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ccess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15.
    层序地层学作为一种新的盆地分析方法,受到广大地质学家的重视,尤其是陆相层序构型与数值模拟研究已成为一个国际性热门方向。文中总结了陆相层序构型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介绍了国外近年来的“下游控制区”和“上游控制区”概念以及层序构型特征,“下游控制区”发育依赖于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低位正常海(湖)退”、“海(湖)侵”、“高位正常海(湖)退”和“下降阶段”体系域,“上游控制区”发育不依赖相对海(湖)平面变化的高河道合并体系域和低河道合并体系域。国内层序构型研究也有多种观点,最有代表性的应该是“L型、T型、TH型、H型(E-H型和L-H型)”层序构型的划分。陆相层序模拟已经从水槽物理实验为主发展到当今以数值模拟及水槽实验并举的时代。在介绍层序数值模拟发展史、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SEDPAK正演化模拟、SEDSIM正演数值模拟、基于Delft3D模型的三维正演模拟、DIONISOS的三维正演模拟及基于N-S方程的层序数值模拟等5种数值模拟方法,总结了陆相湖盆层序构型及数值模拟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的应用情况,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理论问题、数值模拟技术难点及数值模拟未来的发展方向。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352-1371.
    洪水类型与流量变化是影响扇三角洲地貌形态与沉积特征的主要因素,但不同类型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单元发育规律研究薄弱。论文以滦平盆地桑园剖面下白垩统西瓜园组为例,通过剖面测量和岩相划分,恢复了沉积流体类型、沉积过程及其沉积响应单元,建立了不同洪水作用下扇三角洲沉积模式。根据岩相组合将该剖面的主控沉积过程解释为碎屑流、洪流与片流3种洪水,分别对应于碎屑流建造期、洪流建造期与片流建造期。结合沉积过程与砂砾岩沉积形态特征,将目的层解释为8种沉积单元,具体包括扇三角洲平原环境的陆上碎屑流舌状体、洪流主控辫状河道和扇三角洲前缘的水下碎屑流舌状体、高密度浊流水道、牵引流水下分流河道、高密度浊流朵体、水下片流朵体及滑塌体。在扇三角洲碎屑流建造期,发育多期垂向上叠置的、向湖盆进积的碎屑流舌状体;在洪流建造期,平原中形成洪流主控辫状河道,而进入湖盆后洪流转化为高密度浊流,发育高密度浊流水道与朵体;在片流建造期,则以水下快速沉积形成的水下片流朵体为特征。洪水期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物快速沉积和沉积物坡失稳易于形成滑塌体,而间洪期则以平原上辫状河道和前缘中低流态水下分流河道的发育为特征。基于洪水类型及其沉积过程的扇三角洲沉积规律的研究,深化了对其砂体形态与结构规律的认识。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240-255.
    南海西部Y盆地L地区中新统地层呈高温、超高压特征,钻井难度大、取心资料少,岩屑录井反映岩性的精度较低,难以满足岩性精细识别的要求。以Y盆地L地区黄流组二段深层复杂碎屑岩为例,首先,利用有限的壁心粒度分析、录井、测井等资料,优选出表征岩性的粒度参数:粒度中值Md和对粒度变化敏感的自然伽马、密度、中子、声波时差、电阻率5条测井曲线,构建粒度中值Md-测井5变量数据集;其次,采用K-MEANS聚类方法,将数据集根据“误差平方和与聚类数”最优关系划分成了4类(简称“粒度分类”),分类后优化了粒度中值Md与测井响应的相关性,且获得不同类别的测井响应特征和相应岩性类型;然后,在实际井资料处理过程中,应用Fisher判别方程来判别未知深度点所属的粒度分类类型;最后,建立粒度分类下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依据不同岩性对应粒度中值的数值范围,实现了井筒剖面上根据测井反演粒度中值Md曲线进而达到岩性精细识别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L地区黄流组二段考虑粒径的差异将砂岩岩性划分为:粉砂岩、细砂岩、中砂岩、粗砂岩,其中细砂岩和中砂岩是最主体发育的岩性,粒度中值Md与不同粒径岩性的关系最密切,是最能反映不同粒径岩性的粒度参数;粒度分类后基于XGBoost算法的粒度中值测井智能计算模型预测效果优于多元回归预测模型,计算粒度中值与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397,平均绝对误差MAE为0.0195 mm,平均相对误差MRE为17.52%。该模型是一种有效实现深层复杂碎屑岩岩性精细识别的方法,也为纵向剖面上沉积粒序分析和储层构型精细解释、有效性评价奠定了基础。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338-1351.
    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砂体可分为分流沙坝型和指状沙坝型2类河-坝组合类型,前人多关注扇状的分流沙坝型与鸟足状的指状沙坝型的前缘砂体,而对多个指状沙坝组成的树枝状沙坝关注不足,其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尚不清楚。以鄱阳湖日帽洲三角洲为例,综合卫星地图、探地雷达、浅钻孔、沉积数值模拟数据,揭示了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的沉积构型与形成机理。研究认为,树枝状沙坝是由多个相互分叉、交汇的指状沙坝拼接而成,呈现“河在坝上走”的河-坝组合关系,其间发育分流间湾。根据规模差异,树枝状沙坝内的分流河道可分为主支分流河道与侧支分流河道,主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大、数量少,多发育于近源端并延伸至沙坝末端,分布于沙坝中部;侧支分流河道的宽度小、数量多,多分布于前缘两侧与末端。树枝状沙坝的形成与细粒、黏性、高排量河流供给相关,细粒与黏性沉积物促进了稳定天然堤的加积与指状沙坝的形成,高排量导致了分流河道的分流与决口,从而形成树枝状的指状沙坝。河控浅水三角洲前缘树枝状沙坝储集层的侧向连通性较差,优势储集层位于指状沙坝中部,为分流河道砂体与近岸河口坝砂体。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6-31.
    中国大陆地壳在奥陶纪时由华北、扬子、塔里木三大陆块及围绕它们的诸多微陆块和造山带组成。基于陆块、微陆块和造山带等不同属性地体的识别特征,按陆块、洋板块中的微陆块、造山带和疑问块体4种类型,分别阐述它们在中国奥陶纪的发育特征。在此基础上,综合古地理信息,提出中国奥陶纪共划分出4个大区16个地理区的新认识。该时期中国各陆块主要在环西伯利亚、古亚洲洋、原特提斯洋和冈瓦纳北缘分布,由此归纳为4个大区,其中华北和塔里木分割了古亚洲洋和原特提斯洋,但归入原特提斯洋大区中。环西伯利亚大区可分为北疆区和兴安区,前者由阿尔泰、准噶尔—吐哈微陆块和东西准噶尔造山带组成,后者囊括额尔古纳、兴安、锡林浩特、松辽和佳木斯等东北微陆块群。古亚洲洋大区仅分出中天山—北山区,伊宁微陆块为该区成员。原特提斯洋大区除了华北区和塔里木区外,还包括柴达木—祁连、昆仑—秦岭、扬子、华夏、印支和松潘—甘孜区,其中中阿尔金和全吉微陆块属于柴达木—祁连区,义敦微陆块属松潘—甘孜区。冈瓦纳大区分为羌塘、拉萨、喜马拉雅、滇缅泰马和海南区,其中保山微陆块和临沧微陆块为滇缅泰马区的组成部分。此外,阿拉善和敦煌块体分别归入华北和塔里木区中。上述中国奥陶纪地理分区的认识与前人存在较大差异,作者旨在抛砖引玉,希望能引起更多学者关注并探求更合理的划分方案。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305-1324.
    扬子克拉通滇中地区新元古界南沱组与陡山沱组之间过渡段“红层”不同学者认识尚有分歧。以扬子克拉通西南缘昆明晋宁鲁纳村剖面和飞大田剖面为主,对其成冰系南沱组开展了详细的地层学、沉积学研究。南沱组砾岩段及其上覆红层泥岩段具擦痕、坠石、韵律性纹层等典型冰川沉积特征,据此划分出4个沉积亚相,即冰下滞积亚相、冰缘河道亚相、冰前三角洲前缘亚相和滨岸亚相,反映了冰期演化的不同阶段。红层段顶部最年轻碎屑锆石年龄为636 Ma,表明南沱组上段紫红色粉细砂岩顶部沉积时限可能晚于636 Ma。区域地层对比发现,平面上,滇中地区南沱组砾岩段和泥岩段分布稳定;垂向上,自下而上为冰川冰下堆积砾岩,向上过渡为冰缘河道砾岩,再向上为冰前三角洲前缘泥岩和滨岸细砂岩,表现为冰川逐渐融化并逐步海侵的规律。研究认为南沱组应当二分:下段杂砾岩段,上段紫红色泥岩段,即南沱组—陡山沱组界限置于红层段顶部。论文深化了对扬子西南缘成冰纪沉积古地理的理解,为完善四川盆地周缘成冰纪—埃迪卡拉纪等时地层格架和四川盆地及周缘深层油气勘探提供了沉积学新资料。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09-125.
    作为四川盆地超深层油气资源的主力产层之一,灯影组超深层碳酸盐岩储集层发育特征及其控制因素亟待进一步厘清。选取四川盆地内最新勘探突破的蓬莱地区灯影组灯四段超深层白云岩为主要研究对象,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显微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及物性测试数据等资料的基础上,开展了储集层特征及主控因素等方面的研究。结果表明:(1)蓬莱地区灯四段储集岩主要包括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泡沫绵层白云岩和砂屑白云岩;储集空间主要包括砂屑白云岩的晶间孔、晶间溶孔和溶洞,凝块石白云岩、叠层石白云岩和泡沫绵层白云岩的原生格架孔洞和后期溶蚀作用形成的溶蚀孔缝等。(2)凝块石白云岩和叠层石白云岩多发育孔洞缝型和孔洞型储集层,均具有较好的物性,孔隙度能达到4%以上,但前者平均渗透率可达2.43×10-3μm2,后者仅为0.35×10-3μm2。(3)综合分析成岩演化史,认为灯四段储集层先后经历了沉积—准同生阶段、表生阶段、浅—中埋藏阶段和深层—超深层埋藏阶段的成岩改造。(4)蓬莱地区灯四段储集层发育具有自台地内部向台地边缘逐渐减弱的分布规律,总体上显示“相—断裂—溶蚀”三元综合成储模式。本研究明确了四川盆地蓬莱地区超深层白云岩储集层的特征及主控因素,可为后续超深层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95-208.
    随着气候模式在古气候研究中的应用越发广泛,更加准确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成为研究深时气候变化机制的关键,而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却少有人关注。本研究基于古海陆分布、古海深、古地形重建方法及资料选择,研究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过程中的不确定性以及其对气候模式模拟结果的影响。结果显示,重建过程中板块运动模型的选择、海陆分布的修正、海洋洋壳年龄数据的更新、大洋深度—洋壳年龄关系模型选择、沉积物模型选择以及古地形高度代用指标的选择都会导致不同的古地理边界条件重建结果。更重要的是,这种古地理边界条件的差异会进一步影响模式模拟结果中的温度、盐度以及洋流等重要的气候环境变量。这表明重建气候模式中古地理边界条件时需根据具体需求合理选择重建资料,同时也需基于密集和可靠的代用指标进一步优化重建资料,从而减少古地理边界条件对古气候模式结果可靠性的影响。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467-1482.
    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西北部中下奥陶统发育深切的地表水系结构,对水系两侧岩溶缝洞的发育影响显著,因此,对水系结构的定量描述及其演化模式的研究至关重要。基于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震属性提取技术,对古岩溶台面和古岩溶地表水系进行了识别。同时,对水系的平面和垂向形态学结构参数进行了量化表征,据此探讨了古岩溶地表水系的形成与演化模式,剖析了水系演化与古岩溶缝洞发育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塔河油田西北部自东向西发育3个岩溶台面和一个深切曲峡型地表流域结构。该流域的主干水系南北向汇流、分支水系东西向汇流,呈不对称分布。(2)水系单河曲弯曲率均大于1.5,超过了定义蛇曲的弯曲率临界值,具有典型的蛇曲特征。东西向河曲带弯曲率为2.42,南北向河曲带弯曲率为1.78。(3)东西向水系形态以单一“V”字形为主,南北向水系具有复合“V”字形,水系下切深度可达100~200 m。自东向西3个岩溶台面中水系的下切深度逐渐加大,水系宽深比平均值分别为4.06、3.52、3.03。(4)研究区古岩溶地表水系经历了自由曲流和深切曲流2个阶段,分别反映了水系的侧向侵蚀和垂向侵蚀作用过程。其中,水系的垂向侵蚀是逐步发生的,与3个岩溶台面的逐级抬升相适应。(5)深切曲流是区域性的最低排泄基准面,控制了河流两侧大型岩溶暗河的发育。每个岩溶台面具备独立的水循环结构,岩溶台面的逐级抬升促进了水系的差异演化,进而控制了岩溶暗河的规模和类型的差异性。对研究区古水系结构及其演化的认识对于古岩溶缝洞储集空间发育特征与分布规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325-1337.
    中国北方烧变岩广泛发育,常见侏罗系煤层于中生代、新生代自燃形成的烧变岩。在烧变岩露头区,白色砂岩常与红色烘烤岩伴生,但国内外对其关注不够,成因不明。本次研究对伊犁、准噶尔、吐哈、鄂尔多斯等盆地周缘烧变岩区野外露头进行了观察,采集白色砂岩样品进行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及能谱等测试与分析,对白色砂岩岩石学、矿物学特征进行观察和描述,认为中国北方侏罗系白色砂岩常分布在烧变岩的上覆、下伏或侧边位置,颜色多以灰白为主,结构疏松,孔隙发育,碎屑颗粒以石英、长石矿物为主,填隙物主要为高岭石,发育特殊的流体流动所致的孔洞构造;据其与烧变岩的空间相关性,推测白色砂岩的形成与煤层自燃有密切联系,煤层自燃导致高岭石大量生成、有色金属矿物或金属离子含量变化,这是砂岩呈现白色的主要诱因,因此烧变岩区所见白色砂岩为特殊类型的低温烘烤岩,其形成模式有3种:河谷下切型、裂隙下切型和山丘下渗型。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256-270.
    桂中坳陷柳城北区块下石炭统鹿寨组页岩气取得突破,有望成为四川盆地以外海相页岩气的接替领域。但受地层非均质性及纵横向相变频繁的制约,开展页岩类型识别和储集层评价存在困难。文中建立了基于“矿物组分+TOC含量”的页岩类型划分方案,利用元素—矿物转换最优化方程和BP神经网络模型分别实现页岩成分和TOC含量的测井识别与预测,并采用成像测井动态切片和纽扣电极视电导率图像2种方法识别表征页岩纹层。通过精细刻画不同页岩类型的纹层发育程度和含气性特征,阐明了研究区有利页岩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鹿寨组一段发育5种典型页岩类型。受沉积古环境控制,页岩分布呈现出较强的纵向非均质性。鹿寨组一段整体处于下斜坡相沉积环境,纵向上(1)至(7)小层沉积水体逐渐变浅,灰质含量减少而陆源碎屑供给增多,总有机碳含量也逐渐降低,页岩类型由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逐渐相变为含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其中(3)小层中富有机质硅质混合页岩与富有机质黏土质混合页岩的页岩组合类型有机质丰度高,纹层组合类型及发育程度较优,整体含气量和脆性均较高,为研究区的有利页岩类型。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372-1395.
    华南腹地茶永盆地白垩系发育古沙漠沉积,其沙丘构型特征多样,是构造活动、地下水文条件和古气候演变等多因素的综合结果,然而目前在该方面的研究却近乎空白,制约了对华南腹地古沙漠环境演变规律的认识。本研究将粒度端元分析(EMMA)新方法和沙丘构型分析传统方法相结合,开展古沙漠形态学研究及床沙构型定量重建工作。结果表明,华南腹地茶永盆地白垩纪沙漠沙丘规模较大,各项沙丘形态参数均远超全球典型断陷盆地的古沙丘均值,可以类比鄂尔多斯盆地白垩系古沙丘或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现代沙丘,指示茶永盆地的初始状态可能为一个大型干旱或沙漠盆地;通过粒度端元四组分识别出风成沙丘、沙席和潮湿丘间(泥滩)等沉积环境类型。基于沙丘构型重建,恢复古风向为N-NE向,受北半球西风带控制,且该沉积构型记录了复合新月形沙丘、复杂(爬升)横向沙丘等多种形态类型。茶永盆地南部风成序列为干燥—潮湿型丘间风成体系,表现为内部干旱—潮湿丘间沉积与小—中型新月形沙丘的叠置;盆地北部风成序列发育干燥型丘间风成体系,发育巨型(爬升)叠加复合沙丘。茶永盆地周缘地区的构造隆升与水系发育,为盆地带来大量沉积物源,并在风力作用下发生二次侵蚀、迁移和堆积;断—拗陷盆地基底下沉、潜水面的升降,为风成沉积物的累积和保存创造了可容纳空间。该研究从风成沉积地质记录分析出发,提出了茶永盆地白垩纪沙漠沙丘规模可能较大的新见解,加深了对华南腹地风成/水成沉积—盆地构造—古气候等多要素耦合过程的理解。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578-595.
    四川盆地志留系龙马溪组烃源岩的厚度中心位于川南地区,其上覆石牛栏组石灰岩具备近源成藏的巨大优势,然而当前尚未取得石牛栏组规模储集层勘探突破。研究基于大量的钻测井、岩心、露头及三维地震资料,通过地层学、沉积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方法手段,开展川南地区石牛栏组古地貌格局及沉积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川南地区石牛栏组自南向北发育南部高带、中部洼地及北部高带3个古地貌单元,明确了3个古地貌单元的平面分布范围;(2)3个古地貌单元控制了川南地区石牛栏组沉积相带的展布,南、北2个构造高部位发育礁滩体及碳酸盐岩台地等高能沉积相带,以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礁(珊瑚)灰岩、鲕粒灰岩、砂屑灰岩等岩性发育为主要特征,中部洼地主要发育泥质浅水陆棚泥岩夹薄层灰质泥岩、泥灰岩沉积,石牛栏组碳酸盐礁滩体是该区油气储集层预测的重要目标;(3)早志留世川中隆起、黔中隆起的抬升隆起塑造了石牛栏组古地貌及沉积格局,随着川中隆起、雪峰古陆的持续活动以及陆源供给增强,伴随着海平面持续下降则导致石牛栏组碳酸盐岩台地的逐渐消亡,至韩家店组则发育1套海相碎屑岩沉积。希望通过本次研究,能够为该区石牛栏组油气勘探开发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225-239.
    顺应国家深海、深地、深空和深蓝战略部署,陆地钻井不断向深层超深层进军,但深部极端环境测井资料获取困难,采集新技术(核磁共振、成像测井和阵列声波)测井少,导致测井资料多解性强,亟需利用有限的地球物理测井信息挖掘深层超深层钻井蕴含的地质信息。经过大量的文献调研,论述了深层超深层测井评价的重点,通过对典型研究案例的分析,系统地梳理测井地质学在深层超深层领域的应用,包括利用测井资料实现对井旁构造地质现象解读、沉积学信息拾取、储集层评价与预测、储集层裂缝评价和对地应力评价。最后探讨了深层超深层领域发展趋势:重视多角度数据的融合(岩心、实验资料和地震资料等数据),并根据深层超深层环境的差异,发展适应深层超深层环境因素的先进岩石物理模型。同时在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背景下,利用新技术测井的优势,推进深层超深层领域测井地质学突破技术瓶颈。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420-1434.
    近几年来,河南省平顶山矿区煤系气勘探开发取得了新突破,采动井、采空井和预抽井的单井日抽采量分别达到40 500 m3、20 000 m3和4 500 m3。为了查明煤系气生成与赋存的沉积背景,本次工作采用地层学与沉积学的研究方法,开展了精细的地层、沉积特征和沉积序列以及气测录井资料分析,从而揭示出本区主要含煤地层山西组和下石盒子组中煤系气(煤层气、页岩气和致密砂岩气)生成与赋存的沉积环境,也就是潮坪上的泥炭沼泽(泥炭坪)、三角洲分流间湾沼泽和分流河道沉积环境控制了煤系气的成藏。基于地层沉积特征在垂向上的变化规律,划分出9种不同沉积环境的沉积序列类型,并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平顶山矿区山西组—下石盒子组煤系气赋存的沉积环境模式。研究还表明,区内煤系气含量变化及区域分布特征不仅与滨岸潮坪沼泽、三角洲分流河道砂体和分流间湾沼泽的时空变化密切相关,而且还与储集层厚度变化相关。该成果可为今后平顶山地区煤系气勘探开发井的设计、部署与施工提供科学依据。同时,对华北地区相同含煤地层的煤系气开发也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53-166.
    探究遗址沉积过程与古环境背景对于全面了解古人类生存行为信息具有重要意义。江西上湖遗址是中国南方地区新近发掘的一处旧石器时代旷野遗址,遗址均质红土B层中出土了丰富的石制品,表现出小型化特点,年代始于距今约2.6万年前。本研究对上湖旧石器遗址沉积地层开展了野外考察和室内土壤微形态、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分析,同时对出土的石制品进行了考古埋藏学分析。地学和考古学方法二者相互印证,明确揭示出该遗址区均质红土B层仅受到了低能坡面流水作用,保存了较为完整的古人类技术行为信息。推测古人类在MIS2阶段频繁占据和使用上湖遗址等区域,可能与拥有小型石片石器技术的华北地区人群难以忍受该时段北方极端寒冷干燥的气候条件被迫向南迁徙、从而到达了气候相对干凉的长江中下游地区进行生产活动有关。并且上湖遗址古人类采取了偏后勤式流动策略,以应对异常极端气候带来的资源分布不均和可预测性降低等风险。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32-54.
    沉积构造不仅能揭示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的形成环境和沉积时的古水动力条件,还影响到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及可压裂性。文中通过系统总结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明确了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沉积构造的主要类型及成因。海相细粒陆源碎屑岩主要发育物理成因、化学成因和生物成因3类沉积构造:物理成因构造主要有流动成因构造和软沉积物变形构造,前者包括交错纹理、水平层理(纹理)、块状构造、递变纹理和复合纹理,后者包括滑塌—滑移构造、负载构造、火焰状构造、球—枕构造、包卷层理、扭曲纹理、碎裂纹理和坠石;化学成因构造包括碳酸盐结核和黄铁矿结核;生物成因构造主要有生物遗迹构造和生物扰动构造。该3类沉积构造主要为细粒浊流沉积、等深流沉积和远洋—半远洋沉积成因,少数为沉积物变形成因。沉积构造类型直接影响页岩气储集层的渗透性、水力裂缝的生成及延展方向。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26-140.
    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中下奥陶统鹰山组白云岩是极具勘探潜力的岩相类型,但目前对该地区成层分布的白云岩成因及其物性差异尚无系统阐释。本研究基于详细的岩石学观察、碳氧同位素和微区微量稀土元素分析、碳酸盐岩U-Pb定年、覆压孔渗测试等资料,对鹰山组内幕成层发育的白云岩类型、成因机制进行探讨,并初步评价了不同成因白云岩的物性差异。研究发现:(1)顺北地区鹰山组下段白云岩相对发育,主要包括2类成层分布白云岩,分别是埋藏压溶白云岩(Ⅰ类)和准同生渗透—回流白云岩(Ⅱ类);(2)I类白云岩为埋藏白云石化成因,分布于低能沉积相内,为埋藏过程中缝合线建造驱动黏土矿物转化成因机制,在顺北中部地区较为发育;(3)Ⅱ类白云岩为准同生渗透—回流白云石化成因,主要分布于地貌较高、相对高能的沉积相区,在顺北西区、顺南地区相对发育;(4)Ⅰ类白云岩实测物性数据(φ:0.3%~1.0%;K:0.003×10-3~0.074×10-3μm2)低于Ⅱ类白云岩(φ:0.4%~2.0%;K:0.009×10-3~0.055×10-3μm2),但Ⅰ类白云岩的发育可提升地层中白云岩和灰岩互层的比例,具裂缝改造成储潜力。研究成果对于塔里木盆地顺北地区超深层白云岩油气勘探选区具有借鉴意义。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696-713.
    页岩储集层物性是页岩油气富集机理的关键,为确定陆相页岩不同岩相类型的储集层物性及其主控因素,以川东地区侏罗系东岳庙段页岩为研究对象,在岩相划分的基础上,利用扫描电镜、低温氮气吸附等手段,研究其储集空间类型、储集层物性及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川东地区东岳庙段陆相页岩矿物成分以黏土矿物和石英为主,方解石次之,并含少量长石、白云石、黄铁矿和菱铁矿。研究区页岩主要为高—中碳黏土质页岩(Ⅰ2)、含—中碳混合质页岩(Ⅱ1)、中—低碳粉砂(黏土)质混合质页岩(Ⅱ2)和含—低碳泥质粉砂岩(Ⅲ2)4类岩相。(2)页岩的储集空间主要为微孔隙和微裂缝。前者主要为黏土矿物晶间孔,次为有机质孔以及局部岩相中发育的介壳溶蚀孔;后者主要为页理缝和介壳边缘缝。(3)川东地区页岩中高有机质丰度(> 1%)、高黏土矿物含量(> 40%)和适量的碳酸盐矿物含量(8%~12%)有利于页岩孔隙的发育,而高石英+长石矿物含量(> 50%)和过高或过低的碳酸盐矿物含量(> 12%或<8%)不利于页岩孔隙的发育。(4)含—中碳粉砂(黏土)质混合质页岩(Ⅱ2)是最有利的储集层发育岩相,高—中碳黏土质页岩(Ⅰ2)次之,中—低碳混合质页岩(Ⅱ1)较差,含—低碳泥质粉砂岩(Ⅲ2)最差。结合东岳庙段岩相纵向分布规律,认为东二亚段中上部是川东地区储集层优选层位。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55-71.
    为了深化对湖相细粒沉积岩储集层的认识,以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渤南洼陷沙三下亚段(Es3L)为研究对象,利用岩心描述、薄片鉴定、扫描电镜观察、物性分析和测井曲线,揭示了储集层特征、分布规律及其主控因素。基于矿物组成、沉积构造和有机质含量,将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划分为6类岩相:富有机质纹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1)、富有机质纹层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2)、富有机质层状灰质细粒混积岩(LF3)、富有机质层状/块状长英质细粒碳酸盐岩(LF4)、富有机质层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5)、含有机质块状含长英细粒碳酸盐岩(LF6)。储集层的主要储集空间为粒间孔、晶间孔、溶蚀孔和层间微裂缝,储集层孔隙度主要介于0.67%~5.56%之间(平均值为4.93%),渗透率主要介于(0.02~4.87)×10-3μm2之间(平均值为0.59×10-3μm2)。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分布的主控因素包括岩相、沉积环境、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演化。渤南洼陷Es3L的中下部的陆源输入水平低、水体盐度大、水体分层性强,主要发育岩相LF2和LF4,容易发育Ⅰ类和Ⅱ类优质储集层。渤南洼陷Es3L细粒沉积岩储集层处于中成岩A阶段,黏土矿物转化作用、溶蚀作用、重结晶和白云石化以及有机质热演化产生次生孔缝,改善了储集层物性。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85-108.
    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在前寒武纪广泛发育,因其多样的形态、复杂的成因及其对前寒武纪海水性质的指示意义,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目前对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于矿物学特征分析进行成因探讨,二是探索其反映的前寒武纪海水性质。前人对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的认识包括原生沉淀与次生交代2种观点,但因缺乏可靠的地球化学证据支撑而存在争议,主要体现在对原生沉淀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具体沉淀机理及其相应的海水化学条件仍不清楚,对次生交代成因白云石胶结物的前驱矿物类型也存在较大分歧。为进一步推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研究,文中首先系统总结了前寒武系海相白云石胶结物的时空分布特征、岩石学、矿物学及地球化学特征,并从原生沉淀、次生交代、生长组合形态3个方面全面回顾和评述了关于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相关研究提出以下几点展望:(1)基于矿物成核与生长原理,结合微区或原位地球化学分析,开展不同类型海相白云石胶结物成因研究;(2)评估微生物在海相白云石胶结物形成过程中的具体作用;(3)以前寒武系白云石胶结物为载体探索前寒武纪古海洋海水性质的演化,需建立在厘清其成因的基础之上。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802-810.
    基于地方志、汇编资料、公开史料检索平台等多源资料,提取陕西省明代(1368—1644年)饥荒发生的县次、时间特征、灾害因素等信息,采用语义量化、统计分析、指数构建等方法分析饥荒发生的时空分布特征,构建饥荒指数序列,并捕捉引发饥荒的灾害因素。结果表明:(1)陕西省明代饥荒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及月份季节变化特征,可以划分为1368—1420年、1421—1600年、1601—1644年3个阶段,第3阶段饥荒发生的程度最重、范围最广泛,在季节上分布相对分散且集中发生于七月、二月等月份,周期性分析显示饥荒发生与太阳活动存在关联。(2)饥荒呈现出广泛性、聚集性和显著正空间自相关性,各区域间饥荒分布特征存在明显差异,关中饥荒频次高但陕北、陕南受灾更重,陕南饥荒分布聚集性尤为突出。(3)旱灾、旱灾—虫灾分别是单灾害因素(SF)、双灾害因素(DF)中最为显著的灾害因素,DF引发的饥荒程度较SF更重,旱灾、虫灾(蝗灾为主)、涝灾是引发饥荒最关键的灾害因素。各区域引发饥荒的关键灾害因素存在差异,陕北饥荒受旱灾主导,关中饥荒原因多为虫灾,陕南饥荒多由涝灾引发,这与各区域截然不同的自然环境有关。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560-577.
    四川盆地中二叠统茅口组二段滩相白云岩储集层近期获得天然气勘探重大发现,而该滩相白云岩的分布主要受茅口期沉积演化和构造-沉积分异的动力学背景控制。本研究综合野外露头、钻录测井以及牙形刺化石等资料,梳理川中—川北地区茅口组岩石地层和生物地层的对应关系,讨论峨眉山地幔柱活动与茅口期沉积演化的耦合关系,限定构造-沉积分异时间。研究认为:(1)峨眉山地幔柱火山喷发前的地壳隆升控制了茅一段—茅二下亚段沉积期南西高、北东低的碳酸盐岩缓坡沉积格局,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地幔柱活动驱动碳酸盐岩缓坡演化为碳酸盐岩台地,发生构造-沉积分异,形成绵竹—蓬溪台洼、广元—开江陆棚以及近400 km长的剑阁—丰都大型台缘带;(2)构造-沉积分异始于J.altudaensis牙形刺带,时间为263—262 Ma;之后地幔柱活动增强,广元—开江盆地相向北扩张;(3)川西南地区茅口组沉积期可能存在火山水下喷发事件,都江堰—简阳一带可能发育近东西向的台洼;(4)晚二叠世长兴期绵阳—武胜陆棚以及开江—梁平海槽最晚在茅二上亚段沉积期开始出现雏形。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452-1466.
    四川盆地中部和西部(川中—川西)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岩石组分复杂、孔喉结构非均质强,含气和产能平面变化快,亟需明确储集层分类标准、发育机制及分布规律。以须家河组三段致密砂岩为对象,通过薄片、物性、压汞和核磁共振等实验,分析微观孔隙结构,建立储集层分类评价标准,揭示岩石组分、成岩作用对储集层类型的控制。研究表明,须三段发育微裂缝、原生粒间孔、残留粒间孔、溶蚀孔和晶间孔5类储集空间,粒间孔喉发育程度是决定储集层品质的关键;基于分形特征,将孔喉系统划分为5个区间,结合中大孔喉占比、主流喉道等参数,实现4类致密储集层的精细划分;I类储集层具有“弱压实强溶蚀”特征,高石英颗粒、低泥岩和碳酸盐岩岩屑、适量火山岩岩屑是形成的关键,Ⅱ类储集层具有“强压实强溶蚀”特征,较多杂基、低泥岩岩屑、高长石颗粒是形成的物质基础,Ⅲ类和Ⅳ类储集层均具有强胶结特征,其中Ⅲ类储集层中钙质岩屑含量高,方解石胶结发育,Ⅳ类储集层杂基减孔明显。研究成果可指导该区致密储集层形成机制研究,也为致密储集层分类和成因关联分析提供一定借鉴。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72-84.
    四川盆地北缘震旦系灯影组发育软沉积变形构造,其成因机制尚不明确。结合野外露头对川北广元地区灯影组软沉积变形构造发育特征、分布及成因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广元地区震旦系灯影组三段软沉积变形构造主要分布于中下部灰白色薄层灰岩及灰绿色—紫红色薄层泥岩中,可见液化脉、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及层内断层4种典型构造。灯三段早期浅水、较安静水体沉积物受同期循环剪切应力及地层应力复合作用,为持续性古地震诱发的液化变形所致。垂向上可识别出2期不完整振动液化序列,表明灯三段至少存在2次持续的古地震活动。综合分析指示上扬子克拉通北部灯三段沉积期构造活动强烈,地震活动应与桐湾运动Ⅰ幕晚期裂陷槽的拉张活动相关。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541-559.
    中亚内陆地区晚侏罗世气候干旱化,准噶尔盆地发育风成沉积,该风成沉积的分布范围和共存的沉积体系还有待研究。为探究该问题,作者对准噶尔盆地南缘上侏罗统进行了详细的沉积学考察,发现喀拉扎组风成沉积位于侏罗系—白垩系不整合面之下,沉积记录范围东西向可达100 km,最厚处约250 m,其中建功煤矿剖面的风成沉积砂体厚度十余米,受到多期砾质辫状河的冲刷。风成沙具有较好的成分成熟度和结构成熟度,以跳跃组分为主。风成沙丘具有大型高角度交错层理和反粒序层理,风成沙席发育平行层理和低角度交错层理,侧向延续性好。河流沙和同期的风成沙具有相似的粒度组成和沉积物源,古风向与河流古流向正交,这说明了风成物源来自于附近河流沙,河流沙来自于风成沙地。晚侏罗世风成—冲积沉积体系受到气候干旱化和天山构造活动的控制,气候干旱导致沉积物供给减少,基准面上升,辫状河转换为季节性曲流河;天山的构造活化导致基准面下降,在准噶尔盆地南缘风成沉积扩大,且形成广泛分布的冲积扇砾岩。准噶尔盆地南缘侏罗纪至早白垩世沉积环境发生了从沼泽遍布的河流—三角洲体系演化到风成—冲积沉积体系、再到湖泊—三角洲沉积体系的2次重要变化,记录了中亚地区晚侏罗世气候变干和早白垩世气候转为半湿润的气候变化,可能与侏罗纪真极移事件和古天山水汽阻隔有关。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41-152.
    显生宙的白云石化强度波动与地质历史时期重大地质事件存在高度关联性,且白云石化强度波动机制在镁、碳长期循环和气候长期变化等方面的研究中日益重要。本研究以渤海湾盆地中始新统沙三下亚段为例,针对高分辨率的X射线全岩衍射分析数据开展时间序列分析以及耦合关系分析,揭示出渤海湾盆地沙河街组深水白云石旋回中记录的斜率振幅调制周期。结合土耳其Van湖第四系白云石旋回和二叠纪与三叠纪之交白云石化事件,初步探讨了显生宙地层中不同时间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波动趋势与天文旋回的耦合关系。基于沙三下亚段盐度演化特征分析,推测地球轨道参数的振幅调制作用可能通过气候、环境波动影响微生物生态压力以及流体温度与pH值波动强度,从而进一步调控显生宙轨道尺度的深水白云石化强度。本研究为“白云石问题”的探索提供了一个新颖的视角。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797-801.
    新质生产力概念自提出以来得到多个学科从不同角度的阐释,它与基础学科的古地理学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数智时代下,新质生产力与古地理学的发展具有双向驱动作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古地理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古地理学研究服务于紧缺性矿产资源调查,在能源资源安全保障等方面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支持;古地理大数据数智化的整合、分析和应用,可提高地质工作者的工作效率和决策水平,同时也为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人才储备。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746-762.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沾化凹陷埕岛—桩海地区侏罗系三台组近年来成为油气勘探重点层系,但受构造演化复杂、沉积类型多样、岩性多变的影响,储集层非均质性极强,储集层质量预测难度大,而成岩相类型的精确识别与划分对储集层的评价起至关重要的作用。传统利用有监督学习识别全井成岩相的方法在学习样本数目较少的情况下实用性有限,本研究开展基于单因素约束的无监督全井成岩相测井识别方法研究。结合视压实率、胶结物含量、面孔率和裂缝率将研究区成岩相划分为致密压实相、碳酸盐胶结相、溶蚀与裂缝相和不稳定成分弱溶蚀相。确定了GR(自然伽马)、AC(声波时差)、DEN(密度)、RD(深侧向电阻率)4条对成岩作用敏感的测井曲线作为成岩相测井识别的依据。分别对4条曲线聚类范围进行约束,确保了无监督学习方法与成岩相良好的映射关系。基于无监督学习划分的测井相种类,利用铸体薄片等资料实现测井相与成岩相的标定,完成地区成岩相的识别与划分。划分结果表明,溶蚀与裂缝相、不稳定成分弱溶蚀相为研究区储集层有利成岩相,2类成岩相对应较高的孔渗度,溶蚀与裂缝主要分布在含砾砂岩等粗粒岩中,不稳定成分弱溶蚀相主要分布在粉砂岩等细粒岩中。通过盲井成岩相对比,验证学习方法的准确性,进而为缺乏取心井段的储集层成岩相识别提出新的预测方法,对有利储集层的评价及预测具有一定意义。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84-194.
    以太湖东南岸梅堰孔湖相沉积岩心为研究对象,在AMS 14C测年数据建立可靠年代序列的基础上,利用元素地球化学指标重建太湖地区全新世以来气候变化,并进行盐度与有孔虫分析以探究太湖东南岸是否受到海侵影响。结果表明:11—9.1 cal.ka BP太湖地区气候由湿润逐渐转向干旱;9.1—6.1 cal.ka BP气候整体湿润,其中8.8—7.1 cal.ka BP阶段是最湿润时期;6.1—2.0 cal.ka BP降水最少,气候偏干;2.0—0 cal.ka BP降水逐渐增多,气候湿润。整个全新世阶段太湖东南岸受海侵影响的可能性较低。区域对比结果表明,中晚全新世太湖流域沉积记录与邻近地区其他研究结果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具体表现为中全新世气候趋于干旱,2.0 cal.ka BP以来气候湿润。进一步将太湖流域环境代用指标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记录综合分析,发现研究区气候受控于太阳辐射和厄尔尼诺频次变化,且二者存在不同的主导和耦合阶段。太阳辐射通过直接和间接作用影响着太湖地区早中全新世气候,2.0 cal.ka BP以来气候呈现厄尔尼诺态,厄尔尼诺频次增强平衡了太阳辐射减弱对季风区降水的影响,成为太湖地区气候的主控因子。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731-745.
    河西走廊地区中生代叠合盆地构造演化复杂,沉积体系多变,地层经历了多期埋藏和构造抬升,储集层成岩蚀变多样、非均质性强,因此研究储集层成岩演化特征及相关的沉积—成岩控储作用对油气勘探至关重要。综合岩心观察描述、岩石薄片鉴定和电子扫描显微镜观察、地球化学测试等分析手段,明确了雅布赖盆地中侏罗统新河组下段的储集层成岩特征以及成岩演化序列,深入分析了沉积—成岩对储集层质量的控制。研究表明:目的层主要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和重力流沉积,以长石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为主。相带、埋藏成岩作用及构造抬升相关的溶蚀改造的时空特征,共同决定了储集层的孔隙空间类型及物性差异。具体而言,中厚层辫状河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砂体经历了显著的溶蚀作用,但溶蚀孔隙内次生成岩矿物较少,孔隙连通性好,普遍为低孔中渗储集层;中—薄层河口坝和半深湖—深湖重力流水道砂体具有较高的长石、岩屑含量以及较多的泥质塑性杂基,溶蚀孔内充填大量钠长石/硅质胶结物和黏土矿物,导致该类型储集层普遍具有低孔低渗的特点。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516-1530.
    地球化学指标在古气候研究中多用于黄土、湖泊等沉积物的分析,河流沉积物由于沉积水动力变化大,对其化学元素及其古气候指示意义的研究较少。文中对洛阳盆地4~3.8 ka BP龙山晚期古洪水(SQ)剖面地球化学指标的古气候指示意义进行了探讨。分析显示,古洪水剖面的化学元素含量与中值粒径相关性显著。在排除物源、沉积再旋回和成岩钾交代作用对于化学元素的影响后,根据各化学元素与中值粒径的相关系数进行分组,并在同组内按照元素迁移强弱建立化学元素参数指标,其结果与CIA粒度效应校正结果具有一致性,均在距今4 000年前后的古洪水层呈低值,指示相对干凉的气候。结合该剖面孢粉的分析结果,认为洛阳盆地温凉的气候条件是距今4 000年前后古洪水事件发生的重要环境背景。虽然河流沉积过程的复杂性导致本研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但是通过相关系数分组建立比值参数的方法,为探讨河流沉积物化学元素指标的古气候指示意义提供了新的思路。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659.
    <正>《古地理学报》门户网站(www.gdlxb.cn)于2025年5月正式上线了。与旧版网站相比,《古地理学报》新版网站采用最新网络技术搭建,安全性大幅提高。新版网站支持多媒体信息展示,页面更加活泼,易读性更强。每期文章的列表展示有“简洁列表”、“带摘要列表”、“带图片列表”等3种模式,其中“带摘要列表”模式更是可以快速浏览当期的所有文章摘要。在每篇文章的“文章摘要”、“html全文”链接中,可以更简便地浏览文章内容,也可以看到与文章有关的“相关文章”、“Metrics”(用于统计本文的网络浏览等)等内容,还可以通过“本文评价”围绕文章进行学术探讨。
  • J Palaeogeogr. 2024, 26(06): 1498-1515.
    黄铁矿是沉积物和沉积岩中的常见矿物,其地球化学特征能够明确指示周围的沉积环境。然而,黄铁矿地球化学特征的差异性及形成过程中的控制因素尚不清楚。本研究利用扫描电镜和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对南海不同沉积环境黄铁矿形貌和原位微区主微量元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H-CL38站位黄铁矿含量与δ34S值呈镜像关系,代表了正常海洋沉积环境下形成的黄铁矿受有机碎屑硫酸盐还原作用的控制;而F站位碳酸盐颗粒极低的δ13C值(-45.55‰)表明该站位发育甲烷渗漏,黄铁矿的形成与硫酸盐驱动的甲烷厌氧氧化过程有关。2个站位黄铁矿微区的地球化学分布明显存在差异:SH-CL38站位黄铁矿的Mn、Co、Ni、Mo和Sb含量相对于F站位含量高,可能是铁锰(氢)氧化物的还原性溶解导致的;而F站位黄铁矿的Cu、V、As和Cd含量相对于SH-CL38站位高,可能是受到有机质矿化作用的影响。黄铁矿颗粒的Ca和Mg含量表明F站位的甲烷渗漏条件下由于优先沉淀了低Mg高Ca的自生方解石,导致后期沉淀的黄铁矿具有高Mg低Ca特征。2种不同沉积环境中黄铁矿的形貌特征和微量元素含量的差异表明黄铁矿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特征可以用来识别甲烷渗漏。
  • J Palaeogeogr. 2025, 27(01): 167-183.
    淮河是一条对华夏文明具有重大意义的河流。但相较于黄河与长江流域,淮河流域的考古及古环境研究较为滞后。桥头遗址是淮河上游一处以石家河文化为主的重要遗址。本研究通过对桥头遗址区及其临近区域的地层调查和室内样品的测试分析,对该遗址生成前后的环境变化以及古洪水事件与遗址的存续关系等展开了研究。研究发现:桥头遗址生成前大约在8.1~4.6 ka BP(9.1~5.4 cal.ka BP),遗址所在至少方圆2 km的范围区一直被湖沼所覆盖;4.6 ka BP(5.4 cal.ka BP)以后,温暖湿润的气候、地势较高的湖沼相沉积高地以及紧邻作为遗址水源地的母子河等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先民来桥头区域生活;4.0 ka BP的气候异常事件、3.5 ka BP(3.9 cal.ka BP)的气候波动所带来的洪水灾害和3.2 ka BP(3.6 cal.ka BP)的淮河改道等自然环境的频繁变动,使得石家河文化以后的1000年时间内遗址区不适宜人类居住。3 ka BP(3.3 cal.ka BP)之后,桥头遗址所在区域的气温逐渐升高变暖,先人再次在此定居;2.5 ka BP(1.8 cal.ka BP)后,气候的剧烈波动、洪水的频繁泛滥再次威胁到人类在桥头遗址区域生产生活,先人从此地再次迁徙。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777-784.
    云南东部和贵州西部(滇东—黔西)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煤系底部,赋存着累计厚度达数米、以高自然伽马(GR)异常为特征的Nb-Zr-REY-Ga型关键金属矿层(简称矿层)。利用地震工作手段及传统波阻抗反演,可有效地区分砂岩和泥岩,但受限于波阻抗差异微小却无法识别矿层。为了构建对该矿层的精细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论文基于测井和地震数据,以该矿层中镓(Ga)元素为例(临界工业品位50μg/g时自然伽马值> 2.0 API),利用信息统计加权方法和矿层自然伽马数据重构了纵波速度曲线,使计算后得到的波阻抗曲线矿层信号增强了约120%,并将矿层约束在大于16 000 g/cm3·m/s的重构后波阻抗数值范围内,解决了利用波阻抗曲线识别关键金属矿层的技术难题。在利用重构波阻抗数据反演的地震剖面上,矿层边界清晰、横向可追索性好。经钻井验证,地震反演预测的矿层厚度误差介于-18.1%~16.7%之间。说明利用重构后波阻抗数据进行地震反演可以有效识别和追踪矿层,达到了对矿层精细探测的目的。该技术方法对有测井异常的煤系关键金属矿层精细勘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和前景。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785-796.
    地应力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品质控制明显,厘清应力控储效应对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预测至关重要。通过岩心、薄片等分析化验资料揭示了库车坳陷中秋地区白垩系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基本特征,实现了地应力大小测井评价,并阐明地应力对储集层品质控制。结果表明,储集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岩,以原生粒间孔隙为主,次生孔隙较少,偶尔可见裂缝。通过成像测井实现了裂缝面形态拾取,同时实现了裂缝参数测井计算,在此基础上通过测井资料完成了地应力大小评价,并揭示了地应力对基质孔隙及裂缝参数耦合控制关系。综合物性参数以及地应力大小实现了巴什基奇克组储集层分类评价,优质储集层主要发育在裂缝发育段以及低水平两向应力差区域。通过地应力测井评价结合储集层参数计算,可实现储集层品质分类评价以及优质储集层测井预测。研究成果可为深层-超深层致密砂岩储集层综合评价与有利区带预测提供技术支撑。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596-610.
    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是中上扬子地区重要的烃源岩。目前,对中上扬子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建立等方面还存在较大分歧,尤其针对牛蹄塘组页岩的层序地层学研究相对较少。综合利用野外露头、钻井岩心、常规和能谱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参数,对鄂西地区下寒武统牛蹄塘组页岩的层序地层格架及沉积演化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鄂西地区牛蹄塘组页岩可识别出2个三级层序,其中牛蹄塘组一段(牛一段)和牛蹄塘组二段(牛二段)分别为1个三级层序,均由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组成。以体系域为单元,通过层序地层对比,分析了牛蹄塘组页岩沉积时的沉积环境演变与海平面变化,提出了早寒武世海平面变化的4个阶段,即波动上升期、波动下降期、快速上升期和逐步下降期,最后提出了系统的牛蹄塘组页岩沉积演化模式,为进一步开展中上扬子地区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储集层评价及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611-624.
    湖底扇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勘探的热点目标之一,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价值。湖底扇发育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地质背景下的湖底扇沉积演化特征差异性明显。本次研究以鄂尔多斯盆地延长组7段湖底扇为研究对象,综合利用岩心、测井及地震等资料,在高精度层序格架内对庆北地区长71层序单元的湖底扇展开沉积演化分析。研究表明,依据四级层序长71内部岩性突变面,长71层序单元可划分出5个五级层序单元,重点五级层序单元71-5及71-4可进一步划分出10个六级层序单元。本次研究识别出重力流水道、水道天然堤复合体、天然堤、朵体和朵体边缘等不同的湖底扇沉积单元。研究表明,研究区湖底扇主要由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供源,在湖平面持续下降及温暖潮湿的气候背景下,陆源碎屑输入量高,辫状河三角洲前缘物源供给增强,湖盆可容纳空间下降,湖底扇向东北方向进积,朵体范围变大,具有横向连片、纵向叠置的沉积特征。
  • J Palaeogeogr. 2025, 27(03): 763-776.
    页岩岩相的识别与预测对于分析确定页岩油气甜点层段非常重要。在缺乏岩心信息进行单井岩相研究时,测井数据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而基于XGBoost算法可以充分挖掘多维测井数据所揭示的页岩岩相信息,从而达到预测单井页岩岩相的目的。本研究应用具有监督学习算法的XGBoost机器学习方法,利用常规测井数据作为变量数据集,建立了可预测页岩岩相类型的计算模型。首先建立适合具体研究区的页岩岩相划分标准,该标准应能体现研究区页岩岩相的辨识差异性,再统计不同矿物含量,确定不同岩相的具体矿物含量和TOC含量界限。在建立计算模型时,相关变量可能会提供相似的信息,导致模型过于依赖这些特征,需注意去除相似信息。XGBoost算法在参数优选方面,其网格搜索具有全面性,在网格搜索过程中应该进行多次优选,不断缩小搜索范围以求取最优值。以松辽盆地松南地区赞字井区块为例,采用矿物组分含量、沉积构造及TOC含量建立页岩岩相划分标准,青山口组可划分出5类主要页岩;在应用XGBoost算法进行变量优选时,对于具有较高相关性的深侧向电阻率(LLD)和浅侧向电阻率(LLS)曲线,保留一条即可,结果表明模型准确率可提高4%左右;经过变量选择及参数调优后,最终模型预测岩相的准确率可达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