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7-16
  

  • 全选
    |
  • 孔清泉, 张斌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35-2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颈椎退行性疾患的发病率日益升高,预期更多的患者需要手术干预。颈椎前路手术已广泛用于颈椎退行性疾病的治疗,其最大优势是创伤较小、能直接解除脊髓前方的压迫。但是前路手术的方式多种多样,骨科医师需要了解不同术式的优缺点,避免盲目扩大适应证,同时根据自己对该技术的掌握情况,制订个体化的手术方案。颈椎前路手术的微创化、精准化是未来的趋势,随着手术技术、器械工具的不断创新,以及机器人导航等先进技术的应用,将会为颈椎前路手术提供更清晰的视野、更微创的操作、更精准的减压,使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都得到进一步提高。本文就颈椎前路手术治疗颈椎退行性疾病的现状及趋势做一述评,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 张连阳, 文爱清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42-2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有30%~40%的严重战伤伤员死于难以控制的大出血,输血是多发躯干穿透伤等战伤急救和早期救治中不能或缺的治疗手段。我军40余年未经历战争检验,新中国成立后数次战争的战伤输血经验已经被丢失、遗忘,面对未来军事斗争风险,本文在回顾战伤输血发展、梳理我军战伤输血简史的基础上,结合进入21世纪以来外军战伤输血的实践和进展,提出了我军健全战时血液保障体系和优化战伤输血策略的发展方向。
  • 梁海峰, 李娟, 费琴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46-25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老年骨科疾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有效评估老年骨科患者的健康状况,为老年患者围手术期的综合干预提供参考依据,成为骨科医师关注的重点。改良衰弱指数(modified frailty index, mFI)作为一种综合评估工具,近年来在老年骨科疾病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本文综述了mFI的基本概念、评估方法及其在老年骨科疾病中的应用进展,重点探讨了其对老年骨科疾病风险评估、手术决策、术后并发症预测及康复管理的作用,旨在为临床医生提供关于m FI在老年骨科疾病管理中的应用指导,为老年骨科疾病患者的综合管理提供更多支持。
  • 吴剑, 王颖博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51-25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关节软骨在人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主要功能为支持关节的运动、缓冲震荡、减少摩擦等。软骨损伤和退行性病变等疾病导致的疼痛、畸形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软骨的修复与再生一直是组织工程领域的难题,缺乏充足的血供、代谢效率不足、特殊的细胞外基质以及力学刺激等特性对软骨的修复和再生提出了重大挑战。生物治疗有望改变这一现状,而类器官作为一种新的模型系统,可以在体外更加真实的模拟器官或组织在体内的复杂生物学特性,已成为研究疾病机制和评估治疗策略的重要工具。本文综述了软骨类器官的构建方法,包括种子细胞来源、三维培养技术和生物材料的应用,以及软骨类器官在药物筛选、疾病建模和再生医学等方面的应用价值,并探讨了软骨类器官目前存在的局限性和挑战。旨在为软骨类器官模型构建和关节疾病研究策略与临床转化提供参考。
  • 魏科宇, 聂茂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57-2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肌腱损伤(tendon injury)是一种常见的运动性损伤,尤其在运动员和老年人中较为多见。随着体育活动的普及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肌腱损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肌腱修复过程通常较为复杂,由于肌腱组织血供不足且自我修复能力有限,损伤后常出现愈合缓慢、不完全愈合和再损伤等问题。目前,肌腱损伤的治疗尚无统一的标准方案,潜在新型治疗方法包括生长因子与细胞因子疗法、干细胞治疗、物理治疗与康复训练及生物材料辅助修复等,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前沿技术如基因编辑、高分子材料和生物3D打印在该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尤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有助于推动肌腱损伤修复的进展。尽管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肌腱损伤高质量修复仍面临技术挑战和临床困境,未来需要通过协同创新推动治疗方案的改进,为临床提供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 靳永文, 王利军, 魏玉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62-2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与优化甲瘤消颗粒的提取工艺条件,并对其质量标准和安全性进行研究,为该制剂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取正交试验设计法,以阿魏酸、哈巴俄苷、羟基红花黄素A、橙皮苷得率和干膏得率为评价指标,主要考察3种因素,加水量、提取时间、提取次数对甲瘤消颗粒提取工艺的影响,最终筛选出最优提取工艺,同时对甲瘤消颗粒进行质量标准和安全性研究。结果 甲瘤消颗粒最佳水提工艺为加12倍量水,提取2次,每次1 h;甲瘤消颗粒中的羟基红花黄素A含量测定无阴性干扰,液相色谱测定条件准确度高、分离度良好,可作为甲瘤消颗粒剂的含量测定指标;甲瘤消颗粒中柴胡、玄参、青皮和当归薄层色谱鉴别中各斑点显色清晰,分离效果较好,阴性无干扰,可作为甲瘤消颗粒中柴胡、玄参、青皮和当归的薄层鉴别方法;小鼠甲瘤消颗粒最大耐受剂量为84 g/kg,相当于临床人用量的140倍,表明甲瘤消颗粒安全性较高。结论 优选的甲瘤消颗粒提取工艺稳定可行,安全性和质量标准研究的结果显示,能确保甲瘤消颗粒剂的安全性和质量稳定性。
  • 李耀杰, 王保收, 徐志巧, 朱岩, 诸葛雪朋, 刘小翠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69-27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刺五加皂甙(acanthopanax senticosus saponins,ASS)靶向受体相互作用的丝氨酸/苏氨酸激酶2(receptor interacting serine/threonine kinase 2,RIPK2)抑制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细胞增殖的机制。方法 细胞培养PC-9和A549细胞株并将其分为control组、ASS组、RIPK2过表达组和ASS+RIPK2过表达组,检测不同ASS浓度下细胞存活率,克隆形成实验检查克隆细胞数,流式细胞仪检测各细胞周期PC-9和A549细胞数和凋亡率。观察不同时间移植瘤体质量,免疫组化检测Ki67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RIPK2表达水平。结果 RIPK2表达量与肿瘤浸润深度、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是否复发、预后情况和生存率有关。ASS浓度越高,PC-9和A549细胞生存率及克隆细胞数明显降低(P <0.05)。ASS组移植瘤组织的体积和质量、Ki67表达均明显少于control组(P <0.05)。随着ASS作用时间增加和浓度升高,PC-9和A549细胞系中RIPK2的表达明显降低(P <0.05)。与control组相比,ASS组G0/G1期PC-9和A549细胞数、细胞凋亡率明显升高,S期细胞数、RIPK2表达水平、PC-9和A549细胞活性和克隆细胞数明显降低(P <0.05);RIPK2组S期细胞数、RIPK2表达水平、癌细胞活性、克隆细胞数明显升高,G0/G1期PC-9和A549细胞数、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 <0.05);与ASS组相比,ASS+RIPK2组S期细胞数、RIPK2表达水平、癌细胞活性、克隆细胞数明显升高,G0/G1期PC-9和A549细胞数、细胞凋亡率明显降低(P <0.05)。结论 ASS可能通过靶向RIPK2,下调RIPK2表达水平,从而抑制LUAD细胞恶性增殖。
  • 雷富豪, 汪琨翔, 杨涵翔, 林可心, 谢一舟, 李统, 余洋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75-28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比较颈椎前路减压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应用3D打印钛合金骨小梁椎间融合器(3D printing act titanium cage,3D cage)和聚醚醚酮椎间融合器(poly ether ether ketone cage,PEEK cage)治疗单节段颈椎退行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骨科接受单节段ACDF手术的117例患者,其中研究组(3D cage,n=57),对照组(PEEK cage,n=60)。记录并比较两组基线资料、围手术期指标(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前、术后各时间点(3月、1年、2年)的脊髓功能日本骨科学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及影像学参数C2-7cobb角、C2-7矢状位轴向距离(C2-7 sagittal vertical axis,c SVA)、融合节段椎间高度(disc height,DH)。结果 两组的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无差异(P<0.001),研究组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t=-3.481,P<0.001)。两组患者的JOA评分和NDI评分随时间呈优化趋势(FJOA评分=1386.234,PJOA评分<0.01,FNDI评分=1500.343,PNDI评分<0.001),术后至术后2年都优于术前。C2-7cobb角在时间和cage类型之间存在交互作用(F=3.523,P=0.014),两组术后及术后3月的C2-7cobb角都大于术前,且术后的C2-7cobb角研究组大于对照组。两组的c SVA随时间存在变化趋势(F=70.153,P<0.001),术后及术后3月的c SVA小于术前。两组的DH随时间存在变化趋势(F=109.004,P<0.001),术后至末次随访的DH高于术前。术后3月研究组的融合率大于对照组(χ2=4.308,P=0.038),术后1年至末次随访两组的融合率无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病率不存在差异(χ2=0.052,P=0.820),均未发生需翻修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3D cage可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并促进术后3个月的早期融合,但两种融合器在2年随访期的临床疗效与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
  • 冯其斌, 董小华, 潘国强, 何浩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81-2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倾向性匹配法分析侧后路经皮内窥镜下腰椎髓核摘除(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术后腰椎活动度、腰椎功能、生活质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 选取2021年8月至2024年1月在开封市人民医院诊治的18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93例接受侧后路PELD术治疗(PELD组),87例实施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髓核摘除术治疗(开窗组),按两组基线资料进行倾向性评分匹配,共75对患者匹配成功。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术后患者疼痛程度、应激指标变化、术前和术后6个月患者腰椎活动度、功能、生活质量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倾向性评分匹配后,PELD组患者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较和卧床时间均显著性低于开窗组(P <0.05)。术后1~7 d,两组患者疼痛程度均降低,且PELD组患者各个时间点疼痛程度均较开窗组低(P <0.05)。术后1 h,两组患者应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12 h,两组肾上腺素(NE)、前列腺素E2(PGE2)和皮质醇(Cor)水平均显著性低于术后1 h,且PELD组水平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两组腰椎活动度和腰椎功能改善情况均显著高于术前,且PELD组改善情况更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6个月,两组生活质量评分均较术前提高,且PELD组评分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LD组术后感染、脑脊液漏和椎间盘再突出并发症发生率与开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侧后路PELD术相比后正中入路椎板间开窗术在改善腰椎活动度、功能恢复及提升生活质量方面更有优势,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杨静, 姜映维, 易刚, 张涛, 张帆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87-2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少阳主骨为用”理论探讨温针灸少阳经穴在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21年4月至2023年4月泸州市中医医院收治的90例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5例。两组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和康复锻炼,对照组加用传统穴位温针灸;基于“少阳主骨为用”理论,观察组选取偏瘫侧手、足少阳经穴进行温针灸治疗。治疗12周后,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运动功能(Fugl-Meyer Assessment,FMA)评分、生活自理改良Barthel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分及美国神经功能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使用SPSS 21.0进行数据处理,采用χ2检验和t检验对两组的临床疗效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各项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FMA上肢评分、MBI评分及NIHS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总有效率显著性高于对照组(93.33%vs 77.78%,P <0.001)。结论 基于“少阳主骨为用”理论的温针灸少阳经穴疗法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痉挛性偏瘫患者的症状及功能,疗效优于传统取穴法。
  • 丁耀茂, 李胜, 张培冰, 邓铸强, 梁万益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92-2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评价超声引导下低位前锯肌平面阻滞(serratus anterior plan block,SAPB)联合腹直肌鞘阻滞(rectus sheath block,RSB)对剖腹肝胆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高州市人民医院2022年7月至2024年7月行剖腹肝胆手术的患者96例,随机分为常规组(n=48,常规全身麻醉)及联用组(n=48,全身麻醉+SAPB+RSB)。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时间点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 rate,HR)、术后静态及咳嗽时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术后恢复指标、不良反应及镇痛泵使用情况。结果 联用组MAP和HR在术中各时间点的波动显著小于常规组(P <0.05)。术后48 h内,联用组静态VAS评分和咳嗽时VAS评分均低于常规组(P <0.05)。联用组首次排气时间[(23.64±6.00) vs.(26.51±5.97)] h和首次下床时间[(35.27±7.09) vs.(43.10±6.12)] h显著缩短(P <0.05)。联用组术后不良反应总发生率(6.25%vs. 20.83%)及舒芬太尼用量[(86.69±10.39) vs.(92.53±10.84)]μg均显著低于常规组(P <0.05)。结论超声引导下SAPB联合RSB可有效稳定剖腹肝胆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提高术后镇痛效果、加速康复并减少阿片类药物依赖,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 刘晓珂, 胡豪杰, 朱娟芳, 李改明, 王黎明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297-3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数字化导板引导的口腔种植修复术治疗牙列缺损的美学效果及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21年7月至2024年7月漯河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66例牙列缺损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83例,数字化导板引导种植修复)与对照组(83例,常规种植修复)。比较两组患者种植精确度、牙周健康指数、美学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的差异,并通过线性回归方程分析术后美学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 研究组深度偏差[(0.61±0.16) vs.(1.06±0.25)] mm、颈部距离偏差[(0.69±0.16) vs.(1.07±0.24)] mm、角度偏差(3.05°±0.92°) vs.(6.59°±1.56°)、根尖部距离偏差[(0.86±0.16) vs.(1.45±0.16)] mm均显著小于对照组(P <0.05)。术后1周,两组龈沟出血指数(Sulcus Bleeding Index,SBI)、牙龈指数、牙菌斑指数均显著降低(P <0.05),研究组更低于对照组(P <0.05)。术后6个月,两组白色美学评分(White Esthetic Score,WES)、红色美学评分(Pink Esthetic Score,PES)、总分均显著升高(P <0.05),研究组更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并发症总发生率(4.82%)显著低于对照组(16.87%)(P <0.05)。线性回归方程显示,年龄、治疗方式、术前SBI、术后1周SBI、术前牙菌斑指数、术后1周牙菌斑指数均为术后美学效果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 数字化导板引导口腔种植修复术治疗牙列缺损,可提高种植精确度,改善牙周健康指数,增强美学效果,降低并发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 张淑雯, 陈若琨, 王文节, 朱丽娟, 李凤珍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307-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医护患共享决策模式(sharing decision-making mode between medical staff and patients,SDM)对脑胶质瘤术患者心理应激及生活自理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本院神经外科2022年3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脑胶质瘤患者127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63,常规护理)和观察组(n=64,常规护理+共享决策模式),采用t检验、χ2检验及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对各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心理痛苦温度计(Distress Thermometer,DT)、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Scale,ADL)评估两组患者围术期心理应激与生活自理能力,并比较信息接受程度、医护满意度等指标间差异。结果 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显示,两组患者DT、HADS、ADL评分在时间、组间及时间与组间交互作用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DT、HADS评分在入院时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前、术后、出院后,观察组DT、HADS评分低于对照组(P <0.05)。两组患者ADL评分在入院时和术前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术后、出院后,观察组ADL评分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信息接受程度各维度评分、医护满意度、遵医行为、复诊率均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 <0.05)。结论 医护患共享决策模式用于脑胶质瘤术患者可有效减轻心理应激、提高术后生活自理能力和信息接收程度,同时还可提高患者遵医行为、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促进患者康复。
  • 高栋姣, 赵娜, 张彩丽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312-3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基于信息-知识-信念-行为(information-knowledge-attitude-practice,IKAP)框架的延续性健康策略对冠心病患者生活质量与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取阜外华中心血管病医院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102例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51,常规干预)与研究组(n=51,常规干预+IKAP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依从性、焦虑抑郁程度、生活质量及自我效能的差异。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依从性评分[(83.90±7.20) vs.(72.96±10.27)]、SAS评分[(42.39±3.64) vs.(50.80±6.66)]、SDS评分[(42.57±4.69) vs.(51.45±4.18)]及自我效能评分(功能维持(10.78±1.86) vs.(7.65±1.62)]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SF-36各维度评分[如生理功能:(78.71±6.60) vs.(73.12±6.57)]亦显著更高(均P <0.05)。结论 基于IKAP框架的延续性健康策略通过全面的健康、个性化干预措施、持续监测与反馈以及心理与社会支持的综合作用,能显著优化冠心病患者的生活质量,缓解焦虑抑郁情绪,提升自我效能,为冠心病患者的全面康复奠定坚实基础。
  • 胡雨蛟, 严敏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317-3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心肌梗塞(myocardial infarction, MI)是全球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心脏活动和功能受到神经系统的支配与调控。MI发生后,自主神经系统平衡被打破,导致交感神经活动增强,副交感神经张力降低,并且伴随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节蛋白的释放改变以及神经重塑等病理生理过程,增加MI后心律失常、心功能恶化的发生概率。因此,神经调节在MI的进展和预后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基于MI继发的这些神经系统异常变化,在支配心脏的神经系统的各个层次进行手术干预、神经环路调节或靶向神经调节的药物治疗有望成为MI治疗的有效手段。本文综述了目前针对MI神经调节的治疗研究,旨在为MI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理论视觉和努力方向。
  • 张荃荣, 兰琪, 黄静雯, 薛进宜, 邓紫文, 刘平, 刘孟楠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323-3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医学中体现为心肌缺血所致心绞痛,与心玄府为病所致心脉失养有相似之处,故可从玄府理论出发解释其病机—“阳微阴弦”,即胸阳衰微于上,心胸玄府失于温阳,加之阴邪盛而上乘,痹阻心玄府而痛。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痰类胸痹临床效果显著的三张经方。本文基于玄府理论新解金匮胸痹三方,有助于为临床辨治胸痹提供新思路,既是对胸痹理解的新发展,又是对玄府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具有重要学术及临床意义。
  • 何琳, 张李锐, 杨永奎, 欧册华, 任长和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328-33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一种慢性、难治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带状疱疹后三叉神经痛(trigeminal postherpetic neuralgia,TPHN)是在三叉神经支配区发生的PHN,其疼痛剧烈,病程迁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临床治疗方法繁多,但疗效不一,因此TPHN的治疗仍然极具挑战性。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早期、联合应用不同治疗方案进行综合治疗可有效缓解疼痛。本文就TPHN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型、治疗和预防现状及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新思路。
  • 余亚军, 马露, 李迎腊, 杨兵, 万英, 杨艳, 邓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5, 48(03): 335-34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医学上最常用于研究疾病预后的模型是Cox比例风险(proportional hazards,PH)模型。此模型依赖于PH假设,即因子对疾病预后的效应随着时间的推移一直保持不变。但实际情况中并不是所有的研究因子都满足PH假设。已有文献报道一些临床及遗传因子并不满足PH假设,即它们具有时变关联(time-varying associations)。本文主要介绍时变关联以及其检测和研究方法,比较易混淆的时变关联变量与时变协变量(time-varying covariates)之间的差异,并总结了时变关联相关研究在发现与癌症预后相关遗传变异位点中的现状,同时探讨了其在癌症治疗和疾病管理中的价值。具时变关联的遗传变异位点可作为时变预后(如早期和/或晚期预后)的标志物。目前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结直肠癌中,在其他癌症中鲜有报道,因此结直肠癌中遗传变异的时变关联研究对其他癌症的相关研究具有指导意义。后续研究可进一步加深对遗传变异影响疾病预后机制的理解,也将有助于癌症的个性化治疗和科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