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1年, 第30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1-02-20
  

  • 全选
    |
  • 潘楠楠, 方子妍, 郑乃智, 周列民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1-5+71.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了解癫痫持续状态(SE)后7d海马各区巢蛋白(nestin)阳性星形胶质细胞表达及数目的变化,探讨其与SE导致海马区胶质瘢痕形成的关系。方法 SD大鼠随机分为SE组和对照组,应用匹罗卡品建立SE大鼠模型;在SE后7d处死大鼠行盲法免疫荧光组化实验,观察大鼠海马各区nestin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单克隆抗体(GFAP)阳性细胞形态与数目变化及两者共标重叠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SE组大鼠在给予匹罗卡品后均出现Ⅳ级以上持续状态癫痫发作。SE后7d:SE组大鼠海马nestin阳性细胞数目显著增加,且广泛分布于海马各区,并与GFAP阳性细胞大量共标重叠;而对照组大鼠海马nestin染色阳性细胞只少量出现在海马齿状回颗粒层,与GFAP阳性细胞无共标重叠。结论 SE后海马区大量表达的星形胶质细胞样nestin免疫阳性细胞可能是未分化成熟的星形胶质细胞,具有胚胎细胞的特性,可能与SE后海马区胶质瘢痕形成有关。
  • 张文渊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5.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2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神经传导检测(nerve conduction study),是神经电生理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神经电生理学的实践和发展过程中,神经传导检测往往是先行的。在实践中,神经传导检测的应用,对相关疾病的诊断、鉴别诊断以及了解病情的轻重方面,取得显著成就。然而笔者所触及的一些稿件以至见于已刊出的相关的文章(虽然是少数),在表述上尚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首先是以点代面。文题或文内小标题说的是神经传导速度检测,得的结果或观察到的指标依次是神经传导速度,潜伏期和波幅。须知虽然潜伏期是神经传导速度的两个因素之一,但神经传导速度代替不了潜伏期和波幅。
  • 韩娟, 李永格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6-9.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电刺激大鼠右侧尾壳核诱导皮层脑电高频振荡(HFO)功率谱特征。方法实验共用雄性SD大鼠56只,体质量150~250g,氨基甲酸乙酯麻醉下行气管插管和开颅术。将一根双极不锈钢同芯刺激电极植于右侧尾壳核,重复施加电刺激(60Hz,2s,0.4~0.6mA);将两个不锈钢螺丝钉旋入双侧皮层的颅骨内,一个不锈钢螺丝钉电极旋入小脑皮层表面的颅骨内,记录双侧皮层脑电,分析脑电HFO的功率谱特征。结果重复施加电刺激诱导出现持续时间长达近10ms的HFO,其电活动模式呈现逐渐增大和减小的变化趋势;从功率谱上分析,显示其带宽范围为80~450Hz,且施加刺激对侧HFO持续时间延长、振幅增强,潜伏期缩短。结论电刺激大鼠右侧尾壳核可以诱导出现双侧皮层HFO,对侧易感,形成尾壳核-皮层癫痫网络。
  • 孙兰凤, 黄琪, 韦雷, 刘朝宁, 马美刚, 韦兴, 廖宇晗, 吴原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10-16+65.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3.0T常规磁共振阴性的药物难治性颞叶癫痫(rTLE-N)与药物控制性颞叶癫痫(cTLE-N)脑灰质体积及脑白质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差异。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8月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20例rTLE-N、15例cTLE-N完成头颅3DT1及DTI扫描,20例健康对照(HC)也完成此项检查。基于体素的形态学分析(VBM)方法比较3组脑灰质体积差异,基于图论的方法比较3组脑白质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差异。结果 (1)VBM结果:与HC组相比,rTLEN组在双侧海马、丘脑、颞中回、内侧和旁扣带回,左侧直回、眶内额上回,右侧海马旁回灰质体积减少(P<0.001);cTLE-N组右侧颞中回、眶内额上回灰质体积减少(P<0.001)。与cTLE-N组相比,rTLE-N组在双侧岛叶、中央沟盖,左侧海马旁回、眶内额上回、梭状回、小脑6区,右侧丘脑、枕下回灰质体积减少(P<0.001);(2)脑白质结构网络拓扑属性结果:3组脑白质结构网络均表现出小世界属性。与HC组比较,rTLE-N组最短路径长度(Lp)增加、局部效率(Eloc)及全局效率(Eg)下降(P<0.05),cTLE-N组Lp增加、Eg下降(P<0.05);与cTLE-N组比较,rTLE-N组Lp增加、Eloc及Eg下降(P<0.05)。结论 TLE-N是一种脑网络疾病,但rTLE-N与cTLE-N致痫网络不同,cTLE-N脑灰质萎缩较局限但已出现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受损,而rTLE-N涉及多个脑区灰质萎缩且脑结构网络拓扑属性损害更严重。
  • 龙绮婷, 张玮, 张翠荣, 尚丽, 柴英, 冯亚梅, 龚德山, 刘兴洲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17-24.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 DEPDC5(Dishevelled,EGL-10and Pleckstrin Domain Containing 5),该片段为编码蛋白的一组基因,本文分析DEPDC5基因突变相关癫痫综合征的临床-电生理、影像学和基因学等,提高临床上对此癫痫综合征的认识及鉴别诊断能力。方法总结2017年至2019年就诊于上海德济医院的3个DEPDC5基因突变家系的临床-电生理、结构及功能影像学、基因学和病理等结果。结果 DEPDC5基因突变的3个家系中,A家系先证者有癫痫家族史,家族中各患者的发作类型不一,符合家族性多变局灶性癫痫;B家系先证者也有癫痫家族史,另一个患者发作类型与先证者不同,先证者除癫痫发作外还伴有孤独症样表现;C家系先证者有2种发作类型,家族中存在携带者。3个家系的先证者结构功能成像均存在异常。高通量全外显子测序对3个家系中共9例进行全外显子检测,其中携带DEPDC5基因突变者6例,有癫痫发作者4例,外显率为67%。3个家系的先证者均行颅内电极植入确定致痫区并行病灶切除,术后至今1~2年无发作。结论 DEPDC5基因突变的相关癫痫综合征有多种,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遗传特点存在不完全外显,临床表现为家族性多变局灶性癫痫、家族性颞叶内侧癫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夜间额叶癫痫、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癫痫并听觉障碍、婴儿痉挛和良性癫痫伴中央颞区棘波等。大多数患者的精神运动发育正常,部分患者可存在轻度认知功能下降或孤独症样表现。
  • 李晨, 卞凯鹏, 熊英, 张丽娟, 匡梦岚, 王岚, 王恒, 许键炜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25-31.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man umbilical cord mesenchymal stem cells,hUCMSC)向神经样细胞的分化,并对其分化的神经样细胞的趋化作用进行研究。方法检测hUC-MSC细胞表面的标记;无血清的诱导培养基[含2%二甲基亚砜(DMSO)和200μmol/L丁羟基茴香醚(BHA)]诱导其向神经细胞分化,并进行神经细胞特异性标志物神经上皮干细胞蛋白(nestin)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并对分化的成神经诱导过程中的形态变化进行鉴定。此外,不同分化状态的hUC-MSC,在加入500μL含有20ng/mL浓度的基质细胞衍生因子(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α,SDF-1α)的不含血清的L-DMEM培养基,利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拍照,统计迁移至室膜下方的细胞数。结果成功分离出hUC-MSC,行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MSC:CD71+、CD29+,而CD34-、CD45-符合MSC的生物学特征。对不同诱导时间的hUC-MSC免疫荧光结果的统计学分析,nestin的表达呈现出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NSE在诱导期和维持前期均为阴性,在整个过程中末期才开始表达,到维持48h时有62.5%的细胞表达,维持72h时有76.5%的细胞表达。不同成神经分化状态的hUC-MSC迁移能力不同,诱导30h,细胞向SDF-1α的趋化迁移能力达到最强。结论 hUC-MSC具有易分离并扩增培养的生物特性,能诱导分化成为成神经细胞,并且具有一定的迁移能力,该研究能为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移植提供理论基础。
  • 胡晓姣, 曹亮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32-35.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Orem自理模式在高压氧治疗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12月在湖南省儿童医院接受高压氧治疗的86例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为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则采取常规干预与Orem自理模式相结合。比较两组患儿干预前后的智力发育指数(MDI)与心理运动发育指数(PDI),不同时间段的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HISS)评分以及新生儿神经系统后遗症发生情况。结果经干预后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MDI、PDI评分均较高(P<0.05);与对照组出生第7天、第14天比较,研究组的NHISS评分均较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神经系统后遗症总发生率较低(P<0.05)。结论对高压氧治疗的缺血缺氧性脑病新生儿采取Orem自理模式,能够改善其智力与心理运动发育情况。
  • 马彩虹, 郑炎, 梅利, 黄霄云, 马海云, 胡萍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36-39.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究经颅多普勒(TCD)发泡试验对地处中高海拔的西宁地区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右向左分流(RLS)发生率的检测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20年7月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偏头痛患者273例(观察组),同期健康体检者200例(对照组),均进行TCD发泡试验,观察RLS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RLS阳性107例(39.2%),其中Ⅰ级分流28例(10%),Ⅱ级分流25例(10%),Ⅲ级分流24例(9%),Ⅳ级分流30例(11%)。对照组RLS阳性65例(32%),其中Ⅰ级分流22例(11%);Ⅱ级分流14例(7%),Ⅲ级分流11例(5%),Ⅳ级分流18例(9%)。观察组和对照组Ⅰ级分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余数据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偏头痛患者RLS阳性率高于正常对照组,中高海拔地区正常人及无先兆性偏头痛患者RLS发生率更高。
  • 赵晓坤, 周俊杰, 张倩倩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40-43.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0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分析高压氧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治疗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效果及其对脊髓功能、肌电信号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7例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3例给予传统康复治疗,观察组44例在传统康复治疗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疗法联合高压氧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脊髓功能、肌电信号和神经功能等。结果观察组脊髓运动功能评分、感觉功能评分治疗后的差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肱四头肌、腓肠肌、股二头肌、胫前肌治疗后的肌电信号差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rankel分级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生物反馈疗法可以有效改善不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的脊髓功能,提高患者的肌电信号,促进其神经功能的恢复。
  • 施勤, 王凯, 李淮玉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44-47.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1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探讨腕管综合征(CTS)患者的神经传导表现,以明确其对CTS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2月至2020年3月安徽省立医院收治的59例CTS患者,其临床症状、体征均符合诊断标准。对CTS患者组和21例正常对照组的双侧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传导速度和感觉传导功能进行检测,并探讨CTS患者的神经传导检测结果和临床表现。结果 CTS患者正中神经感觉传导速度(SVE)平均为(38.28±9.11)m/s,阳性率为90%;正中神经运动电位感觉传导潜伏期平均为(4.02±1.23)ms,阳性率为33.9%;尺神经运动传导时间平均为(62.58±3.90)ms,阳性率为19.8%,尺神经感觉传导时间为(53.79±5.82)ms,阳性率5.7%。结论神经传导检测对早期发现和诊断CTS具有重要意义。
  • 王潇偲, 秦大攀, 刘云霏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48-50.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1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分析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在腰骶神经根变异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0年4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因腰腿痛行腰椎检查的55例患者,均采用64排螺旋CT机设备进行常规腰椎容积扫描,之后进行常规图像重组与神经重组,并分别观察患者腰骶神经根形态。对存在变异的神经根按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标准分型。结果研究分析发现:(1)55例患者中52例患者图像比较满意,其中常规图像与神经重组图像各发现腰骶神经根变异2例与7例,显示率分别占4%与13%,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在7例变异神经根中,按照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标准分为Ⅱ型变异6例,Ⅴ型变异1例,各占86%与14%。结论对因腰腿痛行腰椎检查的患者,采用CT神经同层显示技术可对患者的神经根变异形态、走形等完整、直观地显示,在临床上诊断腰骶神经根变异属于优选方法,很有参考价值。
  • 李淑贤, 黄现平, 张玉冰, 张兴祥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51-54.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1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目的观察原发性三叉神经痛临床治疗工作现状,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分析该治疗模式的临床价值。方法将2017年1月至2020年5月期间在郑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48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4例,对照组使用卡马西平治疗,研究组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的心理状况、疼痛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心理状况、疼痛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心理状况、疼痛情况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临床使用卡马西平与阿米替林联合治疗可有效平复患者负性情绪,改善心理状态,缓解疼痛,疗效确切,在临床上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殷全喜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55-58.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1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数字式脑电图仪把人脑组织产生的生物电信号经采集、放大、数模转换后转化为数字化,并将其进行储存、计算机处理,回放显示或打印出时域脑电图及脑电图的一些主要参数数据。数字脑电图仪根据描记通道数可分为16通道、32通道及更多;根据有无观察受检者的视频头,可分为视频脑电图仪和普通脑电图仪。
  • 杨莹, 沈彤, 田越英, 傅美娇, 王央丹
    癫癎与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2021, 30(01): 59-62. https://doi.org/10.19984/j.cnki.1674-8972.2021.01.01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acute disseminated encephalomyelitis,ADEM)是一种广泛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白质的急性炎性反应性疾病,多发于10岁以下儿童,常于病毒感染及疫苗接种后发病,呈多灶性脑、脊髓受损临床表现,起病急、进展快。ADEM诊断标准提示核磁共振(MRI)的重要性,视频脑电图的诊断价值也备受重视[1]。我们回顾了2018年收治的2例ADEM患儿的临床资料、诊疗过程,分析视频脑电图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