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北鲵产卵场生境

张承志, 常诗麒, 王阳, 徐密, 刘思, 王声泽, 徐梦昊, 单洪佳, 张晓颖, 李殿伟

野生动物学报 ›› 2024, Vol. 45 ›› Issue (03) : 607-616.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北鲵产卵场生境

  • 张承志, 常诗麒, 王阳, 徐密, 刘思, 王声泽, 徐梦昊, 单洪佳, 张晓颖, 李殿伟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极北鲵(Salamandrella keyserlingii)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生存受到生境退化和丧失的严重威胁,深入探究其产卵时的生境选择偏好,对促进其种群数量的增长至关重要。2023年5月在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用样方法调查极北鲵及其卵袋的数量,同时测量产卵场19个生境因子,以期揭示影响其繁殖行为的关键因子。结果显示:共发现154条极北鲵和85条卵袋,极北鲵倾向于选择植被茂密、近河流的静水池塘作为产卵地点,池塘面积65.20~300.00 m2,水体平均深度1.13 m,土壤以黏质为主。所选区域地表温度保持在14.50~17.20℃,水体温度在13.90~16.70℃,光照强度适宜(7.44 klx),空气湿度42.20%~67.20%。水质分析表明,水体p H偏碱性(8.08±0.17),水体电导率(135.35±39.86)μS/cm,溶解氧质量浓度(3.62±1.50) mg/L。通过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确定影响极北鲵(r1)和卵袋数量(r2)的关键因子。其中,距道路距离(r1=0.827、r2=0.724)、水体面积(r1=0.792、r2=0.901)、郁闭度(r1=0.697、r2=0.658)、水体温度(r1=0.597)、地表温度(r1=0.582)、水体深度(r1=-0.706、r2=-0.667)、人为干扰程度(r1=-0.682、r2=-0.616)和水面覆盖物(r2=0.559)与极北鲵繁殖行为密切相关。气候因子、水因子以及干扰因子在极北鲵选择产卵位点时起到重要作用,保护此类环境因子对极北鲵的生存与繁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极北鲵 / 卵袋 / 产卵场生境 /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中图分类号

Q958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张承志, 常诗麒, 王阳, 徐密, 刘思, 王声泽, 徐梦昊, 单洪佳, 张晓颖, 李殿伟. 牡丹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极北鲵产卵场生境. 野生动物学报. 2024, 45(03): 607-616

基金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SS2021C006); 牡丹江师范学院横向课题(2021H001);牡丹江师范学院研究生科技创新项目(kjcx2022-056mdjnu)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