层多套”的分布规律,储集层相控特征明显;不同强度的岩溶作用改变了孔洞的连通性,其中组构选择性溶蚀阶段多形成相对孤立的小型溶孔洞,因海底胶结作用使孔洞更趋孤立而长期保存,而岩溶分带和整体角砾化阶段的溶蚀孔洞进一步连通,后期更易遭受机械充填和化学胶结作用而使储集层非均质性增强,甚至储集性能显著变差。上述研究结果不仅对古老深层优质储集层预测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揭示出在不同强度岩溶作用改造下岩溶系统连通性对早成岩期溶蚀孔洞保持路径的控制,为古老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形成和保持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施振生, 张亚雄, 曾番惠, 周天琪, 郭伟, 黄浩勇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32-54.
    沉积构造不仅能揭示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时的古水动力条件,还影响到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及可压裂性。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发育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3类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主要有流动成因构造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者包括交错纹理、水平层理(纹理)、块状构造、递变纹理和复合纹理,后者包括滑塌—滑移构造、负载构造、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扭曲纹理、碎裂纹理和坠石;化学成因构造包括碳酸盐结核和黄铁矿结核;生物成因构造主要有生物遗迹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该3类沉积构造主要为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远洋—半远洋沉积成因,少数为沉积物变形成因。沉积构造类型直接影响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水力裂缝的生成及延展方向。
  • 甯濛, 罗靖茹, 陈家乐, 钟怡江, 文华国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85-108.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在前寒武纪广泛发育,因其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成因及其对前寒武纪海水性质的指示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矿物学特征分析进行成因探讨,二是探索其反映的前寒武纪海水性质。前人对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的认识包括原生沉淀与次生交代2种观点,但因缺乏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支撑而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沉淀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具体沉淀机理及其相应的海水化学条件仍不清楚,对次生交代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前驱矿物类型也存在较大分歧。为进一步推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文中首先系统总结了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从原生沉淀、次生交代、生长组合形态3个方面全面回顾和评述了关于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1)基于矿物成核与生长原理,结合微区或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不同类型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2)评估微生物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3)以前寒武系白云石胶结物为载体探索前寒武纪古海洋海水性质的演化,需建立在厘清其成因的基础之上。
  • 刘大卫, 李映涛, 韩俊, 张继标, 汝智星, 杨孝群, 王石, 黄诚, 肖重阳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26-140.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是极具勘探潜力的岩相类型,但目前对该地区成层分布的白云岩成因及其物性差异尚无系统阐释。本研究基于详细的岩石学观察、碳氧同位素和微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碳酸盐岩U-Pb定年、覆压孔渗测试等资料,对鹰山组内幕成层发育的白云岩类型、成因机制进行探讨,并初步评价了不同成因白云岩的物性差异。研究发现:(1)顺北地区鹰山组下段白云岩相对发育,主要包括2类成层分布白云岩,分别是埋藏压溶白云岩(Ⅰ类)和准同生渗透—回流白云岩(Ⅱ类);(2)I类白云岩为埋藏白云石化成因,分布于低能沉积相内,为埋藏过程中缝合线建造驱动黏土矿物转化成因机制,在顺北中部地区较为发育;(3)Ⅱ类白云岩为准同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成因,主要分布于地貌较高、相对高能的沉积相区,在顺北西区、顺南地区相对发育;(4)Ⅰ类白云岩实测物性数据(φ:0.3%~1.0%;K:0.003×10-3~0.074×10-3μm2)低于Ⅱ类白云岩(φ:0.4%~2.0%;K:0.009×10-3~0.055×10-3μm2),但Ⅰ类白云岩的发育可提升地层中白云岩和灰岩互层的比例,具裂缝改造成储潜力。研究成果对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层白云岩油气勘探选区具有借鉴意义。
  • 贾雅娜, 李三灵, 赵文杰, 朱艳, 刘翀昊, 涂华, 李浩, 张玉柱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53-166.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 黄乐清, 胡能勇, 文春华, 孟繁星, 陈旭, 向轲, 曾广乾, 焦鹏, 王灵珏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372-1395.
    华南腹地茶永盆地白垩系发育古沙漠沉积,其沙丘构型特征多样,是构造活动、地下水文条件和古气候演变等多因素的综合结果,然而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却近乎空白,制约了对华南腹地古沙漠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将粒度端元分析(EMMA)新方法和沙丘构型分析传统方法相结合,开展古沙漠形态学研究及床沙构型定量重建工作。结果表明,华南腹地茶永盆地白垩纪沙漠沙丘规模较大,各项沙丘形态参数均远超全球典型断陷盆地的古沙丘均值,可以类比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古沙丘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现代沙丘,指示茶永盆地的初始状态可能为一个大型干旱或沙漠盆地;通过粒度端元四组分识别出风成沙丘、沙席和潮湿丘间(泥滩)等沉积环境类型。基于沙丘构型重建,恢复古风向为N-NE向,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且该沉积构型记录了复合新月形沙丘、复杂(爬升)横向沙丘等多种形态类型。茶永盆地南部风成序列为干燥—潮湿型丘间风成体系,表现为内部干旱—潮湿丘间沉积与小—中型新月形沙丘的叠置;盆地北部风成序列发育干燥型丘间风成体系,发育巨型(爬升)叠加复合沙丘。茶永盆地周缘地区的构造隆升与水系发育,为盆地带来大量沉积物源,并在风力作用下发生二次侵蚀、迁移和堆积;断—拗陷盆地基底下沉、潜水面的升降,为风成沉积物的累积和保存创造了可容纳空间。该研究从风成沉积地质记录分析出发,提出了茶永盆地白垩纪沙漠沙丘规模可能较大的新见解,加深了对华南腹地风成/水成沉积—盆地构造—古气候等多要素耦合过程的理解。
  • 陈浩, 沈均均, 谭光超, 王玉满, 李姗姗, 严佳凯, 周林, 刘计勇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072-1089.
    目前对于被动大陆边缘沉积古环境演化的研究相对较少,特别是对上升洋流活动变化规律认识不足,导致对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认识不清。据此,以渝北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为例,基于岩心/露头、矿物岩石学、有机地球化学和元素分析等资料,探讨被动大陆边缘页岩沉积古环境及其对有机质富集的控制。研究表明,区内有机质富集受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等因素控制,但不同时期主控因素存在差异:鲁丹期(LM1-LM5沉积期),保存条件、陆源输入和古生产力水平共同控制有机质富集,TOC含量最高;埃隆早期(LM6沉积期),盆地进入挠曲—迁移期,构造活动增强,渝北地区障壁开口打开,上升洋流活动增强,保存条件变差是造成TOC含量降低的主因;埃隆中期(LM7沉积期),迁移作用增强,障壁开口进一步打开,上升洋流活动达到最强,保存条件变差和古生产力水平急剧升高是导致TOC含量与LM6沉积期差异不大的主因;埃隆晚期(LM8沉积期),障壁开口向西北方向迁移,TOC含量降低,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与LM1-LM5一致;特列奇早期(LM9沉积期),海平面降至最低,以富氧环境为主,TOC含量降至最低,保存条件是控制有机质富集的主要因素。总体而言,研究区不同时期有机质富集主控因素变化与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变化引起的沉积古环境变化密切相关。
  • 张奎华, 张鹏飞, 苗卓伟, 张倩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41-152.
    显生宙的白云石化强度波动与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存在高度关联性,且白云石化强度波动机制在镁、碳长期循环和气候长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日益重要。本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中始新统沙三下亚段为例,针对高分辨率的X射线全岩衍射分析数据开展时间序列分析以及耦合关系分析,揭示出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深水白云石旋回中记录的斜率振幅调制周期。结合土耳其Van湖第四系白云石旋回和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白云石化事件,初步探讨了显生宙地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波动趋势与天文旋回的耦合关系。基于沙三下亚段盐度演化特征分析,推测地球轨道参数的振幅调制作用可能通过气候、环境波动影响微生物生态压力以及流体温度与pH值波动强度,从而进一步调控显生宙轨道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本研究为“白云石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 林兴悦, 朱筱敏, 王晓琳, 张美洲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55-71.
    为了深化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储集层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s3L)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分析和测井曲线,揭示了储集层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基于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有机质含量,将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划分为6类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1)、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2)、富有机质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3)、富有机质层状/块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4)、富有机质层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5)、含有机质块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6)。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层间微裂缝,储集层孔隙度主要介于0.67%~5.56%之间(平均值为4.93%),渗透率主要介于(0.02~4.87)×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0.59×10-3μm2)。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岩相、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渤南洼陷Es3L的中下部的陆源输入水平低、水体盐度大、水体分层性强,主要发育岩相LF2和LF4,容易发育Ⅰ类和Ⅱ类优质储集层。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处于中成岩A阶段,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和白云石化以及有机质热演化产生次生孔缝,改善了储集层物性。
  • 尚俊鑫, 冯明友, 夏茂龙, 张本健, 王兴志, 贾松, 李勇, 曾乙洋, 韦明洋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72-84.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发育软沉积变形构造,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对川北广元地区灯影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广元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三段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中下部灰白色薄层灰岩及灰绿色—紫红色薄层泥岩中,可见液化脉、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及层内断层4种典型构造。灯三段早期浅水、较安静水体沉积物受同期循环剪切应力及地层应力复合作用,为持续性古地震诱发的液化变形所致。垂向上可识别出2期不完整振动液化序列,表明灯三段至少存在2次持续的古地震活动。综合分析指示上扬子克拉通北部灯三段沉积期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应与桐湾运动Ⅰ幕晚期裂陷槽的拉张活动相关。
  • 杜远生, 余文超, 翁申富, 雷志远, 李沛刚, 覃英, 邓克勇, 卢树藩, 罗香建, 符宏斌, 张嘉玮, 吴波, 邓旭升, 陈群, 郭尚宇, 张启连, 覃丰, 邹应中, 庞大卫, 周锦涛, 成龙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152-1166.
    大陆风化是地球表层系统中的关键过程,涉及多种能量形式(太阳能、风能、化学能和重力势能)和物理化学过程,是地球化学元素在地球不同层面(如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和大气圈)之间迁移和重新分配的基础。在此过程中,异常的元素富集可形成工业级的风化淋滤矿床。风化淋滤矿床可进一步区分出风化矿床和沉积—淋滤型矿床2种类型。传统的矿床学和沉积学研究方法在理解风化淋滤矿床形成过程中存在局限性,特别是在解析成矿阶段和动态成矿过程方面仍不甚明晰,导致该类型矿床在基础研究和勘查方面长期存在亟待解决的一批问题。本研究在厘清大陆风化作用、风化壳(古风化壳)、土壤(古土壤)等概念的基础之上,对现代风化淋滤剖面(如广西贵港三水铝石矿床)和古老风化淋滤型矿床(如中国华南地区早石炭世—晚二叠世铝土矿床及沉积淋滤型稀土矿床)开展了系统的沉积学分析与对比工作。研究发现,风化淋滤矿床的结构组分主要包括碎屑、团粒与包粒、块状黏土等结构类型,分别对应碎屑状、包粒状、致密状矿石的形成。成岩过程主要依赖于氧化物矿物及黏土质的胶结与填隙作用。基于上述认识,提出了风化淋滤矿床的淋滤序列和剖面结构划分方案。该方案以风化剖面中渗流带与潜流带作为基本的划分依据,进一步区分出风化矿床序列与沉积—淋滤型矿床序列,两者主要以是否出现沉积单位作为主要识别标志。以古气候为主线分析了风化淋滤矿床的成因机理,并结合近年来质量平衡计算相关成果,总结了淋滤过程中元素迁移规律,将风化淋滤型矿床的成矿过程概括为成矿母质形成、成矿物质风化和后期改造3个阶段。
  • 罗文菁, 吴立, 马春梅, 朱诚, 路曙光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84-194.
    以太湖东南岸梅堰孔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在AMS 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并进行盐度与有孔虫分析以探究太湖东南岸是否受到海侵影响。结果表明:11—9.1 cal.ka BP太湖地区气候由湿润逐渐转向干旱;9.1—6.1 cal.ka BP气候整体湿润,其中8.8—7.1 cal.ka BP阶段是最湿润时期;6.1—2.0 cal.ka BP降水最少,气候偏干;2.0—0 cal.ka BP降水逐渐增多,气候湿润。整个全新世阶段太湖东南岸受海侵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区域对比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太湖流域沉积记录与邻近地区其他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中全新世气候趋于干旱,2.0 cal.ka BP以来气候湿润。进一步将太湖流域环境代用指标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记录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气候受控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变化,且二者存在不同的主导和耦合阶段。太阳辐射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太湖地区早中全新世气候,2.0 cal.ka BP以来气候呈现厄尔尼诺态,厄尔尼诺频次增强平衡了太阳辐射减弱对季风区降水的影响,成为太湖地区气候的主控因子。
  • 郑鸣宇, 马义权, 文华国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127-1139.
    羌塘盆地下侏罗统曲色组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但目前对该套烃源岩中有机质富集机理仍缺乏系统研究,制约了对该区油气成藏物质基础的认识。以羌塘盆地南羌塘坳陷毕洛错地区下侏罗统曲色组厚度约100 m的富有机质页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岩心、TOC、主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等数据,系统研究了页岩沉积时的古环境和古气候特征,分析了页岩中有机质富集的主控因素,建立了该区曲色组页岩有机质的差异富集模式。结果表明,页岩有机质含量具有2段性,2段有机质含量均呈自下而上递增趋势,其中下段(59~110 m)有机质含量总体较低(TOC处于0.3%~8.1%之间,均值为2.7%),包含3层薄层富有机质段;而上段(0~59 m)有机质含量相对较高(TOC处于0.8%~16%之间,均值为4.9%)。曲色组沉积时期总体为潮湿气候环境,并受到热液作用的影响,下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与适量的陆源输入、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有关;上段的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氧化还原条件和古生产力。曲色组上段与下段有机质富集机理的差异可能与古气候和海平面变化的驱动密切相关。
  • 高兴, 周俊俊, 王星星, 李佩韦, 吴朋, 张冬梅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3): 802-810.
    基于地方志、汇编资料、公开史料检索平台等多源资料,提取陕西省明代(1368—1644年)饥荒发生的县次、时间特征、灾害因素等信息,采用语义量化、统计分析、指数构建等方法分析饥荒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饥荒指数序列,并捕捉引发饥荒的灾害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明代饥荒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及月份季节变化特征,可以划分为1368—1420年、1421—1600年、1601—1644年3个阶段,第3阶段饥荒发生的程度最重、范围最广泛,在季节上分布相对分散且集中发生于七月、二月等月份,周期性分析显示饥荒发生与太阳活动存在关联。(2)饥荒呈现出广泛性、聚集性和显著正空间自相关性,各区域间饥荒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关中饥荒频次高但陕北、陕南受灾更重,陕南饥荒分布聚集性尤为突出。(3)旱灾、旱灾—虫灾分别是单灾害因素(SF)、双灾害因素(DF)中最为显著的灾害因素,DF引发的饥荒程度较SF更重,旱灾、虫灾(蝗灾为主)、涝灾是引发饥荒最关键的灾害因素。各区域引发饥荒的关键灾害因素存在差异,陕北饥荒受旱灾主导,关中饥荒原因多为虫灾,陕南饥荒多由涝灾引发,这与各区域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关。
  • 金惠, 崔俊峰, 杨桂茹, 杨威, 肖佃师, 王志宏, 王民, 武雪琼, 薄冬梅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452-1466.
    四川盆地中部和西部(川中—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组分复杂、孔喉结构非均质强,含气和产能平面变化快,亟需明确储集层分类标准、发育机制及分布规律。以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为对象,通过薄片、物性、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微观孔隙结构,建立储集层分类评价标准,揭示岩石组分、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类型的控制。研究表明,须三段发育微裂缝、原生粒间孔、残留粒间孔、溶蚀孔和晶间孔5类储集空间,粒间孔喉发育程度是决定储集层品质的关键;基于分形特征,将孔喉系统划分为5个区间,结合中大孔喉占比、主流喉道等参数,实现4类致密储集层的精细划分;I类储集层具有“弱压实强溶蚀”特征,高石英颗粒、低泥岩和碳酸盐岩岩屑、适量火山岩岩屑是形成的关键,Ⅱ类储集层具有“强压实强溶蚀”特征,较多杂基、低泥岩岩屑、高长石颗粒是形成的物质基础,Ⅲ类和Ⅳ类储集层均具有强胶结特征,其中Ⅲ类储集层中钙质岩屑含量高,方解石胶结发育,Ⅳ类储集层杂基减孔明显。研究成果可指导该区致密储集层形成机制研究,也为致密储集层分类和成因关联分析提供一定借鉴。
  • 马玉凤, 武志江, 李双权, 刘洪妍, 任萧, 郭仰山, 王朝栋, 郭丽华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1): 167-183.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遗址生成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事件与遗址的存续关系等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桥头遗址生成前大约在8.1~4.6 ka BP(9.1~5.4 cal.ka BP),遗址所在至少方圆2 km的范围区一直被湖沼所覆盖;4.6 ka BP(5.4 cal.ka BP)以后,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较高的湖沼相沉积高地以及紧邻作为遗址水源地的母子河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来桥头区域生活;4.0 ka BP的气候异常事件、3.5 ka BP(3.9 cal.ka BP)的气候波动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和3.2 ka BP(3.6 cal.ka BP)的淮河改道等自然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石家河文化以后的1000年时间内遗址区不适宜人类居住。3 ka BP(3.3 cal.ka BP)之后,桥头遗址所在区域的气温逐渐升高变暖,先人再次在此定居;2.5 ka BP(1.8 cal.ka BP)后,气候的剧烈波动、洪水的频繁泛滥再次威胁到人类在桥头遗址区域生产生活,先人从此地再次迁徙。
  • 李松翰, 张俊娜, 张小虎, 赵海涛, 赵伯伦, 韩子楠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6): 1516-1530.
    地球化学指标在古气候研究中多用于黄土、湖泊等沉积物的分析,河流沉积物由于沉积水动力变化大,对其化学元素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的研究较少。文中对洛阳盆地4~3.8 ka BP龙山晚期古洪水(SQ)剖面地球化学指标的古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显示,古洪水剖面的化学元素含量与中值粒径相关性显著。在排除物源、沉积再旋回和成岩钾交代作用对于化学元素的影响后,根据各化学元素与中值粒径的相关系数进行分组,并在同组内按照元素迁移强弱建立化学元素参数指标,其结果与CIA粒度效应校正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在距今4 000年前后的古洪水层呈低值,指示相对干凉的气候。结合该剖面孢粉的分析结果,认为洛阳盆地温凉的气候条件是距今4 000年前后古洪水事件发生的重要环境背景。虽然河流沉积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相关系数分组建立比值参数的方法,为探讨河流沉积物化学元素指标的古气候指示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
  • 成龙, 余文超, 杜远生, 周锦涛, 熊国林, 翁申富, 郭尚宇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167-1184.
    世界大多数铝土矿床中均发育有同心层状的颗粒结构,其生长过程记录了铝土矿成矿相关信息,具备重建铝土矿成矿环境的潜力。区别于碳酸盐岩鲕粒,对铝土矿床中这种类似鲕粒的多圈层包粒结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其基本的定义、成因与生长时限均不明确,亟待进一步研究。针对这一问题,结合现代热带氧化土剖面中淀积黏化层产出包粒结构这一特点,对黔北务川—正安—道真(务正道)地区旦坪矿区下二叠统铝土矿开展了相关研究,提出将铝土矿同心层状结构命名为“胶体包粒结构”。本研究在对旦坪铝土矿床典型含矿岩系剖面地质特征研究基础上,重点对其中的胶体包粒开展了研究。旦坪铝土矿中的胶体包粒由不同类型的核心及周围交替出现的铝赤铁矿、勃姆石圈层组成。采用二分值法对包粒圆度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圆度以圆形、近圆形为主。归一化处理包粒圈层范围为11.2~319.5μm。对胶体包粒圈层数目的统计发现,其层数以1~3层为主。基于以上统计数据,研究使用Fick第一定律及其拓展式对铝土矿胶体包粒生长时间进行估算,并尝试构建其扩散生长模型。胶体包粒生长时间计算结果表明:胶体包粒内铝赤铁矿圈层的形成时间为0.1~96.9年,勃姆石圈层的形成时间为0.2~143.6年。微观尺度胶体包粒(粒径0.1~0.4 mm)的形成时间约为0.6~481.2年;手标本尺度胶体包粒(粒径2.0~5.0 mm)的形成时间为1178~7364年。预估铝土矿中各尺度胶体包粒(粒径0.1~5.0 mm)的形成时间为0.6~7364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胶体包粒结构与铝土矿形成过程中淋滤作用之间存在较为复杂的联系:互层状圈层的形成指示了旦坪地区含铝土矿地层中胶体包粒的周期性凝聚作用,从微观上刻画了周期性的成矿节律。胶体包粒形成过程中铝的地球化学行为可能是主导因素,其行为特征主要受到风化剖面中有机酸浓度、氧化还原条件、圈层矿物表面电荷属性等关键控制条件对羟基铝和交换铝的吸附富集过程的影响。
  • 王东东, 胡鸿畅, 毛强, 吕大炜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185-1200.
    华北地区晚古生代海陆过渡相地层中广泛发育菱铁质结核层,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中蕴含了丰富的沉积期古环境信息。以华北东部山东淄博地区石炭—二叠系太原组菱铁质结核层为例,通过岩石学、沉积学、地球化学等方面的测试与分析,开展菱铁质结核的成因条件、成岩阶段、古环境等研究,主要获得以下认识:(1)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是在同沉积阶段形成的,菱铁质结核内部的化学成分及特征可以有效地反映沉积期的古环境特征;(2)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海陆过渡相的半咸水、弱还原—还原、弱碱性—碱性环境;(3)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于早二叠世Asselian-Sakmarian过渡期(295.6±1.1—296.7±1.1 Ma),对应早二叠世不连续的冰期P1末期;(4)淄博地区菱铁质结核形成期,陆地风化程度较高,气候整体温暖湿润;陆表海的底层海水温度介于9.3~19.6℃之间,平均为13℃。
  • 李新坡, 郑秀娟, 鲍志东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3): 797-801.
    新质生产力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多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的阐释,它与基础学科的古地理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智时代下,新质生产力与古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双向驱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古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古地理学研究服务于紧缺性矿产资源调查,在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古地理大数据数智化的整合、分析和应用,可提高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同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 陈旺, 王兴志, 韦明洋, 曾德铭, 康家豪, 李阳, 刘凯铭, 李钥, 洪海涛, 周红飞
    古地理学报. 2025, 27(03): 696-713.
    页岩储集层物性是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的关键,为确定陆相页岩不同岩相类型的储集层物性及其主控因素,以川东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手段,研究其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物性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东岳庙段陆相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方解石次之,并含少量长石、白云石、黄铁矿和菱铁矿。研究区页岩主要为高—中碳黏土质页岩(Ⅰ2)、含—中碳混合质页岩(Ⅱ1)、中—低碳粉砂(黏土)质混合质页岩(Ⅱ2)和含—低碳泥质粉砂岩(Ⅲ2)4类岩相。(2)页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前者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次为有机质孔以及局部岩相中发育的介壳溶蚀孔;后者主要为页理缝和介壳边缘缝。(3)川东地区页岩中高有机质丰度(> 1%)、高黏土矿物含量(> 40%)和适量的碳酸盐矿物含量(8%~12%)有利于页岩孔隙的发育,而高石英+长石矿物含量(> 50%)和过高或过低的碳酸盐矿物含量(> 12%或<8%)不利于页岩孔隙的发育。(4)含—中碳粉砂(黏土)质混合质页岩(Ⅱ2)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岩相,高—中碳黏土质页岩(Ⅰ2)次之,中—低碳混合质页岩(Ⅱ1)较差,含—低碳泥质粉砂岩(Ⅲ2)最差。结合东岳庙段岩相纵向分布规律,认为东二亚段中上部是川东地区储集层优选层位。
  • 王阳, 张涵宇, 朱炎铭, 秦勇, 陈尚斌, 王之炫, 曹婉
    古地理学报. 2024, 26(05): 1090-1107.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开发处于初级阶段,而渤海湾盆地临清坳陷西部石炭—二叠系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具有良好的生烃潜力,也是中国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开发的重要层位。为研究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沉积环境与有机质富集关系,以XJ1井为研究对象,系统开展了岩石矿物、有机地球化学、元素地球化学以及数值分析等工作。研究表明:研究区山西组—太原组泥页岩脆性矿物含量低、黏土矿物含量高,压裂难度大,TOC含量平均值为4.03%,属于优质烃源岩,具备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太原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处于温暖湿润的气候条件,具有频繁变化的陆源碎屑输入、较低的沉积速率以及低—中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滞留环境;山西组泥页岩沉积时期,古气候条件复杂多变,具有稳定且较高的陆源碎屑输入、中等的沉积速率以及中—高等古生产力水平,沉积水体为微咸水—海水沉积,处于缺氧还原和中等—强滞留环境。根据古环境条件与TOC含量的线性相关性、灰色关联度以及稳健回归分析,认为太原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古氧化还原以及古水体盐度条件,而山西组泥页岩有机质富集主要受控于古气候以及陆源碎屑输入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