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50卷, 第03期 
刊出日期:2024-06-25
  

  • 全选
    |
  • 杨昕, 李发学, 王学利, 俞建勇, 张瑞云, 高婷婷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9.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7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溢油处理不当会给生态环境和生物健康带来巨大危害,传统的溢油清理方法存在成本高、二次污染等问题。热辅助吸油材料能够实现对高黏度原油的快速吸附。总结热辅助吸油材料的设计策略,包括改善疏水性/亲油性、增强毛细作用力和增加热效应(焦耳加热、光热转换、磁加热),并从热量转换、热传递及溢油吸附机制三方面阐述其吸油机制。热辅助吸油材料主要以商业化海绵和气凝胶为载体,通过蒸馏、挤压、泵吸等方法回收溢油。4种热辅助吸油材料中:焦耳加热型应在较小电压下快速提升温度以提高安全性;太阳能型存在明显限制,如升温速率较慢、加热均匀度有限、极易受气象条件影响;磁加热型研究得较少,面向实际应用时存在挑战;复合型中太阳能辅助和焦耳加热辅助的结合最为常见。未来,还需提高热辅助吸油材料的热响应能力,以及重复利用性和可回收性。
  • 翟凯悦, 范庆超, 吴锡录, 侯成义, 张青红, 李耀刚, 王宏志, 李克睿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0-14.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4.011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具有光反射调节的电致变色纤维在智能服装、自适应伪装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现有的电致变色纤维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电化学稳定性差、切换速度慢等问题。使用SiO_2纳米颗粒对电致变色电解质进行改性,对基于改性电解质制备的电致变色纤维的光学性能、电化学性能进行讨论,同时分析SiO_2纳米颗粒对变色材料稳定性的影响。结果显示:SiO_2改性电致变色纤维的着色效率达53.1 cm~2/C,展现出较快的切换速度(22.9/12.6 s);300个电化学循环后,仍具有良好的变色稳定性(光学反射对比度保持初始值的58.3%)。未掺杂SiO_2改性的电致变色纤维的着色效率(20.2 cm~2/C)较低、切换速度(34.7/38.4 s)较慢。此外,电致变色纤维器件具有优异的机械柔性,在可穿戴显示等领域展现出潜在的应用价值。
  • 钟笑江, 李文龙, 高兴, 姚广春, 雒万, 代阳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5-22.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基于聚偏氟乙烯(PVDF)的摩擦纳米发电机(TENG)的输出性能,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PVDF/GO(氧化石墨烯)复合纳米纤维,并组装成垂直接触-分离式TENG,探究GO质量分数对由PVDF/GO复合纳米纤维组成的TENG的输出性能的影响。通过COMSOL软件对TENG的输出性能进行模拟仿真,分析TENG在不同极板距离下的电势和电能密度的变化规律,为TENG的工作原理提供理论支撑。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对PVDF/GO复合纳米纤维的形貌结构进行表征,并采用数字示波器对基于PVDF/GO复合纳米纤维的TENG的输出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当GO质量分数为0.06%时,基于PVDF/GO复合纳米纤维的TENG具有良好的输出效率,其输出电压约为350 V,短路电流约为28μA,在阻抗匹配条件下,最大峰值功率约为9.66 mW,其功率密度约为3.86 W/m~2。基于PVDF/GO复合纳米纤维制备的TENG具有良好的输出性能,能为120个发光二极管(LED)供电,因此在能量收集领域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 范公霆, 白桢慧, 李发学, 周先何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23-31.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减少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熔滴造成的危害,以六氯环三磷腈和对羟基苯甲醛为原料合成阻燃剂HBCP,并将其与PET共混后经熔融纺丝制得阻燃抗熔滴PET纤维。探究了3种分散染料(分散黄3G、分散蓝2BLN、分散红3B)对纯PET纤维与阻燃抗熔滴PET纤维的上染工艺,包括染料质量分数、染色温度、上染时间以及pH值对纤维染色性能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分散黄3G与分散红3B均在染料质量分数为1.0%、上染温度为130℃、染色时间为60 min、染液pH值为5时上染率最高,染色效果较好;分散蓝2BLN在染料质量分数为2.0%、上染温度为120℃、染色时间为60 min、染液pH值为5的条件下达到最高上染率;在相同染色工艺条件下,相比纯PET纤维,阻燃抗熔滴PET纤维对3种分散染料的上染率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 卫婷, 陈瑞, 汤方明, 张烨, 张玥, 张玉梅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32-38.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18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高模低缩(HMLS)型聚酯工业丝的凝聚态结构对其在特定应力和受热条件下应用特性的影响尚不明确。对3种HMLS聚酯工业丝的蠕变、应力松弛、热收缩等性能进行测试,通过广角X射线衍射等方法对其凝聚态结构进行研究,分析结晶度、晶区和非晶区取向以及晶粒尺寸等参数与HMLS聚酯工业丝应用特性的关联性。结果表明,结晶度和非晶区取向度的协同作用对HMLS聚酯工业丝的蠕变、应力松弛和热收缩性能有重要影响。HMLS2的高结晶度抑制了应力作用和热收缩过程中分子链的滑移,适中的非晶区取向度减少了分子链的收缩解取向。HMLS2在60%的平均断裂载荷作用下蠕变回复率高达83.98%,60 s的应力松弛率为14.65%,195℃热处理后强度损失仅为8%,抗蠕变和热稳定性均较好。
  • 张海洋, 郭小炜, 宋云鹤, 田卫东, 管清宝, 游正伟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39-44.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2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生物基聚酰胺PA56凭借其绿色低碳的原料来源以及与商业化PA66相近的综合性能而受到关注,但受限于脂肪族的柔性主链结构,无法满足高温场景下的使用需求。为解决上述问题,引入对苯二甲酸构筑生物基半芳香族共聚酰胺PA5T/56,对PA5T/56的结构及性能进行系统研究,并与生物基脂肪族聚酰胺PA56进行对比分析。红外光谱与核磁共振氢谱的表征结果验证了PA5T/56与PA56结构上的差异;相比PA56,PA5T/56具有更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_g=113℃)、更优的热稳定性(t_(d, 5%)=392℃,t_(dmax)=423℃),以及更佳的热机械性能,同时其在高温下具有适宜加工的熔体黏度(<10~3 Pa·s),这些优势赋予生物基半芳香族PA5T/56广阔的应用前景。
  • 杨晨曦, 谢明, 刘丝梦, 陈龙, 孙俊芬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45-52.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1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丙烯酸树脂在使用过程中存在阻燃性能低的问题,通过超声和机械搅拌相结合的方法在丙烯酸树脂乳液中加入由聚磷酸铵(APP)、季戊四醇(PER)和三聚氰胺(MEL)以不同配比复合而成的膨胀型阻燃剂(IFR),制得阻燃丙烯酸树脂涂料(PA-IFR)。利用红外光谱仪、X射线衍射仪、铅笔硬度计和极限氧指数仪对PA-IFR的化学结构、透光率、硬度以及阻燃性能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当膨胀型阻燃剂的质量分数为30%,APP/PER/MEL的配方比为2∶1∶1时,PA-IFR的硬度达到5H,极限氧指数LOI值达32.6%,属于难燃材料。
  • 汤静丽, 刘婷, 贺梦娟, 汪逸潮, 黄莉茜, 王学利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53-60.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4.00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采用喷涂法分别将热致变色微胶囊/水性聚氨酯涂料、银纳米线分散液喷涂到涤纶织物正反面,制得电控热致变色涂层织物,研究变色涂料配比和喷涂工艺对变色涂料分散性、黏度、变色性能及涂层织物电热变色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变色涂料中变色微胶囊、聚氨酯与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7.2∶80.0∶11.8时,变色涂料黏度适中、微胶囊分散均匀,有利于喷涂加工;水性聚氨酯的加入使涂料升温过程中的变色响应温度升高,但对降温过程中的颜色恢复显色温度影响较小;随着变色涂料喷涂次数的增加,织物变色温度升高,最大色差变大;随着银纳米线分散液喷涂次数的增加,织物在相同电压下的电热温度升高,达到变色温度所需的外加电压减小;当银纳米线分散液喷涂次数为8时,电热变色织物在外加电压为3 V时颜色迅速由黄色变为无色,实现了良好的电控主动变色效果。
  • 朱梦程, 高思梦, 袁如超, 孙德荣, 王学利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61-68.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9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具有空腔结构的β-环糊精(β-CD)为主体、天然抗菌剂茶多酚(TP)为客体,通过共沉淀法制备β-CD/TP包合物。利用红外光谱、广角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及差示扫描量热仪等对包合物的化学结构、相态结构、形态结构和热性能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单因素法研究包合比例、包合时间和溶液静置时间对TP包合率、产率及负载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β-CD与TP的包合比例为1∶1、包合时间为15 h、溶液静置时间为24 h时,包覆效果最优,包合物的产率为76.2%、包合率为29.2%、负载率为7.7%。通过化学接枝法制得具有良好抗菌消臭性能的β-CD/TP包合物/涤纶织物,当β-CD/TP包合物占织物质量的5%时,该织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率分别达94.5%和92.6%,对氨气的消除率均可达99.9%。
  • 万玥, 尚欣欣, 高晶, 劳继红, 王璐, 关国平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69-77.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5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究包覆纱纺纱参数与力学性能间的关系是精确调控压力衣的服装压的基础。设计L_9(3~4)正交试验,研究纺纱参数(捻度比、内捻度、牵伸倍数)对力学指标(应力松弛率、弹性回复率、断裂强度)的影响并评选最优组合。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分析纺纱参数与纱线模量的关系,并建立数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影响应力松弛率和断裂强度的因素依次为捻度比>内捻度>牵伸倍数;影响弹性回复率的因素依次为牵伸倍数>内捻度>捻度比。排队评分法得出,牵伸倍数2.8、内捻度1 600捻/m、捻度比70%时纱线的综合性能最优。初始模量随捻度和牵伸倍数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随捻度比的增大而增大;拉伸模量随牵伸倍数的增大而先减小后增大,随内捻度和捻度比的增大而增大。
  • 胡婧怡, 李超婧, 毛吉富, 王璐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78-84.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13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人工血管临床使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纺织基人工血管壁结构对人工血管性能的影响规律。以涤纶复丝为原料,纬纱股数和经密为变量,制备4种不同规格的人工血管管坯试样。试样总紧度分别为79.6%、82.0%、89.2%和96.4%。分析4种不同管壁结构对人工血管水渗透性以及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管壁的水渗透性和生物力学性能与管壁织物总紧度呈指数关系;当试样经密为900根/10 cm,纬纱为双股(222 dtex/96 f),总紧度为96.4%时,性能最优。此时,孔隙率为50.95%,水渗透量仅为12.1 mL/(cm~2·min),周向拉伸强度达243.5×10~(-5) kN/mm,探头破裂强度达595.23×10~(-3) kN,优于国产商用机织涤纶人工血管,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陈秀, 周积学, 顾伯洪, 张威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85-91.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5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高速造纸用自支撑绑定成形网(self-supporting binding, SSB)结构对其耐磨性能的影响,分析不同参数(编织网纹、底面纬线直径、经纬纱线密度和插接方式等)下的SSB成形网在500、750、1 000、2 500和5 000转的磨损试验条件下的质量损失率。结果表明:SSB成形网的磨损程度随摩擦转数增加而加重;编织网纹对SSB成形网耐磨性能的影响随经纬密度变化存在差异,经纬密较小时,底层采用10枚变则经面缎纹成形网时质量损失率最大,经纬密较大时,底层采用10枚变则经面缎纹成形网时质量损失率最小;其他参数相同条件下,SSB成形网耐磨性能与底纬直径、经纬密度呈正相关;SSB成形网主体结构耐磨性能优于插接工序形成的插接结构部分。
  • 谭玉婷, 夏灵锋, 李杰, 眭建华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92-97.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织物结构设计要素和上机织造工艺要素对涤纶(PET)有光丝织物光泽度的影响,选用83.3 dtex/36f PET圆形截面大有光全拉伸丝(FDY)作为基材,经线作为双股复捻线,采用变化组织表征值、纬线密度、纬线捻向搭配、穿综数量与位置,以及每筘穿入数制得试样,测取织物的对比光泽度(G_C)。结果表明:组织浮长线长、组织点分布规则时,织物的G_C值较大;在一定上限范围内织物的G_C值随纬线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不同捻向复捻股线在经、纬方向上的搭配对织物的G_C值影响不明显;采用不同综框数或不同穿综位置制备的织物,其G_C值差异不明显;采用小筘号多穿入与大筘号少穿入方式制备相同的织物,其G_C值差异也不明显。
  • 孙佳慧, 马静涛, 苏健, 钟跃崎, 沈华, 王府梅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98-106.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11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研制出双须光电法分梳绒测长系统2.0Z版,利用该仪器测试25种分梳山羊绒试样的纤维长度,同时采用GB 18267—2013中的手排法测试上述试样的纤维长度,根据两种测试方法所得结果对比验证2.0Z版测长系统的精确度和稳定性。结果表明,采用手排法测试分梳绒长度时,取样存在样间差异,并且手排法测试样品量少、随机误差高,而双须光电法测试结果稳定。双须光电法分梳绒测长系统2.0 Z版和手排法长度测试的一致性较高,特别是平均长度指标的平均偏倚小于2 mm,相关系数均大于0.8,表明分梳绒测长系统2.0Z版的精确度高。
  • 王冬芳, 李姜珊, 汪林颖, 程若瑶, 崔梦佳, 卢洪秀, 蔡冬清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07-115.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2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锑(Sb)是广泛存在于水环境中的一种重金属,不断被证实对人和动植物等有慢性毒性和致癌风险。在监测和治理水环境中的Sb污染方面,建立快速、高灵敏度的Sb检测分析方法至关重要。重点阐述了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AF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OES)、原子吸收光谱法(AAS)和电化学分析法在Sb分析检测中的相关研究及应用进展,探讨了水环境中Sb检测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挑战,如检测方法灵敏度低、间接测定Sb耗时且不准确、还原剂昂贵且有毒等。此外,对Sb检测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展望。未来Sb检测趋势是发展电化学分析方法。通过电极修饰和纳米材料设计提高传感器性能,如碳基材料、金属纳米颗粒和硅基材料。有机配体、纳米复合材料和裸电极的功能化可增强灵敏度和选择性,促进传感器小型化。未来Sb检测将迈向小型化、芯片化和快速化。
  • 秦艳, 徐庆, 陈晓倩, 刘振鸿, 唐亦舜, 高品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16-122.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2.048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当前地表水突发性污染事件频发,已造成严重的环境和社会影响,对环境监管部门应急处置能力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和新挑战。地表水水质在线监测数据具有高频率和高时效等特点,系统论述了基于在线监测时间序列数据的水质预测模型的研究现状和进展,包括数据软测量、预处理方法和水质预测模型等,分析了不同水质预测模型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水质预测预警和环境监管提供技术支持和方法参考。
  • 宋增志, 刁永发, 戴家傲, 何倩, 茅文焯, 陈杰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23-129.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15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低温风洞内管翅式换热器自重排水后上水室残留5 mm水层在风洞低温工况下的冻结问题,在管内、管外热风温度均为40~70℃、入口风速为2.78~10.56 m/s的条件下,对椭圆管和铝扁管两种管翅式换热器自重排水后上水室残留水层进行干燥试验研究,对比分析了管内热风与管外热风干燥方法对两种换热器干燥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铝扁管换热器干燥速率更快,管外热风干燥方法干燥速率更快,换热器干燥时间随着入口风速的增加而缩短,入口风速10.56 m/s相比2.78 m/s,干燥时间节约50.75%。通过试验数据拟合干燥速率经验关系式,其拟合结果与试验测量值平均误差小于6.1%,对低温风洞内管翅式换热器热风干燥速率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 周嘉怡, 王亮, 成瑾, 钟珂, 亢燕铭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30-136.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12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冬季通风时隧道内的换热情况和节能潜力,对冬季室外气温为4~12℃时超长通风区间特高压电力隧道内的温度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研究。采用ANSYS Fluent 19.2软件,通过用户自定义程序完成电力隧道全长的模拟。对冬季隧道的传热特征和通风节能潜力进行分析,定义并给出了冬季能实现最大节能效果的临界通风量。结果表明:具有超长通风区间的电力隧道存在通过降低通风量从而实现节能的潜力;冬季电力隧道前段土壤放热、后段土壤吸热,土壤放热量占比受室外气温影响,而土壤吸热量占比受室外空气温度和通风量影响;冬季室外气温越低,临界通风量越小,通风节能潜力越大,当冬季室外气温为4~12℃时,最大可能节能率为91%。
  • 张家贺, 刘书荣, 刘艳涛, 杨超, 杨欣欣, 董亚博, 罗明福, 王斌彬, 华谦谦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37-144.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37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盾构隧道掘进会对地层产生一定的扰动,引起地表沉降、隆起变形。为预测双孔隧道下穿既有道路以及穿越粉细砂地层时引起的地表沉降,依托雄安至大兴国际机场快线盾构隧道工程,并结合工程监测数据,建立双孔Peck公式。研究表明:针对左右线先后下穿既有道路的工程,其断面地表沉降呈“W”形,两隧道轴向的沉降量最大;后线掘至相同断面时,会加大先行掘进的地表沉降量;基于Peck公式和实测数据,建立预测双孔下穿既有道路和穿越粉细砂地层时断面地表沉降的双孔Peck公式,为类似地层和工程的隧道工程提供理论依据。
  • 李培楠, 刘学, 戴泽余, 范杰, 寇晓勇, 翟一欣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45-152.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2.047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减少盾构掘进对周围地层及管片姿态的影响,盾构姿态需要尽可能与设计轴线吻合,以减少盾构实时位置与设计值间的偏差。开发了一种基于混合深度学习模型的预测方法,提出了一种盾构隧道中实时姿态和位置的动态预测框架,对盾构姿态和位置的4个关键参数进行预测。该框架包含Kriging插值、小波变换(wavelet transform, WT)噪声滤波器、带通道注意力机制的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s with channel attention, CNN-CA)以及用于确定盾构机未来姿态和位置的长-短期记忆网络(long short-term memory, LSTM)。基于上海市域铁路工程中盾构收集的数据集对该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并研究了CNN-CA网络对模型的影响。研究表明,该模型在盾构的姿态预测方面效果较好,CNN-CA网络能够有效提取预测值所需的特征,对计算精度贡献较大。
  • 周鸿, 赵晓祥, 胡双庆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53-162.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42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分析离子液体毒理学的研究进展和发展方向,以2000—2021年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检索到的4 178篇离子液体毒理学相关文献为研究对象,使用VOSviewer、HistCite软件对4 178篇文献的国家、机构、作者、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离子液体毒理学领域的文献数量逐年递增,中国的发文量和被引频次遥遥领先其他国家,且目前论文研究主要是机构内的团队合作,独立性较强,虽然中国的机构和作者在发文量上排名靠前,但是平均被引频次并不突出;离子液体毒理学的研究多以咪唑类离子液体为主,研究重点集中在评估生物的致死情况和体内成分含量变化以及构建离子液体-生物的构效关系模型上;离子液体毒性机制和复合污染等将是未来的研究焦点。
  • 张婉婷, 郑晓耘, 王鹏飞, 陈茗, 张光林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63-171.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23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响应可持续发展的号召,建设绿色数据中心并降低其电力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成为亟需解决的问题。建立考虑冷却系统的数据中心模型,将描述数据中心电力成本、带宽成本、碳排放成本和冷却成本的成本函数转化为成本最小化问题,通过有效的工作负载调度和合理启停服务器数量降低数据中心运营成本。由于电力价格和碳排放率随时间变化,难以准确预测,利用李雅普诺夫优化框架的特点提出一种在线控制策略,该策略的优点是仅需知道系统的当前信息。提出一种交替方向乘子法(ADMM),使控制中心可以协调各数据中心之间的工作负载分配(数据中心之间只需交换工作负载决策),可有效降低计算复杂度并保护用户隐私。基于真实数据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提出的算法可有效降低数据中心的运营成本。
  • 许小进, 贺钰, 毛阳, 王玉坤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72-177.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2.031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了解决燃料组件弯曲与扭曲变形水下在位测量难题,提出了基于线激光三维视觉的燃料组件水下在位变形测量方法。通过基于单层折射的水下相机标定、基于平面约束的光平面标定算法研究解决单个测量单元的标定问题;研究基于三维标定工装的10组测量单元在位快速标定方法,解决测量系统全局坐标统一问题,并利用激光跟踪仪测量标定工装的弯扭精度,进行测量精度对比试验验证。研究表明,研制的基于线激光三维视觉的燃料组件水下在位变形测量系统扭曲测量误差限为0.15°,弯曲测量误差限为0.3 mm,且整个测量时间约在1 s,测量效率和测量误差限优于现有的测量系统。
  • 杨馨怡, 王素芬, 余洋, 于昊生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78-184. https://doi.org/10.19886/j.cnki.dhdz.2023.0043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我国不同地区的医联体政策差异与特征,收集2010年10月至2022年12月地方政府发布的599份医联体相关政策,采用描述性统计和结构主题模型,从政策发布数量、政策类型和政策主题3个维度对比我国4大经济地区(西部、中部、东部、东北地区)的医联体政策。研究发现:我国地方医联体政策体系结构不够均衡,呈重实施细则、轻标准规范的特点;分级诊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医联体管理模式是各地区医联体政策的热门主题,而配套措施和疾病防治与诊疗的相关主题尚未得到广泛关注;各地区的医联体建设整体呈多元化探索的特点。地方政府需根据地区差异有针对性地发布政策,以补足医联体政策短板,促进地区医联体政策体系完善。
  • 庄妍艳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85-18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设计说明灵感来自藏传佛教唐卡艺术中的六道轮回观念,其中阿修罗道是不完美的永生,半人半兽,无法完全永生。作品意在借不完美的永生的概念,表达年轻人长期处在半清醒半虚幻的反常状态中,在压力下人体及心智重组再造,挣扎着长出血肉,精神重获新生。
  • 彭子薇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 50(03): 186-18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正>设计说明从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视角欣赏微观世界的奇妙现象。运用显微镜下各种美丽又独特的色彩,通过多种颜色的碰撞、混合、扩散与融合,展现出极致的华丽,形成鲜明强烈的视觉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