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33卷, 第06期 
刊出日期:2024-12-20
  

  • 全选
    |
  • 杨帅, 贾晋瑄, 徐珮珮, 张伟明, 孙晓培, 许倞云, 纵亚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21-326+335.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N20指标在不同脑区卒中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作用,评价其在预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恢复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9月至2024年1月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康复科及上海市瑞金康复医院住院的64例脑卒中患者,其中基底节区脑卒中(基底节组)和丘脑区脑卒中(丘脑组)各3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进行双上肢SEP检测,记录双侧N20波的潜伏期及波幅数据,比较两组患者N20指标的差异。患者入院后予以常规肢体功能康复训练,分别在入院时与常规治疗3个月后评估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上肢部分(FMA-UE)、改良Ashworth评级(MAS)、改良Barthel评分(MBI),分析N20波的异常情况与两组患者肢体功能评分变化的差异。结果 脑卒中患者出现SEP异常,主要包括N20波潜伏期延长、波幅降低或无法引出,两组患者患侧N20波潜伏期及波幅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丘脑组患者患侧N20波波幅较基底节组患者明显下降(P<0.05),而两组患者患侧N20波潜伏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基底节组32例患者中,N20波正常15例,异常17例,经康复治疗3个月后,N20波正常患者的FMA-UE改善度显著高于N20波异常患者[(28.9±3.7) VS (4.9±1.3),P<0.01],而FMA-UE初末评分、MAS及MBI评分未见差异(P>0.05);丘脑组32例患者中,N20波正常12例,异常20例,N20波正常患者的FMA-UE初评评分[(47.9±5.7) VS (23.4±5.1)]及末次评分[(56.8±4.2) VS (39.8±5.3)]均显著高于N20波异常组(P<0.01);经康复治疗3个月后,FMA-UE评分改善度、MAS及MBI评分均未见差异(P>0.05)。结论 丘脑脑卒中患者SEP-N20指标异常情况与功能量表变化比较无差异,表明其在评估上肢功能预后方面的作用有限。基底节区脑卒中患者SEP-N20波与患者的FMA-UE评分结果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评估患者上肢功能预后的指标之一。
  • 张永一, 钱梦莹, 李冰, 郭晋敏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27-335.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收集与唑尼沙胺相关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事件,并分析皮肤损害的临床表现及预后,以期为唑尼沙胺的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2004年1月至2023年12月美国FDA不良事件报告系统(FAERS)中与唑尼沙胺相关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报告,并运用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英国药品与保健产品管理局(MHRA)综合标准法进行信号分析。同时检索1990年1月至2023年12月期间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唑尼沙胺导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病例报告,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 共收集到495份与唑尼沙胺相关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报告,识别出7个首选语阳性信号,按照首选语发生频次进行排序,其中前五位风险信号包括药物反应伴嗜酸粒细胞增多和全身性症状(DIHS)、史蒂文斯-约翰逊综合征(SJS)、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TEN)、眼黏膜皮肤综合征及多形性红斑。严重皮肤不良反应文献病例分析共纳入12例患者,年龄2~72岁,平均42.75岁。包括5例DIHS和7例SJS/TEN。12例患者均在用药后6周内出现严重皮肤不良反应,发生DIHS的中位时间为首次用药后21 d;发生SJS/TEN的中位时间为首次用药后22 d。DIHS患者表现为淋巴结肿大、嗜酸粒细胞增高、人类疱疹病毒(HHV)再激活发生率高。所有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球蛋白治疗后均好转。结论 唑尼沙胺具有导致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的风险,且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
  • 姚巧, 吕振, 陈玉婷, 胡咏梅, 冯占辉, 黄华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36-344.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拉考沙胺、吡仑帕奈、布立西坦添加治疗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有效性、耐受性和经济性。方法 通过检索知网、万方、维普、PubMed、Embase及Cochrane Library等数据库,收集随机对照试验(RCTs),检索时限从数据库建立至2024年6月,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对文献资料进行筛选、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Stata 15.0软件对药物的疗效和耐受性进行网状Meta分析,并基于分析结果采用最小成本分析法评价3种抗癫痫药物(ASM)的经济性。结果 共纳入12篇文献,总计5 369例患者。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3种ASM的有效性和耐受性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综合疗效和耐受性的聚类分析结果示布立西坦排名最优。药物经济学分析表明,无论与进口原研药还是国产仿制药相比,吡仑帕奈均是目前经济性最佳的选择。结论 拉考沙胺、吡仑帕奈和布立西坦作为难治性癫痫部分性发作的添加治疗,三者的疗效和耐受性相互比较无明显差异,但吡仑帕奈更具有性价比优势;若最新上市的布立西坦未来能够进入集采并纳入国家医保,其可能作为添加治疗的更优抉择。
  • 丁旭亮, 张建党, 董孟宁, 张晨, 陈亚楠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45-350.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脑出血后早发癫痫(ES)与晚发癫痫(LS)的危险因素并建立预警模型。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6月至2024年8月南阳市中心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87例脑出血后癫痫发作患者,按癫痫发作时间分为ES组(41例)和LS组(46例)。另选取脑出血后未发生癫痫发作的患者作为单纯脑出血组(52例),比较3组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与影像学指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ES与LS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预警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评估ES与LS预警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 ES组和LS组患者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开颅手术比例均高于单纯脑出血组(P<0.05);ES组有脑出血病史的患者比例高于单纯脑出血组与LS组(P<0.05);ES组和LS组患者的低密度脂蛋白均低于单纯脑出血组(P<0.05);ES组和LS组累及皮质、多发病灶患者比例高于单纯脑出血组(P<0.05);LS组病灶位于脑叶(额、颞)患者比例高于单纯脑出血组与ES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脑出血病史(OR=1.372,95%CI为2.435~3.782)、病灶数量多发(OR=2.164,95%CI为3.293~9.284)及高NIHSS评分(OR=2.747,95%CI为1.253~6.732)是脑出血后发生ES的危险因素(P<0.05),累及皮质(OR=1.793,95%CI为1.073~6.295)、脑叶(额、颞)出血(OR=1.478,95%CI为4.435~11.782)是脑出血后发生LS的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脑出血后发生ES的预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9(95%CI为0.858~0.922,P<0.05);脑出血后发生LS的预警模型的AUC为0.893(95%CI为0.867~0.943,P<0.05)。结论 有脑出血病史、病灶数量多发及高NIHSS评分是脑出血后ES的危险因素,累及皮质、脑叶(额、颞)出血是脑出血后LS的危险因素。
  • 付霄霞, 廖磊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51-356.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患者并发早发性癫痫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南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109例CVS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历系统记录中患者是否合并癫痫分为早发性癫痫组和未发生癫痫组,收集并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纳入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CVST患者并发早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结果 109例CVST患者中,28例患者并发早发性癫痫,占比25.69%。两组患者的脑电图异常、妊娠/产褥期、颅内出血、多脑叶病变及偏瘫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脑电图异常(OR=4.250,95%CI为1.667~10.834)、妊娠/产褥期(OR=3.944,95%CI为1.426~10.914)、颅内出血(OR=5.176,95%CI为1.853~14.461)、多脑叶病变(OR=4.062,95%CI为1.618~10.203)及偏瘫(OR=5.067,95%CI为1.459~17.600)均为CVST患者并发早发性癫痫的危险因素。结论 脑电图异常、妊娠/产褥期、颅内出血、多脑叶病变及偏瘫为CVST患者发生早发性癫痫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分析上述危险因素能够为临床CVST术前筛查可能并发早发性癫痫的高危群体并采取相关措施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 和磊洁, 赵永彬, 田杨, 高菁, 李爱仙, 许金诚, 任杰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57-362+318+385.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以痴笑发作(GS)为首发症状的下丘脑错构瘤(HH)患者脑电图(EEG)特征和预后。方法 收集2014年5月至2021年10月昆明三博脑科医院诊治的5例均以GS为首要发作形式的HH病历资料,分析其间歇期和发作期的视频脑电图(VEEG)和立体定向脑电图(SEEG)特征,并评估SEEG引导下的射频热凝毁损术治疗的疗效。结果 5例HH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间歇期VEEG显示4例正常,1例为额、颞区棘—慢复合波放电;发作期VEEG显示5例均表现为模式a:弥漫性电位减低和低波幅快活动(LVF)。发作间歇期SEEG显示5例均出现棘—慢复合波和多棘波放电;发作期SEEG显示3例表现为模式1:低波幅快活动联合节律性棘波放电;2例表现为模式2:电位低减到周期性棘—慢波放电。可见模式1与较好预后相关。SEEG射频热凝毁损术后平均随访时间至少24个月,3例为EngelⅠ级,1例为EngelⅡ级,1例为EngelⅢ级,其中1例存在近期并发症,1例存在远期并发症。结论 以GS为首发症状的HH患者其VEEG癫痫发作起源定位存在困难,而SEEG可记录和发现癫痫发作的起源。此外HH患者可通过SEEG引导行射频热凝毁损微创手术,SEEG记录的发作期低电压快活动联合节律性棘波可能是预测手术疗效的一个重要指标。
  • 李浩云, 段逵, 彭爽, 叶兰, 冯占辉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63-367.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是神经系统多发疾病之一,药物治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方式,以控制癫痫发作为主,然而仍有1/3的癫痫患者属于耐药性癫痫。尽管越来越多的抗癫痫发作药物(ASM)进入临床应用,但是并没有减少耐药性癫痫的比例。血脑屏障(BBB)与耐药性癫痫密切相关,提高药物的BBB透过率将有效提高药物的颅内有效浓度。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脂质纳米材料作为包封药物的递送系统,其有望提高药物进入颅内的效率,从而降低不良反应,提高治疗效果。本文综述了固体脂质纳米颗粒和纳米结构脂质载体目前在癫痫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
  • 吕振, 黄华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68-371.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癫痫持续状态(SE)是神经内科常见的危急重症,其发病率约为每年10/10万~20/10万。尽管目前有多种抗癫痫发作的药物应用于临床,但部分患者仍不可避免地发展为难治性SE,增加了病死率。由于SE的病理生理机制复杂,在疾病进展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基于此,本文综述了SE的病理生理变化、机体各系统并发症及治疗相关副作用,强调了早期识别和及时处理SE的重要性,以改善患者预后。
  • 宫黎黎, 王竹梅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72-374+377.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3型(SCA3)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其诊断需结合临床症状、影像学、神经电生理及基因检测等。本文报告了1例SCA3患者,其以行走不稳、双下肢无力为主要表现,颅脑MRI示双侧小脑半球脑沟略增宽、增深,电生理检查示周围神经部分损害,累及感觉纤维。基因检测示ATXN3基因CAG重复次数为73次。本案例强调神经电生理在SCA3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医师和肌电图医师提供参考。
  • 刘安祥, 周晓莹, 田明巧, 熊倩, 王倩, 张琴彬, 王长明, 罗忠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75-377.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Marchiafave-Bignami disease(MBD)又称原发性胼胝体变性,与长期大量饮酒相关,是一种以精神行为异常、痴呆、癫痫发作、共济失调及痉挛性瘫痪等为临床表现的疾病。本文报告了1例以癫痫发作为临床表现的MBD患者,通过对该例患者的发病过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及诊治过程进行总结,以期加深临床医师对MBD的认识。
  • 魏琰, 刘玲凤, 丁泓嵊, 张美云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78-382.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4.06.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回顾性分析1例与非酮症性高血糖(NKH)相关的部分性癫痫持续状态(EPC)导致的Todd麻痹病例。患者因“右手指麻木无力20 d,右上肢无力、间断强直抽搐15 d”于天津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该病例主要特征为初次发现的NKH、EPC及Todd麻痹,头颅MRI显示T2W1序列左侧额叶皮层下低信号,头颅核磁灌注成像显示相应区域局部高灌注,经过补液、降糖、抗癫痫药物治疗后癫痫发作停止、肌力恢复正常。本例报道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于此类患者的认识,即癫痫发作合并NKH、头颅MRI T2W1序列皮层下低信号有助于诊断该疾病。
  •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4, 33(06): 383-3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