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全文下载排行

  • 一年内发表的文章
  • 两年内
  • 三年内
  • 全部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周子健, 杜海英, 李琦晖, 张祥熙, 赖春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08-115.
    矿山开采被认为是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解决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菌种Acinetobacter sp.诱导生成CaCO3联合生物炭固定土壤重金属(Pb、Cd),并探究其成抗压强度;探究了生物炭种类、生物炭掺入量,通过毒性浸出试验评价处理前后Pb-Cd的固定化效果;利用土壤pH、XRD、SEM等分析了加入不同生物炭矿化产物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与CaCO3溶液混合物比例为15 g∶5 ml时,矿化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96 MPa。掺入量为1%的玉米秸秆生物炭矿化土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达2.54 MPa,且固定重金属的效果最佳,与CaCO3处理组相比,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大幅降低。生物炭的添加提升了基于CaCO3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中Pb2+、Cd2+的固定化修复效果,为矿山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新思路。
  • 刘娟, 王宇栋, 李晓丽, 林静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6-14.
    宣威市地形地貌复杂,岩质较弱,易发生滑坡。本文以宣威市为例,选取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和地质构造等12个指标,采用证据权模型(WOE),得到各指标分级状态的证据权重;再通过WOE模型与CatBoost算法耦合,得到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数;最后选取SHAP对滑坡影响因子进行全局和局部解释。研究结果显示:(1)采用WOE和WOE-CatBoost耦合模型AUC值分别0.845 5和0.984 6,滑坡极高易发区的滑坡密度分别为0.181 0个/km2和0.297 0个/km2;(2)高程、地层岩性、NDVI和降雨是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得到结论WOE-CatBoost模型可以用于滑坡易发性的预测,且滑坡极高、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西南部。
  • 徐翔宇, 周夏飞, 王文松, 徐泽升, 曹国志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21-128.
    自然灾害已成为中国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三大诱因。通过对2006—2020年期间中国由自然灾害诱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收集梳理、统计分析,从诱因类别、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方面揭示了相关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20年,全国共发生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80起,较大以上事件占比高达30.1%,36.1%的事件影响了正常的取供水;事件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以地质地震灾害、水文气象灾害、生物灾害3类诱因为主,事件数量分别占27.5%、36.3%、36.3%;“十三五”以来地质地震灾害、水文气象灾害已成为事件的主要诱因,合计占比90%,生物灾害次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与其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吻合,高发时期和区域呈一致性。当前,中国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风险底数不明、应对体系尚未完善,还需主动开展综合性的风险调查评估,加强法律法规及应对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全链条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风险防控与应对体系。
  • 张乐飞, 赵建军, 王子贤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1): 23-32.
    我国西南地区水电建设中发现了较多深层倾倒变形边坡,在顺层开挖条件下出现小开挖引起大变形的现象,研究该类边坡的开挖变形响应对于指导工程设计具有重要意义。以澜沧江苗尾水电站左右坝肩边坡为例,结合现场资料、变形监测数据等对倾倒边坡顺层开挖条件下的变形响应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倾倒边坡开挖后,边坡的变形高度和开挖高度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初始变形位于开挖面以上一定范围,随着边坡向下开挖,变形向上部延展,当坡脚开挖或软化时,变形范围将达到最大,并集中于坡顶1/3~1/5边坡高度范围内,“坡脚小开挖,上部大变形”特征明显。
  • 王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35-39+55.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为地质灾害易发县,为总结合江县新发生典型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其相应的产生规律,文章以近5 a合江县各年的巡、排查及实地地质调查资料为依据,汇总了合江县近5 a新发生的各类典型地质灾害,通过对合江县近5 a新发生典型地质灾害与降雨的关系、灾害发生的破坏模式、灾害前缘坡度分布特征、灾害体物质组成特征、灾害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布特征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合江县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这为合江县采取相应的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李鹏, 王有林, 李少平, 王启鸿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40-48.
    西北某拟建水电站下库泥石流沟具有流域面积大、沟谷切割深、沟道长度大等特点。其中东沟穿该抽水蓄能电站拟设下库而过,若爆发泥石流,会对主体工程施工和安全运行将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该冲沟进行调查和泥石流评价。通过现场踏勘、试验,结合无人机解译和室内计算,对拟设电站下库东北侧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沟沟道总长度2.89 km,流域周长7.37 km,流域面积2.15 km2,流域内高差近710 m,平均纵坡降约220.64‰,河道整体弯曲系数1.10;流域内物源总储量为17.59×10~4 m3,以坡面侵蚀物源为主,其次为崩坡堆积物源,再次为崩塌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最少。按设计暴雨频率1%计算,在拟设工程枢纽位置处,泥石流流速3.411 m/s,一次过流总量为3 286.53 m3,一次固体冲出物质1 250.88 m3,泥石流整体冲压力15.34 kPa,设计暴雨频率下单块块石按2 m计算,最大撞击力10.5 kN。东沟若发生泥石流,则将对下库工程及施工安全造成影响。
  • 董晓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8-12+34.
    以甲司口泥石流为工程实例,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测量、现场调查等,对泥石流沟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计算泥石流动力学参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计算判断堵河可能性,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甲司口沟沟道总长度13.9 km,流域面积80.8 km2,流域内高差近3 600 m、流域内物源总储量为1 025×10~4 m3,泥石流物源以沟道堆积物源、崩坡堆积物源为主,甲司口沟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地形、物源及水源条件;甲司口沟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与灾害史实测数据相符;杂谷脑河有发生堵塞形成溃决性泥石流灾害的可能,经过计算采用以“拦”为主的泥石流治理方案时,发生泥石流堵塞杂谷脑河的可能性较小。
  • 郝腾飞, 刘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56-58+66.
    高速公路因行车速度较高,对路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桥头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沉降控制效果是软土广泛分布地区影响道路平整度的重要因素。沉降控制不足往往会导致桥头跳车现象的出现,进而严重制约着道路的通行速度和行车安全。本文以南部海湾地区某高速公路桥路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为对象,分别开展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的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桩对深层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效果更好,可以满足公路建设对桥头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沉降量的控制要求。
  • 王彤标, 宋绍飞, 王刘文, 陈金宏, 高明专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97-104.
    贵州山区地质环境脆弱,煤矿开采易引发地质灾害。为使煤矿业主充分认识到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以某煤矿为例,结合其地形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方案设计,采用赤平投影、稳定性检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开采前后不同工况下山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直接、间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矿开采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治理地质灾害的难度大、投资额高,项目的投资可行性较差。进而得出应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纳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专门篇章的结论。
  • 蔡培, 王刘文, 王彤标, 胡应全, 陈金宏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23-27+35.
    崩塌落石具有突发性、随机性、隐蔽性及致灾严重性等特征。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以某煤矿内崩塌落石为研究对象,采用RocFall软件对已崩落石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反演拟合了下垫面参数,在此基础对拟崩落石区域进行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得出其运动特征,为崩塌落石防治措施选择提供了合理依据。
  • 阮正峰, 霍建宇, 李四堂, 雷阳, 周旭萌, 杨加明, 罗奕, 熊弢, 熊太友, 郭婷婷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15-22.
    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位于震源中心地带的甘沟流域受地震影响,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质增加,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险增大,对沟口集镇造成威胁。本文基于对甘沟流域野外实地调查,综合考虑降雨对震后泥石流的影响,选取泥石流规模、流域面积、日最大降雨量、主沟长度、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不稳定沟床比等7个评价因子,通过调整分辨系数为0.227 2的灰色关联法确定其客观权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泥石流危险度,对其进行危险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震后甘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属中度危险,诱发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 沈兴刚, 杜俊, 李晨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79-84.
    为分析降雨入渗条件下排土场堆石料浸水湿化变形特性,采用粗粒土压缩试验机对排土物料开展单线法浸水湿化试验,研究堆石料在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的湿化变形特征,揭示其湿化变形发生机制,建立堆石料湿化蠕变模型。结果表明:排土场堆石料浸水湿化变形显著且不可忽略,随竖向压应力的不断增加,湿化变形量也显著增大。结合堆石料湿化变形速率发展特征,可将湿化变形分为瞬时变形和流变变形两部分,且流变变形大于瞬时变形。基于堆石料湿化变形时程曲线,建立了堆石料四参数双曲线型湿化蠕变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准确,能够客观反映排土场堆石料浸水湿化变形发展规律。
  • 向国萍, 张丹丹, 许向宁, 李雪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22-126.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现代生态保护思想的重要部分。以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采用综合调查等手段,重点研究了水环境、草原及矿山环境生态保护措施及恢复技术。结果表明:川西北阿坝州主要面临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等生态问题,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及增加水污染相关政策是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基础;通过建设处理湿地、生态漂浮浮岛,以及使用再生水进行补给等手段能够有效恢复草原水质;提出了矿山采空区土地处理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复垦监测是评价矿山环境恢复效果重要手段。本研究成果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
  • 陈梦瑞, 徐世光, 刘和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10-115.
    以云南某炼油厂区内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结合钻孔水位资料,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取石油类作为预测因子,采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水流场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计算在(156)d内石油类的迁移过程,并对比3种抽出处理法防控管理方案,选取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石油持续泄露156 d时JC02监测到污染物,结合经济、人力等因素方案(2)为最优。
  • 覃宇恬, 刘彦花, 刘秋华, 覃玲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72-77.
    为有效防治福建省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破坏,本文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福建省地质灾害数据,运用GIS叠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福建省地质灾害在地形地貌、岩石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水系、路网等不同情况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地质灾害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多分布于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2)研究期内福建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高丘、低山、坡度较低、坡向偏东北的区域;不同年份地质灾害密度在岩石岩性上的分布大相径庭。(3)地质灾害多分布于灌木林、建筑用地和裸地,以及路网和水系沿线等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的区域。
  • 和子祺, 李波, 蔡映坤, 刘志明, 马云燕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56-64.
    云南省大关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根据云南省最新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工作在大关县域共发现地质灾害点567处,比2015年1∶50 000详查工作新增灾害点203处。包括滑坡299处,崩塌210处,泥石流56条以及地面塌陷2处。本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最新的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成果以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及信息量法对云南省大关县的地质灾害进行风险性的评价及分区。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大关县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 李林, 陈安, 孔德彪, 和江宏, 杨子川, 徐继刘, 付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20-27.
    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研究对象,以野外精细化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模拟,对试验中滑坡泥石流演化过程和基质吸力变化进行分析,对灾害链致灾模式展开研究。试验共设置两种工况共3组试验,其中暴雨工况试验共进行了两次,挑选试验结果较好的一次工况进行分析,试验结论为灾害治理和区域减灾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致灾过程极为复杂,降雨使得坡面碎石块大量出露之后,地表水流速也会逐渐降低,更有利于地表水入渗,梯田边坡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发生滑动后演化为泥石流继续沿梯田区运移,上部坡体形成巨大临空面,不稳定性增加,相比于持续暴雨而言持续中雨诱发坡体滑动所需时间更长,滑坡破坏力相比暴雨偏小,该灾害链致灾模式分为滑坡致灾和泥石流致灾,前者破坏力较大,后者影响范围较大,且不同区域致灾程度差别较大。
  • 赵一璐, 温兴平, 王怡晓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4): 118-126.
    滇池湿地是滇池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对滇池及其周边城市生态环境具有指示作用。本文以2003—2023年Landsat系列遥感影像为数据源,运用Fragstats 4.2平台,计算将遥感影像通过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 SVM)分为湖泊湿地、人工湿地、生态缓冲林、农业用地、非湿地5类后专题图的景观格局指数,分析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演变情况。得到以下结果:SVM总体分类精度(Overall Accuracy, OA)为0.86,Kappa系数(Kappa Coefficient)为0.83;西山区的部分景观格局变化较小;官渡区非湿地与农业、生态缓冲林景观转化率为90.10%,呈贡区、西山区内非湿地、农业用地景观相互转化率分别为80.17%和91.34%,农业用地和非湿地的相互转化为主要演变。结果表明:研究区内景观格局指数以2007年和2015年为节点,表现为“快速增长-增长减缓-缓慢降低”,整体上景观破碎度增强,蔓延度指数增加,多样性和均匀性指数增加,景观趋于复杂,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滇池湿地景观格局的主要因素。
  • 宗朝正, 吉锋, 陈利鑫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4): 1-5.
    崩塌是高陡边坡中常见的一类地质灾害,落石运动轨迹和进行危险性量化评价对崩塌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以某灰岩高边坡为研究对象,在对危岩和滚石发育分布特征精细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采用Rockfall Analyst反演滚石运动参数,并对边坡上发育的高位危岩进行三维运动轨迹预测。结果表明:(1)研究区岩土坡面滚石运动特征参数分别是法向恢复系数R_n为0.25~0.28、切向恢复系数R_t为0.78~0.82、动摩擦角Fri为20°~25°;(2)落石运动过程中最大速度88.05 m/s,最大弹跳高度29.02 m,最大冲击能量10 857 kJ,大部分与厂房撞击,危险性极高,需要及时治理。研究成果对区域内防灾减灾工程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蒋方媛, 汪辉洋, 王艳, 王志远, 高延超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4): 86-90+104.
    为简便准确计算挡土墙土压力,采用上限分析方法对挡土墙土压力问题开展分析。假定墙后滑动土楔为三角形形状,选取更符合实际的适应度函数,建立基于上限分析的土压力计算公式,获得了合力作用点距墙底高度的计算方法。通过搜索算法得到滑动土楔的滑裂角,对均布荷载条件下的挡土墙土压力展开更直观地求解,计算结果与库伦土压力的结果对比,表明了该算法是合理、可靠的。采用正交试验,对影响土压力的关键参数开展敏感性分析。对于主动土压力及被动土压力情形下,敏感度大小排序均为填土内摩擦角>墙土外摩擦角>墙背倾角>填土面倾角。在多层土情形下,根据填土倾角方向划分土层,讨论了基于上限分析的多层土情形下的挡土墙土压力计算方法。
  • 徐琬, 杨子川, 杨津, 陈韬, 李矫榕, 王刚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61-68.
    为研究顶管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因素,以云南省昆明市宝象河流域排水收集系统改造工程为背景,建立FLAC3D数值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管开挖导致的地表变形与地下水水位、隧道埋深、隧道半径、顶推力和岩土体性质有关。地表最大沉降量与地下水位成反比,随地下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地表最大隆起值与隧道埋深呈反比,隧道埋深越浅,地表最大隆起值越大;地表最终沉降值与隧道埋深呈正比,隧道埋深越深,地表最终沉降值越大。隧道直径的变化对地表最终沉降值影响较小,对地表变形范围和沉降槽宽度影响较大。顶推力与地表最大隆起值和最终沉降值呈正比,顶推力越大,地表最大隆起值与最终沉降值越大。顶管穿越弹性模量大或渗透系数小的岩土体时,地表变形较小。
  • 杨彪山, 查浩, 国鸿圆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88-96.
    在汇水的影响下,弃渣土体中的细颗粒容易启动、迁移和流失,这不仅会改变其原有结构,还会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及人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弃渣土体的布置位置通常为沟道中下部或沟口位置,这使得弃渣土体中的细颗粒在实际工程中所承受的并非仅仅是单一的汇水作用,而是来自多个方向、不均匀的汇水综合作用。然而现阶段针对弃渣土细颗粒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降雨作用或单一方向的冲刷情况,对于多向汇水对弃渣土体细颗粒启动、迁移及流失的影响规律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西南某线性工程弃渣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渗透试验及理论推导,深入分析了多向汇水对弃渣土细颗粒启动流失规律的影响,并以此建立了不同汇水条件下弃渣土细颗粒的临界启动判据。结果表明,组合汇水影响深度受弃渣土自身颗粒成分及汇水强度的共同影响,即弃渣土细颗粒含量越高,各部分汇水强度越小时,影响深度就随之减小。研究成果对弃渣土体稳定性评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徐鸿彪, 向波, 李颖, 唐国汉, 谭邦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74-80.
    公路建设领域中陡坡桥梁施工主要受控于桩基施工平台的设置。以某高速公路及其受限的中陡斜坡桥梁桩基施工平台设计为例,分析了传统3种施工平台方案在本工程中的适用性,引入了泡沫轻质土施工平台并开展了稳定性计算及强度设计。实例表明,采用常规锚杆加固,可实现在50°~60°陡斜坡上修筑8.5 m宽的泡沫轻质土施工平台,为条件受限情况下的中陡斜坡施工平台设计提供参考。
  • 刘李杰, 吉锋, 魏松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69-73.
    砾类土广泛应用于路基、填料、护坡材料等工程中,由于颗粒大的特性,使得水分渗透性较强,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基于云南某边坡工程,采用正交设计试验,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表格,对不同配比下的砾类土开展直剪试验,分析了重塑砾类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并回归抗剪强度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主次顺序为砾石含量、压实密度、含水率,砾石含量和压实密度影响显著。试验结果对工程项目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令狐文霜, 丁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5-20.
    黄山区作为安徽省地质灾害频发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针对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研究较为缺乏。经过现场野外调查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信息量模型法”从坡度、地形起伏度、坡体结构、断层缓冲层距离和工程地质岩组5个维度对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进行探索,全面地对黄山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不仅为黄山区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地形和地质条件区域的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当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 黄宁勇, 欧泽芳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26-32.
    以广东省南澳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野外数据为基础,结合南澳岛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选取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距构造距离以及距道路距离等6个评价因子,基于GIS平台,利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对南澳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得到南澳县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1)高易发区集中在南澳县西半岛北侧及东半岛圆山村,中易发区基本沿环岛公路两侧的人工削坡处,其余平原区及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的丘陵低山处为低易发区;(2)南澳县地质灾害发育主要是由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为主要影响因素控制,经降雨因素诱发,在修建环岛公路为代表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南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形式差异分布。
  • 冉路蔓, 陈刚, 眭素刚, 杨元富, 梅倩玮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3): 108-115.
    在尾矿库的设计与稳定性研究中,堆存尾矿的力学性质是一种重要的基础参数。本文对微观颗粒进行分析以及对尾细砂与尾粉土两种尾矿进行了压缩试验、剪切试验与三轴试验。试验结果表明:(1)在自重应力作用下,细粒尾矿的孔隙比变化明显强于粗粒尾矿,透水性和渗透系数随深度增大逐渐变小,抗压缩能力则相反。(2)尾细砂固结快剪指标较直剪快剪指标低,尾粉土则相反。尾矿的三轴试验与剪切试验c值差异较大。(3)不同围压下的两种尾矿σ3d-N_f的拟合程度较高,归一性较好。其动剪模量随着动剪应变幅的增大而减小,阻尼比则随着动剪应变幅的增大而增大。
  • 陈正峰, 沈泽, 杨东帆, 王者涛, 符文熹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3): 81-88.
    降雨条件下坡内渗流和坡面径流产生的山地灾害链式反应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研究的重点,但由于认识的局限性,坡内渗流、坡面径流、坡面侵蚀、泥石流启动和滑坡等过程往往被人为分割成几个部分分别加以研究,导致对降雨而引起的山地灾害各因素之间的有机联系缺乏深刻的认识。本文采用Richards方程和Saint-Venant方程组分别描述坡体入渗和坡面径流问题,用有限体积法(FVM)对以上问题编写Matlab程序求解,并在每一个时间步对Richards方程和圣维南方程进行数值耦合,得到降雨条件下的坡体入渗和坡面径流耦合模型。通过算例,表明基本规律符合现实情况,说明了所建立耦合模型的可靠性。
  • 王彤标, 陈金宏, 王刘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3): 116-122.
    为使现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范》更加适用于山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分析探讨了规范中涉及的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因素、危害程度分级、预测评估方法、危险性分区范围、防治措施建议等相关问题,进而指出应根据现状地质灾害的稳定程度、危害程度判断其危险性,根据险情判断其危害程度,并提出了危险性分级参数的修改建议值,提出了基于预先危险性分析(PHA)的预测评估方法,明确了危险性分区范围与治理责任的相关性,指出应综合考虑受灾体的重要性及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等因素,分类提出保护、搬迁、治理、监测等防治措施建议。
  • 杨子川, 徐琬, 赵宇鹏, 刘柯, 李好懿, 龚玉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3): 95-100.
    为探讨研究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和对地表建筑物或构筑物产生的影响,以云南昆明某工程顶管施工现场为例,通过对工程现场监测,在富水多变灰岩-砾石地层条件下对顶管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规律进行研究。分析监测数据表明,土压力、孔隙水压力与顶管轴线距离呈负相关,影响范围在1.5倍管径内。地表变形为先沉降后隆起再沉降,掘进机机头顶至监测点时隆起值达到最大,影响范围在掘进机前方2倍、掘进机后方3倍顶管深度内。顶管推进过程中,由于土体的固结作用导致部分地面沉降,而灰岩地层中不存在固结效应,因此地表的最终沉降量会随着灰岩比例的增加而减小。该研究为后续减小顶管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提供理论基础。
  • 邓祖保, 龚恩德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3): 55-60.
    通过分析群发地质灾害的主要致灾因子,可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依据。对某山地公园内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地下水与地表水、植被、人类活动和大气降水等因素进行分析,统计得到各致灾因子和地质灾害分布的关系,进而确定地面坡度、土层厚度、地表径流流线、道路和大气降水是公园内的主要致灾因子。对基础性致灾因子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各致灾因子均对公园内地质灾害的发生有较大的影响。在致灾因子分析的基础上提出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建议。
  • 皮茂强, 肖欣, 赵毅, 梁锋, 张坤, 蒲云贵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3): 45-54.
    遵义市地处贵州省地质灾害重点防范区,地质灾害类型多样,灾害隐患点多面广,开展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对区域地质灾害减灾防灾具有重要现实意义。依托研究区内1 659个地质灾害隐患点,以孕灾地质条件为基础,选取地形地貌、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指数、工程地质岩组、距断层距离、多年年均降雨量、距河流距离、距道路距离和土地利用类型等作为评价指标,基于ArcGIS软件数据分析平台,在信息量模型基础上,采用加权法对研究区滑坡、崩塌、泥石流及其综合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评价,将研究区地质灾害易发性划分为极低、低、中、高、极高易发区5个等级,并进行评价精度检验。研究区地质灾害极低、低、中、高、极高易发性区面积(占比)分别为:2 015.695 6 km2(6.55%)、7 326.972 6 km2(23.82%)、10 342.287 0 km2(33.62%)、7 744.617 0 km2(25.17%)、3 335.494 4 km2(10.84%)。研究区内灾点密度随着易发性的增加而增大,面积占研究区36.01%的高、极高易发区内,控制着区内72.75%的地质灾害点分布。ROC特征曲线与横坐标轴所围成的面积AUC值为0.767,表明评价结果可靠,分区合理,可为区域地质灾害预警预测和灾害防治工作提供决策参考。
  • 严优, 刘润中, 张超, 郑吉云, 刘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1): 14-18.
    受连续强降雨影响,2022年8月金平某矿山斜坡道硐口上方斜坡发生突发性滑坡,造成斜坡中部道路损坏,掩埋斜坡道硐口。通过灾后地面调查、地质测量、无人机正射投影、钻探和浅井等方法对滑坡进行了现场地质勘查,查明了本次滑坡的成因机制及变形特征。灾害成因:原始斜坡具备滑坡形成的地形条件,滑坡形成的主因是工程切坡,其它因素有地质条件、地震和降雨等,激发因素是降雨。滑坡的变形过程为:斜坡中部道路切坡,形成高陡临空面→地表水冲刷及长期入渗浸润降低坡体强度并增加坡体重量,滑坡后部产生向前的蠕动变形,坡体逐步牵引致使后缘拉裂→地表水长期入渗潜蚀软化软弱层,后缘优势结构面受水力影响,产生“水垫效应”形成推移驱动平台,上部坡体在自重作用下产生滑动→滑体冲击、刮铲道路及下部斜坡,掩埋斜坡道硐口,据此分析,滑坡形成机制为牵引-推移式变形。通过室内试验结合滑面反算确定滑带土物理力学指标,基于传递系数法对滑坡进行了稳定性计算,结果表明,该滑坡仍有失稳风险,需要进一步加固处理。
  • 高峰, 高秀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1): 55-62.
    作为生活和工程中常见的一种灾害形式,地质灾害具有突发性和广泛性等特点,应用灾害链理论对其进行研究已成为当前地质灾害研究领域的重要方向。为了解近年来我国地质灾害链的研究进展,采用文献分析法对近20 a(2002~2021年)相关研究文献进行检索,结果表明现阶段地质灾害链研究内容侧重于地震、滑坡、泥石流和降雨灾害链,形式多为对历史已发生地质灾害链的统计分析,有关地质灾害链的研究方法和风险评价仍有待完善。最后,根据文献分析结果及当前灾害链发展现状,对地质灾害链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
  • 刘大明, 官云彬, 唐华, 刘子畅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1): 41-47.
    比如县处于青藏高原腹部,新构造运动强烈,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较发育。为了查明区内的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成灾规律,通过开展1∶5万地质灾害风险性调查,结果发现区内发育地质灾害124处,其中泥石流52处,滑坡51处,崩塌21处,具有点多面广、分布极不均匀的特点;地质灾害的分布范围及发育程度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斜坡结构、水文地质条件、降雨、人类工程活动和地震等十分密切。通过调查研究,有效地提高了比如县地质灾害研究程度,为防灾减灾提供了技术支持。
  • 向波, 刘正威, 张乐, 闵祥, 邬凯, 郭辉, 李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1): 74-81.
    为探究含多个软弱夹层缓倾顺层边坡的开挖卸荷特征,以有限元模拟为手段,依托某在建高速公路顺层边坡,分析分步开挖卸荷后其失稳机制和松弛区范围;然后,考虑软弱夹层的饱水软化效应,研究了顺层边坡的松弛区范围和首次破裂长度特征。结果表明:分步开挖下,含多个软弱夹层缓倾顺层边坡浅表呈坡脚位置处的弧形滑面滑落破坏,滑面由岩土界面剪出;深部呈沿软弱夹层的多层平动式台阶状顺层失稳破坏;松弛区范围随开挖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且越靠近地表,松弛区范围向坡体后缘延伸越长;考虑软弱夹层饱水软化效应时,饱水1 d后开挖揭露软弱夹层I坡体即失稳,稳定性系数降低42.07%,松弛区范围增长59.22%,首次破裂长度增长12.51倍。可见,对含多个软弱夹层的缓倾顺层边坡,开挖前须施作截排水设施,分步开挖时边开挖边支护具有必要性。
  • 龚柏城, 苑久超, 王磊, 吉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1): 87-95.
    反倾高边坡是工程界一类易致灾性地质体,为揭示软硬岩组合条件下斜坡倾倒变形内在机理,本研究通过配制相似材料,采用底摩擦实验分析软硬岩不同组合条件下的边坡破坏模式,并使用PIVlab工具箱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软硬岩边坡在变形破坏模式上有较大的差异性,软岩边坡多以变形为主,层间多发生倾倒弯曲,垂直层面的裂隙产生较少,不易形成贯通破裂面;硬岩边坡多以倾覆折断破坏为主,岩层内部拉张裂隙发育并连通,最后产生阶坎状贯通破坏面;软硬互层边坡在倾倒弯曲之后,发生倾覆破坏,直至形成贯通破裂面。在含有硬岩层的反倾边坡中,更易出现“悬臂梁”式结构,这表明硬岩层更易发生折断破坏,所以硬岩层比例较多的反倾边坡,更易发生整体破坏。PIVlab计算结果与试验现象过程吻合性好,计算能正确反映边坡的位移矢量特点,并划分出变形特征范围。
  • 何少琼, 张兵, 郭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1): 82-86.
    在临近地铁隧道的深基坑工程施工过程中,难免会引起隧道的变形,如不加以控制将会威胁到隧道的安全。在受到地铁带来的动荷载条件下,应将该类基坑与传统深基坑分析方法进行区分。本文以昆明市巫家坝片区某深基坑工程为例,分析临近地铁隧道的深基坑进行开挖对基坑本身和地铁隧道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首先对研究区地层参数等进行统计,采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建立了三维数值模型,分析基坑开挖引起的变形,提出了设置隔离桩及施作地下连续墙作为支护结构的优化方案。
  • 权国荣, 孙军刚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1): 109-116.
    尾矿库是矿山生产的重要设施,是矿企修建的环保工程,但其重力势能较高,具有溃坝风险,且尾矿砂含有害元素,对环境存在较大威胁,建立尾矿库风险评价体系迫在眉睫~([1-3])。本研究以全国重点地区生态调查为背景,以河南省洛钼集团某尾矿库为例,经野外调研结合高分二号(GF-2)遥感影像,建立了库属性、库环境、地质背景、日常管理4层次16指标的尾矿库风险评价模型。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对不同层次进行权重比较构造判断矩阵,归一化各指标权重,并对指标因子的独立性进行一致性检验。将尾矿库风险划分为4种等级并计算其得分区间,求得各区间的隶属度情况,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各指标的归一化评价矩阵。根据归一化评价结果计算出该尾矿库最终得分为75.380,其风险评价为低风险。
  • 黄博, 陈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4, 35(02): 56-63.
    世界遗产元阳梯田老虎嘴观景台下方发生滑坡-泥石流地质灾害并冲毁梯田约9.79 hm~2。为了加固田埂、修复梯田,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分析模拟降雨条件下不同田埂注浆加固工况的梯田模型侵蚀发育情况和模型内部体积含水率、孔隙水压力、基质吸力、土压力变化规律及其坡面流速、产流产沙特征,以研究降雨条件下注浆固梗侵蚀机理。结果表明:注浆固梗增强了田埂截流作用,其具有减水减沙效益,并且对于细沟发育有调控作用。注浆固梗减缓梯田侵蚀发展速度,不改变其侵蚀发展模式。注浆固梗的减水减沙效益随雨强增大而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