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3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4-30
  

  • 全选
    |
  • 程雷, 黎秋祺, 张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过敏原免疫治疗(AIT)是针对常见过敏原(如尘螨、花粉等)致敏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疾病的对因疗法,通过至少3年反复皮下注射(SCIT)或舌下含服(SLIT)过敏原提取物,使机体达到对致敏原的特异性耐受,从而改善过敏相关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并在停止治疗后多年仍能维持长期疗效。数十年的临床试验和研究证明AIT具有独特的诱导耐受机制,是目前唯一可能改变变态反应疾病自然进程的治疗手段。因此,进一步推广和加强其临床应用势在必行。
  • 曾婉婷, 李艮平, 蒋建国, 刘书南, 杨盈琳, 陈悦, 张汇征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9-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系统评价淋巴结内特异性免疫治疗(ILIT)草花粉诱导的变应性鼻炎(AR)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CNKI、VIP等电子数据库,纳入诊断为草花粉诱导的AR患者,并接受淋巴结内免疫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主要结局包括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视觉模拟量表。次要结局包括不良事件、生活质量、血清特异性IgE、血清特异性IgG4、皮肤点刺试验和鼻腔激发试验,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9项研究269名受试者,所有研究都包括草花粉过敏原,其中5项研究还包括草和/或桦树花粉过敏原。除1项研究注射间隔时间为2周外,其余均为4周。与安慰剂对照组相比,ILIT组显著改善视觉模拟量表(P<0.05),而症状评分、药物评分、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杜松鼻结膜炎生活质量问卷均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其中症状和药物综合评分表现出中度异质性(I2=60%)。每4周注射1次过敏原是改善症状和药物联合评分的最佳间隔时间,而加强注射或增加剂量是否能改善临床效果尚无定论。结论 Meta分析显示,ILIT总体上是安全的,但增加注射剂量可能出现严重并发症,应谨慎。ILIT对草花粉诱导的AR视觉模拟量表有显著改善,仍需要更大规模和更长期的试验来标准化治疗方案。ILIT可能在未来的AR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 古庆家, 官佐, 石明佳, 马悦展, 张婷, 杨骋, 樊建刚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9-2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以变应性鼻炎患者的鼻腔分泌物为研究对象,为临床诊断和药物靶点找到新的思路。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和正常人的鼻腔分泌物,分别采用ELISA法检测样品中白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13(IL-13)和骨膜蛋白(POSTN),同时采集样品时采用鼻部症状总评分(TNSS)评价方法评价试验组患者,得出指标量,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试验组患者鼻腔分泌物中IL-4、IL-13以及POSTN的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P<0.05),试验组中IL-4、IL-13与POSTN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POSTN与患者发病程度具有显著的相关性(R>0.5)。结论 POSTN似乎在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IL-4和IL-13在诱发变应性鼻炎时可能会合成POSTN,且与患者的症状密切相关。检测患者鼻腔分泌物POSTN含量,可协助诊断和判定变应性鼻炎的病情程度。
  • 任润媛, 雷刚, 赵颜俐, 陈梦兰, 刘学良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25-3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肠道菌群改变与儿童变应性鼻炎(AR)的相关性。方法 纳入2021年10月—2022年6月确诊为AR的患儿38例,男21例,女17例,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5岁;另纳入正常儿童38例作为健康儿童组,男23例,女15例,年龄5~7岁,平均年龄5.80岁。分别收集两组粪便进行高通量测序,并对两组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AR患儿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Chao1、Observed species、Shannon、Simpson、Faith’s pd、Pielou_e指数较健康儿童明显降低。两组Beta多样性存在差异。两组在门水平放线菌门、拟杆菌门等,属水平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存在差异。体重(P=0.024)、被动吸烟(P=0.006)、变应性家族史(P<0.001)、家庭居住地(P=0.017)、有无湿疹(P=0.011)、新生儿期是否使用抗生素(P<0.001)、是否母乳喂养>3个月(P=0.003)、是否为剖腹产(P=0.043)均有可能作为AR发病的影响因素。结论 AR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与健康儿童相比发生了变化,肠道菌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稳定性降低,多种特定菌种丰度显著改变。肠道菌群失衡可能是促进儿童AR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
  • 罗元博, 江晨艳, 史方泽, 孙与幸, 陈斌, 阎小军, 易彬, 石润杰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3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基于CT的3D建模方法探讨下鼻甲缺失患者行下鼻道填充术(IMAP)手术前后鼻腔容积相关物理量的变化。方法 回顾性收集20例伴有特殊症状的下鼻甲继发性缺失(SITL)患者的空鼻症6项量表(ENS6Q)评分及CT影像,通过3D建模的方式估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计算其鼻腔下部容积比,与ENS6Q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通过SITL患者手术前后的CT影像计算鼻腔容积及鼻腔黏膜表面积,并进行对比分析,将接受IMAP患者术前估算鼻腔下部容积减去术中填充物体积计算推测鼻腔下部容积及容积比,并与20例无鼻窦疾病的对照组进行对比,据此尝试对术中填充物的体积给出建议。结果 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在IMAP术后的ENS6Q总分显著下降,且均低于11分(P=0.003),但仍显著高于对照组。在容积方面,IMAP显著降低了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容积比(P=0.021),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在黏膜表面积方面,IMAP术后的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估算鼻腔下部分黏膜表面积显著降低(P=0.021),但其黏膜表面积大小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差异,且该差异与术前差异相仿。估算的鼻腔下部容积比与实际术后的鼻腔下部容积比存在一定相关性。结论 (1)SITL且伴有特殊症状患者的鼻腔容积与其ENS6Q评分有显著相关性;(2)IMAP对鼻腔的作用不仅仅在于缩窄容积,更在于重新恢复了鼻腔黏膜的功能;(3)应用下鼻甲部分鼻腔容积的容积比来估算术后鼻腔的情况或许可以进一步改进IMAP手术。
  • 张薇, 葛文彤, 唐力行, 杨小健, 韩阳, 肖潇, 陈晓旭, 王蓬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40-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后鼻孔闭锁术中黏膜瓣制作联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治疗儿童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的远期临床疗效、安全性、以及对患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2018年1月—2021年2月诊治的28例确诊为先天性后鼻孔闭锁的患儿。所有患儿均采用鼻内镜下黏膜瓣技术结合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系统,支架系统的指示线固定于外鼻至自行脱落。术后定期随访。记录指示线脱落时间,支架完全吸收时间,鼻塞改善情况,电子鼻咽镜了解术后鼻腔结构有无发育异常、后鼻孔成形情况、再狭窄率及并发症情况,并根据国家卫健委发布的《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WS/T423—2022评估患儿生长发育的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出院后1周电话问诊,鼻塞症状均已消失。支架系统的指示线脱落时间为(30.55±4.75)d。所有患儿均完成随访2~5年,随访1年内时,所有患儿均未发现与支架置入相关的并发症报道;术后随访1年以上,所有患儿复查内镜示后鼻孔成型效果稳定,未显示再狭窄。除3例综合征患儿身高、体重较同龄患儿较差,其余患儿术后2年生长发育曲线、身高体重均在正常同龄儿区间内,未发现鼻腔局部应用激素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影响。结论 黏膜瓣的制作、骨性后鼻孔的扩大是儿童后鼻孔闭锁手术远期疗效保障的关键,术后全降解鼻窦药物支架的应用是避免短期局部并发症的关键,设置支架系统指示线是安全的辅助方式,临床观察未发现支架系统在鼻腔局部持续释放的小剂量激素对患儿生长发育产生远期影响。
  • 刘雪峰, 杨智玲, 何佳怡, 何健, 马世融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46-4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相关性血管炎(antineutrophil cytoplasmic antibody associated vasculitis,AAV)在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临床少见,其临床常表现为鼻出血、鼻溃疡、鼻息肉、鼻窦炎等,尤其病变早期局限时常被误诊。但是AAV的早发现,早治疗对其诊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报道1例早期以难治性鼻窦炎症状为主的AAV诊疗过程,以其对临床起到借鉴作用。1临床资料患者,男,53岁,因鼻塞、流脓涕伴反复发热3d于2022年6月7日就诊于我院。
  • 郭硕, 陆兆屹, 崔昕燕, 许万云, 殷敏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50-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鼻腔鼻窦球周皮细胞瘤(sinonasal glomangiopericytoma,GPC)是一类起源于血管内皮细胞与基膜之间的周细胞的边缘性低度恶性肿瘤,表现为血管周围肌样分化[1]。该肿瘤较为罕见,在鼻腔鼻窦肿瘤中占比不到0.5%[2]。且因其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易造成误诊漏诊,需病理检查确诊。现报道GPC1例,并结合相关文献资料,进一步阐述其临床特点,为该病的诊治提供参考。1临床资料患者,男,57岁,因间断性左侧鼻腔出血3个月于2023年10月25日至我院门诊就诊。
  •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53-5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
  • 李欣, 吕芸, 张玥钰, 彭珍, 逯英杰, 何健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54-5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变应性鼻炎(AR)是由于辅助性T细胞2(Th2)淋巴细胞过度活化而引起的一种鼻腔黏膜非感染性炎症型的疾病,是耳鼻咽喉科最常见的慢性难治性疾病。由于近年来患病率明显上升,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关注AR。维生素E在临床实践中被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不同的疾病,有基础科学研究发现维生素E与AR有着重要的联系,它可以减少免疫变态反应的发生。本文通过对维生素E的代谢、作用机制及其与AR之间的关系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维生素E在AR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
  • 傅文婷, 燕浩艺, 鲍祥源, 郭梦琪, 于亮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60-6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儿童鼻窦炎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科炎性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儿童鼻窦炎具有独特性,儿童鼻窦在出生后继续发育,并在不同年龄和阶段完成成熟和气化,这使得儿童鼻窦炎的感染与患者的年龄有关。儿童慢性鼻窦炎是比较常见的疾病,有时症状不明显,故诊断需要借助影像学检查。儿童发生鼻窦炎如果得不到及时的诊治,可能会引起眼眶及颅内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带来不可逆转的失明、复视等严重后果。如果疾病得到及早发现和诊治,一般预后良好。儿童鼻窦炎并发症的诊断,除了临床症状及实验检查外,常结合影像学的检查加以明确,主要是CT和MRI检查;CT能提供较高的骨骼分辨率,是确诊眼眶并发症时的首选技术;MRI具有更好的软组织分辨率,对于精细部位成像效果好。影像学检查对于诊断儿童鼻窦炎,特别是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因此,本文重点对常见类型儿童鼻窦炎及其并发症的CT和MRI等影像学方面的研究展开综述。
  • 宋楠, 余庆雄, 张天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65-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整形外科技术的不断发展,功能性鼻整形外科因其需要同时改善患者鼻部的外观及功能而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旨在梳理近年来功能性鼻整形领域的解剖学进展,对鼻部与功能相关的重要结构的解剖学研究进行回顾,为功能性鼻整形临床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 郭翠翠, 王现蕾, 夏寅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72-7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分析听神经瘤患者听力学特征,为筛查听神经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2022年4月诊治的397例单侧听神经瘤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纯音测听、声导抗测试、言语识别率(SDS)、畸变产物耳声发射(DPOAE)、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和颅脑增强MRI。结果 以典型症状就诊者312例,非典型症状就诊者85例。以突发性聋就诊者25例;患耳听力正常者54例,包含大型甚至特大型肿瘤,99例全聋者亦包含内听道和中型肿瘤。5例全聋者言语识别能力未完全消失。DPOAE一致型245例,耳蜗型72例,蜗后型79例。ABR阳性率98.0%(389/397),8例ABR波形正常者中3例为双侧非对称听力损失。结论 非典型症状就诊者占比21.4%,以突发性聋就诊、听力正常或ABR正常者不能排除听神经瘤;DPOAE和ABR可作为筛查听神经瘤的重要检查方法。
  • 陈红, 张小莉, 沈晓辉, 钱晓云, 高下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77-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声刺激联合认知行为治疗(CBT)对慢性耳鸣的临床疗效。方法 本研究将49例慢性耳鸣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25例)和对照组(24例),所有患者均行声音刺激1个月。干预组患者同时接受持续1个月的个体化的CBT,对照组患者不接受个体化CBT。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后30 d均需填写问卷,包括耳鸣残疾评估量表(THI)、焦虑自评量表(SAS)及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结果 两组患者均完成临床试验。治疗1个月后观察,对照组患者THI、SAS、PSQI的平均值分别下降15.58、15.46、4.96,干预组患者THI、SAS、PSQI的平均值分别下降40.52、41.76、7.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干预组患者THI、SAS、PSQI的得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声音刺激和CBT可以预测治疗效果,声音刺激联合CBT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独的声音刺激。性别、年龄和听力障碍是耳鸣最相关的危险因素。
  • 宰雄跃, 孔瑶, 李昌增, 夏云琪, 郑光拓, 李璟, 汤勇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85-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肾小球滤过率(GFR)与突发性聋的相关性,并分析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1月—2022年10月收治且临床资料完整的突发性聋261例,比较不同临床特征的突发性聋患者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水平;分析突发性聋预后的影响因素并绘制ROC曲线评价预测效能。结果 (1)突发性聋患者的听力值(dB)与eGFR水平呈负相关(P=0.02);(2)eGFR水平在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听力损失类型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eGFR水平和听力损失类型是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4)eGFR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04(95%CI:0.642~0.766),预测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当约登指数为0.360时,最佳决策阈值为103.50 mL·min-1·1.73 m-2。结论 (1)eGFR水平与突发性聋患者的性别、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及听力损失类型有关。(2)eGFR水平和听力损失类型是突发性聋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
  • 王靖淞, 余灿, 张西, 邓启成, 谢卓良, 赵锐, 温蓓, 刘海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90-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角蛋白4(KRT4)过表达对喉癌细胞活力、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能力的影响。方法 构建KRT4过表达质粒,转染TU177喉癌细胞。实验共分3组:CON组(空白对照组,未转染),Oe-NC组(阴性对照组,转染对照质粒空载体),Oe-KRT4组(目的基因实验组,转染KRT4过表达质粒)。通过RT-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验证转染效率,通过CCK-8法、平板克隆实验、细胞划痕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和流式细胞术检测KRT4过表达对喉癌细胞活力、增殖、迁移、侵袭和凋亡能力的影响。结果 RT-qPCR法及Western blot法结果提示Oe-KRT4组KRT4 mRNA和KRT4蛋白表达水平较CON组与Oe-NC组显著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CCK-8法结果提示Oe-KRT4组细胞活力较CON组与Oe-NC组显著减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平板克隆实验结果提示Oe-KRT4组克隆数显著低于CON组与Oe-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细胞划痕实验结果提示Oe-KRT4组迁移率显著低于CON组与Oe-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Transwell小室侵袭实验结果提示Oe-KRT4组细胞穿膜数显著低于CON组与Oe-N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流式细胞术结果提示Oe-KRT4组细胞凋亡率较CON组与Oe-NC组显著增加,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1)。结论 KRT4过表达能显著抑制喉癌细胞的活力、增殖、迁移和侵袭,并促进喉癌细胞的凋亡,因此KRT4有望成为喉癌治疗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戴晓丽, 宾翔, 周永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97-1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通过对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增生导致儿童阻塞性睡眠呼吸障碍(OSDB)需要手术的病例资料分析,探讨儿童OSDB患者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程度的临床特征及相关性。方法 提取前瞻性病例数据库中737例因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增生导致OSDB进行了腺样体和/或扁桃体切除术患儿的临床资料。把性别、年龄、腺样体大小、扁桃体大小等设为观察指标。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 在儿童OSDB患儿中:(1)腺样体增生程度随年龄上升呈下降趋势,扁桃体增生程度则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2)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程度平均得分均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腺样体增生程度高于扁桃体增生程度;这种差异在<6岁年龄段的儿童中尤其显著。(3)腺样体和扁桃体增生程度与性别无关(P均>0.05)。(4)腺样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r=-0.210,P<0.01);扁桃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r=0.175,P<0.01);腺样体增生与扁桃体增生呈负相关(r=-0.119,P=0.001)。结论 在儿童OSDB患者中,腺样体和扁桃体的增生具有不同的趋势和特点;腺样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负相关,扁桃体增生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总体上腺样体的增生程度高于扁桃体,腺样体的增生对儿童OSDB贡献度较扁桃体大。
  • 刘茉, 葛鑫颖, 赵晓畅, 郝青青, 李祖飞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02-1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本研究拟通过提取患者嗓音中的梅尔频率倒谱系数(MFCC)指标,探讨其在声带息肉手术前后嗓音分析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于2018年1月—2019年8月行声带息肉手术且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嗓音评估的患者41例,男31例,女10例;平均年龄(42.9±11.4)岁。另选取无声嘶且无声带病变的正常受试者21例作为基线对照。使用基于Python编程语言的librosa语音处理包进行MFCC特征提取,分别提取每位患者的MFCC均值,MFCC方差与MFCC标准差,使用配对样本t检验比较声带息肉手术前后上述各MFCC特征的差异。结果 声带息肉患者术后MFCC均值1.25±1.01、MFCC方差561.34±154.98及MFCC标准差21.74±4.03比术前MFCC均值6.81±2.05、MFCC方差1 019.66±295.87及MFCC标准差34.37±6.63显著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8.596,P=0.000;t=10.338,P=0.000;t=11.852,P=0.000)。声带息肉组患者术后1个月其MFCC均值、MFCC方差及MFCC标准差与正常受试者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表明绝大部分声带息肉患者术后嗓音得到良好的恢复。结论 本研究首次探索了MFCC在声带息肉手术前后嗓音分析中的价值,MFCC各特征可作为评估声带息肉术后嗓音恢复的指标。
  • 金莹玉, 韩泽利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06-1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探讨阿司匹林耐受不良三联征(AIT)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总结最新诊疗经验。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14例AIT患者的用药特点、临床特点、鼻窦CT、鼻镜、鼻腔鼻窦手术史等结果及治疗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进行相关文献复习。结果 14例患者中1例患者因哮喘急性发作,经术前评估后暂缓手术治疗;13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6个月随访,其中11例未见复发,病情基本得到控制;2例患者鼻部症状复发,1例再次行手术治疗,另1例继续药物综合治疗。结论 AIT因其伴有哮喘及相关药物过敏情况,鼻窦炎症状较重,多为全组鼻窦炎,易复发,远期失嗅,早期临床多误诊。能够早期明确诊断,早期围术期规范用药,早期进行彻底清除病灶,并进行规律术后药物治疗是本病的治疗关键。
  • 智慧宽, 杨屈扬, 马丹丹, 王燕楠, 韩富根, 许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11-11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总结分析儿童咽喉部异物的临床特点,为儿童咽喉部异物的病情评估、取出方法及预后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1年5月—2023年5月185例儿童咽喉部异物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并总结不同年龄、不同类型、不同位置的儿童咽喉部异物取出经验。结果 儿童咽喉部异物中男性患儿多于女性患儿;异物类型依次为鱼刺、木签、禽骨;异物位置多见于双侧扁桃体、会厌谷、舌根;门诊取出异物67例,全麻手术下取出异物118例。结论 对怀疑存在咽喉部异物的儿童,应仔细询问病史,完善相关检查,门诊难以取出的异物,如患儿症状明显尽早全麻下行异物取出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刘保序, 常玲美, 关兵, 孙海勇, 王莹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15-11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眩晕是机体因对空间定位产生障碍而发生的一种运动性错觉或幻觉[1]。以眩晕为主诉的患者在耳鼻咽喉科门诊中约占7%,但眩晕的病因复杂,临床诊治难度大,目前以眩晕为首发症状的小细胞肺癌并不多见,专科医师接诊时往往只注重专科检查而忽视其他异常的检查结果,造成漏诊或误诊,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本文报道了1例因眩晕就诊于耳鼻咽喉科最终确诊为小细胞肺癌的患者,并回顾性分析了诊疗过程。
  • 刘玉娟, 李永团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17-1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黏液表皮样癌通常发生在唾液腺,是唾液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但极少原发于甲状腺[1]。原发性甲状腺黏液表皮样癌(primary mucoepidermoid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gland, TMEC)是一种罕见的甲状腺恶性肿瘤,通常以恶性鳞状细胞和黏液细胞混合为特征[2]。国内暂无相关报道。本文报道1例罕见的高度恶性TMEC,同时结合国外相关文献总结该疾病的临床特点、组织病理学特征、诊疗方法及预后。
  • 曹雨鑫, 张健, 王天生, 初令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20-12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在鼻咽癌高发地区,广泛蝶骨、颞骨岩部破坏的鼻咽和颅底病变,常常首先考虑鼻咽癌的可能性大。而泌乳素瘤作为蝶鞍最常见的功能性垂体神经内分泌肿瘤,占垂体肿瘤的40%以上。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高催乳素血症引起的功能性症状,如溢乳、性欲减退;或因肿瘤占位引起的压迫症状,如:头痛、视野缺损等[1]。肿瘤呈膨胀性生长,可能破坏蝶鞍,被称为“侵袭性垂体瘤”。但鲜有广泛颅底骨质破坏的报道。
  • 李飞扬, 祁雪萍, 程冯丽, 王艳杰, 安云芳, 赵长青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23-12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鼻高反应性疾病是临床上常见的上气道疾病,以变应性鼻炎(AR)及血管运动性鼻炎(VMR)为代表,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的治疗策略仅以改善症状为主,尚不能彻底治愈。近年来研究发现,瞬时受体电位(TRP)家族可能是鼻高反应性疾病治疗的重要靶点。尤其随着对TRP香草酸受体1(TRPV1)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由其主导的神经-免疫调控网络对于鼻高反应性疾病的发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多种药物通过靶向TRPV1,对鼻高反应性疾病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反映出TRPV1诱人的临床转化前景。然而,目前对于TRPV1在鼻高反应性疾病中的研究尚缺乏系统性,因此,本文就TRPV1在鼻高反应性疾病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以期为鼻高反应性疾病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和新的思路。
  • 方杨, 马华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2): 128-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双侧声带麻痹(BVCP)是指双侧支配咽喉部肌肉运动的神经传导通路受损引起的双侧声带运动障碍,占儿童先天性喉部异常疾病的第二位。主要症状为上气道梗阻、喘鸣、声音嘶哑等。其病因包括神经性、医源性、特发性及其他病因。临床可行病因评估、声带运动振动评估、影像学检查、喉肌电图及喉超声等检查评估。缓解呼吸道阻塞为治疗的主要目的,恢复喉的生理功能为治疗的最终目标。治疗方法有无创正压通气、气管切开术、环状软骨裂开术、杓状软骨切除术、声带后端切断术、声带外移固定术、选择性喉神经修复术、肉毒杆菌毒素注射喉内肌及其他新兴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