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赵长青, 王艳杰, 程冯丽, 安云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1-5.
    神经免疫是关于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皮层及相关核团)与免疫系统(包括各类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机制的研究,至少涉及彼此间外周及外周与中枢两个层面。基于兄弟学科及鼻科的研究结果,提出了鼻脑轴的概念。鼻脑轴关注的核心内容是外周炎症如何影响中枢神经系统(CNS),CNS如何调控外周炎症,二者互作的机制为何。变应性鼻炎(AR)对CNS的影响关注较多,但机制不明;相对而言,CNS对AR的影响关注较少,机制少有探索。了解AR与CNS互作的神经免疫机制,有利于重新认识AR的发病机制,为临床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方法。
  • 何蕊, 文译辉, 文卫平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2024, 30(05): 48-54.
    目的 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是目前鼻咽颅底病变微创手术的首选,但颈内动脉损伤是该手术的潜在危险。通过术前对患者CT资料进行多层面观测和图像三维重建,评估颈内动脉的走行及其与相关结构的空间关系,以便指导鼻内镜鼻咽及咽旁隙颅底手术。方法 选择40例(80侧)鼻咽及其周围颅底无病变表现的头部增强CT资料,在图像工作站上对不同层面中颈内动脉与周围骨性结构的关系进行测量,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观察颈内动脉与周围结构的空间关系。结果 在骨性下鼻甲层面中,骨性下鼻甲后缘、翼内板后缘、翼外板后缘、中线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分别为(38.8±4.0)、(25.9±2.8)、(19.7±3.8)、(23.8±2.7) mm;骨性下鼻甲后缘及翼内板后缘的延长线与颈内动脉的夹角为(15.0±4.0)、(17.0±6.0)°。在后鼻孔下缘层面中,翼内板后缘与颈内动脉的距离和角度分别为(27.2±3.5) mm和(12.0±4.0)°。三维重建获得清晰的立体图像。颈内动脉颈段的走行40%发生变异,其中大部分为弯曲型,位于口咽至咽隐窝水平,突向咽后壁。结论 患者术前进行个体化CT三维重建能为经鼻内镜鼻咽颅底手术提供关键解剖信息,便于术中定位颈内动脉,提高手术安全性。人群中颈内动脉变异率较高,突向咽后壁,经鼻内镜鼻咽-咽旁颅底手术风险增高,术前应充分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