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酸软骨素蛋白多糖(chondroitin sulfate proteoglycans,CSPGs)是中枢神经系统细胞外基质的组成部分,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正常维持及病理过程中都发挥着关键的作用。脊髓损伤后,损伤部位CSPGs的表达明显上调,这主要源于病变部位活化的星形胶质细胞。CSPGs的上调会限制脊髓损伤部位的轴突再生、传导和再髓鞘化,并且可以促进脊髓损伤中的炎症反应,不利于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因此,抑制CSPGs可能是促进脊髓损伤后轴突再生和功能恢复的有效治疗方法。本文对CSPGs在脊髓损伤中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血浆置换是一种重要的临床治疗手段,广泛地应用于神经病学、血液病学及代谢紊乱性疾病等多种临床疾病的治疗,但治疗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国内暂时未普遍使用。本文就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发病机制与临床表现等特点,对血浆置换治疗方法及其对视神经脊髓炎相关性视神经炎治疗机制、注意事项及不良反应情况进行综述,为临床诊断治疗及预后判断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免疫检查点阻断(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ICB)的单药治疗在胰腺导管腺癌(pancreatic ductal adenocarcinoma,PDAC)中未见成效,采取合理的联合疗法是克服PDAC ICB抵抗的有效策略。目前为克服PDAC ICB耐药的联合手段主要包括增强PDAC表面的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programmed cell death-ligand 1,PD-L1)或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Ⅰ,MHC-Ⅰ);靶向免疫细胞中发挥抑制功能的关键效应因子,改善PDAC的免疫抑制微环境;联合能量消融、光动力疗法、纳米材料包裹等手段促进肿瘤相关抗原的释放,刺激免疫激活。本综述旨在对近年PDAC中发现的ICB耐药靶标和新兴手段进行梳理,为克服PDAC ICB耐药提供新思路。
目的 探索丰富环境(environmental enrichment,EE)干预对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ypoxic-ischemic brain damage,HIBD)幼鼠神经功能、脑室旁白质及海马髓鞘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 方法 取7 d 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模型组+标准环境组(HIBD+SE组)及模型组+丰富环境组(HIBD+EE组),采用Rice-Vannucci法制备HIBD模型。Sham组及HIBD+SE组不予任何干预饲养于标准环境中,HIBD+EE组于术后8 d至术后18 d予以丰富环境干预处理。术后18 d采用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实验测定平台区穿梭次数,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脑室旁白质及海马区髓鞘生成相关蛋白尿苷二磷酸糖基转移酶8(recombinant UDP glycosyltransferase 8,UGT8)、少突胶质细胞转录因子2(oligodendrocyte transcription factor 2,OLIG2)的表达,采用RT-qPCR检测脑室旁白质及海马区UGT8、OLIG2、糖脂转运蛋白(glycolipid transfer protein,GLTP)、髓鞘转录因子(myelin regulatory factor Gene,MYRF)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神经元核(neuronal nuclei antigen,NeuN)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胼胝体髓鞘标志(myelin basic protein,MBP)表达水平。 结果 术后18 d,与HIBD+SE组比较,HIBD+EE组穿越平台次数增多(P<0.01),HIBD+EE组较HIBD+SE组脑室旁白质及海马区UGT8 mRNA及蛋白表达升高(P<0.05),脑室周围白质及海马区OLIG2、GLTP、MYRF mRNA表达升高(P<0.05),海马CA1区NeuN表达水平高于HIBD+SE组(P<0.05),胼胝体MBP平均荧光强度高于HIBD+SE组(P<0.05)。 结论 丰富环境能促进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新生大鼠少突胶质细胞谱系分化、髓鞘发育,改善学习记忆能力,可能与上调脑室周围白质及海马区UGT8蛋白表达,增加神经元分化成熟细胞数量有关。
目的 探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是否通过改善肠道有益菌群的多样性、丰度、结构及其对2型糖尿病小鼠骨髓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功能的影响。 方法 将40只8周龄雄性db/db小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DZ组)糖尿病模型+有氧联合抗阻运动组(联合运动)(L组)、糖尿病模型+粪便移植组(SY组)、糖尿病模型组(TJ组),每组10只。L组进行8周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干预,于周一、周三和周五进行有氧运动,周二、周四和周六进行抗阻运动,6 d/周。SY组和TJ组分别采用L组运动8周后的小鼠粪便和DZ组小鼠粪便制成悬浊液予灌肠,2次/d,共14 d。灌肠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骨髓EPCs增殖、迁移、黏附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鉴定EPCs表型CD34和CD31,16SrRNA检测各组小鼠粪便肠道菌群的丰度及多样性ELISA检测各组小鼠血清胰高血糖素样肽-1(glucagon-like peptide1,GLP-1)。 结果 肠道菌群多样性结果显示,在纲水平上,与TJ组比较,SY组小鼠肠道Clostridia(54.60% vs. 32.21%)和Bacteroidia(47.63% vs. 36.39%)的丰度上升,Gammaproteobacteria(0.30% vs. 12.57%)丰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P=0.028、P=0.002)与DZ组比较,SY组小鼠的肠道Bacteroidia(47.63% vs. 38.5%)丰度上升,Bacilli(2.56% vs. 12.36%)丰度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1、P=0.039)。在科水平上,与DZ组比较,SY组小鼠肠道产丁酸盐细菌Lachnospiraceae(43.86% vs. 26.44%)和Oscillospiraceae(7.8% vs. 2.15%)的丰度显著升高(P=0.004、P=0.001)与TJ组比较,SY组小鼠肠道Lachnospiraceae(43.86% vs. 32.89%)、Lactobacillaceae(9.89% vs. 3.8%)和Oscillospiraceae(7.8% vs. 2.21%)菌群丰度显著升高(P=0.045、P=0.006、P=0.001)。SY组小鼠EPCs增殖、迁移、黏附和血管生成能力明显高于DZ组和TJ组(P=0.002、P=0.000、P=0.000、P=0.000、P=0.016、P=0.049、P=0.019、P=0.026)。DZ组SY组和TJ组3组小鼠血清GLP-1(pmmol/L)含量(1.90±0.22,2.82±0.40和2.24±0.4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1.082,P=0.000)。与DZ组比较,SY组小鼠血清GLP-1水平明显升高(P=0.000)与TJ组相比,SY组小鼠血清GLP-1水平显著升高(P=0.000)肠道菌群数量与内皮组细胞功能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lostridia(r=0.696,P=0.041)、Oscillospiraceae(r=0.697,P=0.037)Muribaculaceae与内皮组细胞迁移能力(r=0.753,P=0.019)和血管生成(r=0.810,P=0.008)呈正相关。 结论 有氧联合抗阻运动可能通过提高2型糖尿病小鼠肠道有益菌的丰度、多样性及结构及提高GLP-1表达,从而改善2型糖尿病小鼠骨髓EPCs功能。
目的 观察白藜芦醇对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模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的保护机制。 方法 32只雌性SD大鼠幼鼠随机分为2组,PCOS模型组(n=24)和模型对照组(n=8)。成功提取PCOS组颗粒细胞并体外培养,然后用不同浓度的白藜芦醇处理颗粒细胞,CCK-8法检测细胞活力的变化;Mito Tracker Deep Red染色观察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变化;JC-1检测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ATP检测试剂盒检测ATP的变化;分光光度计检测与凋亡密切相关casppase-3和caspase-9酶活性变化;最后,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颗粒细胞内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白藜芦醇处理PCOS模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后,颗粒细胞的增殖活性明显增强(P=0.000);Mito Tracker Deep Read染色结果显示线粒体质量明显增加,形状呈管状或长条状;颗粒细胞内ATP产量和线粒体膜电位也明显增加(P=0.000、P=0.000)。另外,白藜芦醇也降低了caspase-3和caspase-9酶活性和蛋白水平的表达(P=0.000、P=0.000)。 结论 白藜芦醇抑制了PCOS模型大鼠卵巢颗粒细胞的凋亡,也促进了细胞的增殖,其机制与白藜芦醇改善颗粒细胞线粒体的形态和功能有关。
目的 观察姜黄素对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以及对细胞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改变,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结肠癌细胞株HCT-116,给与不同浓度的姜黄素(5、10、20、30 μmol/L)处理,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观察细胞增殖的变化并筛选出最佳作用浓度。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凋亡的改变。线粒体膜电位检测试剂盒JC-1检测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电镜和Mito Tracker Deep Red染色观察细胞内线粒体形态结构的变化。三磷酸腺苷(adenosine triphosphate,ATP)和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检测试剂盒检测细胞ATP和ROS的变化。分光光度计检测与凋亡密切相关的casppase-3和caspase-9活性变化。最后,Western blot检测结肠癌细胞内caspase-3和caspase-9蛋白水平的变化。 结果 姜黄素处理细胞株HCT-116细胞后,细胞的增殖水平受到抑制,且呈浓度-时间依赖性,其半数最大抑制浓度(half maxim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为13 μmol/L。姜黄素不仅增加早期凋亡的结肠癌细胞的比例,还使细胞内线粒体膜电位水平下降,且呈浓度依赖性。电镜结果显示姜黄素处理后,细胞内线粒体出现明显的线粒体肿胀,线粒体嵴肿胀、消失、膜破裂和空泡等。Mito Tracker Deep Red染色后显示线粒体数量减少且呈碎片状。细胞内的ATP生产明显下降。另外,姜黄素还增加细胞内caspase-3和caspase-9酶活性和蛋白水平的表达。 结论 姜黄素抑制结肠癌HCT-116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的凋亡,其机制与姜黄素加重线粒体形态和功能的损伤有关。
目的 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LncRNA)肌球蛋白轻链激酶反义RNA1(myosin light chain kinase antisense RNA1,MYLK-AS1)调节miR-141-3p/微管不稳定蛋白1(stathmin 1,STMN1)轴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和侵袭的影响。 方法 将HGC27细胞分为NC组、si-NC组、si-MYLK-AS1组、si-MYLK-AS1+inhibitor NC组、si-MYLK-AS1+miR-141-3p inhibitor组。双萤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LncRNA MYLK-AS1、miR-141-3p、STMN1的关系;qRT-PCR检测HGC27细胞中LncRNA MYLK-AS1、miR-141-3p表达;CCK-8法检测HGC27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HGC27细胞凋亡;使用Transwell实验评估了HGC27细胞的侵袭和迁移能力,并统计了穿透基质膜的细胞数量;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了HGC27细胞中STMN1、E-cadherin、Vimentin及N-cadherin这几种蛋白表达量的变化。 结果 HGC27细胞中LncRNA MYLK-AS1、STMN1水平高于GES-1细胞(P<0.05),miR-141-3p水平低于GES-1细胞(P<0.05)。si-MYLK-AS1组HGC27细胞A450 nm值、迁移、侵袭细胞数量、LncRNA MYLK-AS1表达量、STMN1、N-cadherin、Vimentin蛋白水平低于NC组、si-NC组(P<0.05),HGC27细胞凋亡率、miR-141-3p表达量、E-cadherin蛋白水平高于NC组、si-NC组(P<0.05);而miR-141-3p低表达减弱了沉默LncRNA MYLK-AS1抑制HGC27细胞发展的作用;LncRNA MYLK-AS1靶向调节miR-141-3p/STMN1轴。 结论 LncRNA MYLK-AS1可能通过上调microRNA-141-3p的表达水平,间接导致STMN1基因表达受到抑制,这一过程可能对胃癌细胞的增殖、凋亡及侵袭特性产生明显影响。
目的 探索中国中老年人听力损失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为中老年人抑郁的预防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2011至2020年中参加2次及以上的受访者数据。听力损失通过自我报告进行评估,抑郁症状通过简版流调用抑郁自评量表(CESD-10)量表进行测量。采用K-M曲线和log-rank检验比较不同分组间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探索听力损失与抑郁症状的纵向关联。 结果 研究共纳入12 952例研究对象。基线时1 416(10.9%)例研究对象自报听力损失。在中位随访时间为5.42年的随访中,5 498例研究对象出现抑郁症状。在未调整模型中,基线时的听力损失组发生抑郁症状的风险是无听力损失组的1.34倍(P<0.05),逐步调整社会人口学因素、行为生活方式因素及健康相关因素后,基线时的听力损失仍是抑郁症状的危险因素(HR=1.21,95%CI=1.10~1.34)。 结论 听力损失会增加抑郁症状的发生风险,对听力损失进行干预可有效降低抑郁症状的发生。
目的 分析171例儿童化脓性关节炎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22年12月化脓性关节炎患者的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分析其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特点。 结果 171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氏阳性菌(Gram-positive G+)74株,革兰氏阴性菌(Gram-negative G-)8株。居前3位的细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54株,65.9%)、化脓性链球菌(7株,8.5%)、肺炎链球菌(5株,6.1%)。<2岁的患者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肺炎链球菌(15例,71.4%),2~5岁的患者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9例,81.8%),5岁以上的患者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化脓性链球菌(40例,88.9%)。所有G+对万古霉素和利奈唑胺耐药率0%,金黄色葡萄球菌对苯唑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克洛、氟氯西林的耐药率<30%,化脓性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率0%,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头孢曲松耐药率20%。所有G-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 结论 临床医师在治疗化脓性关节炎时可根据所在区域的主要病原菌及其耐药特点结合患者年龄分布特征选择适宜的抗菌药物。
目的 综合分析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后的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和预后评分体系,为临床血管个性化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收集从2018年1月至2022年6月所有在江西省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PCI术的AMI患者,随访结局是术后首次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采用十倍交叉验证的Lasso回归确定纳入模型的变量,构建随机生存森林(random survival forest,RSF)模型和Cox比例风险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和校准曲线评估模型性能。根据RSF模型拟合结果绘制风险计算器。 结果 研究最终共纳入3 880例AMI患者,其中术后1年内发生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473例(12.2%)。Lasso回归筛选出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类型、高血压等15个变量。多因素Cox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左室射血分数较低(30%~40%)、血管狭窄程度是术后MACE发生的影响因素。验证集中,RSF和Cox模型的AUC分别为0.774(95%CI=0.761~0.787)和0.597(95%CI=0.581~0.613)。绘制的校准曲线提示,该模型在预测1年MACE风险方面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构建的RSF评分最佳截断点(Score=133)也能准确区分MACE累计发病风险(P<0.001)。 结论 构建的RSF模型及评分综合上述因素,能有效预测术后MACE发病风险并进行风险分层,帮助临床心血管医生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目的 利用潜在类别分析法探讨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的潜在类别及影响因素,为制定白血病患儿行为问题精准干预策略提出循证依据。 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血液科202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及其照顾者为研究对象,使用一般资料调查表、Rutter 儿童行为问卷、一般家庭功能分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其进行调查。利用潜在类别分析对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进行分类,采用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各因素对不同类别的影响。 结果 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可分为3种类型,其中冲动-不友善型占50%,情绪-躯体障碍型占33.66%,良好行为型占16.34%;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不健康的家庭功能、男性患儿易发展为冲动-不友善型,不健康的家庭功能、男性患儿、治疗期易发展为情绪-躯体障碍型,治疗期患儿易发展为情绪-躯体障碍型。 结论 急性白血病患儿行为特征存在明显不同的分类特征,与家庭功能、性别、疾病阶段关系密切。因此应针对不同类别特征的急性白血病患儿制定个性化干预措施,预防或减少其行为问题的发生,进而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及生存质量。
目的 观察尿路菌群在急性单纯性和反复发作性下尿路感染的不同特征,以探索反复发作性尿路感染(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rUTI)诊治新方向。 方法 纳入2020年5月至2021年9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和奉节县人民医院的单纯下尿路感染女性患者53例,分为急性组27例和反复组26例,收集尿液标本进行尿培养并采用16s核糖体核糖核酸(16 sribosomal ribonucleic acid,16srRNA)二代测序检测尿液中菌群。 结果 ①2组尿路菌群在菌门中,俭菌超门急性组平均值0.004 9±0.0026,反复组平均值0.002 8±0.001 8,浮霉菌门急性组平均值0.003 5±0.001 9,反复组平均值0.002 3±0.002 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44、2.160,P=0.001、0.035);在菌属中,急性组相对丰度平均值较高的菌属中,苍白杆菌属急性组平均值0.026 9±0.010 9,反复组平均值0.017 1±0.010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72,P=0.001);②急性组的α多样性分值中位数与反复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β多样性急性组矩阵距离中位数为0.277(0.225,0.361),反复组矩阵距离中位数为0.319(0.240,0.51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2.259、R=0.042、P=0.027);③组间相对丰度中位数具有明显差异的分类单元有α变形杆菌纲等。 结论 急性组和反复组的菌群多样性、菌群相对丰度、优势菌群差异明显。
目的 探讨单胎妊娠和双胎妊娠合并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ntrahepatic cholestasis of pregnancy,ICP)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 方法 收集2018年至2021年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分娩的2886例ICP孕妇的临床信息,经过纳入排除标准,选取1 992例进行后续分析。根据ICP孕妇的产胎个数进行分组后,分析两组的人群基线特征,并使用倾向性评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PSM)消除两组之间人群基线差异。随后使用χ2检验分析ICP孕妇的不良妊娠结局。 结果 PSM前两组的基线特征除孕前体重(P=0.064)和吸烟(P=0.129)外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SM后两组的基线特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母体结局方面,双胎ICP组的妊娠期高血压(gestational hypertension,GH;8.40%)(P=0.004)、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10.9%)(P=0.035)、胎盘植入性疾病(placenta accreta spectrum,PAS;15.1%)(P=0.004)和羊水过多(5.30%)(P=0.010)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单胎ICP组;单胎ICP组的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membranes,PROM;27.0%)(P=0.002)和羊水过少(12.3%)(P=0.022)的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双胎ICP组。在新生儿结局方面,双胎ICP组的早产(38.9%)(P<0.001)、胎儿畸形(3.90%)(P=0.004)、低出生体重(low birth weight,LBW;44.6%)(P<0.001)及入住新生儿重症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24.91%)(P<0.001)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单胎ICP组;单胎ICP组的巨大儿(4.91%)(P=0.007)发生率显著高于双胎ICP组。 结论 双胎ICP孕妇相对于单胎ICP孕妇面临更严重的不良妊娠结局。
目的 分析晚期大骨节病型膝关节炎患者CT参数特点,为晚期大骨节病膝关节炎的诊断及膝关节置换术前设计提供参考。 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庆市人民医院创伤骨科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确诊的大骨节病膝关节炎患者,选择同期就诊的晚期膝关节骨性关节炎作为对照。用Mimics软件分析患者膝关节CT数据,测算膝关节骨赘体积、关节腔游离体数量、股骨髁内外侧横径(femoral mediolateral,FML)、股骨内侧髁前后径(femoral medial anteroposterior,FMAP)、股骨外侧髁前后径(femoral lateral anteroposterior,FLAP)、胫骨髁横径(tibial mediolateral,TML)、胫骨髁前后径(tibial anteroposterior,TAP)、胫骨内侧平台前后径(tibial medial anteroposterior,TMAP)、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tibial lateral anteroposterior,TLAP),并计算FML/FMAP、FML/FLAP、TML/TAP、TMAP/TLAP的比值。 结果 共纳入70例患者,其中大骨节病组32例,骨关节炎组38例,2组患者在性别分布、平均年龄、体重指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骨节病组膝关节常形成多间室关节炎、关节周围有大量的骨赘形成、软骨下骨硬化。大骨节病组骨赘体积及关节腔内游离体数量更多(P<0.05),并且FML/FLAP、TMAP/TLAP大于对照组(P<0.05)。 结论 晚期大骨节病膝关节炎患者退变征象更为明显,且股骨外侧髁、胫骨外侧平台前后径相对偏小,该影像学特点可为膝关节置换术前设计提供参考。
目的 基于患者报告的临床结局(patient reported outcomes,PRO)比较不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对于不同用药方案的治疗效果,为临床医生选择用药方案提供线索。 方法 对正在服用降压药物的625例社区高血压患者进行PRO基线测量,并每3个月测量1次,共重复测量3次。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法,分析比较不同时间点2种用药方案(单一用药、联合用药)和3种血压水平(1级高血压、2级高血压、3级高血压)构成的6种组合的PRO差异。 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用药方案、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在3次重复测量后PRO得分产生不同程度的波动。单一用药的1级高血压患者,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信仰健康、特异模块领域的PRO得分均波动下降;单一用药的2级、3级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社会健康、精神/信仰健康领域得分均波动上升。联合用药的1级、2级、3级高血压患者身体健康领域PRO得分没有差异。联合用药的2级高血压患者心理健康领域得分呈下降趋势。联合用药的3级高血压患者社会健康得分呈波动上升趋势。联合用药的1级高血压精神/信仰健康得分呈波动下降趋势,2级高血压精神/信仰健康得分呈上升趋势。联合用药的2级高血压患者特异模块得分呈下降趋势。从量表总分看,1级高血压患者,无论是单一用药还是联合用药PRO得分均下降,2级高血压和3级高血压患者使用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时PRO得分均呈波动上升趋势。 结论 不同血压水平的高血压患者对于单一用药和联合用药治疗后PRO得分不同,临床医生在选择用药方案时可参考患者的PRO。
目的 探索替尼泊苷超选动脉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在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79例复发高级别脑胶质瘤患者按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试验组37例(替尼泊苷动脉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治疗)和对照组42例(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脑胶质瘤维持治疗后的客观缓解率、疾病控制率及不良反应率,评估O6-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基因启动子甲基化状态对两组患者疾病控制率的影响。 结果 试验组和对照组的客观缓解率分别为43.2%和21.4%(P=0.038),疾病控制率分别为78.4%和54.8%(P=0.027)。试验组在轻度消化道反应(P=0.044)、头痛(P=0.044)及白细胞减少(P=0.026)的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年龄小于60岁人群的疾病控制率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5)。 结论 在高级别脑胶质瘤维持治疗中,替尼泊苷超选动脉化疗联合贝伐珠单抗的疗效优于贝伐珠单抗单药治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目的 分析和总结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辅助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改良Crowe Type ⅣB型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性脱位(developmental dysplasia of the hip,DDH)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 按照改良Crowe分型,选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德州医院关节外科2015年8月至2023年3月收治的Type ⅣB型DDH患者26例,其中男25例,女1例,采用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辅助THA,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术中术后输血量、术后血红蛋白、手术相关并发症和骨愈合时间等,并行骨盆正位X线片了解假体位置、假体骨长入、假体松动以及骨愈合情况等,采用视觉模拟评分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髋关节的疼痛不适,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和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 Osteoarthritis Index(WOMAC)来评价髋关节功能及临床疗效。 结果 所有患者的平均随访时间(9.73±8.35)个月,术中出血平均为(715.38±143.37) mL,术中平均输血(415.38±282.41) mL,手术时间平均为(118.62±18.27) min,术后平均输血为(192.31±236.51) mL。所有患者转子下骨端、自体股骨头和假臼之间均骨愈合良好。髋关节VAS评分从术前6.73±0.45,至术后末次随访时VAS评分1.73±0.5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髋关节活动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髋关节Harris评分从术前24.27±1.66,至术后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74.77±2.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WOMAC术前术后评分分别为130.08±5.72和67.85±3.2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 结论 自体股骨头结构植骨重建髋臼辅助THA治疗改良Crowe Type ⅣB型DDH,具有操作相对简单、固定牢固、手术相对安全和疗效确切的优点。
目的 分析直肠脱垂悬吊固定并乙状结肠折叠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 将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2月至2023年5月收治的50例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患者行直肠黏膜切除肌层折叠术,观察组患者行直肠脱垂悬吊固定并乙状结肠折叠术。比较2组临床疗效、术后30 d临床恢复情况、并发症、术后1年复发率、治疗前后肛门直肠压力等情况;功能疗效根据Wexner大便失禁评分评价。 结果 观察组总治愈率高于对照组(P=0.012)。术后30 d,观察组肛门坠胀(t=2.300,P=0.026)、控便能力(t=2.299,P=0.026)、肛门潮湿评分低于对照组(t=2.205,P=0.032)。术后1月,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6.255,P=0.012)。术后90 d,2组患者直肠感觉容量均减少(t=20.634,P<0.001),最大静息压(maximum resting pressure,MRP)、最大收缩压(maximal squeeze pressure,MSP)均增加,且观察组MRP(t=-11.486,P<0.001)、MSP(t=-7.358,P<0.001)高于对照组。随访1年后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33)。术后3个月,2组患者排气、液体大便、固体大便、佩戴护垫及生活方式改变总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97,P=0.845)。 结论 直肠脱垂悬吊固定并乙状结肠折叠术治疗完全性直肠脱垂患者的临床疗效优于Delorme术,术中创伤小,并发症少,恢复快且远期复发率低。
目的 探讨住院急性痛风患者发热的危险因素。 方法 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85例住院急性痛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体温分为中高热组(n=25)、低热组(n=25)和无发热组(n=135例)。比较3组临床资料、炎症指标及用药的资料差异。再根据有无膝关节疼痛分为膝关节疼痛组(n=69)和无膝关节疼痛组(n=116)比较2组炎症指标及穿刺治疗差异。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住院痛风发热的危险因素。 结果 3组在白细胞计数(9.2±2.3 vs. 8.6±3.3 vs. 7.7±2.5,P=0.022)、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7.7±4.0 vs. 70.5±10.6 vs. 67.7±12.1,P=0.001)、疼痛VAS评分[3(3.0,4.0) vs. 2(2.0,3.0) vs. 2(1.5,3.0),P=0.001]、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102(49,137) vs. 36(22,83) vs. 15(5,53),P=0.001]及血沉(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50(41,66) vs. 28(16,45) vs. 27(14,46),P=0.001]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中高热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比无发热组高(P=0.012、P=0.001);中高热组在疼痛VAS评分、CRP、ESR比无发热组及低热组高(P=0.001、P=0.001、P=0.001及P=0.014、P=0.033、P=0.011)。低热组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的比例高于无发热组(92% vs 68.1%,P=0.015)及中高热组(92% vs. 60.0%,P=0.008)。3组在膝关节疼痛(56.0% vs. 48.0% vs. 31.9%,P=0.036)、第一足趾关节疼痛(6.0% vs. 0.0% vs. 25.9%,P=0.007)、上肢关节疼痛(40.0% vs. 16.0% vs. 17.8%,P=0.034)及多关节受累(56.0% vs. 24.0% vs. 25.9%,P=0.008)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有膝关节疼痛者ESR[43(21,56) vs. 25(14,41),P=0.001]、CRP[45(11,115) vs. 17(5,49),P=0.001]和关节腔局部治疗的比例(58.0% vs. 6.9%,P=0.001)较无膝关节受累组高。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白细胞(OR=1.171,95%CI=1.037~1.323,P=0.01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OR=1.053,95%CI=1.020~1.087,P=0.002)、CRP(OR=1.015,95%CI=1.008~1.021,P=0.001)、血沉(OR=1.023,95%CI=1.008~1.039,P=0.003)、疼痛VAS评分(OR=1.674,95%CI=1.228~2.282,P=0.001)、膝关节疼痛(OR=2.428,95%CI=1.252~4.709,P=0.009)为住院痛风发热的危险因素;第一足趾关节疼痛(OR=0.233,95%CI=0.068~0.804,P=0.021)为住院痛风发热的保护因素。其中CRP水平升高(OR=1.011,95%CI=1.005~1.018,P=0.001)和疼痛VAS评分的升高(OR=1.446,95%CI=1.035~2.019,P=0.031)为住院痛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 住院急性痛风患者出现发热的比例为27%(50/185),发热患者有更高的炎症水平及疼痛评分,出现膝关节疼痛和多关节受累疼痛的比例更高,第一足趾关节疼痛的比例更低,需要更强的抗炎止痛治疗;尤其是CRP水平高,疼痛VAS评分高为住院痛风发热的独立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