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联系我们
2025年, 第31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4-25
全选
|
Select
基于机器学习的历史街区微观空间要素研究——以天津五大道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吴若辰, 周庆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81-85.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08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街景图像和机器学习的方法来提取历史街区内的行人数量,进而研究行人数量与微观街道空间要素之间的联系.结果显示,微观的街道空间要素与行人呈一定的相关趋势.因此,在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过程中应关注微观建筑空间要素与街区内行人数量的相互影响.
Select
土体侧移作用下单排桩基的三维群桩效应研究
李琳, 甘露, 丁豪, 李敬梅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86-94.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0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边坡抗滑桩以及堆载、开挖等工程活动会使桩基受到土体侧移作用,引起桩基侧向土压力,桩基位移及内力的增大,影响桩基正常使用以至于破坏.对饱和不排水粘土地基中可简化为桩顶自由、底端固定的单排桩,运用FLAC3D进行了三维数值模拟研究.研究表明随土体侧移量增加单排桩中桩基侧向土压力、位移和内力均增大,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后基本保持不变;当桩间距S>5D,桩侧极限土压力以及桩基位移、内力与单桩情况基本相同,不再随桩间距的增加而变化,群桩效应基本消失;当桩间距S≤5D时存在明显的群桩效应,随着桩间距S的降低桩侧极限土压力及桩基位移、内力均减小;当桩间距S<2.5D(小桩间距)且在埋深较大处,达到桩侧极限土压力后桩侧极限土压力会发生降低.三维模型与平面应变计算结果对比表明当桩间距S<2.5D(小桩间距)时不适合采用平面应变模式进行分析.
Select
基于模糊C均值聚类的地铁盾构穿越既有桥梁风险评价及控制措施
穆坤, 吴佐政, 张建新, 杨磊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95-100.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0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地铁盾构隧道穿越桥梁施工会对既有桥梁造成一定的安全风险.本文基于天津地铁4号线某区段隧道下穿铁路桥工程进行风险因素识别,构建盾构施工风险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风险评价指标权重;引入模糊C均值聚类方法,进行盾构下穿桥梁施工风险评价,并提出其风险控制措施.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风险评估提供借鉴.
Select
废弃护壁泥浆用于扶壁式基坑支护结构的研究
王浩, 刘永超, 贺文贤, 袁振宇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01-107+137.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建筑废弃泥浆资源化利用符合国家节能与绿色环保发展理念,将钻孔灌注桩或地连墙中产生的废弃泥浆同粉煤灰、膨润土、水泥进行固化改良,进而探究改良浆液可用于扶壁式基坑支护结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龄期下改良后浆液强度主要受泥浆相对密度影响较大;基于试验结果提出了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的预测公式,并验证了改性泥浆用于扶壁式基坑支护结构的可行性.数值分析表明:泥浆扶壁设计参数不同,对基坑变形有较大影响;扶壁长度越长、间距越少、强度越高,基坑变形所受的约束作用越强,但从经济角度考虑,宜根据工程要求选择合适的扶壁排布方案.
Select
土壤苯系物降解菌的生长特性及其优化
韩熠博, 范晓丹, 张晋璇, 李梦雄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08-114.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从市政污泥中分离驯化出降解间二甲苯的特效降解菌株,研究了该菌株的生长特性及其影响因子,利用响应面法优化了其生长条件.通过观察菌株形态特征和ITS鉴定,分离出的间二甲苯降解菌为Aspergillus sydowii.经响应面法(RSM)模型优化后,菌株生长最适条件为:温度为34℃、pH值为7.8、摇床转速为175 r/min. Aspergillus sydowii具有很好的降解间二甲苯的特性,其研究结果可为微生物法修复苯系物污染土壤提供理论数据.
Select
冻融法预处理剩余污泥的研究进展
张茹悦, 于静洁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15-121.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1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污泥厌氧消化的限速步骤是水解阶段,冻融处理可促使污泥细胞破裂,释放胞内物质,提升污泥的厌氧消化性能.介绍了冻融预处理污泥的分类及作用机理;阐述了冻融法预处理污泥的研究现状;总结了影响冻融预处理污泥效果的内部因素(颗粒大小、有机物含量和污泥量等)和外部因素(冷冻速率、冷冻温度、冷冻时间和冻融循环次数等);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自然冷冻条件限制、冻融速度慢、效率低、成本高等);提出今后要重点开展清除污泥中有毒有害物质和病原微生物的研究,同时加强冻融组合工艺和设备研制,以促进冻融工程技术的应用.
Select
农村环境治理共生网络生态韧性扰动诊断研究
任志涛, 廉晨, 翟凤霞, 王琳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22-128.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农村环境治理共生体系稳定性差,其源于农村资源利用对共生系统产生的强烈扰动.生态韧性作为农村生态系统稳定的重要属性,当系统受到扰动超过生态阀值,则进入适应性循环并筛选出生态韧性强的系统,实现农村环境治理可持续发展.明确了农村环境治理共生网络的演进过程且据此构建了适应性循环;并结合文献分析,基于共生结构与网络绩效维度,识别共生网络扰动因子;同时评价环境治理共生网络生态韧性抗冲击和适应性效果.结果表明:各干扰因子间联系性和影响度较高;地理环境、自组织学习等8项指标对共生网络生态韧性影响较大;村民参与度、技术创新等5项指标对共生网络有较强的控制力.最后,对农村环境治理共生网络多样化治理体系、生态韧性多维度正向干扰、生态韧性与自适应耦合进行展望.
Select
基于改进频域预测误差扩展的数字遥感图像可逆水印算法
李国燕, 梁京, 高琳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29-137.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笔者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频域预测误差扩展(prediction-error expansion,PEE)的遥感图像可逆水印算法.该算法基于图像复杂度将像素分类,优先选择像素值分布平滑的区域嵌入水印.为了提高预测精度,利用频域内相邻系数之间的关系提出3系数加权平均预测算法,并使用所提预测算法生成预测误差直方图,通过在直方图中应用多直方图修改嵌入策略优化了嵌入性能.仿真实验结果证明,该算法在提高了嵌入容量的同时,保证了图像的视觉质量,相较于对比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表现.
Select
绿色普惠金融驱动共同富裕:数字流动的中介作用
何继新, 段美好, 夏五洲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38-144+148.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3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中国2017—2021年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绿色普惠金融指数和共同富裕指数,实证分析检验了绿色普惠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绿色普惠金融能显著促进共同富裕发展,且数字流动在绿色普惠金融驱动共同富裕过程中发挥了中介作用;绿色惠普金融对共同富裕的影响效应和数字流动的中介效应都具有明显的地区异质性,对东部地区的驱动作用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为此,提出积极探索惠民的普惠金融产品与服务,发挥绿色普惠金融绿色和普惠职能,因地制宜制定发展策略,重视数字技术发展,充分发挥数字流动在绿色普惠金融驱动共同富裕中的中介连接作用.绿色惠普金融能通过数字流动的中介作用助力区域共同富裕发展的“合作”与“均衡”,并为中国科学实施绿色普惠金融、数字化建设和共同富裕发展战略提供重要政策参照.
Select
研究生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模式探究
贾国治, 李灵侠, 刘艳玲, 刘贵贤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45-148.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基于研究生课程思政的特殊性,分析了研究生课程思政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必要性,并对研究生课程思政多元化进行了系统剖析.多元化开展课程思政模式是高校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必然要求,多元化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在促进学科交叉和跨学科创新,提高教育质量,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可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服务社会的意识.
Select
新工科视域行业特色高校大学物理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
田维, 古金霞, 霍光耀, 刘艳玲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49-152.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以建筑类行业院校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为引领,在传统工科专业物理课程教育模式和体系的基础上,从知识、能力、素质三个维度逐级分解,构建大学物理课程教学与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结构之间相互关联、彼此支撑、深度融合的映射关系.通过大学物理课程教改试点实践,重构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探索新工科需求的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复合人才培养模式和具体的实现路径,从基础课程层面加速助推新工科建设向纵深发展.
Select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和实现路径研究
刘鹏超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2025, 31(02): 153-156.
https://doi.org/10.19479/j.2095-719x.25021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价值意蕴、实践原则和实现路径,探讨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的思路方法.伟大建党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千百年来的精神追求,发挥着思想引领、价值导向和精神动力等作用,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重要的价值意蕴.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教育教学目标,坚持理论观照现实,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紧扣各门思政课的特点;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应立足把握向度以增强教师阐释伟大建党精神的能力,拓宽维度以创新融入方式,选准角度以优化呈现形式,增强效度以强化融入的实效性.
2025年, 第31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