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36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3-25
  

  • 全选
    |
  • 王春红, 刘霞, 胡爱国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20年9月14日凌晨,在一次短时强降雨下大沙窝沟上游段左侧斜坡突然失稳滑入沟道,并引发了大沙窝沟暴发泥石流。通过研究大沙窝滑坡-泥石流灾害链的形成机理,能较准确地为该灾害链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利用无人机航空摄影、地形测绘、遥感解译、钻探等勘查手段,对该灾害链发生的孕灾环境条件和成灾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连续多日强降雨是该灾害链发生的主要原因,该灾害链的防治可采取以拦为主、辅以防护的措施。
  • 刘娟, 王宇栋, 李晓丽, 林静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6-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宣威市地形地貌复杂,岩质较弱,易发生滑坡。本文以宣威市为例,选取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和地质构造等12个指标,采用证据权模型(WOE),得到各指标分级状态的证据权重;再通过WOE模型与CatBoost算法耦合,得到研究区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数;最后选取SHAP对滑坡影响因子进行全局和局部解释。研究结果显示:(1)采用WOE和WOE-CatBoost耦合模型AUC值分别0.845 5和0.984 6,滑坡极高易发区的滑坡密度分别为0.181 0个/km2和0.297 0个/km2;(2)高程、地层岩性、NDVI和降雨是影响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得到结论WOE-CatBoost模型可以用于滑坡易发性的预测,且滑坡极高、高易发区主要分布于研究区的东南部和东北部,低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研究区的中部和西南部。
  • 令狐文霜, 丁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5-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黄山区作为安徽省地质灾害频发区域之一,一直以来针对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的研究较为缺乏。经过现场野外调查分析、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基于“信息量模型法”从坡度、地形起伏度、坡体结构、断层缓冲层距离和工程地质岩组5个维度对其地质灾害发育规律进行探索,全面地对黄山区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综合评价。研究不仅为黄山区地质灾害的防灾减灾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类似地形和地质条件区域的地质灾害研究提供了参考;同时,研究结果对于指导当地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风险管理和应急响应具有重要意义。
  • 李超然, 袁广祥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2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甘肃省宕昌县位于青藏高原东缘,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强烈,地质灾害发育。本研究旨在对宕昌县地质灾害的易发性进行全面评价。基于甘肃省地质灾害数据库,采用层次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统计方法,选取地形地貌、地质条件、植被和降雨作为评价因子,对宕昌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宕昌县地质灾害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岷县干流南河镇-何家堡乡-城关镇段、甘江头-官亭-临江铺-两河口段岷江和角弓河狮子乡-新寨镇段。研究结果将为防灾减灾管理、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制等提供基础依据。
  • 黄宁勇, 欧泽芳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26-3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广东省南澳县地质灾害风险调查野外数据为基础,结合南澳岛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选取坡度、坡向、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距构造距离以及距道路距离等6个评价因子,基于GIS平台,利用加权信息量模型对南澳县进行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得到南澳县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性分区。结果表明:(1)高易发区集中在南澳县西半岛北侧及东半岛圆山村,中易发区基本沿环岛公路两侧的人工削坡处,其余平原区及人类工程活动较少的丘陵低山处为低易发区;(2)南澳县地质灾害发育主要是由坡度、地形起伏度、工程地质岩组为主要影响因素控制,经降雨因素诱发,在修建环岛公路为代表的人类工程活动影响下,南澳县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形式差异分布。
  • 冯晓东, 王新悦, 唐佳玥, 吉锋, 路涵裕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33-3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体渗透特性是斜坡地质演化和稳定性评价的重要指标,为揭示强降雨作用下白云岩砂化土的入渗特性及变化规律,对边坡稳定性评价提供可靠参数,本次研究采用常水头渗透实验和不同强降雨条件下的土柱入渗试验方法,分析砂化土的降雨入渗系数及入渗特性。研究结果表明白云岩砂化土的渗透系数基本在0.204~0.211;随降雨时间的延长,湿润峰下移速度变缓;雨强为60 mm/h、120 mm/h、180 mm/h下的湿润锋平均下移速率分别为0.996 cm/min、1.53 cm/min、2.058 cm/min;雨强条件对土体含水率峰值影响较小。此外,白云岩砂化土的渗透系数大,垂直土柱的入渗率均为其对应的降雨强度,研究成果对于白云岩砂化土斜坡致灾的预测预报模型及边坡治理有积极意义。
  • 叶冰霜, 陈正峰, 符文熹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39-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托某城区红岩地块大型堆积体古边坡开挖工程,采用现场调查、监测反馈、原位试验和数值模拟等手段,分析该工程边坡的开挖响应。结果表明:新堆积体边坡(XHP1、XHP2)分布在早期堆积体范围内,滑动方向与原有堆积体一致,初步判断其为后者的局部复活;变形监测数据表明斜坡在自然状态下处于稳定状态;现场剪切试验准确测量和评估了岩土体的剪切强度、剪切刚度和变形特性等,为场地内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垂高5 m和10 m两种分层开挖方式的数值模拟表明,两种开挖方式对边坡的稳定性和破坏特征影响相似,塑性区范围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实际施工中选择后者以节省工期。研究成果为确保城区不良地质体上的施工安全和边坡稳定性提供了参考依据。
  • 李宗治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47-5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隧道突水突泥是岩溶地区隧道建设的重要工程灾害问题,研究岩溶区地下水系统在隧道工程扰动下的响应是十分必要的。文章以渝湘复线彭水隧道为例,分析隧址区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地下水渗流模型,分析溶腔规模对截面流量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截面流量随溶腔增大而增大;溶腔大小对隧洞水头等势线和最大水力梯度的影响显著;随着溶腔体积增大,水头等势线和最大水力梯度均有向下偏移的趋势。文章得出的溶腔周围水头分布特征,获得不同溶腔大小下截面流量,可为西南岩溶地区隧道施工提供技术借鉴和支撑。
  • 孙文超, 郭波, 汪志刚, 覃羡安, 李浩, 刘魁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54-6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原山区粉质黏土分布较广泛,其物理力学性质对于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显著影响。通过统计分析、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等技术手段,对景迈机场区内粉质黏土的物理力学性质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表明,场区粉质黏土的力学指标比物理指标离散和变异程度更大,且两者均与土层深度无明显关系。重力密度与天然孔隙比、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和压缩系数之间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天然含水量则分别与天然孔隙比、液限、塑限、塑性指数和压缩系数之间有较强的正相关关系。物理性质可由天然含水量、天然孔隙比、重力密度、液限和塑限作为代表性的判据,力学性质可由压缩系数、黏聚力和压缩模量进行初步的判定。其中,粉质黏土天然孔隙比、液限、塑限、液性指数、塑性指数、压缩系数和压缩模量可通过重力密度和天然含水量进行估测和计算。研究成果可为区内粉质黏土物理力学指标选取和计算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对于机场工程设计和施工具有重要意义。
  • 徐琬, 杨子川, 杨津, 陈韬, 李矫榕, 王刚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61-6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顶管施工引起地表变形的影响因素,以云南省昆明市宝象河流域排水收集系统改造工程为背景,建立FLAC3D数值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顶管开挖导致的地表变形与地下水水位、隧道埋深、隧道半径、顶推力和岩土体性质有关。地表最大沉降量与地下水位成反比,随地下水深度的增加而减少;地表最大隆起值与隧道埋深呈反比,隧道埋深越浅,地表最大隆起值越大;地表最终沉降值与隧道埋深呈正比,隧道埋深越深,地表最终沉降值越大。隧道直径的变化对地表最终沉降值影响较小,对地表变形范围和沉降槽宽度影响较大。顶推力与地表最大隆起值和最终沉降值呈正比,顶推力越大,地表最大隆起值与最终沉降值越大。顶管穿越弹性模量大或渗透系数小的岩土体时,地表变形较小。
  • 刘李杰, 吉锋, 魏松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69-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砾类土广泛应用于路基、填料、护坡材料等工程中,由于颗粒大的特性,使得水分渗透性较强,并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因此广泛应用于工程建设中。基于云南某边坡工程,采用正交设计试验,设计三因素四水平正交表格,对不同配比下的砾类土开展直剪试验,分析了重塑砾类土抗剪强度的影响因素及其规律,并回归抗剪强度预测模型。试验结果表明,对于黏聚力和内摩擦角,影响主次顺序为砾石含量、压实密度、含水率,砾石含量和压实密度影响显著。试验结果对工程项目安全性评价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 徐鸿彪, 向波, 李颖, 唐国汉, 谭邦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74-8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路建设领域中陡坡桥梁施工主要受控于桩基施工平台的设置。以某高速公路及其受限的中陡斜坡桥梁桩基施工平台设计为例,分析了传统3种施工平台方案在本工程中的适用性,引入了泡沫轻质土施工平台并开展了稳定性计算及强度设计。实例表明,采用常规锚杆加固,可实现在50°~60°陡斜坡上修筑8.5 m宽的泡沫轻质土施工平台,为条件受限情况下的中陡斜坡施工平台设计提供参考。
  • 汪妍珺, 陈安, 刘克文, 刘柯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8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的抗剪强度对研究土体的承载力、稳定性及变形特性具有重要意义,正确选择土样的抗剪强度指标是十分重要的。砾石土在建筑工程行业被广泛使用,为研究砾石土的抗剪强度研制出一款扭剪仪,该仪器由支撑框架、圆柱形剪切盒、负载装置(十字板头)、垂直加载系统、扭矩测量装置(扭矩传感器)5部分组成。对该仪器进行校准试验确定仪器的校准系数为0.86,为后续仪器的推广及改进奠定了基础。首次将扭剪仪应用于实际工程中,对砾石土进行剪切试验,得到其内摩擦角φ为30.11°,黏聚力c为5.51 kPa,库仑定律为:τ=5.51+0.58 σ。砾石土扭剪仪的研制为研究砾石土的抗剪强度提供了新的方法。
  • 杨彪山, 查浩, 国鸿圆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88-9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汇水的影响下,弃渣土体中的细颗粒容易启动、迁移和流失,这不仅会改变其原有结构,还会降低其稳定性,从而引发各种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及人员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弃渣土体的布置位置通常为沟道中下部或沟口位置,这使得弃渣土体中的细颗粒在实际工程中所承受的并非仅仅是单一的汇水作用,而是来自多个方向、不均匀的汇水综合作用。然而现阶段针对弃渣土细颗粒的研究大多局限于降雨作用或单一方向的冲刷情况,对于多向汇水对弃渣土体细颗粒启动、迁移及流失的影响规律尚缺乏深入研究。因此,本文以西南某线性工程弃渣土体为研究对象,通过自制渗透试验及理论推导,深入分析了多向汇水对弃渣土细颗粒启动流失规律的影响,并以此建立了不同汇水条件下弃渣土细颗粒的临界启动判据。结果表明,组合汇水影响深度受弃渣土自身颗粒成分及汇水强度的共同影响,即弃渣土细颗粒含量越高,各部分汇水强度越小时,影响深度就随之减小。研究成果对弃渣土体稳定性评价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 陈紫云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97-1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改进了G.B.Airy(1855)地壳均衡假说模型,提出了基于地壳板块运动的动力源和动力机制分析地质构造活动的新方法,认为地壳层的板块运动是深部岩浆运动(流动)的结果。深部岩浆运动主要为层流型流动,是由岩浆密度梯度的变化进行驱动的,并且岩浆密度随深度而变化,形成了地壳表部破裂机制分析方法和运动机制分析方法。并以川西地块为例,应用新方法开展了岩浆流动与区域应力场、大地位移、断裂构造活动的相关关系分析,新方法均能够作出较好地解释,也可以较好地解释区域典型断裂活动构造的形态和活动性。分析结果与实际情况吻合度较好,可以初步论证新方法的可行性。
  • 周子健, 杜海英, 李琦晖, 张祥熙, 赖春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08-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矿山开采被认为是重金属污染主要来源之一,为了解决重金属污染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本文利用菌种Acinetobacter sp.诱导生成CaCO3联合生物炭固定土壤重金属(Pb、Cd),并探究其成抗压强度;探究了生物炭种类、生物炭掺入量,通过毒性浸出试验评价处理前后Pb-Cd的固定化效果;利用土壤pH、XRD、SEM等分析了加入不同生物炭矿化产物的特征。结果表明,在污染土壤与CaCO3溶液混合物比例为15 g∶5 ml时,矿化土样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2.96 MPa。掺入量为1%的玉米秸秆生物炭矿化土样无侧限抗压强度最高达2.54 MPa,且固定重金属的效果最佳,与CaCO3处理组相比,重金属的浸出浓度大幅降低。生物炭的添加提升了基于CaCO3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中Pb2+、Cd2+的固定化修复效果,为矿山周边地区重金属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新思路。
  • 徐著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16-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经济的发展离不开资源的开发,煤炭作为一项重要的能源,支撑着人类的进步。但大量煤炭开采活动会导致地表的沉降,从而对生产生活造成严重的影响。安徽省淮南市拥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在多年的开采过程中形成了多处采煤沉陷区,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同时也阻碍着地区的发展。为了给生态修复工作提供依据,需对采煤沉陷区进行动态监测,进而根据监测成果运用科学技术合理地进行生态修复规划。
  • 徐翔宇, 周夏飞, 王文松, 徐泽升, 曹国志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5, 36(01): 121-12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灾害已成为中国突发环境事件的第三大诱因。通过对2006—2020年期间中国由自然灾害诱发的突发环境事件的收集梳理、统计分析,从诱因类别、变化趋势、空间分布等方面揭示了相关事件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2006—2020年,全国共发生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事件80起,较大以上事件占比高达30.1%,36.1%的事件影响了正常的取供水;事件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以地质地震灾害、水文气象灾害、生物灾害3类诱因为主,事件数量分别占27.5%、36.3%、36.3%;“十三五”以来地质地震灾害、水文气象灾害已成为事件的主要诱因,合计占比90%,生物灾害次生事件得到有效控制;自然灾害的时空变化与其次生突发环境事件的时空分布特征相吻合,高发时期和区域呈一致性。当前,中国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风险底数不明、应对体系尚未完善,还需主动开展综合性的风险调查评估,加强法律法规及应对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全链条自然灾害次生突发环境风险防控与应对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