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3年, 第34卷, 第04期 
刊出日期:2023-12-25
  

  • 全选
    |
  • 刘强, 阿发友, 沈显泽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百昆成品油管道建水站MJ053滑坡为分析对象,在结合滑坡野外调查和室内外试验工作的情况下,结合非饱和土的渗流理论,应用数值模拟方法对降雨作用下的滑坡形成机理和稳定性进行研究,分析滑坡在连续3 d强降雨作用下的稳定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滑坡受强降雨影响明显,滑坡在极端强降雨条件下,滑坡土体位移在短时间内迅速增大,稳定性则下降至不稳定状态,该滑坡必须进行治理。
  • 熊弢, 熊太友, 阮正峰, 华勇, 周旭萌, 郭婷婷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7-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普贤乡场滑坡位于四川省广元市普贤乡场镇,为了解决该滑坡带来的财产损失及安全威胁,基于该滑坡所在区域地形地貌及滑坡体的基本特征进行大量研究。本文采用极限平衡法对普贤乡场滑坡,分3种工况进行了稳定性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滑坡在天然工况及地震工况下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并提出采用改沟及弃渣回填工程+抗滑桩+拉裂缝封填相结合的防治措施。
  • 吴兴贵, 王蓝婷, 丁梓逸, 张小亮, 周源海, 王宇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3-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横断山区地质灾害发育多,其中属滑坡灾害易发育,危害大,且山区乡镇多地势环境复杂,不规范活动较多,易引发滑坡。因此对该区域乡镇进行滑坡易发性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以普洱市澜沧县安康佤族乡为例,选择高程、坡度、坡向、起伏度等8个影响因素建立滑坡易发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了小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模型,利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出各个因子权重值。基于易发综合强度指数法,利用ArcGIS地理空间分析评价了研究区滑坡易发性,划分了四类区域:高易发区,面积占比14.53%;较高易发区,面积占比34.06%;中易发区,面积占比33.57%;低易发区,面积占比17.84%。为安康佤族乡防灾减灾以及滑坡灾害治理提供参考,也为小区域滑坡灾害易发性评价提供了思路方法。
  • 李林, 陈安, 孔德彪, 和江宏, 杨子川, 徐继刘, 付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20-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元阳梯田滑坡泥石流灾害链为研究对象,以野外精细化调查为基础,结合室内试验模拟,对试验中滑坡泥石流演化过程和基质吸力变化进行分析,对灾害链致灾模式展开研究。试验共设置两种工况共3组试验,其中暴雨工况试验共进行了两次,挑选试验结果较好的一次工况进行分析,试验结论为灾害治理和区域减灾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滑坡泥石流灾害链致灾过程极为复杂,降雨使得坡面碎石块大量出露之后,地表水流速也会逐渐降低,更有利于地表水入渗,梯田边坡受持续强降雨影响发生滑动后演化为泥石流继续沿梯田区运移,上部坡体形成巨大临空面,不稳定性增加,相比于持续暴雨而言持续中雨诱发坡体滑动所需时间更长,滑坡破坏力相比暴雨偏小,该灾害链致灾模式分为滑坡致灾和泥石流致灾,前者破坏力较大,后者影响范围较大,且不同区域致灾程度差别较大。
  • 蒋清明, 郝红兵, 杨学之, 蒙明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28-3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甲勿沟于2020年8月17日凌晨发生大规模泥石流过程,泥石流对主河汤珠河造成严重堵塞,主河河水以及甲勿沟泥石流形成漫流之势,河水携带大量泥砂及碎石,淤埋了沟口下游的阳山村安置点以及勿角场镇。经过现场实地调查,测量多条泥石流过流断面,通过计算分析“8.17”泥石流的运动参数特征,“8.17”泥石流强度接近降雨强度为10 a一遇的泥石流强度,泥石流性质为稀性泥石流。甲勿沟泥石流松散固体物源丰富,容易造成主河道汤珠河堵塞,根据泥石流堵河判别公式计算,泥石流堵塞汤珠河的可能性较大。
  • 袁猛, 刘明, 朱东东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34-4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东格公路和S209线位于云南小江流域,沿线穿越泥石流区,且泥石流规模大活动性较强,对公路桥涵结构物威胁越来越突出。通过前期资料收集、现场调查分析山区公路沿线泥石流沟对公路桥涵结构的影响,提出公路泥石流区综合防治对策。结果表明:泥石流灾害对公路结构物危害大,桥涵毁损主要以冲刷、磨蚀及局部淤积的形式出现,局部基础部位(锥坡)和桥(涵)台部位受掏蚀、冲刷、掏蚀、淤埋而产生破损。研究结果对加强公路泥石流区路基、桥涵等结构设计和防治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 杨得虎, 朱杰勇, 刘帅, 马博, 代旭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41-4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准确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评价结果,可为建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及处理机制提供参考。依据崩滑地质灾害形成条件选取10个评价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共线性诊断和相关性分析检验评价因子以保证其相互独立。分别采用信息量模型(ICM)、归一化频率比模型(NFR)以及与逻辑回归(LR)耦合的信息量–逻辑回归(ICM-LR)耦合模型和归一化频率比–逻辑回归(NFR-LR)耦合模型对罗平县崩滑地质灾害进行易发性评价,并将评价模型结果划分为低、中、高和极高4个等级。采用ROC曲线对评价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其AUC值分别为0.820、0.796、0.882和0.840。得出ICM-LR模型的精度最高,且极高易发区主要分布在砂岩、碳酸盐岩组区域和水系延展区域。其低、中、高和极高的面积(分级比)分别为771.1 km2(25.55%)、836.6 km2(27.73%)、864.36 km2(28.64%)和545.94 km2(18.08%)。易发性分区结果与研究区崩滑地质灾害分布情况相符合,可为快速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崩滑易发性评价模型提供参考依据。
  • 方海伦, 胡荣荣, 邱雨欣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5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由大规模抽取地下水和工程建设引发的地面沉降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平原,地面沉降地质灾害使城市损失标高,增加城市在洪涝灾害中的生命财产损失。基于60景Sentinel-1影像,采用PS-InSAR(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获取了宁波市2017~2021年平原区地表形变,利用同期水准数据进行了精度和可靠性评定,监测和分析结果表明工程建设是现阶段引发宁波市地面沉降的主要因素;杭州湾新区为代表的沿海围垦区地面沉降与围垦和工程建设时间密切相关;城市建成区地面沉降局限于近期的工程建设区域内,且沉降衰减相对较快。
  • 和子祺, 李波, 蔡映坤, 刘志明, 马云燕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56-6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省大关县地质灾害类型主要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主。根据云南省最新重点区域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与风险评价工作在大关县域共发现地质灾害点567处,比2015年1∶50 000详查工作新增灾害点203处。包括滑坡299处,崩塌210处,泥石流56条以及地面塌陷2处。本文借助地理信息系统(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最新的地质灾害精细化调查成果以及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数据,运用层次分析法及信息量法对云南省大关县的地质灾害进行风险性的评价及分区。研究结果可为云南省大关县地质灾害防治以及地质灾害风险管控提供依据。
  • 段方情, 赵宾, 党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65-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更好总结湄潭县地质灾害孕育规律及指导湄潭县今后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在分析现状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地质灾害孕育因素的基础上,重点从坡度、地质构造、岩土体类型、斜坡结构、地表水因素、地下水因素进行分析,运用ARCGIS软件进行孕灾分区。将全县划分为易孕灾区、中易孕灾区、一般孕灾区,针对不同分区就不合理切坡管控、地质灾害宣传及培训、地质灾害及风险斜坡排查与预警监测提出相应的防治建议。
  • 覃宇恬, 刘彦花, 刘秋华, 覃玲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有效防治福建省地质灾害,减少地质灾害的发生及破坏,本文基于2010年、2015年和2020年的福建省地质灾害数据,运用GIS叠加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福建省地质灾害在地形地貌、岩石岩性、土地利用类型、水系、路网等不同情况下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福建省地质灾害数量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多分布于龙岩市、南平市、宁德市。(2)研究期内福建省地质灾害主要分布于高丘、低山、坡度较低、坡向偏东北的区域;不同年份地质灾害密度在岩石岩性上的分布大相径庭。(3)地质灾害多分布于灌木林、建筑用地和裸地,以及路网和水系沿线等人类工程活动较为强烈的区域。
  • 冷从德, 吴雨夫, 肖文俊, 刘云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78-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江西省近年来致死性地质灾害发育规律,利用2013~2022年江西省致死性地质灾害调查资料,采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45起致死性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及其承灾体特征。江西省地质灾害具有规模小、数量多、危害大、多由暴雨引发的特点;地质灾害多发育于土质斜坡中,工程切坡是地质灾害的重要引发因素;致死性地质灾害造成房屋全毁的少,多数情况下仅造成房屋后墙倒塌或局部受损;个人能力在躲避地质灾害时的作用不明显;睡眠状态时受灾人员最容易死亡,房屋局部受损就可能造成人员死亡。
  • 谢晔, 荀晓慧, 魏玉峰, 聂德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85-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碎裂岩体作为一种结构复杂、强度较弱的岩体类型,在工程中通常作为弱带而被处理。为了探究碎裂岩体的工程特性,从碎裂岩体的物理力学特性入手,利用自行研发的原位取样新技术,对不同电站碎裂岩体原位状态下的粒度成分、密度、孔隙比等物理指标进行深入分析,以公伯峡水电站碎裂岩体为研究对象,开展了室内等效压密试验,通过与国内外沉积物压密试验成果及现场原位物理参数测量结果进行对比,成功验证了室内等效压密试验能够获得与原位应力状态下相同的物理力学指标。
  • 孙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新沂城区埋深16~23 m范围内分布的超密砂层,地区预制桩桩基参数通常按建筑桩基技术规范经验法取值,一般也不进行破坏性试桩静载检测,桩基设计布桩偏密加剧了工程桩沉桩困难、桩身上涌、基桩阻力损失等桩基施工问题。基于静载试验,通过对该超密砂层单桩极限端阻力qpk的反分析,初步给出了该超密砂层qpk的取值区间,为地区该超密砂层作为预制桩桩端持力层时的桩基参数建议及桩基优化设计提供一定的借鉴。
  • 杨荣美, 陈安, 槐以高, 眭素刚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98-10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研究腾冲地区广泛分布的玄武岩残积粘土的物理力学性能,通过比重试验、含水率试验、固结试验等室内土工试验及现场原位测试获取相关试验参数,并进行室内理论分析,结果表明:腾冲地区玄武岩残积粘土化学成份以SiO2、Al2O3和Fe2O3为主;玄武岩残积粘土的含水率介于14%~95%之间,平均值为49.44%,孔隙比介于0.48~2.56之间,平均为1.44,饱和度介于46~100之间,平均值为92.52,湿密度介于1.36~2.13,平均值为1.68;压缩系数a1-2为0.67 MPa-1,属于高压缩性土,土体结构松散,物理力学性质空间变化大,直剪快剪黏聚力C为40.13 kPa,内摩擦角φ为7.44°,强度相对较低。
  • 杨加明, 徐世光, 李胜, 张佳慧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03-1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云南保山盆地地下水污染情况,在查明研究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基础上,仅考虑氨氮污染物在对流及弥散作用的情况下,利用GMS建立其溶质运移模型,模拟预测1 000 d、3 000 d及5 000 d氨氮的物理位置特征及迁移规律,结果显示,氨氮在地下水运移的过程中,不同浓度的污染晕是以高浓度为中心基本对称分布的,其浓度含量由中心向边缘逐渐变小,说明在对流及弥散作用下,氨氮是沿着水流方向随地下水缓慢运移,并且由迁移距离与时间关系图得出,在运移过程中,对流作用对氨氮的运移起决定性作用。
  • 陈梦瑞, 徐世光, 刘和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10-1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云南某炼油厂区内地下水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水文地质条件,结合钻孔水位资料,建立水文地质模型。选取石油类作为预测因子,采用GMS软件建立地下水水流场模型和溶质运移模型,计算在(156)d内石油类的迁移过程,并对比3种抽出处理法防控管理方案,选取最优方案。研究结果表明:石油持续泄露156 d时JC02监测到污染物,结合经济、人力等因素方案(2)为最优。
  • 黄颉, 谢鹏程, 于许兵, 刘星, 钱直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16-12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成都某红层丘陵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海绵城市建设的“渗、蓄、净”几方面影响,认为红层丘陵区海绵城市建设主要的地质影响因素包括坡度、岩土渗透性、下垫面条件、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地下水位埋深、水系分布、植被覆盖程度、水污染程度等,并通过现场调查及实施相应的渗透试验等方式,最终确定坡度、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岩土渗透性对海绵城市建设的影响更大。随后确定各因子权重值,构建评价体系,确定研究区海绵城市建设的地质适宜分区,为后期其他红层丘陵地区的海绵城市建设相关规划提供理论基础。
  • 向国萍, 张丹丹, 许向宁, 李雪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4): 122-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现代生态保护思想的重要部分。以川西北阿坝生态示范区为研究对象,调查了该地区生态环境现状及其受人类活动的影响。采用综合调查等手段,重点研究了水环境、草原及矿山环境生态保护措施及恢复技术。结果表明:川西北阿坝州主要面临生态环境退化、水土流失和森林破坏等生态问题,人类工程活动是影响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严格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及增加水污染相关政策是水环境生态保护的基础;通过建设处理湿地、生态漂浮浮岛,以及使用再生水进行补给等手段能够有效恢复草原水质;提出了矿山采空区土地处理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复垦监测是评价矿山环境恢复效果重要手段。本研究成果为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