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45卷, 第05期 
刊出日期:2025-07-11
  

  • 全选
    |
  • 隋建枢, 陈天青, 罗永露, 吴文强, 王伟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56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黔麦23号为抗病弱筋小麦,2023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黔审麦20230001)。该品种是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旱粮研究所,根据贵州小麦生产需要,以矮败小麦雄性不育株作母本,2012至2015年逐年与绵麦185、新麦26、绵麦185、0938F6(自育品系)进行复合杂交,田间选择采用改良混合法,历经5个世代选育而成。1品种特性黔麦23号属半冬性小麦品种,生育期191d。株高85cm,幼苗习性半直立,株型中等,叶姿挺直,叶耳绿色,旗叶宽短、平展,黄色花药,茎部和穗部蜡质层较重。
  • 王子强, 张思娅, 张娜, 金开拓, 高国庆, 吴崇宁, 田纪春, 邓志英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563-57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培育优质耐盐小麦新品种是中国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本研究以德抗961为对照,对156份小麦育种品系和3份亲本材料,在苗期利用水培法进行不同浓度(0、75和150 mmol·L-1)NaCl盐胁迫处理,分析不同浓度盐胁迫下小麦苗期形态和生理指标,同时,利用优质特异分子标记进行辅助筛选,结合品质性状检测分析,以期获得苗期耐盐性强且品质性状佳的小麦新品系。结果表明,通过对耐盐性综合评价(D值)进行聚类分析,筛选出高耐盐材料7份,耐盐材料42份,中度耐盐材料51份,盐敏感材料24份和高盐敏感材料35份;优质分子标记鉴定发现,Sec-1位点缺失且含有5+10亚基的材料有109份,Sec-1位点与Gli-D2位点均缺失的材料有5份,Gli-D2位点缺失且含有5+10亚基的材料有3份,Sec-1位点和Gli-D2位点同时缺失且含有5+10亚基的小麦材料有3份。综合分析筛选出高耐盐且3个优质基因位点聚合的品系1份,高耐盐且2个优质基因位点聚合的品系3份,高耐盐且Sec-1位点缺失的品系3份。
  • 都斌斌, 周洁, 胡华萍, 王其飞, 崔学军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576-58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叶片是大麦植株进行光合作用的重要器官,也是影响大麦产量的关键因素。本研究收集了1999至2023年发表的23篇大麦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的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i, QTL)定位的文献,以研究大麦叶片相关性状的遗传机制。将来自不同遗传群体的356个初始QTL整合到大麦高密度一致性图谱中,并进行QTL元分析,鉴定到31个元QTL(meta-QTL,MQTL)。这些MQTL不均匀地分布在7条染色体上,多数MQTL(54.8%)由3~5个初始QTL组成,其中3个MQTL包含至少13个初始QTL。这些MQTL的平均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宽度为1.54 cM,比初始QTL的平均CI宽度缩减了6.73倍。在31个MQTL中,筛选出了10个育种者MQTL,进一步进行候选基因的挖掘。基于大麦-水稻同源比较策略,在育种者MQTL区域内共鉴定到12个与水稻叶片形态或生理性状相关的大麦直系同源基因,这些可能是调控大麦叶片形态和生理性状的候选基因。
  • 曾明昊, 田柏硕, 曲铭妤, 刘琦, 陈晶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587-59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新疆昭苏县年均气温低,小麦条锈菌可独立完成周年循环,同时当地可能与西邻的哈萨克斯坦存在菌源交流。为了明确该地区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构成,对2023年采自新疆昭苏县100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结果表明,共监测到16个生理小种,其中CYR34、CYR30、贵22-13及Su11-2出现频率较高,分别为21.62%、10.81%、10.81%和9.45%;贵农22类群为优势类群,出现频率高达39.19%。抗条锈病基因Yr1、YrA、Yr3、Yr6、YrVir1-4、YrSu和Yr9的毒性频率均大于70%,而抗条锈基因Yr3b+4b、YrJu1-4、Yr1,YrKy1-4、Yr10,Yr24/26和Yr5还可利用。这说明新疆昭苏县的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丰富,CYR34已成为该地区的流行小种,部分抗锈基因已基本丧失抗性。
  • 李静雯, 白斌, 厚毅清, 张礼军, 何瑞, 郭莹, 杜晓霖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593-6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气孔调节在缓解干旱等非生物胁迫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明确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小麦旗叶气孔生理生态响应,发掘小麦抗旱耐逆品种快速筛选指标,探讨气孔相关性状改良方向。以101份甘肃半干旱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品种及3份黄淮麦区主栽品种为材料,测定两个种植季小麦灌浆期旗叶气孔分布频率和形态指标及光合生理参数和农艺性状指标。利用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法获取气孔性状综合度量值(D)对供试冬小麦气孔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冬小麦气孔指数与气孔密度、气孔宽呈显著正相关,气孔密度与气孔长呈显著负相关。基因型和环境显著影响灌浆期气孔、光合生理和农艺性状,而且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显著影响冬小麦生长发育。通过主成分分析将6个气孔单项评价指标转化为3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其包含原有6个气孔指标84.49%的数据信息。第一主成分解释总变异信息的37.64%,其中气孔宽载荷绝对值最大;第二主成分包含原始信息的26.08%,主要反映的是气孔密度;第三主成分中包含原始信息的20.77%,起主要作用的是气孔长。依据气孔性状综合度量值将供试冬小麦品种分为3类,筛选出兰天131、兰天28号、兰天18号、晋麦47等16个适应性强的冬小麦品种。气孔小而扁、气孔密度较高的旱地冬小麦叶片水分利用率较高,在水资源紧张地区具有可持续的产量潜力。综上,气孔宽、气孔密度和气孔长可作为冬小麦灌浆期抗旱耐逆性分析首选指标。通过气孔性状综合度量值可对半干旱雨养农业区旱地冬小麦品种进行有效可靠的筛选。
  • 官秀娇, 杨晓梦, 赵塔, 杨丽娥, 普晓英, 李霞, 杨砚斌, 杨加珍, 曾亚文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08-6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种植季节及试点对大麦苗粉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以48个云南大麦品种连续两年在滇源镇春、夏、秋、冬四个不同季节播种及滇源、小街、研和镇3个不同地点播种,采用酶标仪测定大麦苗粉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多酚氧化酶(PPO)的活性并进行差异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季节和不同地点播种的大麦抗氧化酶活性差异明显,夏播大麦苗粉SOD和CAT活性显著大于春播、秋播和冬播,而夏播PPO活性略小于秋播,但大于春播与冬播。不同地点播种的大麦苗粉SOD和CAT活性均表现为低海拔的研和镇最高,高海拔的滇源镇最低;PPO活性则表现为小街镇最高,研和镇最低。大麦苗粉抗氧化酶活性主要受播种季节的影响。结合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对大麦抗氧化性进行评价,初步筛选出抗氧化酶活性强的大麦优良品种(云啤22号、矮思500、云稞1号、云饲麦7号)。
  • 梁振宇, 祝婷婷, 贺大海, 陈佳博, 郭翔, 马宏亮, 黄秀兰, 杨洪坤, 杨世民, 樊高琼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19-62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西南麦区稻麦周年丰产下早熟小麦品种晚播早收的丰产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2022—2023年以早熟小麦品种蜀麦1963为材料,采用二因素裂区试验,主区设置早播(S1,10月23日)、常规播期(S2,10月30日)、晚播7 d(S3,11月6日)、晚播14 d(S4,11月13日)和晚播21 d(S5,11月20日)5个播期,裂区设2.50×10~6、3.25×10~6、4.00×10~6株·hm-2共3个种植密度,研究了播期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产量及构成因素、干物质积累与转运、灌浆特性及温光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S2、S3和S4间小麦产量无显著差异,S1和S5较S2分别减产7.6%和32.2%;不同种植密度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晚播可缩短冬小麦全生育期天数,降低拔节前有效积温和日均温,与S2相比,S3、S4和S5的小麦生育期积温分别减少了65.4、84.1和93.8℃,日均温分别降低了1.3、2.4和3.7℃,拔节期—孕穗期和孕穗期—开花期日均温均增加。晚播也减少了有效穗数,提高了穗粒数。晚播小麦花后温光资源充足,表现为花后日均温、日均辐射量增加,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增加,灌浆速率加快,灌浆持续时间缩短,粒重稳定。增加密度提高了花前干物质对籽粒产量的贡献率,减少了灌浆持续时间和灌浆活跃时间,对灌浆速率影响较小。适时晚播可提高温度利用效率,S3和S4的温度利用效率较S2分别提高了2.24%和8.02%。综上所述,晚播冬小麦可通过提高穗粒数获得稳产,且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及转运速度提高。
  • 贺大海, 梁振宇, 陈佳博, 祝婷婷, 李俊积, 马宏亮, 杨洪坤, 黄秀兰, 樊高琼, 郑亭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30-64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适宜成都平原地区小麦-水稻轮作(稻茬)和小麦-大豆轮作(旱地)下小麦适宜的氮肥运筹模式,以蜀麦1963为材料,大田设置150(N1)、200 kg·hm-2(N2)共2个施氮量,设置底肥∶苗肥∶拔节肥为10∶0∶0(R1)、6∶4∶0(R2)、6∶0∶4(R3)、6∶2∶2(R4)共4个氮肥基追比,以不施氮肥为对照(CK),分析不同氮肥运筹模式对稻茬麦和旱地麦苗期的群体质量、干物质积累与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旱地麦相比,稻茬麦苗期和拔节期的株高、顶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有效穗数(11.6%~37.2%)和产量(14.4%~45.5%)均显著降低。相较于N1,N2提高了两种轮作模式下小麦苗期和拔节期顶部叶片叶绿素含量、叶面积指数、各生育阶段干物质积累量及产量,且稻茬麦比旱地麦提升幅度更大;N2条件下稻茬麦产量显著提高(7.8%),旱地麦产量提高2.5%。R2和R4较R3和R1显著提高了稻茬麦产量,R3和R4较R2、R1显著提高旱地麦产量。相同施氮量下,R2和R4可缩小稻茬麦和旱地麦因渍水导致的拔节期群体质量差距。稻茬条件下,R2显著提高了小麦花前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及其对籽粒贡献率;旱地条件下,R3和R4显著提高小麦花后干物质积累量。综合来看,成都平原地区稻茬麦适合在200 kg·hm-2施氮量下采用底肥∶苗肥=6∶4和底肥∶苗期∶拔节期=6∶2∶2的氮肥运筹模式,而旱地麦则更适合在150 kg·hm-2施氮量下采用底肥∶拔节肥=6∶4和底肥∶苗期∶拔节期=6∶2∶2的氮肥运筹模式。
  • 张春燕, 张新疆, 王娟, 李沛玟, 马伟栋, 陈国永, 李再欣, 危常州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42-65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北疆地区高产(>9 000 kg·hm-2)滴灌春小麦干物质积累特征和氮磷营养特征,以新春44为供试品种,设置5个施磷(P2O5)量处理,分别为0 kg·hm-2(P0)、30 kg·hm-2(P1)、90 kg·hm-2(P2)、150 kg·hm-2(P3)、210 kg·hm-2(P4),建立北疆地区春小麦不同产量水平,分析不同产量下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利用和氮磷营养特征。结果表明,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对春小麦干物质积累转运分配、氮磷营养特征及产量均有促进作用。当施磷量从0 kg·hm-2增加至210 kg·hm-2时,产量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在施磷150和210 kg·hm-2时均达到高产水平,产量分别为9 401.59和9 080.63 kg·hm-2。5个施磷量处理中,干物质积累、转运和分配,及氮磷素积累、转运和分配均以施磷150 kg·hm-2最佳。在施磷150和210 kg·hm-2的高产水平下,春小麦均有较高水平的氮素和磷素生产效率,分别平均为29.98和94.80 kg·kg-1。因此,在北疆滴灌春小麦种植模式下,适宜的磷肥施用量可以提高春小麦的产量,使高产春小麦具有较高水平的干物质积累和转运能力以及养分吸收和利用能力。在本试验条件下,施磷量(P2O5)150 kg·hm-2是兼顾春小麦产量和养分利用的最佳用量。
  • 凤晓岗, 马飞, 王浩, 卓大龙, 杨兵, 宋贺, 王德好, 车钊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52-66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不同类型控释尿素运筹对小麦氮代谢及产量的影响,以释放期60 d控释尿素(SCU)、释放期150 d控释尿素(LCU)和普通尿素(U)为氮肥,设置不施氮肥(N0)、常规施用U(基肥∶分蘖肥∶拔节肥=4∶3∶3,CK)、40%U基肥+30%SCU基肥+30%U拔节肥(F1)、40%U基肥+40%SCU基肥+20%U拔节肥(F2)、40%U+30%SCU+30%LCU均基施(Y1)、40%U+40%SCU+20%LCU均基施(Y2)共6个处理,除N0外,其他处理总施氮量一致,研究不同类型尿素运筹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小麦旗叶和籽粒硝酸还原酶(NR)、谷氨酰胺合成酶(GS)、谷草转氨酶(GOT)和谷丙转氨酶(GPT)活性、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小麦氮素积累量、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灌浆期F2处理的土壤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分别提高了10.67%和4.69%;旗叶和籽粒NR、GS、GOT、GPT活性均显著提高(P<0.05),增幅3.46%~16.55%;游离氨基酸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提高了9.95%~25.03%。F2处理产量较CK显著提高,增幅4.81%。Y1、Y2处理较CK显著减产,产量降幅分别为7.59%和4.79%。从产量构成来看,控释肥施用处理显著降低有效穗数;F2处理通过增加千粒重提高了产量;F1和F2处理显著提高了氮肥利用率,其中F2处理氮肥利用率较CK提高了10.23个百分点。综合考虑小麦氮代谢水平、产量和氮肥利用率,40%普通尿素和40%释放期60 d控释尿素基施+拔节期追施20%的普通尿素可作为江淮地区稻茬小麦增产增效的最佳施肥方式。
  • 徐昊, 周吉鑫, 唐滢柯, 李春燕, 丁锦峰, 朱敏, 郭文善, 朱新开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62-67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寻最佳有机肥替代缓释肥比例,依照等施氮量原则,以扬麦34为供试材料,设置有机肥+缓释肥全部基施(M1)和有机肥基施+缓释肥基施60%+返青期追施40%(M2)两种施肥模式,以及4种配施类型[40%有机肥+60%缓释肥(4/6MN)、30%有机肥+70%缓释肥(3/7MN)、20%有机肥+80%缓释肥(2/8MN)、100%缓释肥(0/10N)],同时设置5∶1∶2∶2(基肥∶壮蘖肥∶拔节肥∶孕穗肥)施用常规尿素处理(CK)和有机肥100%基施处理(10/0M)处理,分析相同施氮水平下有机肥与缓释肥不同配施比例及氮肥运筹模式对小麦产量、土壤生化性质及温室气体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施肥模式下小麦产量表现为M2>CK>M1>10/0M,以M2模式的3/7MN处理增产效果最好。在相同施肥模式下,随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土壤有机质、总碳含量呈先增后减趋势,土壤全氮、硝态氮和铵态氮含量呈先减后增趋势,其中M2模式下3/7MN处理对土壤养分含量的提高效果显著。缓释肥二次施用条件下3/7MN处理的土壤蔗糖酶、脲酶活性、微生物碳氮含量均最高,2/8MN处理的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CO2累积排放量表现为10/0M>M1>M2>CK,N2O累积排放量表现为M1>CK>10/0M>M2。与CK相比,缓释肥二次施用能有效降低全球增温潜势,降幅为4.22%。小麦收获后土壤有机碳储量较播前增加9.88%~30.17%,其中缓释肥分施处理较缓释肥一次性基施处理对土壤固碳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在缓释肥二次施用模式基础上配施20%~30%有机肥,可提升土壤生化性能,促进土壤碳库存,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提高小麦籽粒产量。
  • 王子傲, 崔永梅, 陈玉霞, 白羿雄, 安立昆, 吴昆仑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72-67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JA信号途径对青稞苗期耐低温能力的调控作用,以青稞‘昆仑15’为实验材料,对低温胁迫下经过贝他定(Bestatin)和茉莉酸甲酯(MeJA)处理的青稞农艺性状和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并对叶和根中JA合成和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低温处理后青稞株高、根长、植株干(鲜)重、根干(鲜)重、叶绿素(SPAD值)有明显的降低,说明低温胁迫对青稞生长产生了明显的抑制作用。低温胁迫下,Bestatin或MeJA处理明显促进了青稞叶和根中可溶性糖和游离脯氨酸的积累,增强了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并且强烈诱导青稞JA合成和信号途径以及受JA调控的耐低温相关基因表达,说明Bestatin或MeJA处理可以缓解低温胁迫对青稞的伤害,提高青稞对低温的抗性。综合来看,Bestatin和MeJA处理对青稞农艺性状、生理指标及诱导相关基因表达调控的模式一致。
  • 桑丽智, 周捷, 吴锁智, 王绪峰, 沈玉芳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79-68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生物炭在旱地小麦栽培上的应用效果,基于2012年开始的田间定位试验,比较了0、10、30和50 t·hm-2四个生物炭施用水平(分别用B0、B1、B2和B3表示,生物炭于2012年施入土壤,此后不再施用)下旱地冬小麦产量、水氮吸收利用及土壤养分的差异。结果表明,与不施用生物炭(B0)处理相比,B2和B3处理的冬小麦产量和成熟期干物质积累均显著增加,其中产量增幅分别为8.1%和14.6%,干物质增幅分别为16.3%和20.0%。高量施用生物炭(B2、B3)促进了冬小麦地上部及各器官的花后氮素积累,其中茎、叶、籽粒的氮素积累量分别增加了11.3%~18.2%、4.9%~16.5%和4.2%~10.9%。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表观氮损失(降幅34.5%~38.5%),提高了氮肥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其中B3处理的氮肥利用效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最高,分别为12.3 kg·kg-1和9.1 kg·hm-2·mm-1。同时,施用生物炭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质、铵态氮、全氮、速效磷等土壤养分含量。本试验条件下,30和50 t·hm-2施用生物炭能够有效促进旱地冬小麦干物质积累,氮素吸收利用,提高产量及氮肥和水分利用效率,增加土壤养分含量,有利于旱地小麦高产高效。
  • 鲍秀蕊, 白家韶, 韩雪, 居辉, 张馨月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88-69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CO2浓度升高下冬小麦-土壤碳(C)、氮(N)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关联关系,依托北京昌平试验站长期开放式CO2浓度升高试验平台(FACE),测定和分析了常规CO2浓度(aCO2:400μmol·mol-1)和高CO2浓度(eCO2:550μmol·mol-1)条件下冬小麦不同器官(叶片、茎秆、籽粒)和土壤的C、N元素含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植株和土壤C、N元素含量及计量比对CO2浓度升高的响应不一致。冬小麦各器官C、N含量、C∶N不受CO2浓度升高的影响;CO2浓度升高后土壤全碳(TC)含量显著增加,全氮(TN)含量和全碳氮比(TC∶TN)未发生显著变化。冬小麦-土壤C、N化学计量特征在小麦生育期的变化程度高于CO2升高的影响。从拔节至成熟期,叶片和茎秆C∶N不断增加,籽粒C∶N则从灌浆至成熟期显著降低。冬小麦整体C元素的内稳性高于N元素,不同器官元素内稳性存在一定差异,表现为籽粒的元素内稳性高于叶片和茎秆。aCO2处理下,土壤与冬小麦叶片或茎秆C、N计量特征间存在强烈的相关关系,但eCO2处理下土壤与冬小麦叶片和茎秆间关联关系消失或削弱,说明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导致小麦地上-地下关系的不确定性增加。
  • 房彦飞, 张山清, 唐江华, 徐文修, 罗晓颖, 胡冬平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697-7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新疆旱地冬小麦生育期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生产潜力的影响,利用1961-2020年11个气象站点逐月气象资料,选择农业生态区域法(AEZ)模型计算新疆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运用线性倾向估计法、Mann-Kenddall趋势检验(M-K)、反距离权重插值等分析了新疆冬小麦生产潜力的时空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61-2020年新疆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温度、≥10℃积温和降水量随时间的推进均呈升高的趋势,倾向率分别达到0.41℃·(10 a)-1、74.05℃·(10 a)-1和9.82 mm·(10 a)-1;日照时数呈下降趋势,倾向率达到-23.32 h·(10 a)-1。在空间上,旱地冬小麦生育期平均温度和降水量整体均以伊犁河谷地区最高,≥10℃积温和日照时数整体分别以塔额盆地和昌吉州东部最高。各站点平均气温和≥10℃积温呈极显著(P<0.01)增加趋势,以塔额盆地平均增速最快;昌吉州东部降水量平均增速最快;昌吉州东部平均日照时数下降速率最快。冬小麦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其倾向率分别达到74.54和323.79 kg·hm-2·(10 a)-1。空间上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整体上分别以塔额盆地和伊犁河谷地区最高。其中,塔额盆地光温生产潜力和昌吉州东部气候生产潜力的增速均最快,二者的平均速率分别为101.45和487.50 kg·hm-2·(10 a)-1。光温生产潜力与气温、≥10℃积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呈显著负相关;气候生产潜力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呈显著负相关。80%左右的研究站点同上述相关性一致;在降水量丰富的伊犁河谷地区,气温和≥10℃积温是影响冬小麦生产潜力主要因素。因此,新疆旱作农区暖湿化气候有利于旱地冬小麦生产潜力的提高,且在此气候背景下未来新疆气候资源变化对旱地冬小麦的增产有利。
  • 王传之, 李扬眉, 王小雷, 翟科峰, 房春兴, 冯邦杰, 郑甲成, 姜红红, 张明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7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淮麦777是宿州市金穗种业有限公司2013年以淮麦35作母本、淮麦33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淮麦35/淮麦33),经常规系统法选育而成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高产稳产广适,商品性好,综合农艺性状优良,于2024年1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皖审麦2024L006。1特征特性淮麦777属半冬性品种,全生育期221.0d,与济麦22熟期相当。幼苗匍匐,叶片绿色,长势较强,叶片细长,分蘖力较强,成穗数较高。
  • 吕亮杰, 赵爱菊, 刘玉平, 郭晓蕊, 赵炜, 陈希勇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7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冀麦138是2011年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用YB66180和冀麦325配置杂交组合选育而成的高产节水小麦新品种。该品种采用系谱法选育,2016年出圃,2023年通过国家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麦20230142)。1特征特性冀麦U68属半冬性中熟强筋品种,生育期229.2~236.9d,与对照济麦22熟期相当。幼苗较匍匐,叶宽、苗壮。冬、春抗寒性较好。株高75.7~89.7cm,纺锤大穗,结实性好,每穗小穗数21个左右,中部小穗结实4~5粒。
  • 刘宁涛, 车京玉, 李长辉, 王岩, 张起昌, 马勇, 田超, 王志坤, 高凤梅, 尹雪巍, 代丽婷, 邵立刚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5): 7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克春170250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克山分院小麦育种团队以培育适合东北春麦晚熟区种植的高产优质多抗性小麦品种为目标,于2011年筛选出强筋类稳定小麦品系克07-183,以此作为组配母本,以综合性状优异的后代育种材料克10F2-1984为父本,以阶梯式杂交育种策略为指导,采用系谱法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春小麦新品种。2018-2020年期间进行产量及适宜性综合试验,2021-2023年参加黑龙江省小麦晚熟组区域、生产试验,表现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