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联系我们
推荐文章
更多...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3-30
全选
|
Select
大豆致敏原表位与降敏加工:现状与未来
芮昕, 郭欣冉
2025, 48(02): 249-26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大豆是我国传统优质植物蛋白来源,然而,大豆过敏是制约其蛋白安全品质的瓶颈问题。大豆蛋白特定结构(致敏原表位)是诱发食物过敏的主要原因,表位的识别与定位是探索大豆过敏机制和靶向开发加工低(无)敏性大豆食品的关键,也是建立大豆精准降敏技术“构-效”关系的核心。本文围绕大豆致敏原结构与表位,对大豆致敏原结构及表位在常见加工过程、胃肠道消化过程中的变化进行了综述,对表位层面研究相对较少的大豆致敏原摄入及对小肠微环境影响、口服免疫耐受方面开展了探讨与展望。本文旨在为低敏大豆加工“构-效”关系的建立及未来大豆降敏加工的发展提供参考。
Select
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研究进展
胡凯玥, 段玉, 杨垚, 江杰, 马媛春, 朱旭君, 房婉萍
2025, 48(02): 263-27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间作是构建生态复合茶园的重要途径,在调节茶园小气候环境、改善茶园地下环境、预防茶园病虫草害的发生、提升茶叶产量与品质发挥关键作用,是一种绿色可持续的茶园栽培技术。本文从茶园间作种植下茶园小气候与地下部环境的改善、茶树生物及非生物胁迫抵抗力的提升、茶树生长代谢的调节等方面对茶园间作近年来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以期为发展绿色低碳生态茶园和实现高效优质茶叶提供理论指导,并为茶园间作种植模式的可持续发展及研究方向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Select
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现状及研究进展
潘俊慧, 毛铭显, 周凯钰太, 刘睿慧, 王素春, 魏世萌, 祁倩, 王楷宬
2025, 48(02): 274-2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是导致当前COVID-19大流行的病原体。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WOAH)的数据,截至2023年6月全球已报告775起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涉及36个国家的水貂、猫、狮子等29个物种,对全球公共卫生和社会经济造成严重的影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动物后,其基因组会发生变异甚至出现再传染给人类的可能。本文对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易感动物及主要症状、遗传变异机制、动物模型、诊断、疫苗和综合防控措施进行综述和展望,以期为动物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防控提供参考。
Select
农田机械除草技术与装备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郑和, 李紫琪, 单以才, 朱烨均, 肖茂华
2025, 48(02): 285-29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杂草防控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环节之一。化学除草方法存在作物药害、杂草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诸多负面影响。而机械除草方法具有安全、环保、可持续发展等优点,是一种对环境友好的除草方式,也是现代可持续农业的关键技术之一。本文综述了农田机械除草技术与装备的研究现状,分析了除草部件优化技术、杂草检测技术和对行识别技术等存在的不足,探讨了现有旱田和水田机械除草装备的特点,并对农业机械除草装备的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展望。
Select
玉米机械化定向播种技术研究进展
白慧娟, 苑严伟, 周利明, 牛康, 方宪法
2025, 48(02): 296-3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玉米定向播种是一种优质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是使种子以直立且尖端朝下胚面平行于播种行或胚面朝上长轴垂直于播种行的姿态被土壤包围,可优先产生垂直于播种行的叶片,有利于提升玉米产量。本文阐述了玉米定向播种生产模式及该模式可以促进产量提升的内在机制;围绕种子姿态识别、种子姿态调整和机械化定向播种三方面内容,阐述了玉米机械化定向播种技术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发展动态。结合我国精准农业背景下稳面积、提单产、增总产的需求,总结了现有玉米机械化定向播种技术的研究现状,分析了该技术发展缓慢的原因,提出了未来的研究重点、需要突破的技术瓶颈和发展建议。
Select
高产优质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材料的创制与评价
汤伟华, 刘叶琼, 张子楠, 王金鸽, 刘同坤
2025, 48(02): 312-3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利用秋水仙素加倍的方法获得高产优质的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种质。[方法]以2 g·L
-1
秋水仙素诱变剂滴定处理二倍体不结球白菜子叶生长点,经过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鉴定及流式细胞仪倍性分析,筛选诱变植株,成功获得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材料,并比较分析二、四倍体农艺性状指标、营养品质、光合特性、光合作用相关基因表达量差异。[结果]不结球白菜同源四倍体株型呈聚拢型,叶片趋于近圆形,花器官明显变大;叶表皮气孔变大,相同面积下气孔密度减小;花粉粒不同于二倍体规则的椭圆形,呈明显不规则形;根尖细胞内染色体数为二倍体的2倍;细胞内DNA相对含量为二倍体的2倍;植株的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纤维素及叶绿素含量比二倍体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也达到极显著水平,维生素C和硝态氮含量分别比二倍体显著降低;最大光合速率(P
max
)、光饱和点(LSP)和表观量子效率(AQY)比二倍体增加了60.46%、54.10%和8.33%,光合能力更强;光合作用相关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二倍体。[结论]本研究成功获得具有高产、优质潜力的同源四倍体不结球白菜新材料。
Select
清心益智助眠药枕基础方对失眠小鼠心脏、肝脏及脑组织的影响
曹亿诺, 李烁, 孙莉琼, 杨桂芹, 王红柳, 吴健, 唐晓清, 窦道龙
2025, 48(02): 321-3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阐明清心益智助眠药枕基础方(交泰丸、二至丸、聪明汤)对失眠小鼠的药效作用。[方法]以对氯苯丙氨酸(DL-4-chlorophenylalanine, PCPA)为诱导剂,建立小鼠失眠模型,试验期间观察小鼠行为学变化,通过观察小鼠肝脏、心脏、脑组织的病理变化,测定肝脏组织的丙二醛(MDA)含量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心脏组织的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脑组织的乙酰胆碱(Ach)含量等病理生化指标,初步评价药枕基础方对PCPA致失眠模型小鼠的影响。[结果]药枕基础方可改善PCPA致失眠小鼠的肝脏、心脏和脑组织病理变化,模型组小鼠肝脏组织SOD活性、脑组织Ach含量较空白组显著降低(P<0.05),模型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心组织NE含量较空白组显著升高,说明造模成功。药枕基础方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肝组织SOD活性和脑组织Ach含量均显著高于模型组;药枕基础方组与阳性对照组小鼠肝组织MDA含量和心组织NE含量均显著低于模型组。[结论]药枕基础方可有效改善PCPA致失眠小鼠的睡眠质量,显著提高肝组织SOD活性、脑组织的Ach含量,降低肝组织MDA含量以及心组织的NE含量。
Select
2015—2023年1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性评价
李逸文, 王林焰, 陈豪琦, 袁素娟, 王芳, 李柯, 赵晓林, 杨瑾, 汪孝璊, 任林荣, 郑素娇, 王晓莉, 叶文武, 郑小波, 王源超
2025, 48(02): 330-33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和分析国家大豆良种攻关项目实施9年(2015—2023年)以来收集的1 406份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病性。[方法]利用8个具有不同毒力的代表性大豆疫霉菌株,采用大豆黄化苗下胚轴创伤接种法进行室内接种,根据制定的评价标准判定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单菌株的抗感类型和对多菌株的综合抗性等级。[结果]供试大豆品种(系)对不同菌株表现抗病或中抗的比例为18.8%~96.7%,其中抗强毒力菌株PsJS2的品种(系)数量最少,仅167份。所有品种(系)的综合抗性等级平均值从2015年的1.9(中感以下)逐步上升到2023年的3.2(中抗以上),综合抗性为3~5级(中抗及以上)的品种(系)占比从32.6%上升至66.8%。综合抗性为4~5级(抗病至高抗)的357份品种(系)中,中作、冀豆、圣豆、中黄、安豆、邯豆、郑7个系列各有15份以上,综合抗性为5级(高抗)的105份品种(系)中,冀豆、中黄、周豆、中作、圣豆、安豆、邯豆、郑、徐豆、商豆、沧豆11个系列各有5份以上。[结论]2015—2023年每年供试大豆品种(系)对大豆疫霉的抗性水平呈现逐步升高的趋势,评价结果为大豆抗疫霉根腐病的品种选育与布局利用提供了参考。
Select
预接种根瘤菌提高野生大豆幼苗耐盐性与多胺代谢的关系
黄巧玥, 李陈亚, 程聪, 於丙军
2025, 48(02): 337-34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预接种根瘤菌提高野生大豆幼苗耐盐性过程中多胺代谢的变化,并探究其参与野生大豆幼苗盐胁迫适应的生理机制。[方法]以耐盐性不同的野生大豆BB52(耐盐)和N23227(盐敏感)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预接种根瘤菌的方法,分析和比较盐胁迫下幼苗生长表型、光合参数和离子水平等形态和生理指标的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和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探讨了预接种根瘤菌对盐胁迫下N23227幼苗根和叶游离态、结合态和束缚态多胺含量、多胺合成酶和氧化酶活性及合成酶编码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预接种根瘤菌后的大豆幼苗盐害明显减轻,株高、干重和总氮含量,叶T
r
、G
s
和P_n及根、茎、叶K
+
和NO
-
3
含量明显恢复甚至超过对照水平,Na
+
和Cl
-
含量显著下降,其中N23227材料表现更明显,根、茎、叶Na
+
/K
+
和Cl
-
/NO
-
3
值比盐处理分别降低了43.86%、59.10%、38.42%和60.31%、76.72%、78.39%。盐胁迫下预接种根瘤菌的N23227幼苗根和叶多胺合成酶ADC活性较盐处理分别增加了59.29%和44.27%,根多胺分解酶二胺氧化酶(DAO)活性增加了20.00%,叶多胺氧化酶(PAO)活性增加了28.57%,Spd和Spm合成相关酶的编码基因GsSPMS、GsSPDS1和GsSAMDC4表达上调,促进了根和叶结合态、束缚态Spd和Spm的积累,(Spd+Spm)/Put值上升。[结论]预接种根瘤菌可增强野生大豆幼苗的耐盐性,可能通过调节根和叶多胺代谢酶活性及Spd和Spm合成相关酶编码基因的表达水平,促进内源结合态、束缚态Spd和Spm的积累,以维持较高的(Spd+Spm)/Put值,从而改善其在盐胁迫下的离子稳态、光合作用和生长状况。
Select
细胞学结合转录组分析发掘绿豆花瓣开放及衰老关键基因
林云, 周琰琰, 刘金洋, 闫强, 陈景斌, 吴然然, 薛晨晨, 陈新, 袁星星
2025, 48(02): 348-3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目的在于分析绿豆花开放过程中的细胞学变化,结合转录组学发掘调控绿豆花开放过程中的关键基因,并探究其分子机制。[方法]以‘苏绿1号’为研究对象,对花开放过程中各时期的花瓣进行细胞学观察,根据结果锁定花瓣衰老的关键时期,对该时期的花瓣进行转录组测序,根据前后时期表达量变化以及功能注释挖掘关键基因,最终通过烟草及拟南芥的遗传转化试验验证功能。[结果]细胞学试验显示在B2至B4期,绿豆表皮细胞膨大,细胞壁变薄,叶绿体降解,迅速进入程序性死亡,细胞结构崩坏。转录组分析结果检测到细胞壁合成和代谢以及细胞壁松弛和细胞扩张相关基,并鉴定到10个NAC(NAM/ATAF1/2/CUC2)家族基因表达量的强烈变化,qPCR检测发现其中VrNAC72b是一个在花瓣中特异表达的基因,并且表达量在B3和B4期迅速升高。在烟草中瞬时表达VrNAC72a/b导致叶片黄化,在拟南芥中过表达VrNAC72b也会导致阳性植株的叶片提前衰老,NBT和DAB染色显示阳性植株各组织中的活性氧含量升高。[结论]绿豆开花过程中细胞膨大并迅速死亡,导致花瓣张开并随后凋落,此过程中大量细胞壁相关基因参与,并且NAC家族基因也起到重要作用,其中VrNAC72b表达量发生显著变化,并引起花瓣细胞的程序性死亡。
Select
纳米银及不同形态银化合物对氨氧化细菌Nitrosomonas europaea的胁迫效应
王鑫凤, 黄亚惠, 唐珠, 杨新萍
2025, 48(02): 360-36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纳米银颗粒(silver nanoparticles, AgNPs)及不同形态银化合物对氨氧化细菌Nitrosomonas europaea的抑制效应,并揭示其对N.europaea的胁迫机制,为评估AgNPs及其在环境中转化形成银化合物的生态风险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分别将AgNPs和不同形态的银化合物加入N.europaea培养液,培养12 h后收集菌体,扫描电镜观察细胞形态,检测菌体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还原型谷胱甘肽(glutathione, GSH)、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含量以及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 LDH)活性,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邻苯三酚法测定抗氧化酶,即过氧化氢酶(catalase, CAT)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 SOD)活性。[结果]扫描电镜图像显示,在AgNPs和Ag
+
、Ag
2
O、Ag
2
SO
4
、Ag
2
CO
3
、AgCl各自对应的EC
80
胁迫下,N.europaea细胞形态呈现不同程度的损伤,84.4μg·L
-1
AgNPs和10.11μg·L
-1
Ag
2
SO
4
胁迫下N.europaea细胞受损明显,而203.37μg·L
-1
Ag
2
CO
3
处理下N.europaea细胞形态几乎无影响;但在AgNPs和不同形态银化合物胁迫下,N.europaea胞内MDA和LDH含量与不添加任何处理的对照组(CK)相比仅轻微上升,菌株细胞膜没有渗漏;与CK相比,各处理组在EC
80
胁迫下,N.europaea胞内ROS水平均出现显著升高(P<0.05),Ag
2
SO
4
处理组中胞内ROS水平最高,为CK的23.17倍;在AgNPs和Ag
+
、Ag
2
O、Ag
2
SO
4
、Ag
2
CO
3
、AgCl各自对应的EC
80
胁迫下,N.europaea细胞的SOD和CAT活性相对于CK均显著升高(P<0.05),Ag
+
处理组中N.europaea细胞的SOD活性最高,为CK的2.23倍,Ag
2
O处理组N.europaea细胞的CAT活性最高,为CK的6.07倍;为抵御氧化胁迫,与CK相比,各处理组中N.europaea胞内GSH含量呈下降趋势。[结论]AgNPs在水环境中可能转化形成的Ag
+
、Ag
2
O、Ag
2
SO
4
、Ag
2
CO
3
、AgCl等形态均可导致N.europaea出现氧化应激现象,评估AgNPs对污水生物处理系统的环境风险应该考虑其在污水中不同赋存形态带来的胁迫效应。
Select
接种具有N
2
O减排效应的PGPR对大豆幼苗生长及土壤N
2
O排放的影响
王洲章, 朱津宏, 高南, 吴永红, 张振超, 吴国平, 申卫收
2025, 48(02): 369-3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大豆是重要的粮油兼用作物,可在盐碱地、复垦土地等边际土地种植。本研究旨在明确具有N
2
O减排效应的菌株对大豆生长和土壤N
2
O排放的影响,进而研发具有促生减排效应的新型生物肥料。[方法]选取江苏省句容市的复垦土壤,通过室内盆栽试验,研究接种具有N
2
O减排效应的菌株Azospirillum sp. TSA2S、Pseudomonas stutzeri NRCB010、Achromobacter denitrificans YSQ030和Bacillus subtilis NRCB002对大豆幼苗生长和土壤N
2
O排放的影响。[结果]接种4株细菌显著提高大豆幼苗的株高、叶长、叶宽、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接种菌株YSQ030、TSA2S、NRCB010和NRCB002后大豆幼苗地上部鲜重增加46%、45%、44%和35%(P<0.05),接种YSQ030、TSA2S和NRCB010大豆幼苗地下部鲜重增加65%、63%和26%(P<0.05)。接种4株植物根际促生菌(PGPR)显著减少大豆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后土壤的N
2
O排放,接种菌株NRCB002、NRCB010、TSA2S和YSQ030分别减少81.0%、79.0%、78.2%和78.0%(P<0.05)。接种PGPR菌株在盆栽试验处理2和14 d时显著降低土壤中nirK基因丰度。接种PGPR菌株显著增加土壤中nosZⅠ的基因丰度;接种菌株TSA2S、NRCB010和YSQ030显著增加nosZⅡ的基因丰度;接种菌株NRCB002在盆栽试验处理14 d时显著增加nosZⅡ的基因丰度。土壤N
2
O排放量与土壤pH、nirS基因丰度呈显著正相关,但与nosZⅠ和nosZⅡ两个编码N
2
O还原酶的基因呈极显著负相关。[结论]接种具有N
2
O减排效应的菌株不仅可以促进大豆幼苗生长,还可以减少大豆施用有机无机复混肥后土壤的N
2
O排放。
Select
改性糠醛渣介导根际微生物缓解制种玉米连作障碍研究
赵芸晨, 甫文疆, 宋学林
2025, 48(02): 380-39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以不同连作年限地块(5~30 a)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究施用改性糠醛渣对制种玉米连作障碍的影响。[方法]通过大田试验及高通量测序,测定不同连作年限、不同生育期制种玉米连作根际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变化特征,分析连作障碍机制及缓解诱因。[结果]制种玉米连作显著降低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微生物群落结构定向改变;COG库预测表征遗传信息处理、代谢过程、细胞过程、信号转导机制及防御机制的相关二级通路显著下降,微生物功能定向改变。施用改性糠醛渣提高连作制种大田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网络复杂度,多样性指数显著增加,群落共有OTU及特有OTU显著增加,网络边及平均度增加,根际Lysobacter、Sphingomonas、Nitrospira、Bryobacter、Flavisolibacter、Adhaeribacter、Pseudarthrobacter、Ohtaekwangia、Pseudomonas、Chaetomium及Trichoderma等属相对丰度上升,而病原性Penicillium、Aspergillus、Verticillium、Alternaria及Microdochium等属相对丰度下降。[结论]施用改性糠醛渣介导制种玉米连作体系,促进有益微生物增加,病原微生物减少,根际微生物群落重新组装,根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网络复杂度增加,根际细菌功能显著提高,极大消除连作带来的负面效应,从而缓解制种玉米连作导致的连作障碍。
Select
回收椰壳炭负载铁钴双金属材料制备及催化过一硫酸盐降解盐酸四环素研究
王若莹, 朱鹏伟, 刘嘉迪, 任竹娟, 王帅帅, 娄子阳, 吴华
2025, 48(02): 392-40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利用从饮水机中回收的椰壳炭,将其进行处理后合成椰壳炭负载的铁钴双金属复合材料,并应用于催化过一硫酸盐(PMS)降解四环素的研究。[方法]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电子能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粉末衍射等对所制备材料的微观结构进行表征。通过对比不同条件下降解盐酸四环素的性能,寻找最佳条件。结合自由基淬灭试验及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推断降解机制。[结果]表征结果证实了基于椰壳炭负载双金属复合材料的成功合成。试验条件在初始pH5、PMS浓度为0.75 mmol·L
-1
、催化剂加入量为0.20 g·L
-1
时,降解效果最佳。反应40 min后,盐酸四环素去除率大于92.5%。[结论]本研究成功合成了椰壳炭负载的铁钴双金属材料,用于催化PMS降解盐酸四环素时活性强、速度快、受腐殖酸影响小,具有优异的催化性能,在环境修复领域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Select
鹅星状病毒2型单克隆抗体制备及其抗原表位鉴定
王雯, 佟贺, 杨兴淼, 曹瑞兵
2025, 48(02): 401-4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制备抗鹅星状病毒(goose astrovirus, GAstV)单克隆抗体并鉴定其识别的抗原表位,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基础。[方法]通过原核表达系统表达并纯化GAstV-2 P2蛋白,用其免疫6周龄BALB/c雌鼠,利用杂交瘤技术,经过细胞筛选和亚克隆,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P2蛋白的单克隆抗体,利用Western blot(WB)和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单抗特异性,用获得的单抗对GAstV感染阴、阳性肾脏切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用间接ELISA测定单抗效价和亚型,同时构建P2蛋白的不同截短体来鉴定单抗识别抗原表位。[结果]本研究共获得3株能稳定分泌抗P2蛋白抗体的杂交瘤细胞,命名为1B10、3C6、5B1。单抗效价分别为1∶2 048 000、1∶512 000、1∶256 000,亚型鉴定结果显示,3株单抗的重链均为IgG2b,轻链均为Kappa型。WB和IFA结果显示,3株单抗均可以特异性结合鹅星状病毒。免疫组化结果显示,5B1和3C6可以应用于免疫组化的检测。抗原表位鉴定结果显示,1B10识别
109
TSTTSTGGLITELRN
123
,3C6识别
206
LTDPEEDDDPLS
217
,5B1识别
96
LNPELETAVLRV
107
。[结论]本研究成功制备能识别不同抗原表位的3株单克隆抗体,为快速检测GAstV感染和研究P2蛋白的结构与功能奠定物质基础。
Select
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在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引起粒体功能障碍中的作用研究
吴斌凤, 高兴, 孙乃岩, 仇亚伟, 张金秋, 苗晋锋
2025, 48(02): 410-4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主要探究干扰素基因刺激因子(stimulator of interferon gene, STING)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引起线粒体功能障碍的影响,为S.aureus引起的乳腺炎防控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小鼠乳腺上皮细胞系(EpH4-Ev)和S.aureus(ATCC 29213)为研究对象,细胞试验分为对照组(Control、STING抑制剂C-176单独处理和线粒体分裂抑制剂Mdivi-1单独处理)、感染组(S.aureus)和2个处理组(C-176+S.aureus和Mdivi-1+S.aureus)。分别检测乳腺上皮细胞中STING通路的激活、线粒体功能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线粒体活性氧(mROS)水平和线粒体膜电位(MMP)以及线粒体形态的变化等。动物试验分为对照组(C57BL/6野生型WT小鼠和C57BL/6 STING基因敲除ΔSTING小鼠)、感染组(WT+S.aureus和ΔSTING+S.aureus),分别检测肝脏组织和乳腺组织中的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 T-AOC)、N-乙酰-β-D-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 NAGase)和丙二醛(malondialdehyde, MDA)等生化指标。[结果]S.aureus感染乳腺上皮细胞导致STING通路激活,线粒体动力相关蛋白1(dynamin-related protein 1,DRP1)Ser616位点磷酸化水平升高(P<0.05),线粒体融合蛋白1(mitofusion 1,MFN1)和线粒体融合蛋白2(mitofusion 2,MFN2)表达量降低(P<0.05);而C-176和Mdivi-1处理均降低了DRP1 Ser616的磷酸化水平(P<0.01),恢复了MFN1和MFN2的表达量(P<0.05),缓解S.aureus引起的线粒体碎片化;同时,C-176和Mdivi-1处理均显著抑制S.aureus感染诱导的乳腺上皮细胞中mROS水平升高和MMP的异常下降(P<0.05),以及mtDNA拷贝数的下降(P<0.05)。此外,缺失STING基因可以恢复S.aureus感染引起的小鼠肝脏和乳腺中T-AOC水平(P<0.01),降低NAGase活性与MDA含量(P<0.05)。[结论]抑制STING可以改善S.aureus感染乳腺上皮细胞诱导的线粒体功能障碍,缺失STING基因可以缓解S.aureus感染引起小鼠肝脏和乳腺的组织损伤和氧化应激。
Select
Cas9和PE介导湖羊骨骼肌卫星细胞MSTN基因敲除的研究
周磊, 李东旭, 冒魏佳, 刘孜斐, 高雪, 万永杰
2025, 48(02): 419-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利用CRISPR/Cas9系统和先导编辑(prime editor, PE)对湖羊骨骼肌卫星细胞中的肌肉生长抑制素(myostatin,MSTN)基因外显子进行敲除,旨在比较2种技术敲除MSTN基因的效率,以验证新型基因编辑工具PE用于湖羊骨骼肌卫星细胞上的可行性。[方法]针对湖羊MSTN基因的3个外显子分别设计向导RNA(single guide RNA,sgRNA)以及引导RNA(prime editing guide RNA,pegRNA),构建相应的质粒后将含有Cas9/sgRNA或PE/pegRNA的质粒共同转染湖羊骨骼肌卫星细胞。24 h后观察细胞荧光,48 h后再将细胞消化,使用流式细胞分选仪根据荧光强度筛选出转染成功的强阳性细胞,收集细胞,获得基因组DNA后进行桑格测序,检测2种基因编辑工具对MSTN基因的打靶效率。[结果]成功构建了分别针对湖羊骨骼肌卫星细胞MSTN基因3个外显子敲除的基因编辑工具,质粒测序结果显示序列插入正确;CRISPR/Cas9的编辑效率(65%、88%、91%)显著高于PE的编辑效率(57%、29%、33%),而PE的插入缺失率显著低于CRISPR/Cas9。[结论]在转染效率相近的情况下,CRISPR/Cas9相比于PE对于湖羊骨骼肌卫星细胞MSTN基因的敲除有更高的编辑效率。
Select
28日龄白羽肉鸡不同来源小麦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评定及其预测方程研究
汪子怡, 杭振宇, 张林, 邢通, 赵良, 高峰
2025, 48(02): 427-43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试验旨在测定28日龄白羽肉鸡小麦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standardized ileal amino acid digestibility, SID
AA
),并建立小麦常规营养成分含量与肉鸡标准回肠氨基酸消化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方法]选取330只健康、体重相近的25日龄白羽AA(爱拔益加)肉鸡,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随机分为11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只鸡,分别饲喂1种无氮饲粮和10种小麦试验饲粮,试验期3 d。[结果]10种不同来源小麦的容重、总能、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ADF)、无氮浸出物、淀粉、半纤维素、植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832 g·L
-1
、17.6 MJ·kg
-1
、88.42%、14.33%、1.50%、1.65%、2.29%、12.61%、3.14%、68.46%、55.96%、9.48%、6.58%,与我国小麦数据库中的数据相似,其中ADF变异系数最大(39.15%),总能变异系数最小(1.10%)。原料氨基酸变异较大,变异系数范围为13.17%~21.02%,仅有Pro、Tyr的超过了20%。必需氨基酸中Phe的SID最高(95.18%),Lys的SID最小(86.08%);非必需氨基酸中Glu的SID最高(97.26%),Asp的SID最低(86.87%)。建立了28日龄白羽肉鸡小麦饲粮12种氨基酸SID预测方程,其中Trp的SID拟合度最高(R
2
=0.985),Met的SID拟合度最低(R
2
=0.323)。[结论]本试验采集的10种小麦常规营养成分及其抗营养因子与氨基酸含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小麦Glu的SID最高,Trp的SID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方程为最佳。
Select
酪蛋白胶束与氟雷拉纳相互作用及其复合物性质研究
王晓兵, 杨敏, 吴昊
2025, 48(02): 436-4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开发氟雷拉纳(fluralaner, FLU)新剂型,以酪蛋白胶束(micellar casein, MC)为载体研制了MC-FLU粉末制剂并研究其特性。[方法]采用pH驱动法制备了MC-FLU自组装复合物,并分别在pH10.0和pH7.0条件下制备了MC-FLU的碱性和中性复合物,分析了不同复合物中MC与FLU的作用机制;经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制得MC-FLU复合物粉末,采用扫描电镜(SEM)等方法表征了复合物结构,测定了复合物的溶解性,并评价了复合物的模拟胃肠消化特性。[结果]3种pH值(5.2、7.0、10.0)下MC与FLU相互作用的热力学参数ΔG<0、ΔH<0、ΔS<0,二者主要作用为氢键和范德华力,且结合过程为自发过程。298 K下,自组装复合物中FLU与MC的结合常数为2.25×10~6 L·mol
-1
,中性复合物中二者结合常数为2.12×10~5 L·mol
-1
,碱性复合物中结合常数为2.26×10~4 L·mol
-1
。中性复合物粒径约为200 nm,碱性复合物粒径约为120 nm,自组装复合物粒径随着FLU添加量的增加而显著增大。3种pH值条件下复合物的Zeta-电位均小于零。用SEM观察发现,喷雾干燥法制得的中性复合物粒径最小。冷冻干燥法制得的复合物溶解性高于喷雾干燥样品。模拟胃肠消化试验结果表明,经MC负载后,FLU的累积释放率显著降低。[结论]MC对FLU具有较高的亲和性,可作为载体对其进行负载,进而改善FLU的溶解性,且对其具有缓释作用。研究结果可为FLU新载体的开发及MC在药物分子负载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Select
电击晕对肉杂鸡食用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徐晨, 李芳雯, 李晶, 孔晓慧, 王晓明, 陈丽, 韩敏义
2025, 48(02): 446-4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电击晕对肉杂鸡食用品质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改善动物福利并降低次品率。[方法]以818肉杂鸡为研究对象,选用2种屠宰线链速(每小时7 200和6 260只鸡)和50~90 V电压,以直接宰杀为对照组,测定并分析鸡肉食用品质和血清生化指标的变化。[结果]击晕组的宰后初期pH值、保水性显著高于对照组,而血浆皮质酮激素(CORT)、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说明直接宰杀鸡只应激程度最高。鸡在使用7 200只·h
-1
、80 V和6 260只·h
-1
、70 V的参数击晕后,宰后2 h pH值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乳酸堆积较少,糖酵解速率减缓;滴水损失和蒸煮损失显著低于对照组,且保水性最好;CORT、ACTH含量最低,说明该电压下鸡只电晕效果最好、应激程度最小;但该电压击晕后相比对照组嫩度显著变差。电击晕对鸡只亮度值(L
*
)、红度值(a
*
)、黄度值(b
*
)、弹性均无显著影响。[结论]7 200只·h
-1
、80 V和6 260只·h
-1
、70 V击晕更有利于保证动物福利和改善鸡肉品质,实现科学屠宰。
Select
末水条斑紫菜对健康C57BL/6J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程诗瑶, 吴越, 陈志刚
2025, 48(02): 454-46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末水条斑紫菜对健康C57BL/6J小鼠肠道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的影响。[方法]对小鼠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对照组)、1.15 g·kg
-1
(低剂量组)和2.30 g·kg
-1
(高剂量组)剂量的末水条斑紫菜,28 d后取小鼠标本进行病理切片观察、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以及肠道菌群16S rDNA高通量测序。[结果]灌胃末水条斑紫菜组小鼠生长性能没有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结肠长度53.50 mm相比,低剂量组小鼠结肠显著增长至65.60 mm;结肠组织病理切片显示,末水条斑紫菜可以增加杯状细胞的数量。通过对结肠内容物中短链脂肪酸含量测定,发现乙酸、丙酸、正戊酸与异戊酸含量均没有显著变化,低剂量组小鼠结肠内容物中正丁酸含量显著增加,高剂量组小鼠结肠内容物中正丁酸与异丁酸含量均显著增加。经16S rDNA高通量测序小鼠结肠内容物发现,灌胃低剂量与高剂量末水条斑紫菜均可降低微生物物种多样性,增加厚壁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但肠道中杜氏杆菌属(Dobusiella)相对占比显著增加,Norank_f_norank_o_Clostridia_UCG-014、螺杆菌(Helicobacter)等致病菌相对占比减少。[结论]末水条斑紫菜能够促进结肠组织长度变化,调节健康C57BL/6J小鼠肠道菌群,促进有益菌生长以及丁酸的产生,最佳摄入量为1.15 g·kg
-1
。
Select
基于改进YOLOv7和图像融合的哺乳期死亡仔猪检测方法
衡熙, 沈明霞, 刘龙申, 姚文, 李鹏
2025, 48(02): 464-4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针对人工巡检哺乳期死亡仔猪费时费力且易引起母猪应激反应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图像配准融合和改进YOLOv7的哺乳期死亡仔猪自动化检测方法。[方法]使用KAZE特征点匹配算法将可见光图像与热红外图像进行匹配,利用几何变换将配准图像空间对齐,通过Curvelet变换将待配准图像进行分解重构逆变为融合图像。以YOLOv7模型为基础,将SE注意力模块引入原始网络的Backbone部分,形成改进模型YOLOv7-SE,降低图像中低暗背景信息对目标识别的干扰,从而提升模型的检测性能。[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模型在融合图像上的准确率、召回率与平均精度均值均高于可见光图像与热红外图像;与原始YOLOv7相比,YOLOv7-SE在准确率和召回率上分别提升3.2%和4.3%,平均单幅图片检测时间仅为6.8 ms。[结论]该模型可以实现养殖场场景下哺乳期死亡仔猪准确快速检测。
Select
复杂背景下草莓点云语义分割优化方法
谢元澄, 陈自强, 许忠义, 严心悦, 姜海燕, 梁敬东
2025, 48(02): 476-4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针对田间背景噪声干扰、草莓果实体积小且伴随遮挡的难点,本文利用3D视觉技术实现草莓准确识别和定位,为机器人自动采摘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使用Intel Realsense D435i深度相机采集不同光照、季节和遮挡条件下的草莓点云数据,构建包含3个类别的数据集,分别为无遮挡、低遮挡、高遮挡。结合多阈值统计滤波和ROI提取技术对点云数据进行预处理,过滤噪声;以PointNet++为基础模型,对点云数据直接提取特征,并在PointNet++基础上提出一种针对复杂背景下小尺度目标的语义分割模型SS-PointNet++,利用点云的多种特征信息作为网络输入特征,构建采样层、分组层,并通过PointNet提取局部特征,使用最远点采样法对点云取样并最大程度覆盖到整个点集,针对小尺度目标设计3种不同半径的球查询(ball query)来获取局部特征,改进SA层和FP层的结构,使其能够适应低密度点云。[结果]对未经预处理的点云进行分割时,有0.74%的概率出现离群点的误判问题,而对预处理后的单张点云图像进行语义分割的用时平均减少了3.47 s。点云图像测试结果表明,SS-PointNet++模型的平均准确率达到86.95%,比优化前提升了19.54百分点,平均交并比为0.740。在光照充足且无遮挡的草莓上,该模型的语义分割准确率高达95.36%,而在暗光环境下,该模型的平均准确率也能达到81.34%。[结论]SS-PointNet++模型提升了小尺度目标点云的语义分割效果,对不同光照条件具有较强的鲁棒性,为基于3D点云的小物体和遮挡物体分割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法;本文提出的草莓遮挡类型的划分方法,对后续草莓遮挡问题提供了数据分析支持,对其他基于3D点云的小尺度物体的目标检测和遮挡问题也起到借鉴作用。
Select
基于1D-CNN的稻谷石墨烯远红外干燥模型及含水率在线预测
王逸凡, 井世亮, 夏宇, Nuhu Jibril, 赵海瑞, 陈坤杰
2025, 48(02): 488-49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实现远红外稻谷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精准预测,提出了一种基于1D-CNN(one-dimensional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的稻谷干燥水分比预测模型,实现对干燥过程中稻谷含水率在线预测。[方法]将稻谷初始含水率调到统一标准后,在自制的石墨烯远红外干燥试验台进行不同温度的干燥试验,每隔2 min采集1组包括干燥温湿度等8个工艺参数数据,经标准化处理后构成数据集。然后以8个工艺参数为输入,水分比为输出,构建1D-CNN干燥模型,通过训练确定模型参数,最后对模型进行验证并与6种经典薄层干燥模型及4种典型机器学习干燥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1D-CNN干燥模型能够很好描述干燥过程中水分比的变化情况,决定系数R
2
、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 RMSE)和平均绝对误差(mean absolute error, MAE)分别达到0.993 1、0.018 9、0.012 1;含水率预测的MAE和平均相对误差(mean relative error, MRE)分别为0.143 2%和0.007 8%,明显优于其他对比的干燥模型。[结论]所提出的1D-CNN干燥模型能够准确预测稻谷干燥过程中含水率变化,完全满足含水率在线检测需求。
Select
溶解氧浓度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影响
刘和来, 吴野, 顾家冰, 刘玉涛, 丁为民, 赵三琴
2025, 48(02): 498-5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增氧机作为提升水体溶解氧含量的关键设备,在水产养殖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在增氧过程中,溶解氧浓度的变化如何影响增氧机的增氧性能,至今仍是一个尚未明确的问题。本文旨在研究溶解氧浓度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影响。[方法]构建增氧试验平台,选取曝气式、喷泉式、造浪式3种具有代表性的增氧机进行拓扑组合,共组成31种增氧方式,在20℃水温条件下进行增氧试验。[结果]在溶解氧浓度增量一定的条件下,随着溶解氧浓度的增加,增氧时间呈现指数增长趋势;当溶解氧浓度低于7 mg·L
-1
时,氧质量转移系数的变异系数均在8%以内,溶解氧浓度对氧质量转移系数的影响较小。且随着溶解氧浓度增量的增加,计算得到的增氧机增氧能力与标准中的计算结果越接近。当溶解氧浓度增量为6 mg·L
-1
时,增氧机增氧能力的平均值偏差为0.009 g·h
-1
,标准差为0.044。[结论]本研究对增氧机增氧性能的快速评估及其智能控制参数的确定和优化提供理论指导。
2025年, 第48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5-03-30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