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37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 全选
    |
  • 陈卫丰, 方启平, 王淑婷, 张发涛, 马安欣, 雷以柱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1-17.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作为一种新型纳米碳材料,石墨烯量子点(GQDs)因其具有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而受到研究者的广泛关注。近年来,利用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规模化地制备煤基石墨烯量子点(C-GQDs),并拓展其在各种领域的应用,已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介绍利用煤炭资源制备C-GQDs的主要策略、制备方法等,深入探讨了C-GQDs的制备机理,揭示了煤炭结构在其制备过程中的演变规律,同时分析了C-GQDs在能源转换与存储、化学催化、传感技术、生物医药等多种领域中的应用与其性能优势,提出目前C-GQDs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并进一步预测了其未来发展趋势。
  • 刘玉洁, 刘启蒙, 刘瑜, 崔雨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18-28.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断层导水或由于断层活化引起的滞后突水严重威胁矿井安全生产,合理留设断层防隔水煤(岩)柱是防止断层突水的主要措施之一。断层活化关系到煤柱的防水效果,忽略这一因素可能导致煤柱尺寸不足,进而增加采矿过程中的水害风险。为探究断层采动活化效应并制定有效的水害防治措施,以安徽界沟煤矿西一采区F6断层为研究对象,综合井下上探查及采掘揭露情况,对断层天然含导水性进行分析;并利用三维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分析(FLAC3D)软件建立断层数值模型,分析82煤层采动过程中的断层界面及围岩应力、位移及塑性区演化过程,揭示煤层开采F6断层采动活化情况;同时结合数值模拟和现场实际生产情况,分析计算了F6断层防隔水煤(岩)柱合理留设尺寸,并根据断层活化情况对煤柱宽度进行优化。研究结果表明:F6断层在天然情况下富水性弱,导水性差,在工作面回采距F6断层15-22m处,断层产生活化现象。综合考虑断层活化的影响,分析确定断层防隔水煤(岩)柱留设尺寸为42 m。依据实际开采实践,留设合理性得到验证,保障了近断层82煤层工作面安全采掘。
  • 牛和平, 杜文刚, 张方树, 张玉婷, 左开永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29-39.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3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特厚煤层综放开采强度大,覆岩垮落充分,矿压显现剧烈,严重威胁着矿井安全生产及生态环境保护。为此,主要以不连沟煤矿特厚煤层综放开采为工程背景,结合不连沟煤矿工作面采后地表下沉现象,采用Rhino+3DEC数值技术、理论分析与现场实测相结合的方法,建立三维全尺度数值模型,分析了工作面覆岩破断规律、覆岩“两带”发育特征及应力传递路径,以及特厚煤层开采后地表下沉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工作面初次来压步距为50 m,周期来压步距15 m;(2)经验公式计算两带高度,垮落带高度为31.86~63.72 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220.25~230.45 m,数值技术得到垮落带最大高度52.30 m,裂隙带高度蔓延至地表;(3)采场覆岩垂直应力场沿倾向方向呈对称分布,应力调整并升高,远离工作面则逐渐降低,呈现应力恢复但非复原态,最终达稳定;(4)工作面达到充分采动时地表内出现横向裂隙,继续回采70 m后地表开始沉陷,中部沉降高度达到2.5 m,两侧沉陷范围较小,高度随回采的进行持续增大,回采结束时,地表沉陷量达到最大4.5 m;(5)现场实测结果为基本顶初次来压步距平均50.39 m,周期来压步距平均14.47 m。
  • 李济澜, 马佳柔, 唐回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40-46.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4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磷酸铁是制备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磷酸铁锂的关键前驱体。通过三价铁源与不同磷源反应制备磷酸铁的实验表明:三价铁源FeCl3与不同磷源磷酸、磷酸一铵、磷酸二铵和磷酸钠(H3 PO4、NH4H2 PO4、(NH42 HPO4和Na3PO4)反应制备磷酸铁的关键影响因素在于pH值:当FeCl3与H3 PO4、(NH42 HPO4等量混合时,pH值小于3,不能直接生成磷酸铁沉淀,需要加氨水调节pH值大于3才能生成磷酸铁;当FeCl3与(NH42 HPO4、Na3 PO4等量混合,pH值大于3,不用调节p H值就可产生磷酸铁沉淀;FeCl3与Na3 PO4等量混合反应会产生FeO(OH)杂质,产品达不到电池级标准;只有当FeCl3与(NH42 HPO4等量混合时,pH值恰在3左右,产品才能达到电池级磷酸铁的要求。
  • 高亚锋, 袁文鹭, 周长海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47-55.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5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微弧氧化对提升镁合金的耐蚀性具有显著作用,工艺参数间的作用是影响膜层质量的重要因素。主要以AZ31B镁合金为基体,采用正交实验,对电参数(频率、占空比、电流密度)和pH值进行工艺优化,制备微弧氧化膜层,并利用扫描电镜、电化学工作站对微弧氧化膜层的形貌、极化曲线和阻抗谱进行观察与测试。结果表明:占空比对微弧氧化膜层的耐蚀性影响最大,而pH值对微弧氧化膜层耐蚀性影响最小。最佳的微弧氧化工艺参数为占空比10%,电流密度2.2 A·dm-2,频率700 Hz,pH=11,制备的微弧氧化膜层自腐蚀电流密度较基体降低4个数量级。
  • 周文平, 杨茂立, 张晓婉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56-64.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6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风力机叶片在运行期间容易受到雨滴的反复撞击而发生侵蚀,侵蚀会影响风力机的气动及结构性能,降低机组年发电量并增加维修成本。为此,建立流固耦合模型,模拟直径2 mm的单个水滴以100 m/s的速度垂直撞击具有不同表面涂层的涂层系统,分析材料性能对撞击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滴撞击杨氏模量越大的涂层材料,水滴的初始压缩阶段更短,横向喷射更强,接触力更大。当涂层材料的杨氏模量增加时,水滴撞击导致材料中的应力水平增加,表面瑞利波更明显。因此,杨氏模量低的材料对撞击的响应更好,可减少撞击表面的应力并抑制应力波。该结果可以为开发更能抵抗高速水滴反复撞击的风力机叶片表面涂层提供指导。
  • 李可, 吴亚兰, 王建军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65-7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7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实现工程机械液压系统故障的准确诊断,通过梯度提升决策树的故障诊断算法进行分析,并以挖掘机为例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梯度提升决策树—非均等代价逻辑回归模型的平均准确率和召回率分别为99.7%和91.8%,平均F1-measure为0.956,故障诊断模型的平均非均等代价仅为16.2,远低于其他算法;而且在面对组合故障时,该模型的分类错误率不超过15%,可见,梯度提升决策树—非均等代价逻辑回归模型对挖掘机液压系统的单一故障和组合故障均有较高的识别准确度。
  • 叶燕玲, 卢远, 翁月梅, 汤传勇, 杨明霄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73-88.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北部湾经济区作为我国联接多区域的重要通道及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科学估算与分析北部湾经济区能源消费碳排放量时空格局,对促进北部湾经济区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构建长时间序列DMSP/OLS和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集,通过模型对2005—2020年广西各县(区)的碳排放量进行估算和校正,并分析2005—2020年北部湾经济区碳排放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整合处理后的长时间序列夜间灯光数据集具有一致性,且2005—2020年广西DMSP/OLS夜间灯光影像的TDN(夜间灯光总值)和GDP总值拟合优度为0.96,满足精度要求;(2)碳排放量与TDN存在较大的相关关系,拟合优度为0.65,模拟出广西2005—2020年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整体平均相对误差为11.87%,有较强的可信度;(3)广西各县(区)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总体呈逐年上升趋势,空间分布主要表现为“中部、沿海高,两边低”的特点,碳排放量高值区域主要集中在南宁、钦州和玉林三市城区,碳排放量低值区域集中在北部湾经济区西部和东北部。
  • 梁西陈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89-97.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09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无监督环境下传统网络异常诊断算法存在异常点定位和异常数据分类准确率低等不足,通过设计一种基于改进Q-learning算法的无线网络异常诊断方法:首先基于ADU(Asynchronous Data Unit异步数据单元)单元采集无线网络的数据流,并提取数据包特征;然后构建Q-learning算法模型探索状态值和奖励值的平衡点,利用SA(Simulated Annealing模拟退火)算法从全局视角对下一时刻状态进行精确识别;最后确定训练样本的联合分布概率,提升输出值的逼近性能以达到平衡探索与代价之间的均衡。测试结果显示:改进Q-learning算法的网络异常定位准确率均值达99.4%,在不同类型网络异常的分类精度和分类效率等方面,也优于三种传统网络异常诊断方法。
  • 王占军, 李波娴, 孙星雨, 叶振宇, 孙奇, 辛淑静, 欧祖兰, 焦春燕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98-11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10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运用CiteSpace软件对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2014—2024年间681篇大学生物学课程思政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发现:(1)该领域研究的关注度为逐年递增的态势;(2)研究热点聚焦生物化学、教学改革与思政元素;(3)研究围绕创设思政育人品牌、赋能思政元素、多元考评度量思政素养、构建育人长效机制等内容展开;(4)大学生物学课程思政经过两个阶段的探索与发展,未来顺应教育现代化趋势,致力于教学模式与方法的创新,将课程思政凝练为更具针对性、实践性,且富含价值导向的课题。同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优化教学设计和整体规划,提高思政元素的科学性和实践性,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注重本研一体化均衡发展理论与实验,构建多元化考核及激励机制等措施,以期实现大学生物学课程思政教育的全面均衡发展。
  • 谢东, 秦取名
    六盘水师范学院学报. 2025, 37(03): 111-12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3.011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作为一门重要的公共基础课程,其知识体系中蕴含着大量的思政元素,在传授学生数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同时,更能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该课程融入思政元素时虽然具有一定的优势,但也容易出现主次颠倒、强行嫁接等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以从课前、课中、课后三个教育阶段着手,在课程教学单元中挖掘思政元素并以具体课程教学案例作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通过对比不同学期的学习效果发现,课程思政元素融入效果显著,有助于提升学生学习成效和教师教学质量,为落实三全育人目标提供了有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