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3年, 第34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3-06-25
  

  • 全选
    |
  • 解道举, 陈战旗, 王松, 汝鑫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本文以德钦县住建局滑坡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勘查和室内分析边坡岩土特征,重点针对德钦县住建局滑坡地质灾害产生的具体原因进行深入分析。利用极限平衡法,对边坡进行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住建局滑坡成因主要为地形较陡、地层岩性较破碎、河流侵蚀切割和修路切坡;滑坡为中型浅层混合式土质滑坡,目前滑坡处于基本稳定状态,不利工况下滑坡可能发生整体滑移。
  • 董晓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8-12+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甲司口泥石流为工程实例,利用遥感影像、无人机测量、现场调查等,对泥石流沟发育特征进行分析和评价;计算泥石流动力学参数,并根据计算结果计算判断堵河可能性,为泥石流防治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研究表明:甲司口沟沟道总长度13.9 km,流域面积80.8 km2,流域内高差近3 600 m、流域内物源总储量为1 025×10~4 m3,泥石流物源以沟道堆积物源、崩坡堆积物源为主,甲司口沟具备形成泥石流的地形、物源及水源条件;甲司口沟泥石流动力学参数计算结果与灾害史实测数据相符;杂谷脑河有发生堵塞形成溃决性泥石流灾害的可能,经过计算采用以“拦”为主的泥石流治理方案时,发生泥石流堵塞杂谷脑河的可能性较小。
  • 庄明水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13-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泥石流灾害危险性有助于选择合适的工程措施降低其危害程度。若爆发泥石流,会对主体工程施工和安全运行将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该冲沟进行调查和泥石流评价。西源溪冲沟内常年有水,沟长7.89 km,流域周长13.31 km,流域面积11.5 km2。泥石流灾害的发生会对下游西源溪村中的人民造成生命威胁,同时也会对工程施工造成巨大的损失,严重危及到了当地的自然经济发展。本文通过对西源溪冲沟进行实际的调查与后期的分析,旨在得出其泥石流易发程度,为今后对当地有关的调查分析提供相关理论依据。
  • 蒋林虹, 杨林, 徐文杰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18-2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德宏州盈江县苏典乡勐嘎村勐嘎小河泥石流历史上曾多次暴发不同规模的泥石流灾害。曾堵塞桥涵,淤埋田地,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的正常生活、生产秩序,对勐嘎村居民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经过调查,通过对勐嘎小河流域内地质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沟床特征、物源情况、“7.18”泥石流灾害特征、治理工程及灾后治理工程运行情况等综合分析,对治理工程的效果进行评价。研究显示:勐嘎小河泥石流治理措施采用“上游拦挡+下游排导”的系统性治理手段,再经历4个雨季和“7.18”特大暴雨的考验后,经过调查评价,结合定性分析,该项目治理工程发挥了较好的治理效果。对德宏州盈江地区泥石流灾害项目的治理和评价具有较好的参考意义。
  • 郭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23-2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在研究抚顺某石油厂区地质环境条件的基础上,分析其地面沉降产生的原因,并基于厂区某地面沉降监测点连续8 a的实际监测数据建立灰色预测模型,该模型预测平均相对误差9.69%,误差较小,可以满足实际工程需要。然后据此模型对厂区未来3 a的地面沉降变形进行预测,预测结果显示该厂区地面沉降仍在持续,但年度沉降值有减小的趋势,该预测结果总体上反映了厂区地面沉降变形的变化规律和发展态势。
  • 陈磊, 阿发友, 潘万成, 李青炜, 沈显泽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28-3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云南省个旧重金属污染整治示范试验区建设过程中,由于场地开挖平整形成高陡岩质边坡,严重影响场区建设和运营安全。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为边坡永久治理提供依据。通过理正极限平衡法、Geostudio和FLAC3D数值模拟综合判定,天然工况下边坡整体稳定性均处于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和地震工况下边坡整体稳定性均呈不稳定状态。依据稳定性计算结果,将边坡防治划分为3个防治区段:重点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为锚索框格梁+被动防护网;次重点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为清危+框格锚杆;一般防治区,主要防治措施为清危+被动防护网,为边坡永久治理提供了依据。
  • 王银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35-3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为地质灾害易发县,为总结合江县新发生典型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及其相应的产生规律,文章以近5 a合江县各年的巡、排查及实地地质调查资料为依据,汇总了合江县近5 a新发生的各类典型地质灾害,通过对合江县近5 a新发生典型地质灾害与降雨的关系、灾害发生的破坏模式、灾害前缘坡度分布特征、灾害体物质组成特征、灾害发生的时间分布特征和地域分布特征等方面分别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出合江县地质灾害的发生与这些因素息息相关,这为合江县采取相应的合理的地质灾害防治措施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李鹏, 王有林, 李少平, 王启鸿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40-4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西北某拟建水电站下库泥石流沟具有流域面积大、沟谷切割深、沟道长度大等特点。其中东沟穿该抽水蓄能电站拟设下库而过,若爆发泥石流,会对主体工程施工和安全运行将造成严重威胁,因此有必要对该冲沟进行调查和泥石流评价。通过现场踏勘、试验,结合无人机解译和室内计算,对拟设电站下库东北侧泥石流沟发育特征及危险性进行分析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东沟沟道总长度2.89 km,流域周长7.37 km,流域面积2.15 km2,流域内高差近710 m,平均纵坡降约220.64‰,河道整体弯曲系数1.10;流域内物源总储量为17.59×10~4 m3,以坡面侵蚀物源为主,其次为崩坡堆积物源,再次为崩塌堆积物源,沟道堆积物源最少。按设计暴雨频率1%计算,在拟设工程枢纽位置处,泥石流流速3.411 m/s,一次过流总量为3 286.53 m3,一次固体冲出物质1 250.88 m3,泥石流整体冲压力15.34 kPa,设计暴雨频率下单块块石按2 m计算,最大撞击力10.5 kN。东沟若发生泥石流,则将对下库工程及施工安全造成影响。
  • 冯磊, 郭宏洋, 李晓, 李桦柳, 杨艳娜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49-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陕西某抽水蓄能电站位于秦岭造山带中段,受岩性、构造和地下水影响,库区岩溶发育具有明显差异特征。本文依据该项目岩溶专题研究成果,分析库区岩溶发育特征及对水库渗漏影响。研究表明:(1)区域岩溶发育受岩性和地层控制,岩溶发育主要集中在三叠系金鸡岭组等质纯、厚层块状碳酸盐岩地层;(2)库区地下水系统发育,发育溶洞、干沟,库区及邻近区发育规模较大的暗河系统;(3)水库正常蓄水位高于两侧排泄基准面高程;(4)水库存在向邻谷渗漏的水动力条件,但在各渗漏途径中均存在高于水库正常蓄水位高程的地下分水岭,水库向邻谷渗漏的可能性较小,渗漏途径主要为坝基渗漏与绕坝渗漏。
  • 郝腾飞, 刘勇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56-58+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速公路因行车速度较高,对路面的平整度要求较高。桥头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沉降控制效果是软土广泛分布地区影响道路平整度的重要因素。沉降控制不足往往会导致桥头跳车现象的出现,进而严重制约着道路的通行速度和行车安全。本文以南部海湾地区某高速公路桥路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为对象,分别开展了水泥土搅拌桩复合地基和素混凝土桩复合地基沉降控制的对比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素混凝土桩对深层软土路基工后沉降控制的效果更好,可以满足公路建设对桥头过渡段深层软土路基沉降量的控制要求。
  • 张小芳, 李志波, 王贤能, 许建瑞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59-6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深圳市南山后海片区揭露有地下埋深50 m到160 m不等的花岗岩风化深槽,为研究深槽区内外岩土特性的差异,通过钻孔数据分析风化深槽内外的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主要包括土体密度、土体含水性、土体孔隙性、土体压缩性、土体可塑性和岩体的抗压强度,发现风化深槽区内岩土特性较差,且物理力学参数随着深度变化规律也较复杂。结合风化深槽区内的岩芯构造特征分析,发现断层发育是造成该区域内风化深槽区岩土体的工程性质较差的主要原因。研究可为风化深槽区内的工程建设提供依据。
  • 何宁, 唐珏凌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67-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库水位骤降是引起库区岸坡失稳的一个重要因素,为分析库水位骤降条件下岸坡稳定性的变化,利用刚体极限平衡中条分法计算原理,对库水位骤降条件下的滑动力矩及抗滑力矩进行分析,以某抽水蓄能下水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软件SEEP-W中渗流模块,研究库水位骤降情况下岸坡渗流力及孔隙水压力的变化,并依据SWOPE-W模块,对水位骤降条件下的岸坡稳定性进行分析计算。计算结果表明:随着库水位的下降,岸坡稳定性系数总体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但增大的量值较小,最终稳定性系数趋于稳定。
  • 蔡映坤, 李波, 和子祺, 马云燕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72-7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在昆明市河湖相软土地区的复杂地质条件下,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变形特征,以昆明市某地铁站深基坑的工程实例为背景,结合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支护结构及周围土体变形监测数据,运用MIDAS/GTS NX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模型进行全过程整体的数值模拟分析,对比数值模拟结果和监测数据。结果表明: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数据相比,两者结果差值较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验证了有限元数值模拟软件在软土地区深基坑工程中运用具有可行性;地连墙顶竖向位移和墙顶附近土体沉降受基坑坑底软土隆起的因素影响较大;各监测点变形均小于控制值;基坑周边土体沉降和地连墙体变形符合基坑开挖变形规律,验证了基坑设计支护的合理性。研究结果可为昆明河湖相软土地区基坑工程提供经验借鉴。
  • 陈战旗, 解道举, 邹莉清, 王松, 汝鑫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78-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元江镍矿1号尾矿坝为例,利用极限平衡法,在渗流和非渗流两种状态下对尾矿坝的稳定性进行研究,并对尾矿坝的天然重度γ、内摩擦角φ、黏聚力c与稳定性系数进行敏感性分析,综合研究得出:内摩擦角和粘聚力与尾矿坝稳定性系数均呈正相关关系;天然重度与尾矿坝稳定性系数呈负相关关系;非渗流作用下,尾矿坝物理力学性质与尾矿坝稳定性系数的敏感性排序为:φ>c>γ;渗流作用下,尾矿坝的物理力学性质与尾矿坝稳定性系数的敏感性排序为:φ>γ>c。
  • 张青云, 李占飞, 陈喆, 孙亮, 姜翰禧, 魏伟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86-9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参照BIM技术在房建、路桥等项目领域的广泛应用经验,探究BIM在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应用。根据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特征,基于分别创建工程构件族、三维地质模型并将它们进行组合的思路,利用EVS(Earth Volumetric Studio)创建三维地质模型、Revit软件建立工程构件族,并利用Revit平台将地质模型与工程构件族进行结合,进而构建崩塌灾害治理工程BIM-3D信息模型。结果表明:崩塌治理工程构件族与三维地质模型能较好地整合为治理工程BIM-3D信息模型;相对于二维设计图件,BIM-3D信息模型能直观准确地展示施工现场环境条件、工程地质条件与治理工程构件的空间关系,有利于施工方对施工图设计意图的准确理解,同时实现快速获取构件工程量、发现设计图缺陷等。因此,在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的施工阶段中运用BIM技术,符合建筑工程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有利于发掘出BIM技术在崩塌地质灾害治理工程中的更多应用价值。
  • 周谊, 许万忠, 王计华, 谯立家, 谭银龙, 王本栋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93-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钻孔咬合桩在设计计算中,有两种主要计算方式,一为忽略素桩,仅计算荤桩的支护稳定性能,二为将荤桩与素桩等效为地下连续墙进行支护结构稳定性计算。为研究钻孔咬合桩的设计计算方法的合理性,使用弹性地基梁法与有限元法分别计算荤桩、等效为地连墙的位移,用correl函数将所得数据与实际监测数据进行相关系数计算,同时,将计算所得数据与实际监测值的位移差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适合钻孔咬合桩的设计计算方法。即应先使用弹性地基梁法仅计算荤桩;再使用有限元法,将咬合桩等效为地下连续墙进行建模分析,对设计图的变形进行二次评估验算。
  • 王冬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98-1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提出的水文地质模拟方法,参数未经过优化,反演结果与实际结果数值偏差较大。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研究了一种新的弱透水层多类型水文地质参数自动优选方法,以Z城新区阳光房地产开发工程为研究对象,观测水位变化,通过有限差分对参数数值进行模拟,利用参数识别和参数验证实现参数反演,根据位置追踪得到优化目标函数,计算越流承压含水层抽水水文降深,实现自动参数优化。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弱透水层多类型水文地质参数自动优选方法能够很好地根据水位变化情况和浓度变化情况对数据进行模拟,优化后得到的水位埋深50.5 m/d与实际结果50.2 m/d数值相近,证明所提方法能够有效改善模拟效果,为获取水文地质参数提供了有效方法。
  • 李再兴, 徐伟, 侯坤颉, 范忻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104-1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前塌陷区监测方法有多种,而单一监测方法无法满足多元化数据的需要,以华北平原区永城某矿山地面塌陷监测为例,结合该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采用多种监测技术方法系统对某煤矿山进行精细化监测,即采用常规的水准测量方法监测重点地段(小区域),采用GPS连续运行参考站实时地监测重点采面,采用D-INSAR技术监测全区,从而获得矿区大范围、小区域、实时采面的多目标空间监测数据,为管理部门和矿山企业做好应对策略和风险管控提供了数据支撑,也为同类矿山开展地面塌陷监测工作提供了参考依据
  • 许向宁, 张丹丹, 向国萍, 李雪萍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109-1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工业文明以来,人类社会飞速发展,与此同时,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环境污染、自然资源枯竭等问题愈发突出,综合生态修复作为实现人类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手段被提出。本文回顾了国内山水林田湖草综合生态修复研究的理论发展历程、内在联系,概括了综合生态修复治理现行技术,分析了其在现实应用中的优势与不足之处以及指出了当下综合生态修复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未来的发展研究对策。
  • 吕晶阳, 沈逸凡, 肖维阳, 魏人杰, 罗正宇, 周立宏, 李琪, 裴向军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2023, 34(02): 114-12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青藏高原地处高寒缺氧的环境条件下,对人类扰动及气候变化非常敏感。人类活动如公路修建形成众多工程创面,对高原生态环境影响较大。创面生态修复的开展促进高原生态的恢复,但关于环境因子对生态修复过程中土壤及生物恢复的影响尚未探明。本研究选取青藏高原派墨公路中不同海拔的工程创面重构植生层,探究海拔变化下植生层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海拔变化,土壤氮磷养分含量总体随海拔升高先增加后减小,其中海拔3 100 m左右的修复样地土壤养分整体优于其他海拔,其速效磷含量最高,同时全氮、氨态氮和全磷含量较高。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酸性蛋白酶和淀粉酶含量整体上略有升高的趋势。海拔变化对土壤酸性磷酸酶、纤维素酶、葡萄糖苷酶活性没有显著影响。海拔变化显著改变了土壤养分及土壤微生物的相对丰度(P<0.05),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为优势种群,分别占土壤群落的35.81%~53.82%,8.49%~40.74%、5.98%~24.61%、3.17%~8.70%。微生物α和β多样性结果表明海拔显著影响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不同海拔下的微生物群落组成在门水平上物种差异与标志物种不同。以上研究结果揭示了海拔梯度下创面生态修复重构土壤及微生物变化规律,对生态修复效果的科学评价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