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8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4-01-30
  

  • 全选
    |
  • 郑恒彪, 吉文翰, 郭彩丽, 张小虎, 邱小雷, 姚霞, 江冲亚, 朱艳, 曹卫星, 程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1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快速、准确估测作物产量不仅有利于提前掌握粮食生产状况,而且对国家粮食政策的制定至关重要。无人机遥感技术因其快速、便捷、成本低等优势,以及可同时搭载多种传感器获取高时空分辨率影像,在作物产量估测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首先介绍了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相关背景;其次对近二十年来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概述,分别从无人机平台、传感器、估产模型构建等方面重点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无人机遥感估产的研究进展;最后讨论了影响无人机遥感估产精度的因素、尚未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以及无人机遥感估产的未来发展前景。本文可为了解无人机遥感估产研究前沿、技术瓶颈、发展前景提供重要参考,为精确栽培、智慧育种提供技术支撑。
  • 赵耕毛, 杨梦圆, 陈硕, 苏纪康, 吕慧琳, 贾慧昕, 刘兆普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4-2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我国人口、资源、环境的矛盾与日俱增,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与耕地一样,盐碱地作为以盐类集积为主要特征的土地资源,不仅承载着污染净化、生物资源、生物多样性、全球碳库、自然文化遗产、景观旅游等重要功能,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农业生产资料。盐碱地治理是以减少作物逆境胁迫、作物健康及其高产优质为主要目标,对于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安全、人类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几十年来,历经几代人的努力,我国科技工作者已基本厘清了盐碱地治理理论体系,并建立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盐碱地治理技术模式。但是,由于盐碱地类型复杂多样,盐碱化程度不同、治理措施多元化等原因,我国尚未建立起分类分区,精准治理,兼顾高水平与低成本的高效治理方法,更没有建立起盐碱地治理及其长效管理的技术与服务体系框架。本文在论述盐碱地概念的基础上,重点介绍盐碱地主要障碍因子、盐碱地治理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盐碱地治理效果判别标准以及盐碱地农业生产的主要模式,阐述盐碱地治理主要问题及展望,以期启发人们对盐碱地的科学认识,强化盐碱地治理技术的应用与实践,结合现代农业新成果,更好地推动盐碱地农业的发展。
  • 单锴, 周姗姗, 李茜, 周克茹, 李春保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27-4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脂氧合酶(lipoxygenase, LOX)是一类含有非血红素铁的双加氧酶,在人体中广泛表达,并在多种活化的免疫细胞和肿瘤组织中表达上调。LOX催化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相应的氢过氧化物。这些代谢物在生理条件下调节血管功能、肾脏功能、生殖系统功能和免疫防御,而在病理条件下导致疼痛、发热和炎症,进而在多种急、慢性疾病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经在人体内发现6个LOX基因,其可以通过可变剪切和蛋白修饰机制形成更多种效应蛋白。6大类LOX分别具有不同的表达谱、底物偏好性和代谢产物,因此也具有不同的功能分工。本文从LOX的分布和代谢特性入手,综述了它们与炎症相关疾病的关系,从生物化学角度介绍了LOX的表达与活性调控机制并展望了靶向LOX功能缓解相关病理损伤的营养学和临床医学策略。
  • 陈贤, 汤宝, 赵延存, 刘凤权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46-5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水稻细菌性条斑病(以下简称水稻细条病)是我国重要的植物检疫性病害之一,对我国南方及东南亚国家的水稻生产形成严重威胁。近年来,水稻细条病在华东、华中等稻区的发生流行呈上升趋势,有些稻区的水稻细条病危害程度甚至已超过水稻白叶枯病。种植抗病品种被认为是防控水稻细条病最为经济、环保且高效的策略之一。然而,有关水稻细条病抗病品种的应用尚未见报道。目前,化学防治仍是生产上水稻细条病主要的应急防控措施之一。水稻细条病的绿色防控水平取决于水稻细条病菌致病性、水稻抗病性的遗传基础研究水平和及时精准用药。本文简要概述了水稻细条病的历史、发生和流行现状,归纳了致病基因和抗病基因的类型及二者互作机制,总结了主要防治措施,旨在为水稻细条病的绿色防控提供理论指导。
  • 杨航, 袁泉, 吕巍巍, 黄伟伟, 胡炜, 周文宗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58-6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杜仲作为一种药食同源植物,含有木脂素类、环烯醚萜类、苯丙素类、黄酮类及多糖等100余种活性成分,具有强筋健骨,降血压、血脂、血糖以及抗菌、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护肾等多种药理作用。近些年,随着绿色养殖业的发展,逐渐应用到水产养殖动物中并发现多种有益效果。本文综述了杜仲皮和叶的主要营养成分、生物活性成分和生物学功能,及其添加在不同水产养殖品种饲料中促进生长、改善肉质、糖脂代谢能力以及提高机体抗氧化和免疫功能等应用研究进展,探讨了杜仲作为水产饲料原料以及添加剂的可行性,分析了其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挑战,以期为进一步促进杜仲在动物生产中的研究提供依据。
  • 丁可盈, 金晶, 任玉, 金鹏, 郑永华, 吴正国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70-8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3D打印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制造技术,其可以利用数字模型实现精准制造。近年来,3D打印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包括食品、生物医药等。3D食品打印的优势在于能够制作复杂的食品模型、设计独特的图案以及精准定制。3D食品打印技术由挤出式打印、黏结剂喷射和喷墨打印组成,其利用食品材料,基于逐层堆积的方式设计造型。本文重点介绍了3D打印技术在食品中的最新研究进展,深入总结了3D打印技术在不同类型食品应用中的特点和局限性。同时,通过介绍食品的精准营养递送、贮藏保鲜、食品加工、生物制造等方面,详细分析了3D打印在食品行业的应用现状。最后展望了未来食品3D打印技术的发展,以期为3D打印与食品产业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指导。
  • 李天沛, 汪小旵, 施印炎, 丁为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85-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中国淡水养殖产量稳居世界第一位,但过量投饲和养殖模式落后带来的水体富营养化、生产效率低下以及水产品质量无法得到保障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水产养殖业的健康发展,因此发展鱼菜共生等生态种养模式是加快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并最终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鱼菜共生技术可实现氮素和水资源的高利用率,生产农产品的同时生态效益也很显著。鱼菜共生系统包含水产养殖、养殖尾水预处理、微生物降解转化、作物栽培等农艺环节,涉及多种农业生产过程和装备。本文总结了国内外现代鱼菜共生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鱼菜共生系统的装备组成和模式特点,分析了鱼菜共生技术及其装备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提出鱼菜共生技术未来发展趋势与建议。
  • 赵福年, 刘江, 杨红燕, 张强, 雷俊, 陈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97-1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旱地春小麦产量增加的品种特性及其与气候条件的关系,为区域小麦品种选育和作物布局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布设春小麦长期定位试验(雨养处理),开展不同播期以及播前和生育期间不同灌水处理试验,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方法划分春小麦气候年型,并利用参数化后的春小麦生长发育模型设置不同气候情景,模拟研究半干旱区雨养春小麦产量对气候年型的响应及其与品种干旱敏感性之间的关系。[结果]春小麦生长发育的气候条件可以分为5个不同的年型,其主要由播前土壤含水量和生育期大气干湿程度(潜在蒸散与降水量之差)决定;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对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以及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相比,一致性指数均大于0.8,相对均方根误差均小于30%。通过模型模拟发现,在播期与播前土壤含水量固定的情形下,当生育期降水量小于140 mm时,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高于对干旱呈中性的品种,而在生育期降水量大于200 mm时,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产量最高。[结论]本研究所构建的春小麦模型能够较为准确地模拟春小麦发育期、地上部生物量、收获指数及产量形成。对干旱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在极端干旱气候年型下更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而对干旱不敏感的春小麦品种则在水分条件相对适宜的气候年型下容易高产。
  • 刘紫薇, 冯贤波, 赵勤政, 夏磊, 娄群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08-12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分析不同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的果实差异,探究附加系中导入酸黄瓜6号染色体引起黄瓜果实变短的分子机制,为黄瓜近缘野生种优异性状挖掘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子标记和Oligo-FISH鉴定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中的外源染色体,对栽培黄瓜‘北京截头’(CC3)和不同黄瓜-酸黄瓜异附加系的果实性状进行统计,开展石蜡切片和转录组测序分析,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验证转录组测序结果。[结果]共鉴定出7种异附加系材料:附加酸黄瓜6号染色体CC-H06、8号染色体CC-H08、9号染色体CC-H09及10号染色体CC-H10的单体附加系;附加酸黄瓜6和10号染色体CC-H06+H10的双单体附加系;附加酸黄瓜6、7和11号染色体CC-H06+H07+H11以及附加酸黄瓜6、7、10、11和12号染色体CC-H06+H07+H10+H11+H12的多单体附加系。表型统计发现,CC-H08、CC-H09和CC-H10的子房和果实长度均与CC3相似,而CC-H06较CC3明显变短,表明酸黄瓜6号染色体导入会引起CC3果实变短。石蜡切片结果显示,CC-H06的果实细胞相对于CC3较大,但细胞数目却明显减少。转录组分析表明,CC-H06中分别有695和2 770个酸黄瓜及CC3来源的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富集在植物激素信号转导、玉米素生物合成、二萜生物合成、色氨酸代谢等激素合成通路。RT-qPCR验证分析与转录组测定结果一致,说明结果真实可靠。[结论]酸黄瓜6号染色体导入会引起CC3果实变短和果实细胞数量减少,CC-H06的果实变短与生长素、细胞分裂素和赤霉素等植物激素共同调控有关。
  • 林淑婷, 钟金仙, 王火珠, 刘亚婷, 姜兆华, 赖正锋, 吴立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21-13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苦瓜皂苷坐果期间不同发育阶段的变化特征、差异性以及相关性,为苦瓜的功能性育种、最佳采收期确定及品质调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自主选育的苦瓜‘明绿5号’为研究对象,通过香草醛法、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离子发射光谱仪等测定苦瓜皂苷的组成、含量及其理化因子,并对结果进行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不同发育阶段苦瓜总皂苷含量差异极显著(P<0.01),总体呈下降趋势,含量为3.14~10.64 mg·g-1,而单果总皂苷含量呈上升趋势,含量为9.03~77.14 mg。特征图谱标定共有峰55个,包含苦瓜皂苷的大部分信息,不同发育阶段共有峰峰面积相对标准偏差(RSD)的变幅为14.68%~193.01%,其中变幅在50%以上的共有峰比例达85.45%。聚类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结果一致,均将幼果期3个批次聚成一类,膨大期聚为一类,3个成熟期聚为一类。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苦瓜青熟期至完熟期差异较小,但与幼果期、膨大期差异显著,经质谱验证,最终确定了10个特征差异代谢物。相关性分析表明,在坐果期间,差异代谢物总体与总皂苷、果形指数、氮元素、磷元素和铜元素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果实纵径、果实横径、单果重、果肉厚和含水率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结论]不同发育阶段苦瓜皂苷组成较稳定,总皂苷及其组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转色期可作为以皂苷收获为目标的最佳采收期。苦瓜皂苷L、苦瓜皂苷K等10个单体皂苷组分是不同发育阶段的主要活性单体,其变化与总皂苷、果形指数以及氮、磷、铜元素密切相关。
  • 田瑞瑞, 付欢, 郑云, 黄新琦, 周俊, 雍晓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33-14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获得具有高效脱氮性能的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heterotrophic nitrification-aerobic denitrification, HN-AD)功能菌株,构建生物电化学-同步硝化反硝化(bio-electrochemical systems-simultaneous nitrification and denitrification, BES-SND)耦合系统,实现脱氮效率的提升。[方法]从活性污泥中筛选HN-AD菌株,鉴定后通过摇瓶试验分析其脱氮性能。然后进一步研究碳源、C/N、溶解氧等外界因素对菌株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的影响。将菌株接种到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s, MFC)的生物阴极,分析低C/N条件下BES-SND体系的脱氮性能。[结果]从活性污泥中筛选出一株具有同步硝化反硝化性能的HN-AD菌株,命名为Alcaligenes aquatilis N3。确定该菌株发生SND反应的最适碳源为乙酸钠、C/N值为20、溶解氧为3.70 mg·L-1。在BES-SND脱氮体系中,C/N值分别为2、4、6、8时,菌株A.aquatilis N3的总氮去除率分别为20.51%、26.67%、37.76%和48.50%。在C/N=2的试验条件下,BES-SND系统的总氮去除速率在第5天仍为1.79 mg·L-1·d-1。[结论]在低碳环境下,A.aquatilis N3菌株依然可以在BES-SND耦合脱氮体系中实现脱氮,降低了脱氮过程对碳源的依赖性,具有一定的实际环境应用潜力。
  • 胡冬平, 唐江华, 徐文修, 房彦飞, 罗晓颖, 王怀港, 王晨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44-1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氮肥配施有机肥对半干旱区旱地冬小麦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产量的影响。[方法]于2021年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试验相结合的方法,设置不施肥(0 kg·hm-2尿素,F1)、单施氮肥(150 kg·hm-2尿素,F2)、单施有机肥(30 t·hm-2有机肥,F3)、氮肥配施有机肥(150 kg·hm-2尿素+30 t·hm-2有机肥,F4)4个施肥处理的田间试验,通过室内试验研究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产量及其相关性的变化规律。[结果]各施肥处理较不施肥处理可明显增加土壤细菌数量(26.24%~85.82%)和放线菌数量(13.94%~47.60%),减少真菌数量(26.39%~52.78%),并提高脲酶、蔗糖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的活性(3.92%~30.49%、42.06%~133.71%、12.38%~26.34%、173.6%~284.21%)。氮肥配施有机肥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2 516.43 kg·hm-2,比未施肥处理增产55.51%,比单施氮肥和单施有机肥平均增产16.20%。[结论]氮肥配施有机肥更有利于增加半干旱区旱作麦田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相关酶的活性,改善土壤环境,提高土壤肥力,进而提高小麦产量。
  • 张建喜, 李广, 张武清, 马维伟, 谈燕, 陆燕花, 王钰煐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52-1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甘肃河西灌区农田生态系统土壤养分限制及其循环规律,明确不同施氮处理下青贮玉米植株与土壤间的稳态性特征。[方法]以2022—2023年甘肃省河西灌区4种施氮处理N0(习惯施氮量)、N1(减氮10%)、N2(减氮20%)、N3(减氮30%)青贮玉米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施氮处理下植株和土壤有机碳(OC)、全氮(TN)、全磷(T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变化和植株与土壤间的内稳性特征。[结果]2年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施氮处理下青贮玉米土壤OC、TN、TP含量均在0~10 cm土层达到最高。4种施氮处理下,N0处理植株器官养分含量均显著升高;N1处理0~30 cm土层土壤OC、TN、TP含量均最高,且OC、TN、TP高于其他施氮处理11.79%~41.88%、8.80%~39.28%、5.31%~31.29%;随着施氮量的减少,土壤及植株养分含量显著降低。土壤C/N值在各土层及不同施氮处理下较为稳定;植株(叶片、根系)N/P均值(1.06、1.03)均小于植株氮限制阈值(14),说明植株生长受氮元素的限制。在N0和N1施氮处理下,植株(叶片、根系)OC、TN、T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呈绝对稳态;在N2施氮处理下,植株叶片TP含量呈敏感态,在N3处理下,植株根系OC、TP、C/N均呈敏感态。[结论]减氮10%处理不仅提高了河西灌区青贮玉米土壤肥力、养分存留及作物生长适应能力,还减少了生产投入比并增加产量。
  • 吴建, 杨文, 孟孜, 查成万, 吴望军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61-17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猪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背膘厚等性状因素对猪肌内脂肪(intramuscular fat, IMF)含量的影响,确定影响猪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方法]以805头皮特兰×[杜洛克×(长白×大白)]四元商品猪群为试验对象,记录性别,测定初生重、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和IMF含量等14个性状,然后通过相关性分析从14个性状中初步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再通过随机森林模型评估各性状因素对IMF含量影响的重要性,进一步通过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筛选出影响IMF含量的关键性状因素;在此基础上,利用广义线性模型(generalized linear model, GLM)分析关键性状因素不同水平对IMF含量的影响。[结果]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猪IMF含量与断奶重(r=0.13,P<0.001)和屠宰前活体重(r=0.22,P<0.001)呈显著相关;与不同位置背膘厚呈极显著相关(P<0.001),相关系数为0.21~0.26。另外,IMF含量与肉色红度值a*、黄度值b*、色调角H0和色度C*值也呈显著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08~0.13。随机森林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胸腰结合处背膘厚对IMF含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屠宰前活体重。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分别筛选出9个和5个显著影响IMF含量的性状因素,其中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4个活体可测性状为2种方法共同筛选出的关键性状因素。GLM分析结果显示,4个活体可测性状对IMF含量均具有显著影响,并且阉公猪平均IMF含量(2.52%)显著高于母猪(2.41%)(P<0.05);断奶重小于5 kg组平均IMF含量(2.24%)显著低于其他3组(P<0.05);屠宰前活体重小于85 kg组的平均IMF含量(2.27%)显著低于115 kg以上组(2.67%)(P<0.05),当屠宰前活体重大于100 kg后,各水平组间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大于26 mm组的平均IMF含量(2.73%)显著高于其他背膘厚组(P<0.05),而5~12 mm与12~19 mm背膘厚组的平均IMF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本研究通过机器学习确定了性别、断奶重、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4个与IMF含量显著相关的活体可测定性状,并发现平均IMF含量随着屠宰前活体重和胸腰椎结合处背膘厚的增加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 刘瑞雪, 丁雪东, 党苗苗, 汪晶, 朱伟云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71-17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试验旨在研究橙皮苷、百里香酚、迷迭香酸及其联合添加对肉仔鸡肠道免疫和抗氧化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40只1日龄爱拔益加肉鸡,随机分为5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8只。5组试验鸡分别饲喂基础饲粮(对照组)以及在基础饲粮中添加40 mg·kg-1橙皮苷(橙皮苷组)、40 mg·kg-1百里香酚(百里香酚组)、20 mg·kg-1迷迭香酸(迷迭香酸组)和40 mg·kg-1橙皮苷+40 mg·kg-1百里香酚+20 mg·kg-1迷迭香酸(联合组),试验期42 d。[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联合组肉仔鸡的法氏囊指数显著增加(P<0.05),血清中脂多糖(LPS)、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和白细胞介素1β(IL-1β)、免疫球蛋白M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黏膜中细胞因子信号抑制因子1(SOCS1)、核因子E2相关因子(Nrf2)、醌氧化还原酶(NQO1)、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4)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等基因mRNA表达水平以及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加(P<0.05),回肠和盲肠中丙二醛含量显著降低(P<0.05),盲肠黏膜中SOCS1、Nrf2、SOD1和GPX4 mRNA表达水平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橙皮苷组肉仔鸡血清中LPS、IL-1β的含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黏膜Nrf2和SOCS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盲肠黏膜的GSH-Px活性显著增强(P<0.05);百里香酚组肉仔鸡血清中LPS、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黏膜中Nrf2、NQO1和SOCS1的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盲肠黏膜中GPX4的mRNA表达水平和GSH-Px活性显著增加(P<0.05);迷迭香酸组肉仔鸡血清中LPS、IL-1β含量显著降低(P<0.05),回肠黏膜中Nrf2、NQO1、SOD1和SOCS1 mRNA表达水平显著增加(P<0.05)。[结论]饲料中联合添加橙皮苷、百里香酚和迷迭香酸能够增加肉仔鸡法氏囊指数,降低血清中细胞因子含量,提高机体和黏膜的免疫能力,增强肠道黏膜的抗氧化能力。
  • 朱赫, 王亚梅, 胡恒, 姚文, 郑卫江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80-18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试验旨在研究饮用富氢水对肉鸡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肉品质和盲肠微生物群影响。[方法]选取120只1日龄雄性AA肉鸡,随机分成2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0只鸡),对照组饮用自来水,富氢水组饮用富氢水,试验期为42 d。[结果]虽然富氢水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可显著提高血清总抗氧化能力、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P<0.05),显著降低肝脏活性氧和丙二醛含量(P<0.05)。在鸡胸肉的肉品质方面,富氢水组剪切力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此外,富氢水组鸡胸肉中亮氨酸、赖氨酸及必需氨基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十一烷酸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棕榈油酸、油酸、芥酸、γ-亚麻油酸、α-亚麻油酸及单不饱和脂肪酸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富氢水可显著提高盲肠食糜中产丁酸盐菌(Mediterraneibacter、Kineothrix、Roseburia)和寡养单胞菌属(Stenotrophomonas)相对丰度(P<0.05),而显著降低Massilimaliae和共生小杆菌属(Symbiobacterium)相对丰度(P<0.05)。[结论]富氢水对肉鸡生长性能无显著影响,但对血清和肝脏的部分抗氧化指标起到积极作用,还可提高盲肠食糜中部分产丁酸盐菌群的丰度,并通过改善氨基酸与脂肪酸组成调节肉鸡鸡胸肉品质。
  • 朱玉喜, 曹雨涵, 吕东海, 高健, 郭孟娇, 孙展英, 孙晓妮, 成艳芬, 刘锁珠, 刘艳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90-1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研究旨在评价植物甾醇的组成和剂量在体外对瘤胃微生物发酵的影响。[方法]采用双因素试验设计设置菜油甾醇、菜籽甾醇、谷甾醇和β-谷甾醇4种植物甾醇组合和添加剂量(0、0.03、0.10和0.20μg·mL-1),将植物甾醇添加到含60 mL瘤胃培养基和0.60 g全混合日粮的血清瓶中,置于恒温培养箱中39℃培养24 h。培养过程中动态测定血清瓶中的总气体和甲烷产量,在发酵结束时分别收集剩余培养基和发酵底物,分析底物消失率和微生物代谢参数,包括乳酸、氨态氮、挥发性脂肪酸和微生物蛋白的浓度。[结果]0.20μg·mL-1 β-谷甾醇条件下的产气量高于其他处理(P<0.05),并且增加植物甾醇剂量可提高瘤胃微生物代谢所产生的总挥发性脂肪酸的浓度(P<0.01),尤其提高了乙酸的百分比,其中以β-谷甾醇的效果最好。针对各处理中不同植物甾醇组合及比例进行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植物甾醇组合中的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对微生物生长代谢有促进作用,而菜籽甾醇和豆甾醇对微生物活动有抑制作用。[结论]添加菜油甾醇和β-谷甾醇可促进体外瘤胃微生物的生长与代谢,且以0.20μg·mL-1 β-谷甾醇效果最好。
  • 陈坤琳, 夏淑雯, 沈阳阳, 丁强, 徐亮亮, 仲跻峰, 田雨, 王慧利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197-2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比较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体细胞水平的蒙荷杂交牛泌乳性能差异,分析其相关性和变化规律,为蒙荷杂交牛的精细化管理和乳品质提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蒙贝利亚为父本、自繁荷斯坦牛为母本的杂交一代泌乳牛为研究对象,提取其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 DHI)数据,分别按胎次(1胎次、2胎次)、泌乳阶段(0~99 d、100~199 d、200~299 d和≥300 d)、体细胞数(somatic cell count, SCC)(低SCC,0~1×10~5 mL-1;中SCC,>1×10~5~2×10~5 mL-1;高SCC,>2×10~5 mL-1)进行分类和分组,采用Duncan's多重比较和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不同胎次蒙荷杂交牛产奶量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第1胎次的产奶量显著低于第2胎次;产奶量与乳脂率呈显著负相关(P<0.05),脂蛋比与乳脂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不同泌乳阶段蒙荷杂交牛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脂蛋比、尿素氮、体细胞数和体细胞评分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泌乳阶段在0~99 d时产奶量最高、体细胞数最低。不同SCC水平蒙荷杂交牛泌乳天数、产奶量、乳脂率和脂蛋比存在显著差异(P<0.05),产奶量在低SCC时最高。在不同的SCC水平,总乳脂量和总乳蛋白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在低、中SCC水平,乳脂率与脂蛋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在高SCC水平,乳脂率与乳蛋白率、脂蛋比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SCC水平的蒙荷杂交牛产奶量和乳成分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产奶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第2胎次、泌乳早期和低SCC水平时的产奶量最高,并随着泌乳天数的增加产奶量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乳脂率、乳蛋白率和脂蛋比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因此,针对不同胎次、泌乳阶段和体细胞水平制定相应的饲养管理方案,以充分发挥蒙荷杂交牛的生产潜力及杂种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 曾晓庆, 冯美琴, 孙健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206-21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明确超声和脉动滚揉腌制联用对酱牛肉品质的具体工艺参数。[方法]以牛腿肉为原料,分别以超声时间、超声功率、脉动滚揉时间为单因素,通过质构、剪切力、模糊感官评分、色差筛选出较优的单因素范围,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上以剪切力、模糊感官评分为响应值进行响应面优化试验。[结果]试验得到最佳工艺参数:超声时间108 min、超声功率255 W、脉动滚揉时间3 h。此时得到酱牛肉剪切力为37.94 N,模糊感官评分为89.70分,与模型理论值相近。与传统静态腌制相比,用最佳超声-脉动滚揉腌制工艺制作的酱牛肉剪切力显著降低、模糊感官评分提高,色泽得到改善。两因素交互作用结果表明,超声功率和超声时间对酱牛肉剪切力影响显著,超声时间和脉动滚揉时间对酱牛肉模糊感官评分影响显著,因此在实际生产中需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腌制参数。[结论]超声-脉动滚揉腌制工艺提高了酱牛肉的嫩度,同时改善了酱牛肉的质构和色泽,提高了酱牛肉品质;超声-脉动技术联用是促进超声技术应用与肉制品腌制的有效策略。
  • 董芳, 张志岐, 聂冬霞, 范楷, 娄秀萍, 朱雪婷, 韩铮, 赵志辉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220-2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细胞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水平血清对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毒性的影响,以期更深入了解OTA的毒性,同时为其他OTA体外毒性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方法]测定OTA对人肾皮质近曲小管上皮细胞(human proximal tubule-derived epithelial cells, HK-2)细胞活力的影响,同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技术检测细胞上清液中OTA浓度以间接反应细胞对OTA的摄入量,分析培养基中不同水平血清对OTA毒性的影响。[结果]细胞培养基中添加5%的血清在48 h内不会影响细胞活力,可以作为细胞正常培养条件;添加2%的血清在36 h不会影响细胞活力,可以作为配制OTA工作液的细胞处理条件。基于优化的细胞培养及处理条件,OTA对HK-2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表明,OTA抑制细胞活力呈现时间和剂量依赖性,OTA处理HK-2细胞12、24、36 h的IC50分别为39.29、6.28和2.72μmol·L-1。同时OTA可以时间依赖性极显著提高细胞释放乳酸脱氢酶水平,并损伤细胞膜的完整性(P<0.01)。[结论]细胞培养基中添加不同水平的血清会影响OTA的毒性,且血清水平越高,对OTA毒性影响越大。当使用2%血清的培养基配制OTA工作液时,可在不影响细胞活力的前提下最大限度降低血清水平对OTA毒性的影响。
  • 尉国帅, 贺佳, 常宝方, 袁培燕, 赵肖媛, 王来刚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230-23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快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病害等级,对其精准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数码相机获取小麦叶片条锈病RGB图像,构建小麦叶片条锈病不同病害等级数据集,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通道注意力模块(SE)和Inception模块加以改进,增强模型对小麦条锈病特征的关注程度和提取能力,并采用精准率、召回率、平衡F分数和准确率等评价指标,对比分析S-ResNet34与VGG16、MobileNetV2、Swin-Transformer、ResNet34等多种主流模型的识别精度。[结果]S-ResNet34模型的训练准确率为93.85%,相比于VGG16(84.53%)、MobileNetV2(79.35%)、Swin-Transformer(85.67%)和ResNet34(87.50%)等深度网络模型,准确率分别提高了9.32%、14.50%、8.18%和6.35%。模型损失值更小,改进的ResNet34模型识别小麦条锈病特征能力更强,训练收敛更快。[结论]采用深度学习模型能够准确识别小麦条锈病发病程度,通过对ResNet34模型添加注意力模块能有效提高小麦条锈病病害识别精度。
  • 刘超, 卜鑫荣, 刘慧, 杨官学, 沈跃, 徐婕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5, 48(01): 240-24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通过目标分割为果园喷雾机提供树木的表征信息,使喷雾机能够实现精准喷雾。在分割过程中,对苗圃中的树冠、树干等不同部位进行分割,可以帮助喷雾机对喷雾部分对靶,在果园或苗圃景观中实现自动导航以及精准喷药等操作。与图片相比,点云能够更好地表征树木的三维结构并且受照明条件影响小,因此针对点云树木设计分割算法更适合应用在果园、苗圃等室外环境作业的农业机械。[方法]本文基于DGCNN提出了一种分割精度准确、参数量小的树木点云分割网络——TSNet,它可以很容易被部署在果园喷雾机上。该网络主要具有以下特点:1)该网络是基于DGCNN改进的,可以更好实现点云分割任务;2)网络引入了连续递归门控卷积模块(g~nConv),可以提高树木分割的准确率;3)为避免全局信息损失并增加信息传递效率,我们设计了权重通道用于特征传递。[结果]TSNet分割树木的mIoU达到90.08%,模型大小为0.72 M,优于PointNet、PointNet++、DGCNN、CurveNet、PointMLP和D-PointNet++等常用的点云分割算法。[结论]TSNet能够为苗圃树木检测识别和农业机器人作业提供更准确的感知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