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养蓝腹鹇雌鸟雄化现象与性激素水平变化关系

张敬, 王伟, 詹同彤, 莫嘉琪, 于杨, 陈绚姣, 胡昕, 朱毅, 由玉岩, 张成林, 陈足金, John Corder, 张恩权

野生动物学报 ›› 2025, Vol. 46 ›› Issue (01) : 127-134.

圈养蓝腹鹇雌鸟雄化现象与性激素水平变化关系

  • 张敬, 王伟, 詹同彤, 莫嘉琪, 于杨, 陈绚姣, 胡昕, 朱毅, 由玉岩, 张成林, 陈足金, John Corder, 张恩权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雉类在圈养过程中部分雌性个体会出现雄化现象(羽毛颜色趋于雄性特征),为了解这种现象与性激素变化之间的关系,建立准确鉴别雄化个体的方法,以圈养蓝腹鹇(Lophura swinhoii)为对象,针对雌鸟雄化现象与粪便中性激素水平变化的关系开展研究。2022—2023年,在北京动物园和广州动物园共选取蓝腹鹇个体20只,采集繁殖期(4—6月)和非繁殖期(10—12月)的粪样共256份,用酶联免疫法检测17?-雌二醇(estradiol,E2)和睾酮(testosterone,T)的含量,计算E2/T,并分别对雄组、雌组和雄化组个体的E2、T含量以及E2/T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显示:圈养蓝腹鹇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雌组的E2含量、E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 <0.01),T含量呈显著性差异(P <0.05);雌组和雄化组的E2含量和E2/T均呈极显著性差异(P <0.01),T含量无显著差异;雄化组与雄组的E2、T含量和E2/T均无显著差异。在繁殖期和非繁殖期中,雌组E2含量平均值和E2/T平均值均极显著高于雄化组(P<0.01);繁殖期和非繁殖期雄组和雄化组E2/T均小于1。研究结果表明,蓝腹鹇雌鸟E2含量下降、E2/T降低能引发雌鸟中止产卵,换羽期后羽色向雄性羽色转变。若雌性个体繁殖期或非繁殖期的E2/T平均值小于1,且曾经产卵,之后外部羽色出现雄性羽色特征且没有“距”,则可确定其为雄化个体。

关键词

蓝腹鹇 / 圈养 / 雌鸟雄化 / 雌二醇 / 睾酮 / 性别鉴定

中图分类号

Q958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张敬, 王伟, 詹同彤, 莫嘉琪, 于杨, 陈绚姣, 胡昕, 朱毅, 由玉岩, 张成林, 陈足金, John Corder, 张恩权. 圈养蓝腹鹇雌鸟雄化现象与性激素水平变化关系. 野生动物学报. 2025, 46(01): 127-134

基金

北京动物园园管课题(KGBZ202218)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