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3年, 第34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3-09-25
  

  • 全选
    |
  • 冯磊, 荀鹏, 颜英军, 马飞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探讨顺层岩质边坡的形成机理和破坏机制,以陕西某拟建抽蓄电站下库区一处顺层滑坡为例,通过对现场的详细勘查,分析了坡体的结构与变形特征,并对滑坡的形成机制与滑坡破坏边界的确定进行了深入讨论与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斜坡因公路修建坡脚开挖,具备了沿层面滑动的临空条件,随后强降雨导致中下段发生滑移-拉裂式破坏,其整体破坏边界明确。通过对局部破坏边界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滑坡整体上未完全破坏,岩层结构面,下游侧一组长大结构面和反倾坡内层面分别构成了残留坡体的底滑面,下游侧滑面和后缘分离面,该部分的坡体仍有失稳的可能性。该研究对于滑坡稳定性的进一步确定和灾害的有效治理有重要意义。
  • 马博, 朱杰勇, 刘帅, 杨得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8-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合成孔径雷达干涉(interfermoetic SAR,InSAR)理论与技术一直处于快速发展态势,在地质灾害隐患识别方面已有阶段性的进展,但是为了提高识别的效率与准确度还需进一步的研究。因此提出一种联合时序InSAR(Interfermoetic SAR)技术和滑坡灾害易发性的方法对云阳县进行滑坡灾害早期识别。该方法通过小基线集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 SBAS-InSAR)技术获得该地区地表形变信息,再结合通过信息量模型以地貌类型、土地利用类型、断层距离、高程、工程地质岩组、坡度、坡向、曲率与河流距离9个评价因子作为信息量值获得的滑坡灾害易发性区划与谷歌影像分层次进行潜在滑坡灾害的识别。然后对识别结果进行验证,研究表明了该种方法在此地区应用的可行性,且研究成果为地质灾害进一步的调查提供了参考与技术支持。
  • 阮正峰, 霍建宇, 李四堂, 雷阳, 周旭萌, 杨加明, 罗奕, 熊弢, 熊太友, 郭婷婷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15-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2014年8月云南省鲁甸县发生6.5级地震,位于震源中心地带的甘沟流域受地震影响,诱发大量次生地质灾害,流域内松散堆积物质增加,泥石流灾害的潜在危险增大,对沟口集镇造成威胁。本文基于对甘沟流域野外实地调查,综合考虑降雨对震后泥石流的影响,选取泥石流规模、流域面积、日最大降雨量、主沟长度、相对高差、流域切割密度、不稳定沟床比等7个评价因子,通过调整分辨系数为0.227 2的灰色关联法确定其客观权重,并在此基础上采用多因素综合评价方法计算泥石流危险度,对其进行危险性定量评价。结果表明,震后甘沟流域泥石流危险性属中度危险,诱发中等规模泥石流的可能性较大。
  • 蔡培, 王刘文, 王彤标, 胡应全, 陈金宏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23-2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崩塌落石具有突发性、随机性、隐蔽性及致灾严重性等特征。为对其进行有效防治,以某煤矿内崩塌落石为研究对象,采用RocFall软件对已崩落石的运动轨迹进行了模拟,反演拟合了下垫面参数,在此基础对拟崩落石区域进行数值模拟和理论计算得出其运动特征,为崩塌落石防治措施选择提供了合理依据。
  • 卓万生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28-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地质灾害防范管控的系统性和专业性都很强,是近20 a来一项新的事务,从零起步→基层实践→摸索总结→持续完善,但仍处于初步阶段。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科技腾飞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需要新的空间、新的格局和新的提升。基于《福建省地质灾害防治“十四五”规划》,结合《福建省群发性地质灾害发生规律》和20多年来作者在典型沿海山区大县(安溪)的基层探索实践,承接作者独撰2006年发表的《地质灾害风险管理对策论》,以福建为例,针对台风暴雨的显著特性,概括现状、立足实际、剖析问题、面对短板和制约瓶颈,以问题为导向,采取“复盘+推演”等方法,对福建地质安全隐患风险的类型及成因、孕灾启动情形、成灾致灾机理、早期识别和排查评价方法的建立展开逐项的分析阐明,初次提出“坡++”建房方式、不可忽视的“两个层积层”等概念,初步提出以本文提及的“创建+依靠”为基础,实施“双控模式+三员模式+四道防线”等相配套的精细化管控新举措,综合归纳为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防范组合拳之对策。粗略看法,旨在抛砖引玉,以期待跟广大同行、专家和读者能进一步商榷、探讨和提升。
  • 张永忠, 高俊华, 罗伟奇, 毛硕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36-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国内大力开展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在调查评价、监测预警、搬迁避让、工程治理和能力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成效,但也存在理论基础不完善、保障体系待健全、防治方向欠清晰等问题。本文以湖南省为例,分析了省内地质灾害的属性及地质灾害防治的本质特征,探讨了区域地质灾害综合防治工作的理论基础,提出了构建以“社会保障、科技保障、经济保障”三大基础保障和“规划评估、调查评价、监测预警、综合治理”四项防治工程有机结合为特色的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新架构,可为湖南省科学防灾减灾提供决策依据。
  • 张乐, 赵海松, 向波, 邬凯, 康宇, 田宁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49-5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公路建设横穿古滑坡时,多注重古滑面处的滑移防治。然而,坡体浅表覆盖层在一定组合下,受开挖扰动易诱发局部复活,造成较大危害。以四川红层区某高速公路横穿诱发古滑坡局部复活的工程案例为依托,总结其复活特征及成因;利用传递系数法计算局部复活区滑坡推力后,提出治理方案,并对复活区进行长期监测。结果表明,加固空白区的开挖及降雨是古滑坡局部复活的诱因;浅表覆盖层中含碎石粉质粘土与含砾粉质粘土的透水性差异是滑面形成的地质条件;长期监测表明“清方+钢管桩+截排水”能够对局部复活区进行有效治理。
  • 罗璟, 魏玉峰, 裴向军, 金博, 李骞, 董自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55-6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降雨是大型堆积体边坡失稳的主要诱发因素之一,研究大型堆积体降雨入渗规律,有助于揭示其致灾机理,并指导大型堆积体防灾减灾工作具有重要价值。鉴于此,本文基于TBM渣料独特的针片状形状和定向堆置结构,开展土柱试验研究,揭示不同含石量条件下TBM渣料降雨入渗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由于TBM渣料定向堆置结构的影响,在含石量较高条件下,岩块倾向侧湿润峰运移距离更远,表现出显著的非均匀入渗特征;当含石量为70%时,土体结构转变为骨架结构,岩块间架空,大孔隙增多,水流沿孔隙顺向渗流,渗流速率加快,并在边壁出现明显聚集现象,加剧了两侧湿润峰运移的差异;随着降雨入渗,基质吸力逐渐降低,与体积含水率变化规律相反;而含石量越高,试样的饱和含水率越低。研究成果将弥补当前对针片状定向排列结构土石混合体降雨入渗规律研究的不足,为TBM弃渣场降雨稳定性分析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 李观波, 熊良宵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62-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对含节理面的岩体模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节理面倾角、间距和条数等对节理岩体的轴向瞬时应变、轴向蠕变应变的影响。结果表明:(1)含单组平行贯通节理时,且节理面等间距均匀分布时,当节理面的倾角β为90°时,轴向瞬时应变和蠕变应变随节理面条数的增加几乎没有变化。当节理面条数保持不变,随着节理面的倾角β由0°增加至90°时,轴向瞬时应变和轴向蠕变应变呈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规律。(2)当节理岩体模型中含有2条交叉的贯通节理面时,竖直荷载方向与第1条节理面间的夹角,以及两条节理面间的夹角对节理岩体的轴向瞬时应变和蠕变应变均有所影响。
  • 曹伟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68-7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文章以呼和浩特城市轨道交通1号线为研究对象,针对外部条件引起的地下水位升降变化,通过模拟计算和理论分析,研究水土共同作用下的地下水位升降与盾构隧道受力的关系,提出合理建议,提高了盾构隧道设计的结构安全与运营安全。研究结论表明:在不同埋深条件下,当地下水位位于拱顶以上时,管片配筋面积与地下水位埋深呈线性变化趋势,仅斜率存在差异;当地下水位位于拱顶以下与拱底之间时,呈抛物线变化趋势,抛物线开口大小、曲率等随着埋深的变化略有不同;当地下水位位于拱底以下时,呈水平直线趋势。在工程应用过程中,建议以拱腰作为计算基准水位,并对计算配筋面积适当放大,放大系数可取1.02。
  • 杨曦, 李万宝, 代柳娟, 朱向荣, 李韶清, 赵智辉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74-7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兰花路地铁车站基坑开挖工程为研究对象,利用FLAC3D有限差分元软件建立了围岩应力三维计算模型,采用数值分析和现场试验相结合的手段,对距基坑边缘不同距离、开挖深度不同深度及随时间变化土体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展开研究。研究表明:由数值模拟结果分析,位于基坑边缘距离10 m之内的土体为高影响区,位于基坑边缘距离10m之外的土体为缓影响区;根据现场试验可得,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相对应的开挖深度逐渐增大,水平位移值逐渐增大,且在前期增长速度较快,其中为凸字形曲线的为正常曲线,较为安全。结合数值模拟结果及现场检测结果,获得基坑开挖过程周边土体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土体变形规律,为工程作业过程提供降低土体坍塌等安全隐患的范围。
  • 沈兴刚, 杜俊, 李晨晨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79-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降雨入渗条件下排土场堆石料浸水湿化变形特性,采用粗粒土压缩试验机对排土物料开展单线法浸水湿化试验,研究堆石料在不同应力水平条件下的湿化变形特征,揭示其湿化变形发生机制,建立堆石料湿化蠕变模型。结果表明:排土场堆石料浸水湿化变形显著且不可忽略,随竖向压应力的不断增加,湿化变形量也显著增大。结合堆石料湿化变形速率发展特征,可将湿化变形分为瞬时变形和流变变形两部分,且流变变形大于瞬时变形。基于堆石料湿化变形时程曲线,建立了堆石料四参数双曲线型湿化蠕变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较为准确,能够客观反映排土场堆石料浸水湿化变形发展规律。
  • 郝腾飞, 何林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85-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软土具有透水性差、压缩性高、强度低和灵敏度高等诸多不良特性。深层软土发育地区基坑支护的难度往往较大,常面临稳定性差、变形位移量大、经济成本高等问题。因此针对不同基坑支护工程的特点,灵活采用恰当的支护措施对提高支护工程的稳定性和对基坑变形位移量的控制十分重要。本文以南方湖相沉积地区某城市深层软土基坑支护工程为例,针对该工程的特点对基坑支护变形位移量的控制方案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王彤标, 宋绍飞, 王刘文, 陈金宏, 高明专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97-1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贵州山区地质环境脆弱,煤矿开采易引发地质灾害。为使煤矿业主充分认识到可行性研究阶段开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目的与意义,以某煤矿为例,结合其地形条件、煤层赋存条件及开采方案设计,采用赤平投影、稳定性检算、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开采前后不同工况下山体的稳定性进行了直接、间接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该煤矿开采后引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大,治理地质灾害的难度大、投资额高,项目的投资可行性较差。进而得出应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的主要结论纳入可行性研究报告或在可行性研究报告中增加专门篇章的结论。
  • 赵志鹏, 方磊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105-1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土壤盐分与盐渍化的特征和时空分布特征研究,对土壤盐渍化防治和土壤开发利用十分重要。根据在青铜峡灌区布设的80个代表性土壤样点0~60 cm分层取样测定的土壤全盐量数据,采用经典统计学、地质统计学,结合GIS技术研究灌区春灌前土壤全盐量、主要化学组分特征与盐渍化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青铜峡灌区不同深度土壤全盐量呈偏态分布且都属强变异强度;土壤全盐量与主要盐分离子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阴阳离子间的强相关性反映出不同深度土壤盐分阴阳离子组合十分复杂。(2)不同深度土壤全盐量和K++Na+、Cl-、SO42-、HCO-3含量具有中等-较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最大自相关距离均未超过灌区最大直线范围的1/3。(3)灌区0~20 cm土壤属于非、轻度、中度、重度盐化土和盐土的面积分别是437.68 km2、615.43 km2、650.00 km2、2 033.27 km2、2 419.70 km2;随土壤深度增加重度盐化土和盐土面积明显减少。K++Na+、Cl-、SO42-、HCO-3含量的空间分布与土壤全盐量相似。总体来说,青铜峡灌区春灌前土壤盐渍化现象依然严重且复杂,应加强研究治理。
  • 刘后平, 李萍, 曾盈, 汪黎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3): 113-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自然灾害频发是贫困治理的难点之一,我国每年因灾致贫返贫人数占到贫困人口的1/5。四川作为全国自然灾害最严重和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区域之一,通过防灾减灾实现减贫是党和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a来,四川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与地震、滑坡、泥石流、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新中国成立后,中共四川省委和省政府充分领会各个时期中央对于灾害与贫困治理的精神,逐渐完善了防灾减灾和减贫体系,四川省在2020年底实现了现行贫困标准下的全面脱贫,在灾害与贫困治理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