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模态框(Modal)标题
在这里添加一些文本
关闭
关闭
提交更改
取消
确定并提交
×
模态框(Modal)标题
×
下载引用文件后,可以用常见的文献管理软件打开和编辑,包括: BibTex, EndNote, ProCite, RefWorks, and Reference Manager.
选择文件类型/文献管理软件名称
RIS (ProCite, Reference Manager)
BibTeX
选择包含的内容
仅文章引用信息
引用信息及摘要
导出
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部
题目
摘要
关键词
作者
作者单位
DOI
图表检索
高级检索
Toggle navigation
首页
期刊介绍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阅读排行
下载排行
引用排行
E-mail Alert
联系我们
推荐文章
更多...
不同特肥配施在促进玉米生长中的效应研究
杭慧娴, 陈硕, 杨梦圆, 刘花, 赵耕毛
2024, 47(05): 880-890.
PDF全文
(
34
)
香蕉枯萎病抑病菌群的构建及其生防效果研究
张龄尹, 刘珊珊, 魏文哲, 徐谞, 操一凡, 刘红军, 沈宗专, 李荣, 沈其荣
2024, 47(05): 898-906.
PDF全文
(
25
)
当期目录
2025年, 第4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上一期
下一期
全选
|
Select
茶叶中芳樟醇代谢及其调控机制研究进展
方仕茂, 俞李沙, 朱旭君, 马媛春, 江杰, 沈强, 房婉萍
2025, 48(03): 505-514.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茶树(Camellia sinensis)是一种重要的叶用型经济作物,其鲜叶通过不同的加工工艺,可以制成具有独特风味和健康功效的茶产品。芳樟醇是茶叶中主要的气味活性成分之一,以R-(-)-芳樟醇和S-(+)-芳樟醇的异构体形式存在,这2种异构体的含量及其比例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茶鲜叶、干茶及茶汤的香气品质差异。目前,茶树中芳樟醇的生物合成、氧化降解及其糖苷的形成和水解已有研究进展,相关的基因和酶在芳樟醇代谢过程中的功能已初步明确。本文系统总结了茶树体内芳樟醇的存在形式和积累规律,并探讨了采前和采后生物和非生物加工过程的代谢特征。同时,本文还概述了与芳樟醇代谢相关的基因和酶响应不同加工措施的变化。本综述旨在为茶叶中芳樟醇的代谢规律和调控机制提供全面的认识,并为高香型茶树种质资源利用和特异茶叶风味品质的定向设计提供重要的生产指导。
Select
多模态技术在智能养鸡工厂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唐瑜嵘, 解彬彬, 刘龙申, 姚文, 沈明霞
2025, 48(03): 515-527.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智能养鸡工厂是我国家禽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规模化养鸡过程中往往伴随着众多数据,运用智能化手段对其进行采集与分析对于降低工作人员劳动成本、避免疾病扩散、提高养殖收益具有重要意义。利用多模态技术对鸡养殖过程中的数据进行多维度采集、融合分析,能有效调控笼舍环境,及时、准确识别鸡只异常疾病,促使养殖人员及时干预、治疗。本文概述了多模态技术智能养鸡工厂中数据采集、融合的方法,分析多模态技术在鸡舍环境与鸡只生理信息监测、个体信息与行为分析、异常监测与疾病识别方面的研究现状,探讨了多模态技术在智能养鸡工厂中应用的关键挑战,并对今后智能养鸡工厂中多模态技术应用进行了展望,为我国智能养鸡工厂大数据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Select
高温对水生观赏植物组合修复富营养化水体效果的影响
张晓芝, 刘敏, 王小文, 顾嘉颖, 徐迎春, 金奇江, 王彦杰
2025, 48(03): 528-537.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水生观赏植物组合对高温的潜在适应性及在升温条件下净化富营养化水体的能力。[方法]选取3种水生观赏植物黄菖蒲(Iris pseudacorus)、睡莲(Nymphaea tetragona)、金鱼藻(Ceratophyllum demersum)为试验材料,研究在水培试验28 d时常温(昼28℃/夜18℃)、高温(昼34℃/夜24℃)和极端高温(昼40℃/夜30℃)下水生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及植物生长、生理特性的变化。[结果]与常温相比,高温增强了植物组合净化效果,提高了水体总磷(TP)、总氮(TN)、化学需氧量(COD)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9.25%、94.40%、50.00%;同时溶解氧(DO)浓度显著提高,但极端高温显著降低了水体TP、氨氮(NH
+
4
-N)去除率和DO浓度。此外,高温有利于3种植物生长,促进叶绿素合成,降低相对电导率,同时增加了各植物TN和睡莲TP的积累,但极端高温时仅金鱼藻适应性较好,黄菖蒲和睡莲生长受到胁迫。[结论]高温能促进黄菖蒲+睡莲+金鱼藻植物组合对富营养化水体的修复,但极端高温下植物组合整体受胁迫且修复效率降低。
Select
矮生芍药观赏性的层次分析与灰色关联分析评价
鲍宏苗, 侯赵玉, 钱景杨, 王颖, 赵大球, 陶俊, 汤寓涵
2025, 48(03): 538-547.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初步筛选具有高观赏价值矮生芍药栽培品种,为盆栽应用提供品种依据。[方法]首先从调查的188个芍药品种中初选出96个矮生品种,然后对与观赏性相关的花型、花色、花径等13个指标进行观测或赋值,并运用层次分析法与灰色关联法建立观赏性综合评价体系。[结果]运用层次分析得到13个评价因子权重值,其中矮生芍药观赏性主要评价因子花色、花型、花量和花径的权重分别为0.324、0.166、0.165和0.132;采用灰色关联分析将96个矮生芍药品种分为3个等级,从中优选出‘种生粉’‘红盘金球’‘荷兰红’等30个具有高观赏价值的矮生芍药品种。[结论]应用层次分析和灰色关联分析建立的评价体系可筛选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矮生芍药品种。
Select
番红花不同部位代谢组及黄酮类成分分析
杨朋三, 徐丹丹, 刘小兰, 孙莉琼, 唐晓清, 王康才, 张凯
2025, 48(03): 548-559.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比较番红花不同部位的代谢物和黄酮含量,为番红花非药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番红花的花瓣、雌蕊和雄蕊为试验材料,采用LC-MS技术对样本进行非靶向代谢组学分析,同时采用比色法测定不同部位的总黄酮含量,采用UPLC测定相对含量较高的黄酮类化合物含量。[结果]花瓣、雄蕊、柱头中分别鉴定出851、825、877个代谢物;三者共有代谢物有769个,在柱头、雄蕊中特有代谢产物各4个;花瓣无特有代谢物。差异代谢物主要以羧酸及其衍生物、含氧有机化合物、黄酮为主。花瓣相对于柱头上调和下调的代谢物数量分别为237、251个,其中上调的前15个化合物中有7个为黄酮,且差异代谢物在黄酮类生物合成和黄酮及黄酮醇生物合成通路中显著富集,主要包括紫云英苷、6-羟基黄酮、槲皮素、飞燕草素、木犀草素、香叶木素等。比色法结果显示番红花花器官的黄酮主要分布于花瓣。[结论]番红花不同部位含有丰富的代谢物,尤其是花瓣富含黄酮类成分。
Select
基于DNDC模型模拟长期绿肥轮作对盐渍土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
李印娟, 赵维亮, 贾旭霞, 朱豪杰, 罗纨, 王同顺
2025, 48(03): 560-571.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基于DNDC模型探究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长期绿肥轮作还田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的影响。[方法]基于2022—2023年的田间试验数据,设置不同绿肥种类和不同绿肥还田方式:休耕-玉米(CK)、黑麦草翻压还田-玉米(RF)、黑麦草覆盖还田-玉米(RM)、苜蓿翻压还田-玉米(AF)和苜蓿覆盖还田-玉米(AM),共计5个处理,基于BCC-CSM2-MR气候模型的3种未来气候变化情景(SSP1-2.6、SSP2-4.5、SSP5-8.5),利用DNDC模型模拟长期绿肥轮作条件下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的变化趋势。[结果]DNDC模型准确模拟了夏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储量,玉米产量模拟值和实测值nRMSE为12.08%,0~50 cm土壤有机碳模拟值和实测值的R
2
为0.703~0.917,d为0.905~0.968,nRMSE为12.151%~23.878%。敏感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玉米产量和土壤有机碳对大气CO
2
浓度最敏感。未来2025—2100年,RF和RM处理夏玉米产量与CK差异不显著,AF和AM处理与CK相比夏玉米产量显著增加9.70%~39.30%,绿肥还田能增加土壤有机碳固存,0~50 cm土壤年固碳量为127.63~333.52 kg·hm
-2
,其中AF处理增加土壤有机碳最多。[结论]DNDC模拟结果显示,未来3种气候情境下,长期苜蓿翻压还田-玉米轮作模式土壤固碳和夏玉米产量的协同提升效果最好。
Select
甘薯耐盐性综合评价及耐盐指标筛选
吴瑶瑶, 贺金萍, 薛承康, 廖朝霞, 潘志远, 吴昊, 惠林冲, 孙健, 李宗芸, 刘敬然
2025, 48(03): 572-58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挖掘和利用甘薯种质资源中的耐盐种质资源,筛选耐盐性较强的甘薯品种,为耐盐甘薯新品种选育和遗传改良提供优质亲本材料。[方法]选用30个不同地区选育的甘薯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在江苏省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选择正常地块(含盐量0.1%,pH8.4)和盐碱地块(含盐量0.5%,pH8.4)种植,调查并分析甘薯块根分化建成时期叶片光合参数和收获期块根产量和品质相关的12个指标,计算各指标耐盐系数,并利用隶属函数法进行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回归分析,综合评价甘薯全生育期耐盐能力。[结果]在盐胁迫下,甘薯产量相关指标、块根钠离子(Na
+
)累积量、地上部Na
+
含量和叶片气孔导度的变异系数均大于40%,而块根淀粉含量和干物率的变异系数较小(<10%)。基于耐盐系数的主成分分析,将12个指标转化为5个主成分后可解释85.3%的表型变异,通过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评价值(D)。依据D值的系统聚类结果,将30个甘薯品种分为4类(Ⅰ→Ⅳ,耐盐性降低):Ⅰ类包括3个品种,Ⅱ类包括11个品种,Ⅲ类包括10个品种,Ⅳ类包括6个品种。大部分品种分类与耐盐系数系统聚类分析结果一致。结合部分甘薯自身的品种属性(丰产性)能弥补盐胁迫带来产量降低的部分损失,将30个供试甘薯品种分为3类,分别是8个耐盐型、18个中间型和4个不耐盐型。相关性分析发现,除干物率、块根Na
+
含量和地上部Na
+
含量外,其余9个指标的耐盐系数与D值的相关性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利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甘薯耐盐性评价方程预测供试品种的耐盐型,预测值(D′)与D值基本一致。[结论]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单株鲜薯重、单株薯干重、鲜薯产量、块根淀粉含量、块根Na
+
累积量等指标可作为甘薯全生育期耐盐能力评价的指标;‘漯薯15号’‘苏薯28’‘徐薯37’‘郑红23号’‘郑红22’‘徐薯48’‘齐徐37’和‘万薯18号’为耐盐型甘薯品种。耐盐型品种各性状表现好于中间型和不耐盐型。
Select
VrJAZ1和VrJAZ12在绿豆对群结腐霉抗性中的功能研究
胡亚群, 闫强, 周琰琰, 武婷, 郑豫, 王瑞敏, 薛冬, 袁星星, 陈新
2025, 48(03): 581-59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JAZ(jasmonate ZIM-domain)基因在绿豆对群结腐霉(Pythium myriotylum)抗性中的功能,为绿豆根腐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对绿豆JAZ家族进行鉴定并分析其在群结腐霉侵染后的表达模式,通过转录组数据及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筛选出2个目的基因,构建2个目的基因的过表达及基因编辑载体,通过烟草瞬时转化及转基因绿豆毛状根表达研究其对群结腐霉抗性的功能,并对‘苏绿1号’幼苗喷施茉莉酸甲酯(MeJA),分析其表达模式的变化。[结果]群结腐霉可以侵染绿豆叶片及根茎交接处,从绿豆JAZ家族基因中筛选出VrJAZ1和VrJAZ12两个表达模式随群结腐霉侵染时间延长而下调的目的基因,喷施MeJA后,VrJAZ1和VrJAZ12的表达模式发生变化,过表达目的基因降低了对群结腐霉的抗性,基因编辑目的基因提高了对群结腐霉的抗性。[结论]VrJAZ1和VrJAZ12是通过调节JA信号的转导从而负调控绿豆对群结腐霉的抗性。
Select
日本脑炎病毒prM蛋白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其B细胞表位的鉴定
杨笑笑, 杨兴淼, 刘亚林, 曹瑞兵
2025, 48(03): 591-603.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制备日本脑炎病毒(JEV)prM蛋白的单克隆抗体,为进一步了解prM的结构和功能、建立特异性检测方法以及研究JEV prM蛋白功能奠定基础。[方法]将prm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诱导表达并纯化prM蛋白,随后将其免疫小鼠,通过细胞融合和亚克隆得到分泌抗prM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制备腹水并进行效价测定,通过Western blot和IFA验证其特异性,并进行空斑中和试验测定其中和活性,利用原核表达多段截短体蛋白确定单克隆抗体抗原表位并进行保守性分析,将其初步应用于感染检测及亚细胞定位分析。[结果]经细胞融合和3次亚克隆后成功获得1株能稳定分泌抗prM单克隆抗体(mAb)的细胞株,命名为4H6,所制备的腹水效价可达到1∶1 638 400,经鉴定,该prM mAb重链属于IgG2b,轻链为κ型。Western blot以及IFA试验均证明该抗体具有良好的特异性。空斑减少中和试验显示prM 4H6分泌的mAb不具备中和活性。通过表达截短蛋白鉴定出prM 4H6分泌的mAb所识别的抗原表位位于
30
GENRCWVRAIDVGYMC
45
,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该表位位于prM蛋白表面且在JEV不同毒株之间高度保守。成功将prM 4H6分泌mAb初步应用于JEV感染检测及prM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结论]成功制备1株高效分泌抗JEV prM蛋白单克隆抗体细胞株,其分泌的特异性mAb的B细胞表位识别区位于pr表面,为分析prM蛋白在病毒复制过程中的生物学功能以及与其他病毒蛋白(如E蛋白或宿主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提供有效工具。
Select
牛疱疹病毒4型TL01株的分离鉴定及遗传进化分析
张心琴, 戴鑫钧, 姚火春
2025, 48(03): 604-611.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对一种与奶牛繁殖障碍疾病有关的国内新发病原牛疱疹病毒4型(BoHV-4)进行检测、分离与鉴定。[方法]采集我国东北地区某养牛场疑似发生BoHV-4感染牛的生殖道拭子,将阳性样本接种HeLa细胞分离病毒,通过特异性qPCR、间接免疫荧光(IFA)及电镜观察等方法对分离病毒进行鉴定,并测定病毒一步生长曲线。用PCR扩增病毒gB和TK基因并进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阳性样本接种细胞后盲传3代,能够产生圆缩、聚集等疱疹病毒典型细胞病变效应(CPE),从IFA结果观察到感染病毒的细胞中出现明显的特异性绿色荧光,电镜观察感染细胞可见直径100~150 nm的病毒粒子,衣壳和囊膜结构清晰,将该毒株命名为TL01。其生长曲线显示在感染后36 h达到峰值(10
6.3
TCID
50
·mL
-1
)。PCR扩增病毒gB和TK基因并对其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发现TL01的gB基因与参考株DN599在同一分支,属于基因2型;TL01的TK基因与参考株Movar33/63同属于基因1型。[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出1株BoHV-4毒株,为深入研究BoHV-4的生物学特性和流行病学提供参考。
Select
巨型艾美耳球虫纳米DNA疫苗的制备及免疫保护效果
相权珈, 蒲响林, 陆明敏, 严若峰, 徐立新, 李祥瑞, 宋小凯
2025, 48(03): 612-621.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估巨型艾美耳球虫DNA疫苗候选抗原抵抗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的免疫保护效果。[方法]用从巨型艾美耳球虫(Eimeria maxima)cDNA表达文库中筛选的3个候选抗原EmLPL、EmTregIM-1和EmTregIM-2,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EmLPL、pVAX1-EmTregIM-1和pVAX1-EmTregIM-2。用PLGA纳米颗粒包被构建的质粒来制备纳米DNA疫苗PLGA-pVAX1-EmLPL、PLGA-pVAX1-EmTregIM-1和PLGA-pVAX1-EmTregIM-2。通过动物免疫攻虫试验观察疫苗的免疫保护效果,检测指标包括存活率、相对增重率、肠道病变、卵囊产量和抗球虫指数(ACI)。[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疫苗免疫均能显著减少球虫感染引起的体重损失和卵囊产量(P<0.05)。除了pVAX1-EmLPL免疫组外,其他5个免疫组的ACI值均为120~160,表明能对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提供部分免疫保护力。其中DNA纳米疫苗组的ACI值均在120以上,高于其对应的裸质粒免疫组。[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3个巨型艾美耳球虫纳米DNA疫苗免疫均能为抵抗巨型艾美耳球虫感染提供免疫保护力。
Select
橙皮苷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
党苗苗, 丁雪东, 刘瑞雪, 汪晶, 朱伟云
2025, 48(03): 622-63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橙皮苷对白羽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肉品质及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96羽1日龄爱拔益加(AA)公雏鸡,随机分为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羽,进行为期42 d的饲喂试验。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橙皮苷组在基础日粮中添加40 mg·kg
-1
橙皮苷。在试验期第42天屠宰并计算屠宰性能,取胸肌进行肉品质指标、营养成分、抗氧化酶活性和抗氧化相关基因表达的测定。[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橙皮苷显著提高了白羽肉鸡21和42日龄体重、22~42 d与1~42 d的平均日采食量和平均日增重,显著降低料重比(P<0.05);橙皮苷显著提高白羽肉鸡的屠宰率、全净膛率和胸肌率,显著降低白羽肉鸡的腹脂率(P<0.05)。与对照组相比,橙皮苷缓解了胸肌宰后24 h pH值的下降,显著降低胸肌亮度值(L
*
)、宰后24 h滴水损失(P<0.05)、蒸煮损失及剪切力(P<0.01);橙皮苷显著降低胸肌肌纤维面积和纤维直径(P<0.05),显著增加肌纤维密度(P<0.01)。与对照组相比,橙皮苷组鸡胸肌总抗氧化能力(T-AOC)、总超氧化物歧化酶(T-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显著提高(P<0.05),丙二醛(M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胸肌组织中的血红素加氧酶1基因(HO-1)mRNA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结论]日粮中添加橙皮苷能提高肉鸡生长性能、屠宰性能和抗氧化能力,改善肉鸡胸肌肉品质。
Select
鸭骨骼肌发育及DNA甲基化相关基因的表达和相关性分析
陆应林, 周竞, 何宗亮, 虞德兵, 李帆, 曹恒, 张星雨, 嵇宏杰, 吕鲲鹏, 于敏莉
2025, 48(03): 631-64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通过分析鸭肌肉发育关键基因mRNA表达水平与甲基化水平的相关性,探讨DNA甲基化在鸭肌纤维生长中的调控作用。[方法]鸭胚孵化至21和28 d时,采集雄性鸭胚的胸肌和腿肌样本,通过亚硫酸氢盐测序(BSP)技术分析目的基因的甲基化水平;出雏后,育雏期(0~2周)雏鸭进行网床养殖,育成期(3~7周)鸭进行大棚旱养。分别于1日龄和1、3、5和7周龄时随机选取12只体重相近的公鸭屠宰并取样,通过HE染色对肌纤维形态进行观察和分析;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鸭生长期骨骼肌中候选基因及DNA甲基化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状况;通过相关性分析研究候选基因在鸭生长期的调控作用。[结果]胸肌重和胸肌率从5周龄(W5)开始显著增加(P<0.05),而腿肌重和腿肌率从3周龄(W3)开始显著增加(P<0.05)。从W3开始,骨骼肌直径和面积均显著增加(P<0.05)。在胸肌中Erbin和Klhl38在W3表现出较高表达水平(P<0.05);胸肌中Mylk2和Got1表达水平在W5达到峰值(P<0.05),而Klf2在W5达到最低(P<0.05)。在胸肌发育过程中,Tet1和Tet3的表达水平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P<0.05);Tet2、Dnmt1、Dnmt3a和Dnmt3b的表达水平在W5显著升高(P<0.05)。在腿肌中,Dnmt3a和Dnmt3b表达水平在W3显著升高(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胸肌和腿肌中Tet2与Erbin、Mylk2和Got1基因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Dnmt1与Mylk2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P<0.01);胸肌肌纤维面积与Mylk2和Got1的表达显著正相关,而与Klf2和Klhl38的表达则呈现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DNA甲基化调控肌纤维发育关键基因Erbin、Mylk2、Erbin、Got1和Klhl38的表达,鸭生长期肌纤维中这些基因的表达影响骨骼肌的生长和鸭肉产量。
Select
槲皮素对热暴露湖羊睾丸间质细胞激素合成、自噬与凋亡及p38MAPK/HSPB1通路的影响
徐银莹, 赵洁, 于昊, 茆达干
2025, 48(03): 641-649.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试验旨在从类固醇合成、凋亡、自噬以及p38MAPK/HSPB1通路蛋白表达方面研究槲皮素对湖羊睾丸间质细胞热暴露损伤的影响。[方法]将分离鉴定的湖羊睾丸间质细胞分为适温(NT)和热暴露(HT)组,分别加0(C)或10μmol·L
-1
(Q)的槲皮素处理。用CCK8检测细胞活力,ELISA检测睾酮水平,Western blot检测睾酮合成、细胞凋亡与自噬相关蛋白以及p38MAPK/HSPB1通路成员的表达。[结果]槲皮素缓解了热暴露诱导的细胞活力下降(P<0.05),但活力仍低于NT组(P<0.05)。内固醇合成方面:槲皮素缓解了热暴露诱导的睾酮水平和类固醇生成蛋白(CYP11A1、HSD3B和CYP17A1)表达水平的下降(P<0.05),热暴露与槲皮素的交互作用对睾酮水平和HSD3B及CYP17A1表达水平影响显著(P<0.05)。细胞凋亡方面:槲皮素缓解了热暴露诱导的BCL-2表达水平的下降,导致BCL-2/BAX值显著增加(P<0.05),同时使Cleaved Caspase3/Caspase3值显著下降(P<0.05),并且热暴露与槲皮素交互作用显著(P<0.05)。细胞自噬方面:槲皮素使热暴露诱导的LC3Ⅱ/LC3Ⅰ值显著降低(P<0.05),热暴露与槲皮素交互作用显著(P<0.05)。通路成员表达方面:槲皮素缓解了热暴露诱导的p-p38和p-HSPB1活化(P<0.05),热暴露与槲皮素交互作用显著(P<0.05)。[结论]p38MAPK/HSPB1通路参与调节槲皮素缓解热暴露湖羊睾丸间质细胞凋亡与自噬,改善细胞活力与睾酮分泌状况。
Select
复合嫩化法优化盐焗老母鸡食用品质的研究
熊子晴, 曾宪明, 李凌云, 刘雅夫, 徐幸莲
2025, 48(03): 650-66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改善传统老母鸡酱卤制品出品率低、肉质坚韧、嫩化时间长及效果不均匀等问题。[方法]采用复合嫩化技术处理老母鸡原料,分别选取不同木瓜蛋白酶浓度、超声功率、滚揉时间进行单因素试验,以出品率、剪切力值、模糊数学感官得分作为主要评价指标,同时测定其水分含量、质构、肌原纤维小片化指数(MFI),最后利用正交试验优化确定最优条件。[结果]3种嫩化技术对盐焗老母鸡食用品质均有显著影响,复合嫩化法处理盐焗老母鸡最优的工艺参数:木瓜蛋白酶浓度3 U·mL
-1
、超声功率300 W、滚揉时间1.0 h。在此条件下,与对照组相比,盐焗老母鸡的出品率提高15.92%,剪切力降低6.92 N,模糊感官得分提高8.17分。[结论]复合嫩化法可缩短腌制时间,有效改善盐焗老母鸡食用品质。该研究结果可为改善老母鸡类酱卤肉制品品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提高淘汰鸡种的综合利用率。
Select
超声处理对番鸭源抗氧化肽在不同温度、pH值和体外消化处理后稳定性的影响
高源, 黄天然, 黄永强, 黄明
2025, 48(03): 661-67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番鸭源多肽经加工处理(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pH值)和体外模拟胃肠消化后抗氧化活性的变化规律,阐明超声(1 050 W)与未超声处理在番鸭源多肽加工和消化后抗氧化活性方面存在的差异。[方法]采用不同加热温度、加热时间和pH值处理番鸭源多肽,测定加工后的抗氧化活性变化;采用标准静态体外模拟消化的方法处理番鸭源多肽,测定消化前后的分子质量分布、游离氨基酸含量、肽含量、表面疏水性、抗氧化能力和二级结构等指标,以探究番鸭源抗氧化肽的稳定性。[结果]与未超声组相比,经超声处理后的番鸭源多肽的热稳定性显著提高,并且在不同pH环境中均具有更好的稳定性。此外,超声处理后的番鸭源多肽经模拟胃肠消化后游离氨基酸含量增加13.31 mg·100 g
-1
,肽含量增加7.02%,表面疏水性增加5.42,DPPH·清除能力增加6.31%,铁还原抗氧化能力FRAP值增加4.14μmol·g
-1
,β-结构比例增加3.90%。[结论]超声处理后番鸭源多肽的稳定性增强,与未超声组相比能表现出更高的抗氧化活性。
Select
包络式金丝皇菊采摘机械手设计与试验优化
王延鑫, 汪小旵, 李培艺, 卢美光, 杨震宇
2025, 48(03): 671-685.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针对传统菊花采收机械作业后菊花留茎长、花丝损伤大等问题,研究设计包络式金丝皇菊采摘机械手。[方法]以金丝皇菊的农艺条件和采摘要求为依据,确定采摘机器人跨垄式的整机架构和主要作业部件结构。对采摘机械臂结构进行选型并优化。通过对金丝皇菊物料特性测定,设计包络式采摘机械手。并通过对金丝皇菊轮廓进行数学建模和曲线拟合,确定包络部件结构。进一步建立刀具-茎秆切割的力学模型,对茎秆切割机构进行花茎分离作业过程的动力学分析,确定舵机输出转速、割刀刃口倾斜角和刃面切割角为影响作业效果的关键因素,并得出各因素值范围。制定三因素五水平旋转组合优化试验方案,运用Design-Expert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和响应面分析,并进行多目标优化。[结果]包络式采摘机械手作业的最优工作参数为舵机输出转速16.98 r·min
-1
、割刀刃口倾斜角25.9°、刃面切割角21.1°。通过金丝皇菊采摘试验验证得出在最优工作参数下,采摘成功率为91.37%,花丝损伤率为7.93%,留茎合格率为91.04%。[结论]设计并研制了跨垄式金丝皇菊采摘机器人,为金丝皇菊机械化采收提供技术参考。
Select
犁旋平复式耕整机设计与作业参数优化
石俊阳, 何瑞银, 陶菘奎, 徐高明, 樊成赛, 丁启朔
2025, 48(03): 686-700.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水旱轮作系统中,各类复式耕整装备由于一次下地能完成多项作业,应用越来越广,但其触土部件的结构、作业参数、秸秆和土壤的交互性等显著影响耕层土壤质量。本文旨在通过犁旋平复式耕整机的研制,改善耕层土壤质量。[方法]研制了一种集铧式犁组破土深翻+立式旋耕碎土搅拌+横向绞龙输土平地功能于一体的犁旋平复式耕整机,并对作业参数进行试验优化。根据农艺技术要求,设计了铧式犁组、立旋碎土装置、绞龙平地装置等触土部件的主要结构和空间布局方案;建立秸秆-土壤-触土部件交互作用的离散元仿真模型,以前进速度、立旋转速、绞龙转速为试验因素,以碎土率、秸秆埋覆率、地表平整度为评价指标,求得最优作业参数组合,并进行了田间试验验证。[结果]设定工作耕深为200 mm,在最优作业参数组合(前进速度0.5 m·s
-1
、立旋转速360 r·min
-1
、绞龙转速80 r·min
-1
)条件下,田间试验结果为碎土率87.5%、秸秆埋覆率95.7%、地表平整度21.9 mm,与仿真结果最大误差为14.6%。[结论]犁旋平复式耕整机的田间作业性能良好,满足设计和田间作业质量要求,研究结果可为复式耕整装备研制与参数优化提供参考。
Select
基于故障估计的农机路径跟踪容错控制方法研究
谢嘉, 皇小虎, 李永国, 梁锦涛, 张增敏
2025, 48(03): 701-713.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针对无人驾驶农机路径跟踪控制问题,同时考虑转向控制系统输入性故障对其路径跟踪效果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故障估计的农机路径跟踪容错控制方法,保证农机在故障影响下能够按照预设路径行驶,提高农机的路径跟踪效果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方法]对农机进行运动学建模,对其运动学方程进行线性化和离散化。对转向控制系统输入性故障进行分析并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基于容积卡尔曼滤波提出故障估计方法,基于模型预测控制方法设计农机路径跟踪容错控制器,利用Matlab建立仿真模型验证所提出容错控制方法的有效性,在搭建的拖拉机试验平台上进行田间实车试验。[结果]仿真试验表明,当作业速度分别为1.0和1.5 m·s
-1
时,无容错控制下路径跟踪的最大横向偏差分别为0.038和0.235 m,最大纵向偏差分别为0.286和0.292 m,大大偏离预设路径,跟踪效果变差。相比之下,采用所提出的容错控制方法后最大横向偏差分别为0.006和0.175 m,最大纵向偏差分别为0.059和0.064 m,路径跟踪效果明显提升。田间实车试验表明,故障发生后无容错控制下的车辆明显偏离预设路径,相反,有容错控制下的车辆依然可以维持较好的跟踪效果,农机可以按预设路径继续行驶。无容错控制的位置偏差和航向偏差绝对值最大分别为1.752 m和0.208 rad,有容错控制的位置偏差和航向偏差绝对值最大分别为0.407 m和0.091 rad,跟踪效果满足农机实际作业要求。[结论]所提出的故障估计方法能够及时准确地为容错控制器提供故障信息,并且所设计的模型预测容错控制器在故障情况下表现出良好的容错能力,使农机在面对转向系统故障时能保持较好的路径跟踪效果和稳定性。
Select
基于改进YOLOv7的田间环境下食用玫瑰检测方法
化春键, 黄宇峰, 蒋毅, 俞建峰, 陈莹
2025, 48(03): 714-723.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在田间环境下准确检测食用玫瑰的成熟度,针对由于光照、遮挡等因素造成识别精度较差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YOLOv7的改进模型,对食用玫瑰的3个生长状态进行检测识别。[方法]在YOLOv7主干网络中结合SCConv对高效聚合模块ELAN进行改进,压缩冗余特征,提高检测性能;引入CARAFE轻量级上采样算子对常规的上采样方法进行优化,提高特征重组质量,更好聚合上下文特征信息;在模型中融入SimAM注意力机制,使模型更好地关注检测目标,改善玫瑰漏检误检现象。[结果]改进后的模型平均精度值为91.7%,相比于YOLOv7模型平均精度增加3.6%,对花蕾期、采摘期和败花期的检测精度达到96.1%、96.0%和83.1%,较原模型分别提高3.7%、2.0%、5.3%,改进后的模型总体精度提高。[结论]本研究可为非结构环境下的食用玫瑰花期检测提供更加准确的方法。
Select
基于改进MobileNetV2的番茄病害识别研究
刘佳明, 张欣, 陈孝玉龙, 张立才, 文兴甜, 杨胜贤
2025, 48(03): 724-733.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提出一种具有新轻量化瓶颈层模块和纹理注意力的TB-MobileNetV2轻量级网络,旨在解决多类番茄不同病害程度识别研究较少、识别精度较低、收敛速度较慢等问题。[方法]参照设计高效网络的相关准则设计了更高效轻量的瓶颈层模块设计即陀螺块(TOP Block),使用对病害纹理特征具有更高效关注的改进纹理注意力模块(texture coordinates attention)。[结果]TB-MobileNetV2对包含16种类别的番茄早晚期病害数据集的测试集识别准确率为88.49%,较原MobileNetV2网络提升了2.18%,且具有计算量减少与单张图片运行时间基本相同的优势;同时其准确率和收敛速度也均优于ShuffleNetV2 1.0×、MobileNetV3-Small、MobileNetV2和MobileNeXt等轻量级网络。[结论]本文提出的TB-MobileNetV2能有效提高对多种番茄早晚期病害识别准确率。
Select
基于改进YOLOv8的轻量级复杂环境苹果叶片病害检测方法
李小祥, 张洁, 秦柯贝, 张泽潇
2025, 48(03): 734-743.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准确检测苹果叶片病害的轻量化模型方法。[方法]构建了一个自然复杂场景下包含15 190张高质量RGB图像的苹果叶片病害数据集ALD6,涵盖了实际生产中最为常见的5种病害类型和1个健康对照类。提出基于YOLOv8s改进的高效苹果叶片病害检测模型ADDN-YOLO。用BoT替换部分C2f结构以更好地捕捉图像中的全局和局部的丰富信息,提高模型特征提取能力的同时降低计算开销;设计了更轻量化的检测头以降低模型复杂性,更易部署于硬件设备上;引入MPDIoU损失函数优化了原CIoU对目标尺寸变化不敏感的问题,更加全面考虑目标的位置和尺寸差异信息,提高目标的定位能力。[结果]在ALD6数据集上病害识别的平均精度均值为94.9%,相较原始基准模型提高0.7%,计算量和模型大小比基准模型降低35.6%和35.5%。模型大小为13.8 MB,模型推理速度为175.7 FPS。[结论]ADDN-YOLO算法在准确性和降低模型复杂性方面都具有明显优势,可以为自然场景下苹果叶片病害的高效、准确检测识别提供支持。
Select
基于CrossStage-YOLO的跨阶段作物害虫检测
贾岚, 徐雪环, 罗德弢, 胡梦蝶, 邓钦文, 高文新, 蒲海波
2025, 48(03): 744-754.
摘要
(
0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为了克服作物害虫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形态差异对模型检测造成的负面影响,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改进YOLOv7-tiny的跨阶段作物害虫检测模型CrossStage-YOLO。[方法]在YOLOv7-tiny的主干网络中结合重新构建的ELAN-D模块,实现降低计算内存消耗的同时提高特征提取速度;引入感受野增强模块(RFE),提升模型对害虫特征和位置的感知能力;嵌入BiFormer注意力机制,提高模型对害虫头部、触须等细微特征的敏感度。[结果]CrossStage-YOLO的平均精度均值为88.6%,相对于原始模型提高3.0%;对成虫和幼虫检测的平均精度均值分别达到90.8%和81.1%,较原始模型分别提高3.3%和2.0%;并且模型以6.79 M的低参数量实现0.043 s的单张图片检测时间,综合性能优于主流目标检测模型。[结论]CrossStage-YOLO模型能够有效提升作物害虫不同生长阶段的检测准确率,为作物害虫检测的自动化诊断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持。
2025年, 第48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作者登录
专家审稿
编辑办公
主编办公
在线期刊
最新录用
当期目录
过刊浏览
摘要阅读排行
全文下载排行
被引用排行
Email Aler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