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阅读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史远, 苏吉梅, 吕丽华, 吴鼎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832-838.
    低血磷性佝偻病是一种罕见病,分为遗传性与获得性两类。主要临床表现有生长障碍、四肢弯曲畸形及功能障碍,以及成人甲状旁腺功能亢进、骨关节炎、骨软化症、多发性骨折等,口腔表现为非龋坏、非外伤牙齿出现反复根尖周炎、根尖周脓肿甚至蜂窝织炎、牙周炎、牙齿早失等。X连锁性低血磷性佝偻病(XLHR)占所有低血磷性佝偻病的80%。本文报告1例以多个非龋坏、非外伤牙根尖周炎为首诊症状的3岁XLHR患儿,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基因型检测,结合文献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治疗以及随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减少口腔科医生漏诊和误诊。
  • 徐晨, 常红光, 邵强, 宋永海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144-148.
    颌骨囊肿术后病理性骨折是一种严重的手术并发症,临床罕见。一旦出现病理性骨折,处理往往较为棘手,患者的治疗时间和经济成本增加。本文报道1例颌骨多发牙源性角化囊肿术后下颌骨病理性骨折的患者,采用保守治疗的方案,治疗效果良好。同时结合相关文献探讨分析,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
  • 李丹丹, 于竹君, 聂成, 邹紫鑫, 王建莉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98-105.
    目的 评价双膦酸盐类药物在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分析影响疗效的药物因素,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并进一步推动临床合理用药。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Embase、Cochrane、ISI Web of Knowledge、中国知网、维普以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并进行文献分析。结果 检索到双膦酸盐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的临床研究病例共489例,临床表现平均完全缓解率为80.37%,实验室检查平均完全缓解率为80.56%,影像学检查平均完全缓解率为79.22%。除奥帕膦酸钠外,利塞膦酸钠、伊班膦酸钠、帕米膦酸钠、阿仑膦酸钠、奈立膦酸钠及唑来膦酸钠6种双膦酸盐均展现了较好的疗效,平均完全缓解率分别为100%、100%、81.64%、87.50%、69.23%及69.23%。在帕米膦酸钠组中,给药剂量0.5~1 mg/kg (单次最大剂量≤60 mg)亚组、给药频率每3月1次亚组平均完全缓解率均优于其他亚组。结论 双膦酸盐类药物可用于治疗慢性非细菌性骨髓炎,其疗效受到不同药物类型、给药剂量及给药频率的影响。帕米膦酸钠的最佳给药剂量及给药频率分别为0.5~1 mg/kg (单次最大剂量≤60 mg)、每3月1次。
  • 黄建波, 梅子彧, 黄罡, 郭亚林, 孟翔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4): 481-485.
    目的 评估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技术在可摘局部义齿(RPD)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按照义齿制作流程分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A组)、数字化印模/树脂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B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钴铬合金铸造支架组(C组)、藻酸盐印模/石膏模型/激光打印钛支架组(D组),每组40例。对最终完成的RPD在口内就位情况进行检查,评估指标包括卡环固位力、连接体和基托在口内的密合度、咬合准确度,各项指标评估分值使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 4组RPD各项指标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利用数字化印模及树脂模型完成的铸造钴铬合金和激光打印钛支架式RPD能够满足肯氏Ⅰ、Ⅱ类牙列缺损患者的临床修复要求。
  • 杨雷宁, 陈梓杰, 赵君娜, 汪怡文, 张静, 韩晓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4): 543-550.
    当对倾斜、伸长及扭转等特殊情况的牙齿进行牙体预备时,进行牙齿形态的数字化设计并制作多级三维打印导板指导牙体预备是一种更加高效、准确的方案。本文报道了1例上下颌尖牙倾斜角度大、伸长明显且伴扭转采用冠修复改形的病例,以目标修复体空间分析技术为指导,先根据修复体的最终形态设计制作截冠导板指导截冠,再设计制作牙体预备导板指导备牙,上述多级导板的联合应用提高了特殊情况时牙体预备的效率和准确性,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 吴平凡, 陈林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140-143.
    Stafne骨腔也被称为静止性骨腔,是一种发生在下颌骨舌面少有的骨质破损现象。临床上通常保持不变,患者多数只需定期检查。本文报道1例呈进行性增大的Stafne骨腔病例,介绍其诊疗过程,复习相关文献,探讨其进展发生的原因。
  • 叶元龙, 曾维, 陈金龙, 刘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810-815.
    目的 本研究旨在比较3种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GAI)在中文语境下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价值及其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其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本研究设计了36个涵盖口腔医学各专业的问题,包括病历撰写、专业知识解答、文章翻译润色等多个方面。将这些问题分别输入至ChatGPT4-turbo、Gemini (2024.2)和文心一言4.0进行回答,邀请3名经验丰富的口腔医师采用盲评法对答案进行四级李斯特量表评估,对GAI在不同应用场景的使用价值进行评价。结果 在临床文书撰写和图片制作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8分,ChatGPT 33分;在科研辅助方面,Gemini 45分,文心一言39分,ChatGPT 35分;在教学辅助能力方面,文心一言54分,Gemini 50分,ChatGPT 48分;在患者咨询和导诊方面,Gemini 78分,文心一言59分,ChatGPT 48分。在总分方面,Gemini 218分,文心一言190分,ChatGPT 164分。在应用场景评价中,得分最高的3项为文章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宣传文案撰写,分别为26、23、23分;得分最低的2项为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分别为13和12分。结论 中文语境下在口腔医学领域应用价值从高到低依次为Gemini、文心一言和ChatGPT。总体来看,GAI在翻译润色、医患沟通文案撰写和科普文章撰写方面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在指定文献的搜索汇报和图片生成方面的应用价值最低。
  • 王泽宇, 杜崇利, 王栋, 彭笑, 杜悦, 王瀚英, 高廷益, 韩瑞, 张凯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106-113.
    目的 回顾性研究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开窗减压与刮治术治疗后下颌神经管位置和结构的变化情况,为牙源性角化囊肿序列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收集分别行开窗与刮治治疗的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各20例患者的完整资料,包括术后每3个月的随访资料,将锥形束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三维立体观察下颌神经管位置与结构的变化情况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术后9个月,开窗组下颌神经管总位移为(1.89±0.21) mm,刮治组为(0.80±0.19) mm。垂直向上,开窗组下颌神经管的位移幅度(1.03±0.17) mm显著大于刮治组的位移幅度(0.52±0.10) mm (P<0.05)。颊舌向上,下颌神经管颊侧骨板厚度/舌侧骨板厚度的比值随时间逐渐增大。囊肿近下颌神经管端的骨重建量,开窗组为(1.75±0.15) mm,显著大于刮治组的(1.45±0.09) mm (P<0.05)。结论 两种术式均可造成下颌神经管位置发生不同程度的恢复与“回复”,对于大型牙源性角化囊肿,建议先行开窗减压术,9个月后再行二期刮治术。
  • 付岚清, 郝新宇, 钱文博, 孙颖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46-52.
    目的 探讨基础治疗对重度牙周炎患者龈沟液(GCF)内中性粒细胞胞外诱捕网(NETs)水平的影响,并分析影响NETs形成的因素。方法 纳入Ⅲ~Ⅳ期牙周炎患者31例,初诊及基础治疗后6~8周,记录牙周临床指标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探诊深度(PD)和临床附着丧失(CAL),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GCF内NETs水平,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qPCR)检测龈下非附着菌斑中总菌、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伴放线菌团聚杆菌(A. actinomycetemcomitans)和中间普雷沃菌(P. intermedia)数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GCF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细胞介素-8 (IL-8)水平,并分析NETs水平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基础治疗后,GCF内NETs水平,PLI、GI、PD、CAL等牙周临床指标,总菌、P. gingivalis、A. actinomycetemcomitans及P. intermedia数量,IL-8及TNF-α水平均显著下降(P<0.05)。GCF内NETs水平与PLI、GI、PD、CAL、TNF-α、IL-8水平,总菌和P. gingivalis数量存在高度正相关性(P<0.05)。结论 基础治疗能降低重度牙周炎患者GCF中的NETs水平,后者的形成可能与P. gingivalis数量和GCF中TNF-α、IL-8水平相关。
  • 靳占云, 郭峻嘉, 袁云云, 孟令强, 李慧, 赵娅, 任嘉宝, 马永平, 肖遵胜, 张红, 杨玲, 窦晨云, 王晓雪, 王金梅, 沈文静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581-592.
    目的 在中国多个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家系中鉴定PAX9突变,并研究PAX9突变导致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的基因型—表型关系,为先天缺牙基因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自2018年至2023年期间于河北医科大学口腔医院就诊的44例非综合征型多数牙缺失患者。采集先证者及其核心家系成员外周血进行全外显子组测序(WES),并用Sanger测序验证其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工具对突变体进行了致病性分析和功能预测。在PubMed等检索出与先天缺牙相关PAX9突变的55篇文章共232例患者,分析PAX9突变基因型—表型关系。结果 在中国家庭中发现了一个新的PAX9基因移码突变c.447delG (p.Pro150Argfs*62)和一个已报道的PAX9基因错义突变c.406C>T (p.Gln136*)。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和三维结构建模,预测发现该移码突变具有致病性,突变导致PAX9蛋白提前终止,结构与功能受损严重。总结PAX9基因型—表型关系发现,携带PAX9突变的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患者最容易缺失第二磨牙。结论 发现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新的PAX9基因移码突变c.447delG(p.Pro150Argfs*62),扩展先天缺牙PAX9突变谱。非综合征型先天缺牙PAX9突变最易感牙位为第二磨牙,PAX9突变导致的乳牙缺失均为乳磨牙缺失。
  • 许瑞, 潘钊, 邹多宏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689-698.
    外伤、手术、疾病以及化学刺激等造成的口腔内创伤为患者带来疼痛并增加感染风险。有效的创面保护及修复对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维护口腔健康至关重要。敷贴材料通过阻隔创面与口腔环境,为创面提供理想的愈合条件。然而在口腔高度湿润且微生物富集的动态环境下,伤口敷贴如何保持性能稳定仍面临巨大挑战。水凝胶因其良好的生物安全性以及性能多样性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成为解决口腔创面保护及修复难题的研究热点。本文探讨水凝胶敷贴克服口腔特殊环境实现持久黏附及功能发挥的设计策略,以期为理想的口腔创面屏障材料设计提供新思路。
  • 崔晨, 权晶晶, 韦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699-705.
    根管治疗是牙髓及根尖周疾病的主要治疗手段,为了增进根管清理和成形的效果,不同材质和设计的根管预备器械不断涌现,其中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极大提高了根管预备效率。然而,随着根管系统解剖复杂性、根管治疗目的和预后的认识的深入,临床实践对机用镍钛预备器械提出了新需求,这些基于临床导向的需求为器械改革创新提供了动力。目前镍钛预备系统不断推陈出新,新型机用镍钛预备系统的改良及优势何在,其如何提高根管预备效率,本文拟对这类问题进行系统阐述。
  • 孙俊辉, 蓝朵朵, 王栋, 徐瑶, 王泽宇, 张晨晨, 张凯, 徐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126-132.
    目的 对3种方式的坚固内固定髁突头部骨折进行生物力学分析。方法 首先构建正常下颌骨三维有限元模型,然后在此基础上构建出髁突头部骨折三维有限元模型以及单侧向拉力螺钉、双侧向拉力螺钉、侧向拉力螺钉+钛板3种坚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在相同力学条件时,3种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颌骨髁突力学特点及变化情况。结果 单侧向拉力螺钉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髁突骨折非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71.03 MPa、4.72 mm,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78.45 MPa、4.50 mm,骨折缝的最大等效应力为3.27 MPa。双侧向拉力螺钉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髁突骨折非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70.52 MPa、4.00 mm,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72.49 MPa、3.85 mm,骨折缝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33 MPa。侧向拉力螺钉+钛板坚固内固定方式下,髁突骨折非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67.26 MPa、2.66 mm,游离端的最大等效应力、最大位移分别为69.66 MPa、2.50 mm,骨折缝的最大等效应力为2.18 MPa。结论 侧向拉力螺钉+钛板坚固内固定髁突头部骨折的方式最为符合生物力学分布。
  • 菅嘉琪, 景兵帅, 杨超, 石冰, 李承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748-754.
    目的 比较鼻翼基底对称性骨修复联合鼻唇畸形整复术与仅行鼻唇畸形整复术对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鼻畸形的改善效果。方法 研究共纳入50例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其中20例仅行鼻唇畸形整复术(不植骨组),30例行骨修复联合鼻唇畸形整复术(骨修复组)。收集患者术前、术后1年面部观照片,参照Farkas人体测量学标准,进行鼻部解剖标志点的定位,测量10个鼻畸形指标,比较2组的手术效果。结果 与不植骨组相比,骨修复组患者术后1年的鼻畸形获得了明显改善,其中鼻小柱对称参数更接近1,鼻小柱倾斜角更接近90°,鼻翼基脚内倾角及鼻翼基底倾斜角更小(P<0.05)。结论 鼻翼基底对称性骨修复有助于改善单侧唇裂伴牙槽突裂患者唇裂术后鼻畸形,对鼻部对称性、鼻翼形态及鼻底畸形的改善效果明显。
  • 彭培钊, 王兰, 胥铭章, 郑紫阳, 赵任圣洁, 肖科明, 周杨, 余科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683-688.
    经牙槽嵴顶上颌窦提升术是牙种植临床中解决上颌后牙区骨高度不足的有效方法,但现行的骨凿法、剥离法、Smart钻法等都需要专门的手术工具盒。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各个种植系统自带的扩孔钻去除窦底剩余骨并在种植体植入的过程中同时推起窦膜的上颌窦提升方法。本技术操作简便、省时、窦膜穿孔率低,对146人175颗种植体进行1年的随访观察,在3 mm≤剩余骨高度(RBH)<5 mm和5≤RBH<8 mm两种情况下分别增加了5.00 (4.70,5.30) mm和2.10 (1.40,2.70) mm的窦内骨高度,可以满足临床种植体的稳定性要求,是一项适宜推广的牙种植技术。
  • 杨靖梅, 曾昕, 吴亚菲, 赵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667-670.
    青少年局限性海绵状牙龈增生(LJSGH)是一种具有独特病理表现的牙龈过度增生性疾病,其临床表现不典型,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在国内尚未有病例报道。该病的诊断主要依靠病理检测,治疗后存在复发可能性,最佳治疗方法仍缺乏一定的循证医学证据。本文报道1例LJSGH,并结合文献复习,对其临床特点、病理学特征和治疗进行总结,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
  • 吕丽华, 陈文瑨, 韦日霞, 黄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4): 531-537.
    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若未得到及时治疗,会导致相邻的第一磨牙牙体组织吸收、牙齿早失、咀嚼效率下降及其他严重的错畸形。及时发现和处理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对预防青少年错畸形、建立正常咬合关系具有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针对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的病例报告比较少见,大多治疗方法主要为手术及正畸的方式,且缺乏长期的随访。本文报道1例采用铜丝结扎法治疗下颌第二恒磨牙异位萌出,使恒牙顺利萌出并建立正常咬合。术后观察5年,咬合稳定,牙根发育、牙髓活力及牙周状况正常。本文为近中倾斜度不大且已经部分萌出的阻生年轻下颌第二恒磨牙提供一种治疗周期短、简便及微创的临床思路。
  • 宋子毅, 杨超, 张云龙, 张柱江, 任天娇, 张欣悦, 李雪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4): 444-451.
    目的 基于基因表达综合(GEO)数据库芯片挖掘、网络药理学及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芒果苷(MF)治疗口腔黏膜下纤维化(OSF)的核心作用靶标及潜在作用机制。方法 基于GEO芯片挖掘OSF的潜在治疗靶点,利用数据库预测MF潜在作用靶标和收集OSF疾病靶标,使用EVenn平台绘制维恩图,STRING数据库绘制蛋白质互作(PPI)网络,DAVID平台进行基因本体论(GO)和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Cytoscape 3.10.1软件绘制药物—靶标—通路—疾病网络图,AutoDocktools 1.5.6软件进行分子对接分析及可视化。结果 从多种数据库挖掘得到MF潜在靶标356个,OSF疾病靶标360个,选取PPI网络中排名前15个关键靶蛋白,GO功能及KEGG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MF治疗OSF主要涉及高级糖基化终末产物-受体(AGERAGE)、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信号通路。分子对接显示,MF与丝氨酸蛋白激酶(AKT1)、肿瘤坏死因子(TNF)等核心靶点有较佳结合活性。结论 MF可能通过多靶点、多途径的方式对OSF发挥治疗作用。
  • 刘梅, 石兴莲, 李哲臻, 姜健红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4): 486-493.
    目的 系统评价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系统检索中国知网、万方、维普、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等中英文数据库中关于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研究,检索时间限定为建库至2023年5月。纳入的所有研究由2名研究员独立筛选、提取资料并进行质量评级,主要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结果 共纳入24篇文献,包括2 717名患者。结果显示口腔癌患者生存质量的相关因素主要包含年龄、肿瘤TNM分期、是否放化疗和性别等22个因素,可归纳成个人因素、疾病相关因素和手术相关因素三方面。其中年龄、性别、肿瘤TNM分期、病理分期、颈清方式、婚姻状况、是否复发、是否吸烟和文化程度等因素的分析上,有超过5篇以上的文献报道,其结果比较一致。结论 患者术后生存质量的相关影响因素众多。由于目前的临床研究多为横断面研究,且样本量有限,相关因素与生存质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还需未来开展更多大样本的相关研究予以验证。
  • 李越, 林洁, 罗薇, 罗楷, 罗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828-831.
    恶性高热是全身麻醉过程中发生的一种罕见的危及生命的高热反应,危害严重且术前诊断困难。在大多数病例报告中,恶性高热最终通过高热发生后进行的基因检测得以确诊。目前,丹曲林是治疗恶性高热唯一的特效药,可以改善病例的预后。本文报道了1例发生于正颌术中的恶性高热,因发现及时且早期应用丹曲林,最终得以治疗成功,术后生化检查也仅出现肌红蛋白和肌酸激酶的轻微升高。
  • 杨虎, 史芮雯, 刘月, 史一林, 张圣锛, 兰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660-666.
    目的 探讨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的临床效果及术后种植体周骨量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接受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治疗的100例患者(100枚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及术前、术后当天和术后6个月影像学资料。测量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唇腭侧颈部、中部和根部的骨板厚度,观察骨量变化的规律,并通过回归分析模型评估唇腭侧骨板厚度的预测因素。结果 术后6个月,种植体颈部、中部和根部唇侧骨厚度分别为2.35、2.29和3.28 mm,腭侧分别为0.00、2.40和6.05 mm;颈部骨吸收率最高,唇侧和腭侧分别为32.87%和62.20%;回归分析模型显示,种植体颈部唇侧骨厚度的影响因素为种植体颈部唇侧初始骨厚度、横断面上种植体中心与两邻牙中心连线夹角、种植体直径和愈合方式(P<0.05),而种植体腭侧初始骨厚度为种植体腭侧骨厚度的唯一预测因素(P<0.05)。结论 单颗上颌中切牙即刻种植临床效果良好,种植体周新生骨厚度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在制定即刻种植方案时,需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
  • 程怡婷, 满毅, 刘洋, 蔡和, 程然, 程立, 吴芳龙, 吴红崑, 余钒源, 廖雪阳, 孙一民, 王婧, 杨雪, 朱锦怡, 程兴群, 易祖木, 叶玲, 胡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15-27.
    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口腔保健和诊疗面临巨大挑战。老年人牙列、肌肉、关节的增龄性改变使其咀嚼功能、修复需求等均有所下降,且因全身健康状况的不同,个体差异较大。在考虑功能需求、口颌及全身健康的兼容性及卫生经济学等因素后,笔者认为,老年人的口腔修复不应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缺失牙逐一替换方案,而应寻求更加个性化和更适合老年人的修复方案。“功能性牙缺失”这一全新概念,更新了老年人口颌修复的最低标准,引入了适老性口颌功能修复理念。本文基于“功能性牙缺失”概念,阐述了牙体牙列、牙周黏膜、肌肉、关节、全身健康及其他相关诊疗策略,提出了“适老性口颌软硬组织一体化修复”的全新理念:关注口颌系统与全身健康之间的联系,完善“可及功能判定”;兼顾患者个人需求,综合评估口颌系统客观情况,优化“适宜功能评估”;利用人工智能等辅助技术与设备,为老年人精准实施适配性的功能修复方案,实现“诊疗计划制定”;通过随访、宣教、预防保健等措施,加强“健康管理及维护”,以期有效提高老年人群生活质量,并最终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
  • 褚天昊, 张雪颖, 王浩丞, 马浩杰, 刘媛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114-125.
    目的 通过测量单、双侧磨牙正锁(牙合)患者的双侧颞下颌关节的形态及位置并模拟咬合时下颌骨受力变形情况,旨在为单、双侧磨牙正锁(牙合)患者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病的诊断提供依据。方法 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根据纳入标准,选择成人安氏Ⅰ类错患者20例作为对照组,10例单侧磨牙正锁(牙合)患者(单侧组)、10例双侧磨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组)作为实验组。患者拍摄锥形束CT,通过测量关节窝宽度、关节窝高度、关节结节倾斜度、髁突长轴、髁突短轴、髁突水平角及颞下颌关节间隙的大小,比较颞下颌关节形态和位置。利用软件模拟患者咬合情况,进行下颌骨形态三维有限元分析,评估下颌骨的受力变形情况,进一步探讨下颌骨形态受力与患者可能存在的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的关系。结果 比较对照组左侧、单侧组锁(牙合)侧、双侧组左侧颞下颌关节,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且单侧组大于双侧组(P<0.05);髁突短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水平角单、双侧组均大于对照组(P<0.05)。对比对照组右侧、单侧组正常侧、双侧组右侧关节形态和位置,结果显示关节上间隙单、双侧组均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长轴双侧组小于对照组(P<0.05),髁突短轴单侧组正常侧大于双侧组。三维有限元分析:后牙正锁(牙合)患者的髁突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锁(牙合)侧第一磨牙咬合时,X轴与Z轴方向上,变形最大区位于髁突。X轴方向上,髁突变形量锁(牙合)侧大于正常侧,在Z轴方向,正常侧大于锁(牙合)侧。X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在锁(牙合)侧髁突内极横嵴前后,而局部变形最小值点在正常侧髁突内极中1/3前斜面处;Z轴方向局部变形最大值点位于正常侧髁突外极及外极下方;对不同咬合情况进行模拟发现,髁突X轴变形值在正常侧磨牙咬合、Y轴变形值在正常侧前磨牙咬合以及Z轴变形值在正中咬合最大,髁突变形值在锁(牙合)时并不最为显著。结论 单、双侧磨牙正锁(牙合)髁突形态短小,双侧组相对单侧组存在更加短小的髁突形态。磨牙正锁(牙合)患者的髁突是不良咬合变形集中区域,其变形最大点位分布于髁突内外极横嵴附近。不良咬合情况对髁突变形值有影响,但不能说明二者之间是否有明确因果关系。
  • 邱思齐, 李玥晗, 刘法昱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566-571.
    口腔癌在全球范围内发病率较高,是影响口腔与全身的重要公共健康问题。不同专业学科对于口腔癌的治疗手段不一,并且医生个人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临床工作指南能够使不同专业的医生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一个对于患者最适合的、一致化的治疗方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制定的NCCN肿瘤学临床实践指南已经成为全球肿瘤临床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指南。本文就2024年第3版的《NCCN头颈癌指南》,结合具体病例,探讨不同分期口腔癌规范化治疗方案的选择。
  • 毕瑞野, 祝颂松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551-557.
    颞下颌关节在人体口颌系统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损伤破坏可造成口颌功能障碍与继发颌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是关节严重破坏的主要治疗方式之一,并具有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我国日益受到重视与关注,但因多种原因未获得普及与推广。本文通过总结国内外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经验,对人工关节置换的治疗原则、治疗流程与技术要点进行系统阐述,旨在促进人工颞下颌关节置换在临床上的应用与推广。
  • 高娜, 田美, 孙亚威, 王丹妮, 孙国文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629-635.
    目的 探讨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Ⅱ期下颌骨药物相关性颌骨坏死(MRONJ)治疗中的效果。方法 纳入2020年6月—2023年6月期间21例行手术治疗的Ⅱ期下颌骨MRONJ患者,回顾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原发疾病、药物名称及给药方式、术前是否停药和预后)。其中男性14例,女性7例,发病时平均年龄为(68.33±10.74)岁。根据美国口腔颌面外科医师协会的指南对患者进行分期,纳入患者为Ⅱ期下颌骨MRONJ,治疗方式为颌骨部分切除术联合骨管技术,术中软组织无张力严密缝合。术后定期随访,并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学检查等评价手术疗效。采用简版SF-12量表对所有患者进行术前和术后生活质量评价。结果 本组患者共21例,术后随访8~38个月,17例患者黏膜愈合良好(80.95%),临床伴随症状消失,无新的死骨形成。患者术后生活质量评分[(83.62±5.90)分]显著高于术前[(63.67±4.70)分](P<0.05)。结论 手术联合骨管技术在较为难治的Ⅱ期MRONJ患者中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成功率高。
  • 王康喆, 李玉明, 夏春潮, 石冰, 李承浩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636-643.
    目的 对不同程度单侧唇裂患者的磁共振成像(MRI)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分析动静态下多组鼻唇部肌肉解剖形态及变化规律。方法 纳入1例正常人及4例成年单侧唇裂患者,分别在静态(上下唇自然闭合)和动态(嘟嘴、咧嘴)下行MRI检查,使用3D Slicer软件对影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绘制鼻唇肌肉的解剖形态。测量3种动作下裂隙侧和非裂隙侧提上唇肌、颧小肌、颧大肌的交界点(肌肉汇入口轮匝肌的位置)到正中矢状面、肌肉起始点到交界点、动静态交界点之间的距离及动静态交界点连线与水平面的角度,并做比值计算。结果 动静态下4例单侧唇裂患者的肌肉交界点到正中矢状面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距离比值均大于1,而肌肉起始点到交界点的该项距离比值均小于1。静态下同名肌肉的这两项距离比值均随唇裂程度加重呈梯度增加,且静态下同一患者中颧小肌的这两项距离比值更突出。3组肌肉从静态到动态的交界点连线与水平面所成角度,裂隙侧与非裂隙侧的比值均大于1。结论 单侧唇裂患者两侧肌肉插入口轮匝肌的位点对称性、直线距离均与肌肉类型、唇裂类型相关;裂隙侧肌肉收缩角度大于非裂隙侧。
  • 袁莉红, 陈晨, 马语笛, 梁睿贞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572-580.
    目的 探索不同相对分子质量聚乳酸-聚乙醇酸共聚物(PLGA)微囊包封骨形态发生蛋白2 (BMP-2)对成骨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用双通道微量注射泵制备包封BMP-2的2种相对分子质量(12 000和30 000)的PLGA微囊。用光学显微镜及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微囊形态结构;磷酸盐缓冲溶液浸泡法表征微囊缓释性能;细胞Calcein-AM/PI染色及CCK-8法检测微囊细胞相容性;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包封BMP-2的微囊作用48 h对MC3T3-E1细胞的趋化作用;碱性磷酸酶活力测定、茜素红染色法检测微囊作用MC3T3-E1细胞后对细胞骨形成能力的影响。结果 2种相对分子质量的微囊均表面光滑,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的趋化作用最佳。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缓释时间长,且初始爆发量减少了约25%。成骨诱导14、21 d后,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形成的钙沉积结节较相对分子质量12 000的微囊多。结论 本研究通过调控PLGA的相对分子质量控制BMP-2的释放,发现相对分子质量30 000的微囊能够更好地诱导MC3T3-E1细胞的长期骨形成能力。
  • 刘一秀, 汤喜, 吴剑, 周莲, 吴双江, 瞿杨, 吴小月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795-803.
    目的 构建混合现实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的系统,评估其在股前外穿支皮瓣手术中定位血管的效果,为临床实践提供新的思路。方法 选取20例行股前外穿支皮瓣修复的患者,在下肢黏贴定位装置后行CT血管造影(CTA)扫描,将所得二维数据制成定位装置与血管等的三维模型,并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穿支血管三维可视化。在HoloLens 2中开发人工算法,术中使用人工智能算法自动匹配定位装置与其三维模型以实现穿支血管与其三维模型的重叠。记录制取皮瓣区域内定位的穿支血管数量及术中探查的实际数量,以此计算基于CTA数据重建的血管识别正确率;测量系统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血管穿出点之间的距离,计算误差值;记录系统辅助下制取股前外穿支皮瓣的手术时间,并与常规方法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分析。探讨该系统的临床实用性。结果 CTA数据重建的穿支血管30个,手术中探查发现实际存在32个,识别正确率为93.75%;系统定位的穿支血管穿出点与实际穿出点的平均距离为(1.65±0.52) mm,系统定位下制取皮瓣的平均手术时间为(43.45±4.6) min,常规方法制取皮瓣的手术时间为(57.6±7.9) min。所有穿支皮瓣均成活,1例皮瓣术后7 d出现感染,1例皮瓣局部坏死,经对症治疗后延迟愈合。结论 本研究搭建的系统可以通过混合现实技术实现穿支血管三维可视化,利用人工智能算法提高穿支血管定位精度,在穿支皮瓣制取手术中具有应用潜力。
  • 赵双元, 李成焱, 张壮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787-794.
    目的 探讨混合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中的应用价值,开展体外模型混合现实动态追踪技术基础研究。方法 通过采集患者术前增强CT数据,重建三维数字化模型,结合3D打印技术,在体外模型上对病变动态追踪,然后对比不同配准方式的效率。结果 通过术前增强CT数据的三维重建及多解剖模型组合获得了三维可视化的头颈部模型,并完成体外动态追踪,其中面部标志识别法追踪过程中,半侧位动态追踪平均时间(T45°)为3.67帧,侧位动态追踪平均时间(T90°)为10.67帧,全程动态追踪平均时间(T总)为12秒28帧(30帧/秒);QR码识别法追踪过程中,T45°为1.67帧,T90°为2.33帧,T总为11秒13帧(30帧/秒)。结论 MR技术与3D打印技术相结合可实现体外模型病变动态追踪,为临床运用MR技术实施精准个性化手术方案打下基础。
  • 靳能皓, 乔波, 朱亮, 孟凡皓, 林权泉, 李粮博, 邢乐君, 赵睿, 张海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804-809.
    目的 探讨口内扫描与锥形束CT (CBCT)术前配准在口腔种植机器人辅助种植牙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23年11月—2024年5月机器人辅助种植的牙列缺损病例资料40例,手术前将佩戴定位标志物的口内扫描数据与CBCT数据分别与初始CBCT图像自动配准融合并计算配准误差,术中计算定位标志物注册平均误差并对术后的植入精度进行分析。结果 40例牙列缺损患者佩戴定位标志物的口内扫描数据和CBCT数据分别与初始CBCT影像均成功配准融合,配准误差值分别为(0.157±0.026) mm和(0.154±0.033) mm,统计学分析表明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定位标志物注册误差值为(0.037 3±0.003 6) mm。共完成55枚种植体植入,植入点、根尖点的总误差分别为(0.78±0.41)、(0.89±0.28) mm,横向误差分别为(0.44±0.36)、(0.58±0.25) mm,深度误差分别为(0.51±0.32)、(0.54±0.36) mm;植入角度误差为1.24°±0.67°。结论基于口内扫描与CBCT配准融合技术能够满足口腔种植机器人术前配准的精度需求,增加了机器人辅助种植牙手术术前配准方式的选择并减少了患者多次辐射暴露。
  • 邓舒曼, 牛姗姗, 高奇, 张莉, 陈志晓, 刘梦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652-659.
    目的 探讨金属预成冠(PMC)与全瓷预成冠(ZC)在儿童乳磨牙龋损中的修复疗效以及对牙周健康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本研究采用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0月—2021年12月于深圳市儿童医院口腔科就诊的3~8岁患儿,下颌第一乳磨牙因龋损行牙髓切断术后进行PMC、ZC修复,共192例,包括PMC组96例(96颗龋齿),ZC组96例(96颗龋齿),分别于治疗后3个月、1年和2年进行临床检查,观察PMC组和ZC组的临床修复效果以及牙周状况,记录修复体是否完整、牙龈指数(GI)、探诊出血指数(BI)、菌斑指数(PLI)和世界牙科联盟(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价指标。结果 PMC组与ZC组在修复后3个月、1年、2年的牙周健康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修复3个月、1年、2年后,PMC组GI、BI、PLI高于Z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2组修复后,GI、BI、PL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患儿在PM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ZC修复后的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中,女童评分高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PM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呈负相关,存在显著相关性(P<0.01),ZC组年龄与GI、BI、PLI、FDI修复体各项性能评分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MC与ZC可为乳磨牙龋损患儿提供较理想的修复手段。两种预成冠修复后的牙周健康状况趋于稳定,乳牙ZC组牙周健康状况优于PMC。患儿的年龄越大,PMC组牙周状况越好。
  • 冯博, 李凤翔, 杜启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5): 644-651.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资料,以确定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的相关性。记录病理性黏膜增厚的病例数,并根据SM增厚的程度与类型进行分类。评估SM增厚与PAL的直径,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及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上颌后牙区,当患者出现PAL时,SM增厚的检出率高于无PAL,并且PAL与SM增厚之间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CT根尖周指数(CBCT-PAI) 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程度不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而PAL直径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与SM增厚类型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密切相关,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有PAL且进行过根管治疗的患牙常见出现SM息肉型增厚,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不影响SM的发展。
  • 徐英新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63-67.
    目的 探索通过改进传统印模流程为集中数字化印模流程以提高临床效率的效果。方法 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口腔医学中心修复科对制取印模的临床流程进行了改进,即将由医生用印模材料为患者制取印模改进为一位技师为全科所有患者集中制取数字化印模。统计临床流程改进前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印模制取所需的医生椅旁时间、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所需的时间、患者的舒适度、修复体的邻接关系、咬合接触关系及戴牙所需的时间。评价集中数字化印模是否会降低修复体的质量及增加戴牙时长。结果 医生椅旁为患者制取传统印模的平均时长为(9.98±1.41) min,集中数字化印模制取平均时长为(5.98±1.49) min,印模制取时间更短(P<0.05);相较传统印模,集中数字化印模让患者感觉更舒适(P<0.05);集中数字化印模修复体的邻接关系更合适(P<0.05),但2组间咬合关系和戴牙所需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单颗后牙二氧化锆全冠修复的患者,通过集中数字化印模可以提高临床效率。同时印模制取的时间更短,患者感觉更舒适,也保证了修复体的质量。
  • 李亚楠, 石冰, 李精韬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755-763.
    目的 断蒂是治疗咽后壁瓣咽成形术后通气障碍的主要手段,但目前对其治疗效果及预后相关因素的讨论有限。本研究旨在探讨断蒂治疗改善咽成形术后通气障碍和低鼻音的有效性,并分析影响术后并发症出现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本单位咽后壁瓣咽成形术后通气障碍采取断蒂治疗的腭裂患者,使用鼻通气阻塞症状评估量表、语音评估表、鼻咽纤维镜和头颅侧位片对患者术前术后的通气、语音及相关因素进行评估。使用鼻咽纤维镜观察患者通气孔阻塞情况、腭咽闭合功能、咽侧壁动度,使用头颅侧位片评估患者上下颌骨关系及腺样体大小。建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s回归模型筛选影响术后出现持续性通气障碍和高鼻音的预后因素。结果研究共纳入63名患者。断蒂治疗术后56名患者(88.9%)通气障碍严重程度有效降低,但其中20名患者(31.7%)仍在术后表现出中重度以上通气障碍,手术年龄(P=0.023)和腺样体肥大(P=0.003)与术后持续性通气障碍显著相关。39名术前低鼻音患者均在术后得到有效改善,11名患者(17.5%)在断蒂术后出现轻度高鼻音,单侧通气孔堵塞(P=0.004)和BMI (P=0.027)可能是术后出现高鼻音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断蒂是改善咽后壁瓣咽成形术后通气障碍和低鼻音的有效手段,但部分患者断蒂后可能仍存在持续性通气障碍及出现高鼻音。手术年龄和腺样体肥大是断蒂术后持续性通气障碍的预后相关因素,单/双侧通气孔阻塞和BMI是断蒂术后出现高鼻音的相关因素。
  • 于汶源, 赵鹏, 邵禹, 徐勇, 徐进, 谢磊, 于承浩, 何秋萍, 陈正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723-734.
    目的 探讨沉默Ras同源物家族成员C (RhoC)对唾液腺腺样囊性癌(SACC)增殖、凋亡、侵袭、迁移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 选择2019年1月1日—2024年3月1日于青岛市市立医院手术切除的SACC病灶和正常唾液腺组织各27例,通过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RhoC的表达水平。针对RhoC基因序列设计3条小干扰RNA (siRNA),转染至SACC-LM和SACC-83细胞系中并评估转染效率。通过Western blot比较RhoC、Rho相关卷曲螺旋蛋白激酶1 (ROCK1)、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p38MAPK (p-p38MAPK)、扭曲家族bHLH转录因子1 (TWIST1)、E-钙黏蛋白(Ecadherin)、 N-钙黏蛋白(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的蛋白表达水平。CCK-8实验、流式细胞术、Transwell侵袭实验、伤口愈合实验分别检测各组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差异。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RhoC可能的上游微小RNA (miRNA)及其在SACC中的表达情况,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二者的结合位点。结果RhoC在SACC中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沉默RhoC后,实验组ROCK1、p-p38MAPK、TWIST1、N-cadherin、Vimentin的表达显著下降,E-cadherin的表达显著上升(P<0.05);p38MAPK的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增殖、侵袭和迁移能力显著下降,凋亡率显著上升(P<0.05)。miR-138-5p在SACC中低表达,miR-138-5p micmic可以显著下调转染RhoC野生型质粒后293T细胞的荧光素酶活性(P<0.05)。结论RhoC在SACC中高表达,沉默RhoC可能靶向下游ROCK1/p38MAPK/TWIST1信号通路从而抑制SACC的增殖、侵袭、迁移和EMT,同时促进其凋亡。miR-138-5p在SACC中低表达,是RhoC潜在的上游基因,二者可能存在结合位点。
  • 许洁芸, 赵原, 刘浩州, 尹靖元, 陈泽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4, 42(06): 706-715.
    生物源性钙磷灰石(BHA)因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骨传导性,广泛应用于临床骨缺损的治疗中。基于临床应用中的骨缺损区适配原则,BHA具有尺寸多元性设计,然而不同尺寸对应着不同的骨仿生层级,随着尺寸变化,其具备的骨仿生层级随之演变,并通过骨凝血免疫调控影响骨修复再生进程,导致植骨结局不稳定。本文对BHA的尺寸效应进行回顾,通过分析天然骨多级结构,提出BHA尺寸引发骨仿生层级演变,仿生层级介导凝血免疫效应,并基于骨仿生层级及其骨凝血免疫效应,提出对不同尺寸BHA材料生物学效应的新认识及其生物学原理,为不同尺寸BHA材料的基础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 史芮雯, 杨虎, 刘月, 史一林, 张圣锛, 刘煜, 宋丰, 兰晶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76-83.
    目的 探讨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水平型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行单颗上颌前牙种植同期植骨的25例患者的25颗种植体为研究对象,据植骨术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试验组(L形技术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1例)、对照组(传统引导性骨再生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14例)。对2组患者术后的早期不适、创口愈合、种植体周骨量、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影像灰度值、种植体稳定性等进行对比。结果 2组术后早期不适、创口愈合及术后6个月的种植体稳定性、影像灰度值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垂直向种植体周骨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试验组的水平向种植体周硬组织吸收量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形技术联合浓缩生长因子应用于上颌前牙区种植同期垂直向骨增量效果更优,且在种植体稳定性、早期不适及创口愈合方面均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 贾思璇, 张思荻, 尤玥, 孙嘉琳, 段世均, 石冰, 贾仲林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28-36.
    目的 探究叉头盒E1 (FOXE1)基因所在单倍型区域hg19 chr9:100560865-100660865附近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位点与中国西部汉族人群非综合征型唇腭裂(NSCL/P)发生的相关性。方法 第一阶段纳入159名NSCL/P患者,采用目标区域捕获测序的方法,拟筛查FOXE1基因所在单倍型区域附近与NSCL/P发生相关的SNPs位点。第二阶段,选择21个常见SNPs位点,在1 000名非综合征型单纯唇裂(NSCLO)患者,1 000名非综合征型单纯腭裂(NSCPO)患者和1 000名正常对照样本中进行验证。使用PLINK软件对研究人群进行哈迪-温伯格平衡(HWE)分析,对常见变异进行关联分析,对罕见变异进行基因负荷分析并使用Mutation Taster等软件对非同义突变的SNPs进行功能预测。结果 第一阶段,共筛选出126个变异位点,包括76个SNPs变异位点和50个插入/缺失。纳入的所有SNPs在研究人群中遵循HWE。对筛选出的罕见变异进行功能有害性预测和基因负荷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对常见变异的关联分析表明,FOXE1基因的rs13292899位点与NSCL/P发生显著相关(P=1.85E-27),并且该位点与NSCLO (P=6.41E-23)、NSCLP (P=2.36E-15)发生也有相关性。随后在验证阶段,发现rs79268293 (P=0.013,P=0.022)、rs10983951 (P=0.009 2,P=0.007 6)、rs117227387 (P=0.0092, P=0.0076)、 rs3758250 (P=0.0092, P=0.0076)和rs116899397 (P=0.0092, P=0.007 6),这5个SNPs位点与NSCLO和NSCPO均有显著关联性;另外,rs13292899 (P=0.008 5)、rs74606599(P=0.008 3)、 rs143226042 (P=0.008 3)和rs117236550 (P=0.01),这4个SNPs位点与NSCLO发生相关;rs12343182 (P=0.0087)、 rs10119760 (P=0.012)、 rs10113907 (P=0.012)和rs13299924 (P=0.012),这4个SNPs位点与NSCPO发生相关。结论 本研究在FOXE1基因上发现了一个新的易感SNPs位点rs13292899与NSCL/P及NSCLO发生密切相关,以及其他13个SNPs位点与NSCLO或NSCPO发生相关。
  • 邱芬芳, 孟姗, 崇阳阳, 宋晓丽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2025, 43(01): 92-97.
    目的 应用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技术研究乳牙融合牙的特点及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方法 收集2023年1月—2024年7月苏州口腔医院影像数据库中3~6岁乳牙列期儿童的全口牙位曲面体层片,共纳入14 404张,观察记录乳牙融合牙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其继承恒牙的表现类型。应用SPSS 24.0统计软件分析所得的数据。结果 乳牙融合牙的发生率为3.06%(441/14 404),好发牙位从高到低的顺序为:下颌乳侧切牙和乳尖牙融合(58.18%)>下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30.91%)>上颌乳中切牙和侧切牙融合(8.89%)>乳切牙和多生牙融合(2.02%)。乳牙融合牙发生于男孩226例,女孩215例,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发生1对乳牙融合牙有387例,2对乳牙融合牙有54例。乳牙融合牙发生于右侧有287对,左侧有208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下颌乳牙融合牙有443对,上颌有54对,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发生单侧乳牙融合牙有387例,双侧有54例,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乳牙融合牙其继承恒牙有3种表现类型:1)继承恒牙缺失占49.49%(245/495);2)继承恒牙不缺失占46.67%(231/495);3)继承恒牙融合牙占3.84%(19/495)。结论 乳牙融合牙发生率为3.06%,好发于下前牙区,无性别差异,融合牙1对多发,右侧多于左侧,下颌多于上颌,单侧多于双侧,乳牙融合牙对继承恒牙有一定影响,儿童口腔医生应重视并密切追踪观察恒牙列是否存在异常,早期发现预防乳牙融合牙产生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