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号 | 地震时间 | 地震地点 与震级(M) | 调查地区 | 地层及地下水 状况 | 构造及活动方式 | 地震时地面垂直 运动幅度/m | 地震后地面垂直 运动速率/cm·a-1 |
---|---|---|---|---|---|---|---|
1 | 1862 | 俄罗斯贝加尔湖色楞格河三角洲10级地震 | 色楞格河三角洲 | 湖相沉积和湖岸现代三角洲沉积,地下水非常丰富 | 贝加尔湖处贝加尔裂谷(Baikal rift)带内,长636 km,最深达1637 m,是构造湖。该裂谷带是一个活动的断裂带,长1600 km,宽60~250 km,是现今大陆内部最年轻的大陆裂谷之一,围限裂谷的所有边界断裂都是正断层(局部有正断兼有逆断活动断层)( | 由于地震,一大片三角洲平原3天内沉没到贝加尔湖水面下,形成一个塌陷湾 | 100年后湖湾水深达7.5 m,其深度比原来增大2倍,并形成了一个被称为普罗瓦尔的大片新的塌陷湾( |
2 | 1511(明正德六年).6.1 | 中国云南省永胜6¾级地震 | 永胜盆地 | 盆地内全新世湿地砂黏土沉积,地下水丰富 | 区内主要有程海断裂,是滇西北地区东缘最醒目的一条活动性大断裂,其走向近南北,全长200 km,由一系列北东走向左旋走滑正断层,和近南北向正断层及其相间的一系列拉分盆地组合而成,断裂带控制着金官、永胜、程海、期纳、宾川等盆地的边界,永胜盆地是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盆地( | 下沉 | 西山草海,在近屯西山下,明初原系军民田地,正德六年地震累月,遂沉为湖,田陷成湖者百有余顷,积水经年不涸( |
3 | 1918.2.13 | 中国广东省南澎—南澳地震,M7¼级 | 南澳岛东侧海岸 | 混合花岗岩及滨海相沉积,海水覆盖,裂隙带地下水丰富 | 震后大速率缓慢下沉海岸主要沿南澳岛东侧NW向饶平黄岗水断裂展布。该断裂不同时期压性、张性有所展示,是1918年发震断裂之一,地震前沿断裂附近的柘林镇海滨有7个温泉,震后剩3个。震时沿断裂在饶平县东南从北山、大港,经所城镇,神前有一走向N30°W的地裂带,长7000 m,宽3~10 m。沿带喷砂冒水剧烈( | 地震时发生近岸海啸( | 震后60年平均下沉速率约4 cm/a( |
4 | 1969.7.18 1888 1597 | 中国渤海湾近岸海域 M7.4 M7.5 M7.0 | 现代黄河入海口,东营、垦利、义和庄等处 | 现代滨海相沉积,现代三角洲沉积,地下水丰富 | 震区所在的渤海湾盆地是在前新生代构造的基础上经新生代裂陷作用发育而成的一个大型裂陷盆地。其中渤中坳陷新生代地层厚达9000余米,上第三系和第四系最厚达4800 m。震区及其附近存在北北东,北东,北西和近东西向4组断裂,地震就发生在这些断裂交汇带及其附近。这些断裂或为铲形正断层,或发育有次级正断层( | 下沉 | 震后海岸地壳缓慢下沉,速率达3.2-6.8 cm/a( |
5 | 约距今7000 a和距今2400 a左右 | 中国福建省晋江市深沪湾地区全新世2次大于7级古地震 | 深沪湾海域和潮间带地区及沿岸深沪—金井地堑和附近地区 | 深沪湾地堑内及海底含薄层全新世海相砂,黏土沉积(地堑内还含风成砂沉积)透水性较好。下部为混合花岗岩及风化土和晚更新世含砾砂黏土沉积透水性不好。但控制深沪湾地堑的北东侧深沪—金井断裂和旁侧的断裂沟(乌漏沟)北东,南西端都延入海域。北西侧的衙口—![]() | 深沪湾—金井地堑由东南侧的北东走向的深沪—金井断裂及西北侧的衙口—![]() ![]() ![]() | 距今7000 a左右深沪湾大古地震,计算得同震下沉约3.6 m( | 距今约7000 a古地震后至距今2800 a震后缓慢下沉幅度约1.0 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