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47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3-20
  

  • 全选
    |
  • 耿智敏, 雷建军, 张东, 陈晨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中最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根治性切除是胆囊癌患者唯一可能的治愈手段。近年来腹腔镜及机器人等微创手术在消化道肿瘤切除中得到了普遍应用,但是胆囊癌根治手术能否采用微创治疗手段仍存在一定的争议,主要集中于微创手术是否具有安全性,能否获得肿瘤完全切除,即RO切除(RO resection),能否获得足够的淋巴结清扫数目以及能否达到开腹手术的远期疗效。本文就胆囊癌的微创根治手术治疗现状及胆囊癌微创手术与开腹手术的疗效比较进行述评,并对目前存在的争议进行探讨,旨在为胆囊癌微创治疗的规范化开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 张淑群, 马兴聪, 孙诗雨, 冯聪, 贾艺玮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9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成功治疗复发难治性白血病的历史已超过十年,如今,已有多款CAR-T细胞疗法获批用于治疗白血病和淋巴瘤等血液系统癌症,标志着免疫细胞治疗时代的到来。大量研究结果提示,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治疗领域同样充满潜力,但相关临床研究数据却不令人满意。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面临靶抗原特异性不足、肿瘤物理屏障、异常代谢及免疫抑制性肿瘤微环境等多重不利因素,需要继续深入相关机制的研究,借助基因工程技术对CAR-T细胞进行改造,进一步提升其对实体瘤的疗效。本文就近年来CAR-T细胞疗法在实体瘤中的研究进展做一述评,探讨未来CAR-T细胞治疗的挑战和发展方向。
  • 袁喆, 钱克莉, 王忠杰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04-1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碳青霉烯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 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的“紧急”优先事项。CRKP所致的感染与高死亡率相关,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体。CRKP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碳青霉烯酶的产生,临床可用的有效抗菌药物有限,目前部分新型抗菌药物对CRKP有较高的活性及安全性。本文对CRKP的耐药机制、新型抗菌药物的应用进行评述,以供临床参考与借鉴。
  • 贺阿敏, 侯绍章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11-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恶性肿瘤(malignant tumor,MT)是影响人类身心健康的两大疾病,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type II diabetes mellitus,T2DM)的主要发病机制。巨噬细胞在肿瘤免疫应答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且在糖尿病患者中高度浸润并产生C-X-C基序趋化因子配体5(chemokine C-X-C motif ligand 5,CXCL5)。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u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M2型巨噬细胞高度浸润于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并分泌CXCL5,CXCL5可通过促进肿瘤微血管生成及与其靶基因结合进一步调节TME进而影响MT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本文就CXCL5的分子特征、相关通路以及CXCL5在T2DM与MT相关性中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以期为临床在T2DM与MT的治疗和改善结局方面开启新思路与新方法。
  • 谢强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17-122+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PCa)发病率逐渐上升,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PET)、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技术迅速普及,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得到了飞速的发展。新型PCa诊断用放射性药物的开发以靶向标记前列腺特异性膜抗原(prostate-specific membrane antigens,PSMA)的药物为主要方向,包括特异性抗体和小分子量抑制剂等。同时也对前列腺癌相关的其他靶点进行了积极地探索,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不错的进展。本文就近年来针对前列腺癌特异性分子靶点放射性显像剂的研究进展做一评述。
  • 林燕, 兰华琪, 吕诺男, 熊梦佳, 王诚梽, 吴越, 孙小端, 杜兴杰, 刘中兵, 钟志容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23-12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将丁酸与5-氨基水杨酸(5-aminosalicylic acid,5-ASA)通过化学反应合成2-丁酰氧基-5-丁酰胺基苯甲酸(2-butyloxide-5-butylaminobenzoic acid,BBA),作为治疗结肠癌的前体药物,利用纳米技术制备BBA纳米晶缓控释制剂,并探讨BBA纳米晶对结肠癌细胞的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溶剂反溶剂沉淀法制备BBA纳米晶,通过核磁共振扫描、红外光谱仪和透射电镜等进行物理化学表征;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检测含量;并通过MTT实验检测不同浓度的BBA、BBA纳米晶、空白纳米晶、5-氟尿嘧啶、5-氨基水杨酸和丁酸钠与结肠癌细胞SW620共同孵育24、48、72 h后细胞的存活率,以探索BBA纳米晶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抑制效果。结果 本实验成功制备了BBA纳米晶。MTT结果显示,作用时间为24 h时,各个浓度条件下BBA纳米晶与BBA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抑制率较低,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作用时间分别为48 h和72 h,药物浓度为30μm和40μm时,BBA纳米晶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体外抑制效果低于阳性对照5-氟尿嘧啶组,但明显优于其余各同浓度给药组;BBA纳米晶与BBA,两组间比较对结肠癌细胞SW620的抑制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从而表明BBA纳米晶具有缓释性,并对结肠癌细胞SW620有较好的抑制作用。结论 本研究成功制备了丁酸前药BBA纳米晶,并证明了该新型药物制剂对结肠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这一结果将为结肠癌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 高小平, 倪潇, 周文, 李畅, 李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3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幼体心脏具有再生修复功能,通过分析新生大鼠与成年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差异蛋白,从分子水平上探讨心肌受损后可能的治疗靶点。方法 分别从新生和成年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中分离出外泌体,并提取蛋白质进行高效液相色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和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to tandem mass spectrometry,LC-MS/MS)分析,鉴定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使用DAVID数据库对差异表达蛋白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ene Ontology,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通路分析。并进一步使用STRING数据库和Cytoscape软件进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rotein-protein interaction,PPI)分析,以筛选出关键基因。结果 在新生大鼠中共发现241个差异表达蛋白,其中上调表达的蛋白有117个,下调表达的蛋白有124个。GO分析显示上调表达基因主要涉及整合素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对缺氧的反应,而对内肽酶活性负调控的基因下调表达。KEGG分析结果表明上调表达基因主要富集于Hippo信号通路,而下调表达基因主要涉及细胞外基质与受体相互作用。通过PPI分析得出有6个关键基因(Lamc1、Agrn、Itih3、Tfrc、Bgn和Atp5pd)下调,有1个关键基因(Rp17a)上调。结论 通过蛋白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了新生大鼠和成年大鼠心脏成纤维细胞来源外泌体的差异蛋白,以及相关的信号通路和关键基因,为心肌受损精准治疗提供了潜在的靶点。
  • 张雪, 葛沛, 顾立, 李华, 张丹, 黄远琼, 陈美娟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36-1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大电导钙激活钾通道(large conductance calcium-activated potassium channel,BKCa)在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1)用激动剂NS11021和抑制剂Tet及BKCa-siRNA干预后观察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细胞模型的细胞增殖率、上清液中Ⅳ型胶原蛋白(collagenⅣ,ColⅣ)及纤连蛋白(fibronectin,FN)的表达变化,揭示BKCa的作用;(2)用激动剂NS11021和抑制剂Tet及BKCa-siRNA干预后观察DN细胞模型TGF-β1、Smad2/3的含量变化;用激动剂TGF-β1、抑制剂SB431542干预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后,观察BKCa作用的变化,揭示BKCa作用与该信号通路相关性。结果 (1)与高糖组比较,药理学激动BKCa使模型细胞BKCaβ亚基蛋白表达增加、细胞增殖率增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高糖组比较,药理学和基因抑制BKCa,使其α、β亚基蛋白表达减少,从而出现模型细胞增殖率下降、ColⅣ和FN分泌明显减少(P <0.01)。(2)与高糖组比较,药理学激动BKCa引起Smad2/3含量增高,药理学和基因抑制BKCa,引起TGF-β1、Smad2/3含量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NS11021组比较,用SB431542阻断TGF-β1/Smad2/3信号通路后,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ColⅣ和FN分泌减少,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高糖诱导的DN细胞模型存在BKCa高表达,抑制BKCa后细胞增殖率、ColⅣ和FN的分泌明显降低,从而改善DN病变,此作用与TGF-β1/Smad2/3信号通路相关。
  • 张东, 李起, 刘恒超, 雷建军, 陈晨, 耿智敏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41-1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微创胆囊癌意向性根治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至2023年8月于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因胆囊癌行意向性根治术的126例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其中男性38例(30.2%),女性88例(69.8%);年龄40~88(63.3±8.8)岁;开腹组92例(73.0%),微创组34例(27.0%),其中微创组含5例行机器人辅助手术者。通过比较倾向性评分匹配(1:1匹配)前后两组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的差异,分析开腹和微创组的手术耗时、术中出血量、术中输血量、淋巴结清扫数目、术后恢复、并发症发生、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结果倾向性评分匹配后开腹和微创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手术耗时长于开腹组(314.3±116.5 min vs. 234.3±65.2 min,P=0.001),但两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输注红细胞、输注血浆、是否阻断肝门、肝门阻断次数、肝门阻断时间、淋巴结清扫数目、阳性淋巴结数目、手术切缘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并发症C-D分级≥Ⅲ级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微创组患者术后首次进食时间及拔除引流管时间均短于开腹组(P <0.05);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短于开腹组(7.0 d vs. 8.0 d,P=0.014),而住院总时间、总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微创胆囊癌根治术具有良好的手术安全性和有效性,可有助于患者快速恢复,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 王忠杰, 阙蜜, 袁喆, 钱克莉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47-15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究呼吸重症监护室患者感染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arbapenem-resistant klebsiella pneumoniae,CRKP)的感染和死亡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某三甲医院2021年10月至2022年4月呼吸重症监护室住院患者93例,分为CRKP组43例和对照组50例,根据出院情况将CRKP组分为生存组12例和死亡组31例进一步分析。将对照研究中有意义的因素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探究CRKP感染危险因素和死亡危险因素。结果 性别、慢性肾脏疾病、中心静脉置管时间、机械通气时间、留置导尿管时间、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均与CRKP感染相关(P <0.05);CRP、IL-6和脓毒血症与CRKP感染后死亡相关(P <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ALT是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脓毒血症是CRKP感染后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RKP感染患者死亡率较高;正确识别CRKP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有助于CRKP的管理,进而降低患者死亡率。
  • 胡芸, 聂敏海, 刘耀强, 何儒雅, 刘旭倩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52-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研究多样性腭部疾病数据的临床预判关键点。方法 共纳入335例腭部疾病患者,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n=245)与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n=90)。根据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病理类型和组织学来源等抽取数据,依次分组,探讨腭部疾病关联各参数后的类型及特征分布,找到腭部疾病多样性临床预判的指导性关键点。结果 腭部恶性肿瘤好发于男性,以口腔黏膜上皮源性肿瘤为主,鳞癌最多;良性肿瘤好发于女性,以唾液腺上皮源性肿瘤为主,多形性腺瘤最多。腭部疾病好发年龄区间为41~60岁,其中腭部良性肿瘤好发年龄区间为61~80岁,腭部恶性肿瘤好发年龄区间为21~60岁。腭部囊肿好发于硬腭,而其他腭部疾病均在软硬腭交界区高发。腭部良性肿瘤组织病理学以唾液腺上皮源性肿瘤来源为主,而腭部恶性肿瘤则以口腔黏膜上皮源性肿瘤来源为主。结论 通过腭部疾病关联性别比例、年龄区间、好发区域、病理类型,寻找到多样性腭部疾病的临床预判关键点,进而预判腭部疾病方向,降低误诊率,为患者争取最佳治疗时机,提高患者的生存预后。
  • 朱颜熙, 雷秀慧, 雷雨茜, 周瑜, 何俊芳, 汤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57-1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膳食因素与乳腺癌术后转移的关系,为该人群的饮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 基于2013年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乳腺外科建立的乳腺癌队列,以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随访发现的乳腺癌转移者140例为病例组,按照年龄±3岁,对照组与病例组行乳腺癌根治手术时间差应该控制在一个月范围内,手术方式和术后辅助治疗方案等一致,排除术前已经出现复发转移或合并其他器官肿瘤疾病的患者等1∶1匹配,以同期未发生乳腺癌转移的患者14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病理资料、食物频率等,使用SPSS 20.0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导致乳腺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肉类、蔬菜类、水果类的摄入量在转移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01)。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结果显示每日食用少于推荐摄入量的蔬菜[OR值(95%CI)为5.068(1.873~13.716),P <0.001]、每日食用少于推荐摄入量的水果[OR值(95%CI)为8.119(2.721~24.228),P <0.001]、每日食用超过推荐摄入量的肉类[OR值(95%CI)为5.009(1.847~13.585),P <0.05]均是乳腺癌患者术后发生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每日食用少于推荐摄入量的蔬菜(<200 g)和水果(<300 g),每日食用超过推荐摄入量的肉类(> 75 g)均是乳腺癌术后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影响患者的预后。
  • 商慧鲜, 刘欣欣, 许宏侠, 郭芬, 李阳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62-16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患者β淀粉样蛋白42(amyloid β-protein,Aβ)、胆红素、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uperoxide dismutase,MnSOD)水平变化及与患者认知损害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8月至2022年8月于河南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治疗的106例AD患者作为观察组,另入选与观察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110名老年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析所有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对观察组患者认知功能进行评估,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血清Aβ42、胆红素及MnSOD水平,同时对比不同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监测结果下血清Aβ42、胆红素及MnSOD的差异,分析AD患者血清指标与EEG异常、MoCA评分之间的关系。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血清Aβ42、胆红素、MnSOD均显著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经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oCA评分在Aβ42≤2.33 mg/L、胆红素≤20μmol/L、MnSOD≤104.20 NU/mL、EEG重度异常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Aβ42≤2.33 mg/L、胆红素≤20μmol/L、MnSOD≤104.20 NU/mL、EEG重度异常是影响AD患者发生认知损害的危险因素(P <0.05);不同EEG严重程度,其血清Aβ42、胆红素及MnSOD相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血清Aβ42、胆红素及MnSOD与MoCA评分、EEG异常程度均具有密切关系(P <0.05)。结论 AD患者血清Aβ42、胆红素及MnSOD水平均显著低于正常老年群体,与患者认知损害具有明显相关性,且与患者EEG异常程度密切相关,临床可将血清Aβ42、胆红素及MnSOD水平作为早期预测认知功能障碍的重要指标,以便尽早给予AD患者采取针对性处治措施。
  • 邓岚, 曾娟, 王征琴, 唐新新, 陈刚, 吴建明, 吴安国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66-1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筛选不同组成的枸橼酸坦度螺酮组合物(tandospirone citrate compositions,TCCs),以评估其改善小鼠抑郁症行为的效果,并探究枸橼酸坦度螺酮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采用动物行为实验和体外细胞实验的方法。在动物实验中,通过强迫游泳测试(forced swimming test,FST)和尾悬挂测试(tail suspension test,TST),评估五种TCCs对小鼠抑郁样行为的影响。在体外细胞实验中,研究表现最佳的组合物TCC-4在抑制过氧化氢(hydrogen peroxide,H2O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和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的BV-2细胞神经炎症的作用。结果 在FST和TST实验中,TCCs显著减少了小鼠的不动时间(P <0.05),显示出其抗抑郁样效果。体外细胞实验中发现,表现最佳的TCC-4能有效抑制H2O2诱导的PC-12细胞死亡、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的产生及线粒体膜电位(mitochondrial membrane potential,MMP)的降低(P <0.001),且减轻了LPS诱导的BV-2细胞激活和吞噬作用(P <0.001)。结论 TCCs,尤其是TCC-4,显示出良好的抗抑郁效果。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神经元的氧化损伤和调节小胶质细胞的活化有关。这些发现为TCC-4作为新型抗抑郁药物的潜力提供了支持,并为其在临床应用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 柴树伟, 黄书丽, 魏明杰, 付军美, 刘媛媛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72-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儿童原发性肾病综合征(primary nephrotic syndrome,PNS)社会适应性现状,并分析其危险因素。方法 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7月至2022年12月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6例PNS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重返学习适应性、创伤后成长、心理弹性量表等对患儿进行调查。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重返学习社会适应性评分与创伤后成长、心理弹性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儿童PNS社会适应性现状的影响因素。结果 PNS患儿重返学习适应性总分为(56.71±9.32)分;创伤后成长总分为(38.65±7.48)分;心理弹性总分为(47.92±8.74)分。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重返学习适应性评分与创伤后成长评分、心理弹性评分均呈正相关(P <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创伤后成长、心理弹性、年龄、病程、父母文化程度均是影响PNS患儿重返学习适应性水平的危险因素(P <0.05)。结论 PNS患儿社会适应性水平较低,与创伤后成长、心理弹性、患儿年龄、病程、父母文化程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 朱紫亨, 郑佳昆, 冯淬灵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76-17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噬(autophagy)是人体一种重要的细胞自我修复机制,可以通过分解和回收细胞内的有害物质和细胞器来维持细胞的稳态,在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细胞存活等多个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包括清除外来异物、炎症反应调控、维持细胞存活和免疫信号的调控。无论是先天性免疫还是适应性免疫,自噬都在肺部慢性炎症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自噬的异常调节已经被证明与多种肺部慢性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通过对自噬的研究有助于揭示肺部疾病的发生发展机制,能够为疾病预防及诊治、新型药物的研究与开发提供重要的思路。本文就自噬在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肺结核等肺部慢性炎症中发挥的作用做一综述。
  • 唐艺洳, 李蕙芳, 叶梓, 杨琳
    西南医科大学学报. 2024, 47(02): 180-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光热治疗(photothermal therapy,PTT)是一种通过外部光源照射光热剂(photothermal agent,PTA),将光能转换为热能以杀伤肿瘤细胞的肿瘤治疗手段,具有靶向性强、侵入性小、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光热剂是决定光热治疗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克酮酸菁(croconaine,CR)及其纳米制剂由于具有强烈的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吸收、高的光热转换效率以及优异的化学和热稳定性等优点,近年来已被用做PTA,并取得了良好的肿瘤PTT效果。本文就目前文献所报道的用于光热治疗的克酮酸菁分子结构及结构改造对光热性质的影响,以及其纳米制剂的肿瘤光热治疗效果进行了综述,可为后续开发高效的光热诊疗试剂提供借鉴与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