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联系我们
推荐文章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2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4-01
全选
|
Select
华北克拉通沉积矿产与地球环境演变的关系
张连昌, 佟小雪, 张新, 董志国, 王长乐, 朱明田, 高炳宇, 李文君
2025, 27(02): 271-28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华北克拉通广泛发育铁、锰、磷、镁、硼、铝等沉积类矿产,时间范围包括新太古代、古—中元古代及古生代和中生代,其形成规律与华北克拉通的形成与演化、大气—海洋环境的演变以及生物进化等重大事件密切有关。作者从华北克拉通铁、锰、磷、镁、硼、石墨、铝等沉积类矿产的时空展布、矿床地质和地球化学特征的角度,结合华北克拉通形成与演化及地球表生环境演变,综合分析了华北克拉通地区有关沉积矿产的分布规律及其与表生重大地质事件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新太古代大范围阿尔戈玛型BIF铁矿与古海洋整体缺氧环境有关;古元古代苏必利尔型铁矿、沉积—变质磷矿、石墨矿、菱镁矿及硼矿等巨量成矿与大氧化事件相耦合,而石墨与磷矿的产出还反映了生物的大规模活动,菱镁矿与硼镁铁矿是干旱气候条件的反映;中元古代沉积锰矿、铁矿和磷矿的明显富集,可能与中元古代海洋局部升氧事件有关;石炭纪—二叠纪大规模铝土矿与晚古生代冰期在时间上相吻合。
Select
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本溪组铝土岩系沉积发育地质过程及储集层物性特征
张晓阳, 窦云飞, 孔维江, 李康, 吕大炜, 陈金凤, 贾海波, 沈晓丽
2025, 27(02): 286-3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铝土岩系天然气勘探开发存在巨大潜力,在沉积发育地质过程研究基础上对储集层特征进行分析是探寻有利区块的必要环节。以鄂尔多斯盆地东缘临兴地区铝土岩系为研究对象,利用矿物学、岩石地球化学及物性测试手段,分析了铝土岩系矿物组成、元素组成、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及储集层孔渗特征,探究了铝土岩系的物源及沉积过程,揭示了铝土岩系沉积发育及储集层形成过程。研究表明,临兴地区铝土岩系主要发育铁质铝土矿/铝土质铁矿、铝土矿和黏土岩,主要由硬水铝石、赤铁矿、绿泥石、软水铝石、高岭石组成;主要氧化物组分为SiO
2
、Al
2
O
3
和Fe
2
O
3
,微量元素垂向呈现3组变化特征;碎屑锆石主要峰值年龄为329.0 Ma和445.2 Ma, Zr/Nb值与下伏马家沟组石灰岩和北秦岭造山带岩浆岩处于2条风化线上,铝土岩系物源来自于北缘内蒙古古隆起和白乃庙岛弧中的长英质岩浆岩;孔隙分布均以介孔为主,介孔孔体积占比56.53%~89.75%,且铝土矿吸附孔和渗流孔均有分布,孔隙度介于1.09%~21.37%之间,渗透率介于(0.002~10.883)×10
-3
μm
2
之间,孔隙度和渗透率整体上呈现正相关关系,表现出良好的储集潜力;铝土岩系沉积发育可划分为岩溶风化阶段、物源输送阶段和成矿作用阶段,整体上发育于有障壁的潮坪潟湖体系,表生淋滤作用促进易溶组分流失形成溶蚀孔隙,形成铝土岩系储集层。
Select
中国含铝岩系中稀土元素的赋存形式:主量元素数据驱动的集成机器学习分析
周锦涛, 余文超, 杜远生, 邓旭升, 翁申富, 雷志远
2025, 27(02): 307-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铝土矿及含铝岩系中的稀土元素是重要的潜在供应源,随着技术进步和市场需求增长,其勘探、开发和利用变得日益重要。目前,对含铝岩系中稀土元素的主要赋存形式和富集机制仍有争议,尤其是重稀土(HREE)。本研究汇编了中国含铝岩系的地球化学数据,利用机器学习方法预测轻稀土(LREE)和重稀土(HREE)含量,探讨其赋存形式。研究构建了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支持向量机(SVM)和多层感知器(MLP)4种模型,并结合最优的2种模型构建集成模型,以提高预测性能。结果表明,集成模型在预测HREE和LREE含量方面表现更佳,能较好预测剖面尺度的稀土变化规律,并对高稀土含量剖面更敏感。特征重要性评估显示,P
2
O
5
和TFe
2
O
3
是预测HREE含量的关键变量,表明铁相矿物和磷酸盐矿物是HREE的主要载体。HREE可能通过类质同象替代和内环络合形式在磷酸盐矿物和铁相矿物中富集。含铝岩系中铁相矿物的存在是赋存HREE的基础,而磷酸盐矿物则是富集HREE的关键。对于LREE,P
2
O
5
的重要性显示含磷矿物是其重要赋存载体,即含磷稀土矿物为代表的独立稀土矿物是中国含铝岩系LREE的重要赋存形式。黏土矿物和铝矿物的离子吸附形式作为一种背景现象同样存在,但对稀土异常富集影响较小。研究建议,在找矿勘查中,针对LREE应关注P
2
O
5
含量较高的层位,含铝岩系的岩性应关注贫铁铝土矿和黏土质铝土矿。对于HREE,应首先关注TFe
2
O
3
含量较高的层位,若同时有较高的P
2
O
5
含量,则HREE富集可能性更大,建议关注的岩性包括富铁铝土矿和铝土质黏土岩。本研究建立的稀土含量预测模型在中国含铝岩系伴生稀土预测方面展现出潜力,需进一步验证、优化与应用。
Select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纪早期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床中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侯炳辰, 徐林刚, 付勇
2025, 27(02): 321-33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扬子地块东南缘寒武系下部黑色页岩容矿的镍钼多金属矿在全球范围内颇具特色,但其成矿过程长期存在争议。本研究通过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识别出3种不同类型的黄铁矿。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Py1)与钼硫碳集合体(MoSC)和胶状针镍矿共生,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组成δ
34
S
V-CDT
在-12.55‰~10.53‰之间(平均值为-3.38‰,n=25),其硫同位素组成主要受控于海水硫酸盐细菌还原作用。成岩晚期形成的团块状细粒黄铁矿(Py2)集合体硫同位素组成的变化范围在1.98‰~23.54‰之间(平均值为11.88‰,n=16),硫同位素分馏受到受限制沉积盆地的局部硫化环境的影响。热液期形成的粗粒黄铁矿(Py3)与少量脉状针镍矿、脉状闪锌矿、黄铜矿和重晶石共生,说明早期形成的镍钼矿经历的热液叠加成矿作用,黄铁矿硫同位素组成在-21.67‰~-9.73‰之间(平均值为-16.87‰,n=10),反映了热液流体的硫同位素组成特征。沉积—成岩早期形成的黄铁矿与MoSC集合体和胶状针镍矿共生,说明虽然受到热液流体叠加的影响,但是镍和钼主要形成于沉积—成岩早期,寒武纪早期特殊的古海洋环境和海水化学性质依旧是控制镍钼多金属矿形成的主要因素。
Select
扬子北缘埃迪卡拉纪锰矿层中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对锰矿成矿过程的影响
王萍, 崔旭, 赵海彤, 杜远生, 栾进华, 张雄, 罗旭, 王健
2025, 27(02): 338-3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扬子板块北缘埃迪卡拉纪锰矿赋存于陡山沱组上部的黑色页岩中,主要分布在城口次级盆地的边缘,目前对于锰矿形成时的氧化还原条件以及成矿模式等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对于锰矿的成矿模式,目前主要有2种观点:一种认为菱锰矿直接从缺氧水体中沉淀,另一种认为水体中的Mn
2+
首先被氧化,然后在沉积物中被还原成菱锰矿。本研究以陡山沱组上部的锰矿层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系统的矿物组成和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锰矿层中发现了少量的水锰矿,而水锰矿是一种锰的氧化物矿物,意味着在含锰矿物形成时,存在锰的氧化物中间产物,最终转化为菱锰矿。此外,锰矿层中TOC和TN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表明地层中的氮主要来源于有机质;TOC与Mn含量具有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锰矿形成过程中需要消耗有机质;锰矿层具有很高的δ
15
N值(+7.22‰~+10.06‰,平均值+9.22‰),可能与有机氮的硝化作用有关,
14
N富集的NH
+
4
优先被氧化,导致剩余有机氮具有较高的δ
15
N值,反映了当时表层水体处于氧化状态。因此,认为陡山沱组锰矿经历了Mn
2+
被氧化然后被还原成菱锰矿的阶段,其成矿过程受到水体氧化还原状态的影响。该研究成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埃迪卡拉纪海洋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Select
基于古盐度视角的大塘坡锰矿成矿机制研究
陈起宏, 魏巍, 余文超, 杜远生
2025, 27(02): 351-3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通常认为,黔东南华系大塘坡组锰矿的发育与氧化还原条件、热液输入和生物等因素密切相关。南华盆地作为一个半封闭盆地,在后冰川时期气候、环境动荡的条件下,水体的盐度可能同样会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并调节锰矿的形成过程,然而盐度对于锰矿形成的控制作用却一直被忽视。本研究基于古盐度指标(B/Ga),结合氧化还原等多个古环境指标,对大塘坡锰矿形成时期的水动力条件和锰来源等开展了进一步研究。结果显示,大塘坡组一段锰含量变化趋势与古盐度、氧化还原指标显著相关,揭示出古盐度在大塘坡锰矿成矿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锰含量与Eu/Eu
*
、
87
Sr/
86
Sr和εNd(i)之间显著相关,表明南华盆地大塘坡锰矿主要为热液来源。间歇性的热液活动不仅提供了锰的来源,同时引入了营养物质,促进了初级生产力的发展、微生物的繁盛和锰矿的富集。有机碳的氧化与冰川融水的输入造成了南华盆地高碱度的水体环境(水体富含CO
3
2-
和HCO
-
3
),长期缺氧的环境以及海底热液活动导致水体中锰离子大量富集,两者相结合促进了盖帽碳酸盐岩的形成。因此本研究认为,较多的碳酸根离子输入、活跃的热液活动以及微生物的催化作用,是促进大塘坡锰矿富集的重要因素。
Select
贵州习水地区早二叠世古地理和古地貌及其对锂资源的控制作用
邓旭升, 熊兴国, 王文明, 张德明, 李月森, 周武, 赵磊, 龚桂源, 李治海
2025, 27(02): 368-38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习水地区发育下二叠统大竹园组铝质沉积物,具有碎屑状、砾屑状、包粒状和泥状结构,岩石类型与锂的富集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然而,目前对于该地区早二叠世的沉积古地理及古地貌缺乏较为详细和系统的研究,锂的富集与古地理和古地貌的相互关系尚不明确。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地区及其邻区下二叠统锂资源的找矿和勘查工作。在野外地质调查、浅表探矿工程和钻孔编录、系统取样的基础上,通过对大竹园组的岩性组合对比、沉积特征分析、地球化学数据及地层厚度统计等,划分了贵州习水地区早二叠世沉积微相,并编制了该时期的古地理和古地貌图,综合分析和探讨了古地理及古地貌对锂资源的控制作用。贵州习水地区在早二叠世位于近岸平原和黔北平原的交汇区域,古盐度分别表现为半咸水和淡水。沉积微相可划分为浅湖、高地、高地边缘、洼地边缘和洼地,古地貌整体呈现南西高、北东低;锂资源主要形成于洼地边缘,含锂岩石以碎屑状铝土岩为主;高地边缘中锂的富集程度相对较低,含锂岩石为包粒状、砾屑状铝土岩、铝土质泥岩,而洼地和浅湖的泥岩和铝土质泥岩中未发现锂的富集。综合分析认为,贵州习水地区锂的富集程度与淋滤作用相关,受古地理和古地貌控制明显。
Select
黔中石炭系九架炉组含铝岩系中锂分布规律
蔡路, 陈华, 杨瑞东, 董艳杰, 梁鹏, 周东东, 高爽, 杨明坤
2025, 27(02): 383-39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黔中清镇—修文地区铝土矿资源丰富,累计查明铝土矿资源量4.28×10~8 t,初步估算石炭系九架炉组(C
1
jj)含矿岩系中Li
2
O的远景资源量16.84×10~4 t,具有潜在综合利用前景。利用黔中地区130条含铝岩系岩石地球化学剖面数据,研究九架炉组中锂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随着九架炉组寒武系基底地层由老变新,Li
2
O含量逐渐增大,基底为高台—石冷水组时,九架炉组中Li
2
O含量相对较高,且分布连续稳定。Li
2
O含量按岩性:铝质黏土岩>铝土岩>黏土岩>铝土矿>铁质黏土岩、赤铁矿,按矿石自然类型:致密状铝土矿>碎屑状铝土矿>>土状—半土状铝土矿。在铝土矿顶底处,由致密状铝土矿向铝质黏土岩、铝土岩转变的岩性过渡带中,Li
2
O易富集(≥2000μg/g),形成“Li
2
O异常富集层(铝质黏土岩、铝土岩)—铝土矿—Li
2
O异常富集层(铝质黏土岩、铝土岩)—铝土矿”的垂向分布特征。九架炉组中Li
2
O含量受基底地层Li
2
O背景值、母岩的风化程度、岩性和矿石类型等因素控制。基底Li
2
O背景值越高,含铝岩系中Li
2
O的含量相对越高。随着母岩风化程度的加深,Li
2
O经历先增加后减少的过程,在30%≤Al
2
O
3
≤55%、25%≤SiO
2
≤45%、0.75≤Al/Si≤2.2的区间,Li
2
O值明显富集。同时,优选出长冲河矿区、坛罐窑矿区2个矿区,Li
2
O含量较高(≥2000μg/g),且横向分布相对连续稳定,有较好的综合利用前景。
Select
贵州瓮安陡山沱期球粒状磷块岩的生物成磷作用探讨
高川黔, 杨瑞东, 高军波, 彭柔, 李晓伟, 陈军, 陈吉艳
2025, 27(02): 395-4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瓮安陡山沱组海相沉积型磷块岩矿床是新元古代末期成磷事件的典型代表之一,在磷矿层中保存大量的三维立体化石,包括藻类、疑源类、动物胚胎以及休眠卵等化石类型,显示出生物在磷富集成矿中的重要作用。以贵州瓮安穿岩洞陡山沱组上磷矿层底部的球粒状磷块岩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未经化学方法处理的球粒实体进行体视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膜壳和内部结构;对样品薄片进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其显微结构特征。同时利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以及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定球粒化石颗粒中主量与微量元素含量。研究表明,这些球粒状磷块岩主要由多细胞藻类、Megasphaera球状化石以及其他磷质微生物化石体组成,化石体的主要组成矿物为氟磷灰石。进一步探讨了微生物与成磷之间的关系,认为陡山沱晚期微生物的繁盛对磷沉淀富集成矿起着重要的作用。微生物不仅能吸附磷质进入细胞质、细胞核以及细胞壁中,死亡后磷酸盐化,形成磷块岩;还可以通过改变沉积水体环境,促进海水中磷酸盐的化学沉积。
Select
黔西古陆相沉积型稀土资源成矿特征与潜力
罗香建, 覃英, 龚大兴, 卢树藩, 陈武, 黄庆, 王彪, 田恩源, 符宏斌, 盘应娟
2025, 27(02): 411-4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西部(黔西)稀土含矿岩系广泛出露于峨眉山玄武岩组(P
2-3
em)与上覆上二叠统宣威组(P
3
x)/龙潭组(P
3
l)接触不整合界面上,地理分布在赫章—六盘水—盘州一线以西。沉积环境整体属于陆相冲积平原相,稀土矿主要形成于物源补给充分的陆相山前湖泊相环境。矿体主要产于含矿岩系中部高岭石伊利石层段,矿体厚0.55~2.83 m,平均厚1.42 m;稀土含量一般在0.19%~0.50%之间,平均在0.37%以上,具有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点,且富含高价值关键稀土元素镨、钕、铽、镝。稀土资源主要经历了峨眉山玄武岩喷溢物源形成阶段、风化淋滤初始富集阶段、搬运沉积成矿阶段、间歇性暴露淋滤再富集阶段4个成矿阶段过程。矿床形成受古地理、沉积环境、物源补给等条件复合限制,古陆湖沼相是稀土元素富集成矿的优势相区,是下一步该类型稀土找矿潜力所在地。
Select
火山岩不同喷发环境识别标志及喷发模式: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石炭系为例
周勇, 梁涛, 赵祥宇, 纪友亮, 王剑, 卢轶伦, 陈俊, 严可欣
2025, 27(02): 423-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喷发环境对于火山岩储集层的形成和发育具有重要的影响,不同喷发环境下形成的火山岩储集层在储集空间类型、物性特征等方面均有较大的差异,因此准确识别喷发环境、明确不同喷发环境的特征和岩相组合及建立火山喷发模式,对于准噶尔盆地火山岩成因分析、古环境恢复及有利储集层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文中以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火山岩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录井、镜下薄片、元素地球化学和有机地球化学等分析资料,确定喷发环境的识别标志,分析不同喷发环境下的岩相组合特征,最终建立不同喷发环境下火山岩的喷发模式。研究结果表明:(1)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火山岩喷发环境分为水下喷发和陆上喷发2种,其中水下环境中的火山岩受水体环境影响,发育珍珠岩、细碧岩、石泡流纹岩等特殊岩性,常与沉积岩互层,并具有枕状构造、石泡构造、冻鱼层构造及晶形不完整、玻璃质含量高等结构构造特征,而陆上喷发环境中的火山岩通常具有气孔发育、晶形完整、氧化系数高等特征。(2)早石炭世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以水下喷发环境为主,表现为自西向东水体逐渐加深,Sr/Ba值由0.22增大至1.77,指示其由淡水环境经半咸水环境过渡至咸水环境;晚石炭世以水上环境为主,表现为氧化系数多大于0.5,在局部地区存在水下环境,且水体较浅。(3)准噶尔盆地东部地区的陆上、水下2种喷发模式又可分别划分为近火山口和远离火山口类型,共组成4种岩相组合类型,其中陆上喷发模式主要表现为爆发相和溢流相,水下喷发模式则主要表现为爆发相、侵出相、溢流相和火山沉积相。
Select
湖盆浅水三角洲河道砂体定量表征与控制因素探究及霸县凹陷实例
谢爽慧, 朱筱敏, 叶蕾, 黄捍东
2025, 27(02): 446-46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浅水三角洲是含油气盆地中的重要储集层,河道砂体定量表征是高效勘探开发油气资源的基础。本研究定量测量9个现代三角洲的分支河道形态学参数,提出基于分支河道形态学差异可将三角洲分为伸长状、枝状与网状3类,供给沉积物粒度细、低砂地比利于伸长状分支河道形成,供给沉积物粒度中等、砂地比中等、高河流流量利于形成枝状分支河道,供给沉积物粒度相对粗、砂地比高、相对低河流流量利于网状分支河道形成。浅水湖盆背景下形成的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河街组一段(简称“沙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砂地比中等(0.34)、河流流量最强,形成枝状分支河道;内前缘砂地比高(0.51)、河流流量较平原降低,形成网状分支河道。调研7个不同构造背景与供源体系的野外露头,挖掘其定量参数,数据表明供源体系与盆地类型控制河道规模,断陷湖盆扇三角洲分支河道规模最小,坳陷湖盆曲流河/辫状河三角洲分支河道砂体规模最大,分支河道与水下分支河道的厚度与宽度之间呈指数关系,由于外前缘水动力更为复杂,形成的水下分支河道砂体宽深比较平原、内前缘分支河道范围更广;应用该定量关系得出霸县凹陷文安斜坡沙一段浅水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宽度介于35.5~218.8 m之间,内前缘分支河道宽度介于25.1~138.1 m之间,外前缘水下分支河道宽度介于46.7~235.7 m之间,未受到湖浪等改造而呈现“席状化”的表现。期望以现代沉积和野外露头为基础,建立可适用于地下沉积区定量表征的三角洲河道砂体发育模型,为油气勘探与开发提供依据。
Select
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演化及其古气候变化
郑伟, 和俊淼, 邢智峰, 李妲, 齐永安, 万恩召, 张湘赟
2025, 27(02): 468-48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是由古生代植物群向中生代植物群过渡的一个关键时期,但陆相植物化石记录不完整且较零散,陆地植物演变的研究相对较少。文中通过统计分析豫西地区多个剖面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化石数据,采用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特征、植物演变规律以及古气候变化。结果表明,豫西地区早二叠世主要发育湿生植物群,其中中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树蕨型真蕨、大羽羊齿类植物为主,而晚期禹州植物群以楔叶类植物、中生代型真蕨、种子蕨门盾籽目、大羽羊齿类为主;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主要为旱生植物群,其中Ullmannia植物群以裸子植物为主导,松柏类植物占绝对优势,但同早二叠世相比,植物化石数量锐减;Voltzia植物群以松柏类植物、楔叶类植物和种子蕨类植物为主。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群由湿生型逐步转变为旱生型,暗示该地区古气候也逐渐从暖湿转变为干热,其中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植物化石数量锐减,可能与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大灭绝有关。研究成果为进一步认识豫西地区早二叠世—早三叠世的植物演化及其古气候变迁以及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陆相生态系统提供重要支撑。
Select
重庆云阳中侏罗统三列齿兽类化石新发现及其古地理意义
刘璐, 魏光飚, 王萍, 魏曌英, 任纪澄, 毛方园
2025, 27(02): 484-49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三列齿兽类(tritylodontids)是一类特化的、植食性的进步下孔类,在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呈全球性分布,之后趋于衰退,在亚洲东北部地区的分布可以延续至早白垩世。三列齿兽类被认为是与哺乳动物亲缘关系较近的下孔类,可为认识哺乳动物起源提供重要证据。借助CT扫描和三维重建技术,文中报道了2件发现于重庆云阳下沙溪庙组和新田沟组的三列齿兽类头骨化石,其中一件标本保存较完整的头骨,具有颧弓宽大且腹向扩展、上颊齿短宽、上颊齿的齿尖型式2-3-3等特征,而另一件标本仅保存下颌骨。经过形态特征对比和研究,认为这2件新标本应归入似卞氏兽属,但由于标本数量有限且保存不太完整,缺乏其他特征佐证,并且三列齿兽种内差异很大,所以笔者暂将2件新标本定为似卞氏兽属的2个未定种Bienotheroides sp.1和Bienotheroides sp.2。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讨论了三列齿兽类时空分布的演化,认为在早侏罗世三列齿兽类的明显灭绝可能与图阿尔期全球变暖相关,中—晚侏罗世三列齿兽类有明显的向北迁移的趋势。上述化石的发现不仅丰富了该地区的三列齿兽类化石材料,而且为探讨该类群的分类多样性、演化分异等提供了重要支撑。
Select
松辽盆地榆东地区泉头组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成岩作用与成岩相
刘强, 张莹
2025, 27(02): 499-5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榆东地区白垩系泉头组四段优质储集层成因及分布,综合薄片、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核磁共振和微米CT等多种测试,系统分析泉四段特低—超低渗储集层孔隙结构和成岩作用特征,利用多种成岩强度指标开展特低—超低渗储集层成岩相定量划分。结果表明:(1)泉四段发育5种孔隙,孔喉半径细小、孔隙结构差,属亚微米—微米孔隙和纳米—亚微米喉道组合。(2)泉四段沉积时为碱性—酸性—碱性交替的成岩环境,在泉四段内形成2期方解石沉淀、伊利石、绿泥石和高岭石等黏土矿物胶结及长石、岩屑溶蚀。(3)压实作用是破坏泉四段原生孔隙结构和物性的主要原因,造成0.8%~35.6%的孔隙损失。1500~1600 m处石英加大、伊利石胶结和1800~2000 m处方解石胶结形成的2个异常减孔带,造成0.2%~32.1%的孔隙度损失,是储集层致密化的关键;1400~1500 m和1600~1700 m由长石和火山岩岩屑溶蚀形成0.1%~6.5%的次生溶蚀,对于储集层物性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4)泉四段可分为5种成岩相,中压实强溶蚀长石溶孔相和弱压实中胶结残余粒间孔相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有利储集层类型;中压实中胶结残余粒间孔相次之;强压实弱胶结杂基晶间孔相和弱压实强胶结晶间微孔相基本无储集性能。
Select
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识别方法及应用:以桑托斯盆地A油田白垩系BVE组为例
张梅, 王贵文, 赖锦, 庞小娇, 杨柳
2025, 27(02): 517-5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巴西桑托斯盆地盐下层系具有十分丰富的油气资源,白垩系BVE组湖相碳酸盐岩作为研究的重点与难点,在盐下区块的构造演化、沉积充填及油气成藏特征和富集规律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果。由于BVE组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复杂、非均质性强导致储集层精细表征难,制约了非常规油气的勘探开发进展。与常规测井相比,电成像测井更能直观地识别与评价非均质碳酸盐岩储集层,可在图像上快速识别出溶蚀孔和裂缝。基于岩心、薄片等地质资料,结合常规、电成像及核磁共振测井资料,归纳总结了该区块白垩系BVE组湖相碳酸盐岩储集层的储集空间类型,在此基础上将储集层划分为孔隙型、裂缝-溶孔型和裂缝型3类。利用岩心刻度常规测井、电成像测井资料建立了桑托斯盆地BVE组不同类型储集层测井识别图版,并完成单井纵向上储集层类型的连续识别和划分。桑托斯盆地盐下BVE组储集层的测井表征有助于完善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测井评价体系,为盐下碳酸盐岩储集层中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撑。
Select
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中国陆相地层的碳循环扰动响应
陈兰, 达雪娟, 朱章雄, 徐桂文, 毛伟丞, 黄文科, 夏芳, 杨佩琳, 骆宇晗, 廖显娇
2025, 27(02): 528-54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早侏罗世托阿尔期早期的大洋缺氧事件(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T-OAE)是中生代发生的一次剧烈的环境扰动事件,伴随着全球碳同位素负偏、快速升温、金属中毒等。然而,对这一事件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提斯洋等海相地层,陆相地层研究比较薄弱。前人运用沉积学、古生物学、同位素地层学等多学科交叉,发现T-OAE在中国四川盆地、金羊盆地、柴达木盆地等陆相地层中有明显的响应,并且碳同位素发生了-1.3‰~-7‰负偏,最大负偏移量达到-12.5‰,其偏移可能为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喷发,导致大量的
12
C释放,引起了一系列气候—环境—生态变化。换言之,Karoo-Ferrar大火成岩省(KFLIP)引起温度升高,甲烷水合物分解,进一步加剧变暖,使得大量的甲烷或CO
2
进入大气中;温度升高也伴随着从湿地、永久冻土、冰盖、植被野火中释放出大量的甲烷或CO
2
作为碳源,从而引起了碳同位素负偏移。虽然这些机制与温度升高以及正反馈气候作用有关,但不是引起T-OAE碳同位素偏移的必然控制因素。总之,KFLIP可能是T-OAE的导火线,造成了碳循环出现幕式扰动。研究结果可以与同时期海相地层进行综合对比,为精确厘定T-OAE层位提供可靠依据;进一步探讨碳循环扰动的影响因素,也可能为更全面地了解早侏罗世托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相地层中的气候—环境响应提供新的思路。
2025年, 第2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4-01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