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ccess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408-41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4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主要病因之一。现有的HBV研究模型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亟需一种新模型弥补其缺陷。类器官是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分化成的由多种类型细胞组成的迷你器官,可以再现HBV感染的免疫和发病机制,用于模拟病毒在体内的感染情况。本文介绍了肝脏类器官在HBV机制研究及抗病毒药物筛选中的应用,以期为HBV的研究提供更多思路和可能。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414-422.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55
    复发性流产(RSA)是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RSA病因复杂且具有异质性,其发病机制及防治方面仍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给临床治疗和预防带来极大的困难和挑战。近年来,多项研究报道RSA的发生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RSA患者存在脂蛋白及脂质代谢异常,而且在RSA的早期防治中阿司匹林和低分子肝素(LMWH)除了抗凝和抗炎作用之外,还具有纠正脂质代谢紊乱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RSA相关脂蛋白及脂质代谢异常的表现和具体机制,并对阿司匹林和LMWH在RSA防治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RSA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可行的策略。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241-124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0
    增生性瘢痕是由伤口异常愈合引起的病理性瘢痕。其特点包括持续的局部炎症和过量的胶原蛋白沉积,这可能导致外观问题、挛缩畸形、功能丧失和心理问题等。目前,关于增生性瘢痕的临床治疗手段很多,但由于其发生机制尚未完全阐明,现有的临床治疗策略虽多样,包括物理治疗、光电治疗、药物治疗以及手术治疗等,但这些方法仍未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目前,早期多手段的综合干预已逐渐获得大多数临床医师的共识。本综述系统回顾了针对增生性瘢痕早期防治的临床研究现状,期望为增生性瘢痕的早期综合防治提供临床证据。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339-34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52
    目的 初步探讨砷暴露对胎盘血管发育的影响。方法 通过构建孕期SD大鼠砷染毒模型,设置低、中、高剂量亚砷酸钠(NaAsO2)暴露组及对照组,测定胚胎及胎盘形态特征、尿液和胎盘砷含量,并通过HE染色、实时荧光定量PCR、免疫组化和蛋白免疫印记等技术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胎盘生长因子(PLGF)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等因子的mRNA、蛋白分布及其表达水平。结果 随着NaAsO2暴露剂量增加,胎盘及胚胎形态异常增加;尿液和胎盘中砷含量上升;海绵滋养层和迷路滋养层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红细胞充盈增加及伴糖原细胞增多;VEGFA、PLGF和MMP-9的mRNA、蛋白分布及其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结论 NaAsO2暴露可通过抑制胎盘血管生成相关因子的表达,影响胎盘血管发育及母胎支持系统的稳态,从而对胎儿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188-192.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0
    目的 报道1例罕见的复发性多软骨炎(RP)病例,分享诊治经验,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了解,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 本病主要累及鼻、耳等软骨结构和富含蛋白多糖的组织,无特异性的诊断指标,通常基于寻找临床证据和排除鉴别。然而,对于本例的中年女性患者,我们按发热待查的诊疗思路,应用PET/CT结合多学科会诊意见早期定位RP诊断。结果 经激素加甲氨蝶呤的联合方案治疗,症状得以控制,病情好转出院,后期随访1年余仍未复发。结论 本病例报告强调了PET/CT诊断和多学科诊疗的重要性。此外,早期发现和控制感染等并发症,为后期免疫治疗奠定了基础,联合方案可有效防止复发。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325-33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49
    目的 分离鉴定一株具有临床应用价值潜力的高毒力Kp噬菌体,为开发新型抗菌制剂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高毒力Kp(hvKp)菌株QD22作为宿主菌,分离鉴定一株可裂解该菌株的噬菌体,并对噬菌体的基因组特征、形态学特征、环境压力耐受性、宿主菌裂解能力和宿主谱范围进行分析。结果 以hvKp菌株QD22作为宿主菌分离噬菌体,得到的噬菌体PTF1不仅可裂解QD22,还可裂解多株hvKp菌株,对hvKp菌株的裂解率高达31.9%。从序列型和荚膜型分析发现,PTF1对序列23型和荚膜K1型的裂解率分别为87.5%和86.7%。噬菌体PTF1属于短尾噬菌体科Podoviridae,无毒力基因和耐药基因。生物学特征分析显示,PTF1最佳感染复数(MOI)仅为10-3,最大爆发量为120 PFU/cell, MOI低至10-6时也可完全抑制宿主菌的增殖。环境压力耐受性分析也提示,PTF1在温度4~60℃和pH 4~10时均可保持较高的生物学活性。结论 噬菌体PTF1是一株具有一定裂解性和环境压力耐受性的短尾噬菌体,可裂解31.9%的高毒力hvKp菌株,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潜力。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137-14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8
    目的 比较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接受高剂量甲氨蝶呤(HD-MTX)治疗后24 h MTX血药浓度与药物不良反应(ADR)变化的关系。方法 采用非参数检验将接受HD-MTX治疗后24 h的MTX血药浓度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采用倾向评分匹配来调整两组之间的基线潜在混杂因素,比较两组患儿MTX相关ADR发生情况。结果 以给药后24 h的MTX血药浓度是否≥60μmol/L为分界线,分为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经过倾向得分匹配(propensity score matching, PSM)后,将45对(90例)患儿纳入分析。两组之间除骨髓抑制有统计学差异(48.89%vs 73.33%,χ2=5.657,P=0.017),其余ADR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显示给予HD-MTX后24 h的MTX血药浓度≥60μmol/L是骨髓抑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24,OR=2.930,95%CI:1.153~7.445)。结论 对于接受HD-MTX治疗的ALL患儿,骨髓抑制与24 h MTX血药浓度有密切关系,当24 h MTX血药浓度≥60μmol/L时,骨髓抑制发生可能更高,需要引起重视。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129-13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2
    目的 检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小鼠中气道上皮Notch信号通路、nicastrin(NCSTN)和Foxj1因子的表达。方法 选取36只SPF级KM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ormal)和COPD组,各组18只,采用香烟烟熏17周建立COPD小鼠模型。使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对各组肺组织和气管组织进行病理观察,计算肺泡的平均截距(MLI)、平均肺泡数(MAN)以及支气管和气管的管壁厚度;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IHC)观察各组气管上皮中NCSTN蛋白的定位与表达水平;使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和免疫印迹(WB)分别测定各组气管上皮NCSTN、Notch1/2/3和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以及Foxj1 mRNA、β-tubulinⅣ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相较于Normal组,COPD组小鼠肺组织的MLI明显增大(P<0.05)、MAN明显减少(P<0.05)、肺组织支气管和气管管壁厚度明显增加(P<0.05)、气管结构改变;TNF-α和IL-6水平明显增加(P<0.05);NCSTN蛋白在各组气管上皮均有表达,COPD组NCSTN平均吸光度值明显升高(P<0.05);气管上皮中NCSTN、Notch2/3及Hes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加(P<0.05)、Foxj1 mRNA和β-tubulinⅣ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Notch1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提示COPD模型小鼠气道上皮Foxj1的改变与Notch信号通路上游调控基因NCSTN表达异常相关。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111-11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1
    目的 明确长链非编码RNA LINC0112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并探讨其对宫颈鳞癌细胞增殖、迁移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 通过GEPIA数据库分析LINC01123在宫颈鳞癌中的表达情况,收集了27例宫颈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通过Arraystar LncRNA表达谱芯片技术分析其中3例样本差异表达的lncRNA,并通过RT-qPCR法验证宫颈癌组织、宫颈鳞癌细胞SiHa和C33a中LINC01123的表达情况。通过慢病毒和腺病毒分别构建敲低和过表达LINC01123的SiHa细胞株,采用CCK8法和划痕实验检测其对SiHa细胞增殖、迁移能力的作用,并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低LINC01123对SiHa细胞中SLC7A11和GPX4的调控作用。结果 Arraystar LncRNA芯片分析发现宫颈鳞癌组织中存在5 760个上调和6 975个下调的lncRNA,其中LINC01123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0.05)。经RT-qPCR进一步验证,LINC01123在宫颈鳞癌组织及宫颈鳞癌细胞系中均高表达,并以SiHa细胞高表达最为显著(P<0.05)。敲低SiHa细胞中的LINC01123水平,其增殖和迁移能力受到显著抑制(P<0.05),反之,SiHa细胞的增殖能力显著增强(P<0.01)。此外,敲低LINC01123还抑制了SiHa细胞中SLC7A11和GPX4的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P<0.05)。结论 敲低LINC01123可抑制宫颈鳞癌细胞的增殖与迁移,其机制可能涉及对铁死亡关键蛋白SLC7A11和GPX4的表达调控。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1-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8
    目的 基于SIRT1/PGC-1α信号通路研究冠状动脉结扎所致大鼠心肌梗死(MI)后心力衰竭(HF)动物模型中葡萄糖代谢酶表达的变化。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n=10)和模型组(Model,n=10)。采用小动物超声检测仪检测大鼠左心功能,观察射血分数(EF)、短轴缩窄率(FS)、左心室收缩末期前壁厚度(LVAWs)、左心室收缩末期后壁厚度(LVPWs)、心输出量(CO)、心搏量(S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以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IDs)的变化。采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观察大鼠左心室组织病理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左心室组织中β-肌球蛋白重链(β-MHC)、沉默信息调节因子1(SIRT1)、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沉默信息调节因子3(SIRT3)及己糖激酶2(HK2)、乳酸脱氢酶A(LDHA)、丙酮酸脱氢酶E1(PDH E1)、异柠檬酸脱氢酶2(IDH2)和琥珀酸脱氢酶A(SDHA)的表达。采用比色法检测大鼠血清中L-乳酸的含量。结果 大鼠MI后HF模型中EF、FS、CO、SV、LVAWs和LVPWs降低,LVESV和LVIDs增加(P<0.05);左心室间质纤维化和炎性细胞浸润;β-MHC蛋白表达上调(P<0.001);SIRT1、PGC-1α、SIRT3、HK2、LDHA、PDH E1、IDH2及SDHA糖代谢相关蛋白表达下调(P<0.05);血清中L-乳酸含量增加(P<0.001)。结论 大鼠MI后HF模型中SIRT1、PGC-1α、SIRT3、HK2、LDHA、PDH E1、IDH2及SDHA蛋白表达下调,引起心肌葡萄糖的能量利用发生障碍,促进心功能降低和心室重构发生。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1): 1104-111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44
    目的 了解贵州省公众海姆立克急救法知信行和自我效能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23年9-10月,采用便利抽样法,应用自行编制的海姆立克急救法知信行和自我效能问卷对贵州省2 887名公众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 公众海姆立克急救法知信行和自我效能总体得分(78.55±11.30)分,知识得分(15.68±4.99)分、态度得分(40.80±4.69)分、行为得分(9.03±1.11)分、自我效能得分(13.04±4.19)分。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公众海姆立克急救法知信行和自我效能得分的共同影响因素是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居住在农村、健康状况一般、不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和未参加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P<0.05)。结论 公众对海姆立克急救法知识和自我效能处于中等水平。相关部门需加大对本科及以下文化程度、居住在农村、健康状况一般、不了解海姆立克急救法和未参加过海姆立克急救法培训的群体开展知信行和自我效能的培训力度,切实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361-36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54
    目的 探讨消化道恶性肿瘤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化疗患者非计划性拔管(UE)的影响因素。方法 纳入本院在2019年2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消化道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513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UE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预测变量准确性。结果 513例患者中467例正常拔管,46例UE,UE率8.97%(46/513)。Logistic回归模型多因素结果显示:年龄、D-二聚体(D-D)水平、体外留置导管长度2 cm U型固定、导管脱出、术后持续性发热、导管相关性感染、导管相关血栓形成是消化道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UE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OC结果显示:上述危险因素独立及联合预测消化道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UE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联合预测的AUC=0.972,95%CI为0.941~1.000,灵敏度为0.935,特异度为0.940。结论 消化道恶性肿瘤PICC化疗患者UE的独立危险因素为年龄、D-D水平、体外留置导管长度2 cm U型固定、导管脱出、术后持续性发热等,临床需高度重视,加强监测及管理,以降低UE风险,确保治疗安全。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400-407+41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42
    衰老是指机体生理和心理功能随增龄呈渐进性衰退、逐渐趋向死亡的现象。沉默信息调节因子(sirtuins)家族是一类高度保守地依赖于NAD+的组蛋白去乙酰化酶,参与许多与衰老相关的生物学过程,调节许多与衰老相关的信号通路。随着年龄的增长,牙周炎、口腔癌和根尖周病等口腔疾病的患病率增加,Sirtuins在该过程中起重要的调控作用。本文就Sirtuins家族的一般情况,Sirtuins与衰老相关的重要信号通路和Sirtuins在衰老相关的口腔疾病中的调控作用进展作一综述。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392-39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50
    目的 本研究旨在对中山市3~6岁在园儿童营养现况进行调查,分析、统计营养不良患病率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多级分层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2023年1-5月中山市幼儿园3~6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状况、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和喂养情况等进行问卷调查。根据WHO标准将其分为营养不良组、营养正常组。对纳入研究儿童营养状况的影响因素予以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中山市3~6岁儿童营养不良患病率为15.97%(999/6 25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食物过敏(OR=1.38,95%CI:1.15~1.66)、低出生体质量儿(OR=1.96,95%CI:1.44~2.68)、农村居住(OR=1.35,95%CI:1.12~1.64)、直系亲属有营养不良(OR=2.74,95%CI:1.82~4.14)、6个月内人工喂养(OR=1.23,95%CI:1.02~1.48)、2~3岁内奶类喂养为主(OR=1.40,95%CI:1.11~1.77)、饮食习惯不良(OR=1.25,95%CI:1.07~1.48)与中山市3~6岁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呈正向关联。而独生子女(OR=0.62,95%CI:0.53~0.74)、直系亲属有肥胖者(OR=0.63,95%CI:0.48~0.82)、摄入维生素D时长>2年(OR=0.72,95%CI:0.61~0.85)、每日摄入奶制品201~300 mL(OR=0.78,95%CI:0.64~0.96)与中山市3~6岁儿童发生营养不良的风险呈负向关联。结论 中山市3~6岁儿童具有较高的营养不良风险,家长应重点关注有食物过敏,低出生体质量儿、农村居住儿童、直系亲属有营养不良者、6个月内人工喂养儿童、2~3岁内奶类喂养为主儿童及饮食习惯不良儿童,应当加强对存在高危因素的儿童进行喂养管理和指导,以便制定有效的防治方案,减少儿童营养不良的发生。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67-7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7
    目的 本文旨在构建一种新型紫外探针体系,用于方便快速地检测甲基乙二醛(MGO)的含量,并评估其对实际样品中MGO的检测能力。方法 以巯基乙酸和精氨酸的水溶液构建紫外探针体系,通过巯基乙酸、精氨酸与MGO反应生成咪唑结构,从而实现对MGO的检测;系统地研究了探针组份配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pH值以及干扰物质等对探针体系检测MGO性能的影响;在优化条件下,评估探针对人体尿液和油条中MGO的分析检测效果。结果 在25℃的纯水中,巯基乙酸和精氨酸的浓度均为3.33 mmol/L时,该探针展现出最佳的检测性能,对MGO的检测线性范围为1.0~33.3 mmol/L,相关系数R2=0.999;该紫外探针体系对人体尿液和油条中的MGO,表现出优异的检测效果,对应的回收率在90.11%~108.8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小于5.0%。结论 探针组份配比、温度、反应时间和pH值对检测体系有显著影响;探针能有效抵抗多种金属阳离子和醛类物质的干扰,对MGO展现出优异的识别专一性,完全满足实际应用要求。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235-1240+124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8
    目的 旨在了解贵州省高校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制定相关健康政策提供依据。方法 使用全国居民健康素养问卷对贵州省10所高校8 200名在校大学生进行线上问卷调查。结果 2023年贵州省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为27.2%,在基本知识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及健康技能3个方面的素养水平分别为41.4%、48.8%、41.3%。科学健康观、传染病防治、慢性病防治、安全与急救、基本医疗及健康信息6类健康问题素养水平分别为73.4%、37.8%、20.6%、79.6%、31.0%、57.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城镇学生、医学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低BMI、成绩优秀的大学生对该地区的健康素养水平具有正向影响作用(P<0.05)。结论 贵州省大学生整体健康素养水平一般,性别,生源地、专业、学历、BMI和学习成绩是健康素养的影响因素,教育部门应采取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大学生的健康素养水平。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151-1156+1163.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6
    目的 探究CeA脑区在异氟醚麻醉致意识改变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健康雄性C57BL/6N小鼠12只,分别注射鹅膏蕈氨酸毁损病毒(IBO组,n=6)以及生理盐水(NS组,n=6),并在颅骨表面安装皮层脑电电极。建立毁损实验模型待小鼠恢复7 d后,记录异氟醚麻醉下小鼠翻正反射消失(LORR)时间、翻正反射恢复(RORR)时间以及皮层脑电(EEG)变化情况。结果 在异氟醚麻醉后,CeA脑区神经元活性被激活。与NS组相比,IBO组异氟醚麻醉诱导时间延长(t=-2.898,P<0.05),EEG表现为δ波减少(t=6.037,P<0.05),β波增多(t=-2.257,P<0.05),异氟醚麻醉恢复时间缩短(t=2.230,P<0.05),EEG表现为γ波增多(t=-2.495,P<0.05)。结论 毁损小鼠CeA脑区可减弱异氟醚的麻醉效应,调控麻醉致意识改变的过程。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210-121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2
    目的 分析新生儿肺部感染影响因素,并建立其预测模型。方法 选择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成都市双流区妇幼保健院住院救治的1 714例日龄<7 d新生儿进行研究。采用R 4.1.3软件中“caret”包以7∶3比例随机分为模型组1 199例与验证组515例。收集可能影响新生儿肺炎的新生儿资料与母体相关指标,根据有无肺部感染将模型组新生儿分为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比较两组新生儿资料与母体相关指标,建立新生儿肺部感染预测模型并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法评估模型区分度,以校准曲线评估模型准确度。结果 模型组1 199例新生儿中,33例确诊为肺部感染。肺部感染组与非肺部感染组新生儿出生孕周、出生体质量、出生5 min Apgar评分、胎膜早破情况、胎粪吸入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呼吸机应用情况、静脉营养情况、肠道益生菌使用情况、抗生素使用情况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套索回归(LASSO)筛选出6个潜在因素分别为:出生体质量、出生5 min Apgar评分、胎膜早破情况、胎粪吸入情况、侵入性操作情况、肠道益生菌使用情况。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建立模型,结果显示:出生体质量(OR=0.218)、出生5 min Apgar评分(OR=0.573)、胎膜早破情况(OR=8.345)、胎粪吸入情况(OR=4.011)、侵入性操作情况(OR=4.056)、肠道益生菌使用情况(OR=3.637)为新生儿肺部感染的独立性影响因素(P<0.05)。ROC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AUC为0.925,95%CI(0.891~0.959),特异度为82.4%,敏感度为93.9%。验证组AUC为0.878,95%CI(0.815~0.943),特异度为69.3%,敏感度为93.9%。校准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模型组与验证组的预测曲线与标准曲线基本拟合。决策曲线结果显示:当模型预测值为0.179~0.889时患者净获益率>0。结论 新生儿肺部感染主要受出生体质量、出生5 min Apgar评分、胎膜早破情况等因素的影响,本研究以上述因素建立的模型用于预测新生儿肺部感染具有较高的准确度与区分度。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222-122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5
    目的 探讨饱和脂肪酸或不饱和脂肪酸与成年女性乳腺癌发生率之间的关系,为乳腺癌的预防与管理提供证据。方法 基于国家健康与营养检查调查(NHANES)进行横断面分析,纳入2013—2018年共3个周期的成年女性参与者,收集膳食数据和乳腺癌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探讨膳食饱和脂肪酸与不饱和脂肪酸对乳腺癌发生率的影响,构建限制性立方样条模型(RCS)分析其剂量-反应关系。结果 共纳入1 197例成年女性参与者,其中发现乳腺癌患者63例(5.26%)。与对照组相比,乳腺癌患者总饱和脂肪酸、总单不饱和脂肪酸、总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ω-6/ω-3不饱和脂肪酸摄入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ω-3、ω-6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在调整年龄、种族、是否吸烟、是否合并高血压等协变量后,ω-3(OR=0.574)和ω-6不饱和脂肪酸(OR=0.884)摄入量的增加均是成年女性患者发生乳腺癌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RCS模型显示,ω-3和ω-6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成年女性乳腺癌发生率呈现负向非线性关系,且趋势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成年女性ω-3、ω-6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的增加可以降低乳腺癌风险,合理的脂肪酸摄入结构可能有助于降低乳腺癌的风险。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369-373+37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46
    目的 探究穴位按摩结合全胸振荡排痰机在中风病气管切开患者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92例中风病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排痰机组(n=31)、穴位按摩组(n=30)、联合组(n=31),观察比较3组患者临床指标、血气指标、呼吸功能和排痰情况。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饱和度(SPO2)、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吸气压(MIP)、最大呼气压(MEP)指标对比无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组心率、呼吸、平均动脉压指标、痰液黏稠度分级、拔管时间、24 h吸痰次数、吸痰量、无痰痂同时痰量减少所需的时间均低于排痰机组和穴位按摩组,FVC、MIP、MEP指标高于排痰机组和穴位按摩组,PaO2、PaCO2、SPO2均优于排痰机组和穴位按摩组(P<0.05)。结论 穴位按摩结合全胸振荡排痰机能够有效改善中风病气管切开患者的临床指标,优化血气状况,增强呼吸功能,促进排痰效果。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53-5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9
    目的 旨在介绍一种新开发的牵开系统,并分析其在显微镜辅助经前路颈椎间盘切除与融合术(ACDF)治疗颈椎病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并分析2019年1月至2023年11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颈椎病,且使用新开发的牵开系统进行显微镜辅助下ACDF的患者资料,评估该牵开系统的可行性及安全性。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48例患者。术后影像学数据显示,减压充分,手术效果良好。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部残疾指数评分(NDI)分别从术前的(5.43±1.12、29.77±6.06)分下降至术后的(2.60±0.78、11.75±3.26)分。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OA)从术前的(7.93±1.37)分上升至术后的(12.22±1.71)分。C2-7的Cobb角从术前的(10.37±6.79)度增加到手术后(14.58±6.10)度。未观察到临床或影像学相关并发症。结论 新开发的牵开系统在显微镜辅助下ACDF手术中表现出良好的可行性和安全性,可为临床应用提供一种新的选择。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27-3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5
    目的 探究HL60分化过程中吞噬和杀伤的功能变化。方法 本研究首先使用流式细胞术和髓系过氧化物酶(MPO)检测方法监测二甲亚砜(DMSO)诱导HL60细胞的成熟过程。接着利用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感染实验分析了此过程中细胞的吞噬和杀伤功能变化。结果 CD11b的表达随诱导时间延长而升高,到第8天达到高峰,MPO表达量显著下降,6 d以后达到最低。DMSO诱导HL60细胞后第4天达到最佳吞噬和杀伤效果。结论 HL60经DMSO诱导后,吞噬和杀伤功能的变化与类中性粒细胞成熟过程并不完全一致。这为DMSO诱导的HL60细胞在吞噬和杀伤实验的应用提供了参考。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202-212.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5
    青蒿素是一种含有过氧基团结构的倍半萜内酯化合物,是全新的天然抗疟药,且不易产生耐药性。但因其存在溶解性差、生物利用率低、复燃率高等缺点,限制了其广泛应用。研究发现,以青蒿烯为母核合成青蒿素C-16位新型衍生物,不仅抗疟,还具有抗癌、抗炎等药理功效。目前少有文章对青蒿素C-16位新型衍生物进行综合报道,本文将对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有关其结构修饰和生物活性研究方面的新进展进行简要阐述,为该类化合物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105-110+11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5
    目的 分析磷酸化对蛋清蛋白质(EWP)碱诱导凝胶特性的影响,同时探讨碱诱导凝胶前后EWP潜在致敏性的变化。方法 新鲜鸡蛋清预处理后加入三聚磷酸钠,50℃水浴0、0.5、1、2、3 h后得到磷酸化EWP。通过SDS-PAGE和Native-PAGE电泳以及Phos-tagTMSDS-PAGE电泳分析确定磷酸化发生后,检测产物IgG结合能力变化;磷酸化后的EWP与不同浓度NaOH溶液混合,25℃放置3 d使凝胶稳定后获得蛋清凝胶(EWG)。利用小钢珠法测定凝胶硬度,采用ELISA法检测反应产物的IgG结合能力变化。结果 磷酸化处理能显著降低EWP的IgG结合能力(P<0.05);EWP中添加NaOH的浓度为2 mol/L或5 mol/L时,能够形成凝胶,且凝胶的硬度在磷酸化处理3 h联合NaOH添加浓度5 mol/L时达到最大,但各磷酸化联合碱处理组EWP的IgG结合能力与单纯碱处理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磷酸化和碱处理均能显著降低EWP的IgG结合能力;磷酸化预处理虽然能够提升碱诱导EWG的硬度,但在降低IgG结合能力方面,二者并未表现出协同作用。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176-18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9
    目的 调查咸宁地区成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特点,探讨影响其患病的因素,为该地区甲状腺结节的防治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865名入组对象(均完成甲状腺功能检测)进行问卷调查,完善尿碘测定、促甲状腺激素(TSH)、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FT4)、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和甲状腺球蛋白抗体(TGAb)、甲状腺彩超。采用SPSS 23.0软件进行t检验、秩和检验和χ2检验,采用Pearson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甲状腺结节患病因素。结果 865名居民尿碘中位数为189.1μg/L,男性(173.8μg/L)低于女性(196.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48,P=0.006);县区居民(178.4μg/L)低于市区居民尿碘中位数(189.2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91,P=0.008);非甲状腺结节组尿碘中位数(168.4μg/L)低于甲状腺结节组(194.3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261,P=0.016)。甲状腺结节检出率为29.83%,其中男性(21.52%)低于女性(3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2.38,P=0.018);比较不同年龄段人群结节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9.22,P=0.00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女性(OR=1.06,95%CI:1.02~1.09)、高龄(OR=3.58,95%CI:2.91~4.28)、吸烟(OR=1.54,95%CI:1.46~1.63)和甲状腺疾病家族史(OR=1.59,95%CI:1.32~2.43)为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结论 咸宁地区体检和就诊人群甲状腺结节患病率较高,应加强对女性、高龄、吸烟、甲状腺疾病家族史人群的甲状腺结节筛查工作。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2): 120-12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27
    目的 在聚醚醚酮表面构建聚多巴胺载四环素涂层,并评估其促进软组织抗细菌感染的能力。方法 通过磺化处理-聚多巴胺涂层制备-药物负载三步法构建聚多巴胺载四环素涂层组(Tet@sP-PDA),并以磺化处理组(sPEEK)为对照;检测材料表面光热性能,并测定Tet@sP-PDA组中光热对四环素释放的促进情况。将带菌材料植入大鼠黏膜下和皮下后,采用近红外光照处理,取材后进行HE、革兰氏和iNOS免疫荧光染色,以系统评估材料的软组织抗细菌感染能力。结果 成功制备了Tet@sP-PDA涂层,其光热性能可控,最高温度可达45℃,在避免损伤人体组织的前提下,具备良好的抗菌能力;同时,该光热效果可加快释放材料所负载的四环素,增强药物的抗菌作用。体内结果显示,Tet@sP-PDA组皮肤和黏膜组织内细菌密度、淋巴细胞聚集程度和巨噬细胞I型极化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且在黏膜中的效果更佳。结论 该新型涂层可显著提升PEEK的软组织抗细菌感染能力,为解决PEEK口腔应用易感染问题提供实验依据。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77-9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3
    阿尔茨海默病(AD)的患病率和死亡率与日俱增,成为了全球健康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就AD的流行病学、病理生理学、药物治疗、新兴研究、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综述。围绕AD的全球患病率、分子病理学、高危因素、治疗干预措施如胆碱酯酶抑制剂、谷氨酸受体拮抗剂、Aβ和tau蛋白抗体和基因治疗、脂质纳米颗粒等新兴领域的最新研究进行总结。此外,强调迫切需要针对AD新的治疗途径以解决诊断、治疗和护理面临的挑战。同时展望了疾病修饰治疗、精确医疗和整体干预措施在减轻AD患者家庭和医疗保健系统负担的潜力。通过合作和创新,实现AD的有效预防、早期发现和精准治疗,可以给全球数百万AD患者带来福音。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1): 1069-1075.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3
    目的 通过氧气吸入建立小鼠长期高氧模型,用16s rRNA测序研究长期高氧暴露对小鼠肠道菌群结构的作用;并使用抗生素清扫(ABX)模型研究肠道菌群对高氧诱导肠损伤的调控作用。方法 16只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高氧组和对照组,分别暴露于80%氧气和空气14 d,收集小鼠粪便进行16s rRNA测序。对ABX小鼠和普通SPF小鼠分别进行高氧造模,检测肠损伤指标。结果 高氧使蓝细菌门和放线菌门显著增多,改变了菌群的β多样性。高氧组的丹毒丝菌科和放线菌门为标志菌群,而对照组的Muribaculaceae菌为标志菌群。ABX显著减轻了高氧诱导的肠损伤和免疫通路(LPS/TLR-4)激活。结论 长期高氧诱导小鼠肠道菌群紊乱,使需氧菌增多并使专性厌氧菌减少。肠道菌群可能通过LPS/TLR-4信号通路调控高氧诱导的肠损伤。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1): 1047-1053+106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39
    目的 探究金钗石斛生物碱(DNLA)对对乙酰氨基酚(APAP)所致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机制。方法 30只C57BL/6J雄性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DNLA组(DNLA,20 mg/kg),APAP模型组(APAP,300 mg/kg),APAP+DNLA低、高剂量(10、20 mg/kg)组,每组6只。灌胃给药7 d后,腹腔注射APAP溶液建立急性肝损伤模型,检测血清ALT、AST及肝组织GSH、SOD活性和MDA水平,HE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Western blot检测肝组织CYP2E1、Nrf2、GCLC、HO-1、NQO1、GPX1的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检测AML-12细胞中Nrf2蛋白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组比较,APAP模型组小鼠血清ALT、AST活性显著升高,肝组织MDA含量显著增加(P<0.01),SOD和GSH活性明显降低(P<0.05),CYP2E1蛋白表达增加(P<0.01),核蛋白Nrf2和GCLC、HO-1、NQO1蛋白表达明显降低(P<0.05),肝组织出现大片坏死及炎症细胞浸润。与APAP模型组比较,DNLA可显著降低小鼠血清中ALT、AST活性(P<0.01),升高肝组织SOD、GSH活性(P<0.05)、降低MDA水平(P<0.01),亦可降低CYP2E1蛋白表达(P<0.05),增加GCLC、NQO1、HO-1、GPX1及核内Nrf2的蛋白表达(P<0.01),改善肝脏组织病理损伤。结论 DNLA能够改善APAP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激活Nrf2信号通路,增强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有关。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4): 332-338.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53
    目的 探讨异欧前胡素(Iso)对脂多糖(LPS)诱导的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hPDLCs)损伤的调节作用及机制。方法 使用5 mg/L脂多糖诱导处理hPDLCs 24 h产生炎症反应。应用不同浓度Iso处理LPS诱导后的hPDLCs 48 h。CCK-8法检测实验条件下的hPDLCs细胞活性,Tunel染色法检测细胞凋亡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实验条件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丙二醛(MDA)、髓过氧化物酶(MPO)、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8(IL-18)、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MCP-1)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调节hPDLCs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的ERK/NF-κB信号通路蛋白p-IκBα、p-p65、p-ERK表达水平。结果 与LPS诱导的hPDLCs相比,Iso可浓度依赖性的增强LPS诱导hPDLCs的细胞活力,且细胞凋亡率降低(P<0.01)。hPDLCs经LPS诱导后细胞内MDA和MPO的含量增加,SOD和GSH水平则降低(P<0.001);经Iso处理LPS诱导的hPDLCs内SOD和GSH的水平增高,而产生MDA和MPO的含量下降(P<0.01)。LPS诱导后的hPDLCs表达IL-1β、IL-6、IL-18、MCP-1、TNF-α的水平增强,而Iso可降低实验条件下上述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P<0.001)。hPDLCs经LPS诱导后可增强p-IκBα、p-p65、p-ERK蛋白表达水平(P<0.001),Iso则抑制p-IκBα、p-p65、p-ERK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 Iso可抑制LPS诱导的hPDLCs细胞凋亡,减轻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其机制与ERK/NF-κB信号通路有关。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74-7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1
    目的 总结甲状旁腺腺瘤的临床特征及诊断。方法 对1例甲状旁腺腺瘤患者的诊疗过程进行分析总结。结果 患者以恶心呕吐症状就诊于消化内科,但根据血清钙以及血清PTH的测定,考虑为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结论 甲状旁腺腺瘤多表现为骨痛、皮肤瘙痒、尿路结石等,本文报道1例以消化道症状为首发表现的病例,实为罕见,临床上容易漏诊、误诊。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59-66.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03
    目的 测定遵义地区汉族女性叶酸代谢能力基因MTHFR、MTRR基因型并分析其多态性,从基因水平评估叶酸代谢能力的风险程度,检测并分析HPV感染情况,并进一步探讨MTHFR、MTRR基因多态性与HPV感染的关系。方法 收集1 727例汉族女性全血标本及宫颈分泌物标本,磁珠法提取基因组DNA,实时荧光PCR技术进行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基因型检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MTHFR、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并与已报道的其他地区汉族女性数据进行比对;实时荧光PCR技术检测HPV分型,采用卡方检验分析HPV不同分组间MTHFR、MTRR基因型的分布差异。结果 本研究纳入1 727例遵义地区汉族女性MTHFR、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遵义地区MTHFR C677T分布分别与塔城、准格尔旗、白银、枣庄、开封、郏县、南京、丹阳、福泉、长顺地区汉族女性MTHFR C677T基因分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遵义地区MTHFR A1298C分布仅与枣庄、开封、郏县3个北方城市以及福泉、长顺这2个南方城市的基因分布有差异;MTRR A66G基因分布仅与塔城地区的基因分布有差异。遵义地区汉族女性最常见的HPV感染亚型为HPV52。HPV阳性感染与HPV阴性组之间叶酸代谢能力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阳性感染与HPV阴性组MTHFR的C677T的C等位基因与T等位基因与A1298C的A等位基因与C等位基因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PV阳性感染与HPV阴性组MTRR A66G的A等位基因与G等位基因的差异分布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遵义地区汉族女性人群叶酸代谢能力基因MTHFR C677T、MTHFR A1298C、MTRR A66G的基因多态性分布具有显著的地域特异性,HPV感染亚型也具有地域特征,HPV感染与叶酸代谢能力风险分布及MTHFR和MTRR基因多态性分布无相关性。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184-119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9
    目的 探讨富血小板血浆(PRP)注射与封闭注射治疗肩袖部分撕裂(PTRCT)的中期对比疗效。方法 根据纳入标准选择肩袖部分撕裂患者50例,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实验组接受PRP注射治疗,对照组接受封闭治疗。采用肩关节屈伸活动范围(ROM)、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部评分(CMS)及美国肩肘外科协会评分(ASES)评价肩关节功能,分别于注射前、注射后1、3、6、12、24、36个月记录肩关节ROM、VAS、CMS及ASES评分,肩关节MRI评价肩袖愈合情况。结果 50例患者在(36±7.50)个月随访中,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两组患者注射后临床疗效随时间推移均优于注射前,封闭组在注射后1个月ROM、VAS、CMS、ASES均优于PRP组(P<0.01)。注射后3个月两组疗效接近,但外展及外展位内外旋、VAS、CMS、ASES有统计学差异(P<0.05),封闭组优于PRP组。注射后6个月PRP组及封闭组无差异,注射后12、24、36个月两组间无差异,但PRP组VAS、CMS、ASES略优于封闭组(P>0.05)。注射后12、24、36个月,肩关节MRI显示部分撕裂的肩袖愈合情况PRP组优于封闭组,CMS评分中PRP组肌力略优于封闭组,部分撕裂的肩袖愈合良好与更好的功能体现出一定的相关性。结论 PRP可以促进PTRCT的愈合,结合康复治疗可以增加关节活动度、缓解疼痛改善功能。对比于肩关节封闭,PRP注射中期的随访结果体现出更好的肩袖愈合率及更佳的功能评分,超声引导下精准注射可以提升临床疗效。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164-1171.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4
    目的 设计制备桑根酮C吸入型粉雾剂,并对其粉体学性质、吸入性能及稳定性等方面进行初步评价。方法 选择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为载体材料,以二氯甲烷和乙酸乙酯为溶剂,聚乙烯醇为乳化剂,采用乳化-溶剂挥发法来制备桑根酮C微球,并采用冷冻干燥制备粉雾剂;对粉雾剂的载药量、包封率、粉体学性质、吸入性能及稳定性等进行考察。结果 所制备的桑根酮C微球呈球形,粉雾剂中微球的粒径为(4.86±0.89)μm, zeta电位为(-4.37±1.10) mV,符合吸入制剂要求;水分含量为(3.01±0.59)%,吸湿增重百分率为(1.96±0.57)%,略有引湿性;堆密度为(0.136±0.005) g/mL,休止角为(24.31±2.54)°,粉体流动性良好;能迅速雾化,雾化性能良好,排空率均大于规定值90%;包封率高,约为100%,载药量为(0.764±0.011)%;pH值为中性,且在不同温度下稳定性良好。结论 所制备的桑根酮C吸入型粉雾剂达到了预期目标,为该制剂的后期生物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实验基础。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40-47.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1
    目的 利用Meta分析的方法评价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气管导管用于成人胸科手术气道管理安全性。方法 检索PubMed、MedLine、the 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收集2024年7月前关于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气管导管用于成人胸科手术的随机对照试验,按改良Jadad量表评价研究质量,提取相关数据后采用Stata 18.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4篇文献,883例研究对象(其中封堵器组445例,双腔管组43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封堵器的首次插管成功率高于双腔管(RR=1.10,95%CI:1.03~1.16,P=0.002);封堵器的气道峰压低于双腔管(SMD=-4.67,95%CI:-5.11~4.24,P<0.001);封堵器的围术期并发症少于双腔管(RR=0.53,95%CI:0.44~0.65,P<0.001)。封堵器和双腔管的插管定位时间、肺萎陷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支气管封堵器用于成人胸科手术气道管理的安全性好,同时并发症少。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5, 48(01): 32-3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5.0012
    目的 明确北京地区儿童感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复合体(BCC)的流行趋势及BCC菌株的基因组和表型特征。方法 收集269份肺炎儿童的临床样本,同时采用分离培养和等温扩增快速筛查方法评估BCC的流行特征;通过系统进化分析、毒力基因筛查、毒力表型实验和耐药表型实验明确BCC菌株的基因组、毒力和耐药特征。结果 BCC的分离阳性率为1.12%,快速筛查方法的阳性率为2.60%。在3株分离株中,2株属于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携带更多的毒力基因,但细胞毒性较低,且耐药较为严重;1株属于越南伯克霍尔德菌,携带更少的毒力基因,但细胞毒性较高,且仅对1种抗生素耐药。2个菌种的毒力表型差异是否与基因katG有关,有待后续研究进一步探究。结论 本研究对北京地区近3年的儿童BCC感染情况进行了调查,并明确了BCC菌株的基因组、系统进化和表型特征,为BCC的预防控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支撑。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229-123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4
    目的 探索一起学校急性胃肠炎暴发的规模、病原体和传播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防控措施。方法 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回顾性队列研究,进行单因素分析、Log-binomial回归模型、叉生分析筛选可疑危险因素,采集肛拭子和粪便样本开展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病24例,其中疑似病例9例,临床诊断病例15例。中位年龄为12岁,男女罹患率无差异,均为同班学生,班级罹患率48.00%(24/50)。患者主要症状为腹痛、腹泻和恶心。首发病例10月5日发病,10月7日开始出现二代病例,呈现“人传人+点源暴发”模式。患者肛拭子(18份)和粪便样本(2份)肠道38种病原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未发现可疑病原体。叉生分析结果显示,体育课上与病例打篮球且上完体育课没洗手是本次腹泻暴发疫情传播的危险因素(RR=8.80,95%CI:1.88~41.01),存在正交互作用(S=1.088,AP=7.16%,RERI=0.63)。结论 这可能是一起学校病毒性腹泻暴发,应教育学生避免带病上课,培养学生良好的手卫生习惯。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201-1209.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1
    目的 通过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测量冠状动脉周围脂肪组织(PCAT)的平均CT脂肪衰减,并研究其在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中的预后意义。方法 连续纳入2022年1月至2023年5月在我院先后行CCTA、冠状动脉造影(CAG)、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的111例冠心病患者,平均年龄(58.56±9.87)岁。根据随访1年有无发生MACE,分为MACE组与无MACE组。MACE是指全因死亡、心源性死亡、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驱动血运重建、再发心绞痛或出院后心力衰竭再发作的复合终点。采用COX回归分析揭示影响临床结局的因素。结果 随访1年,共观察到22例MACE,与没有发生MACE的患者相比,MACE患者的PCAT衰减水平更高[-69.67(-74.75,-65.59)vs-73.67(-76.67,-69.50),P=0.037]。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高PCAT衰减组患者MACE患病率更高(log-rank为4.362,P=0.037)。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显示,PCAT衰减、重度血管狭窄与MACE发生率相关。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MACE组PCAT衰减更高,高PCAT衰减可以预测冠心病患者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195-1200.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67
    目的 目前缺乏有效的临床生物标志物来诊断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和代谢相关性脂肪肝(MAFLD),本研究旨在分析几种潜在的新型炎症生物标志物,如MHR、NLR、PLR、LMR、SII以及NHR,评价它们在NAFLD/MAFLD诊断中的预测价值。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022年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NAFLD/MAFLD患者的临床数据,使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来评估6种新型炎症生物标志物与NAFLD/MAFLD之间的关联性,并根据计算曲线下面积(AUC)来衡量这些标志物对NAFLD/MAFLD的预测效能。结果 纳入NAFLD(400例)和MAFLD(405)共805例,MAFLD组在年龄、AST、GGT、ALT、肌酐、尿素、TG、TC、 FIB-4指数等与NAFLD组相比显示出统计学差异(P<0.001),而AST/ALT比值、ALP、尿酸在组间相似(P>0.05)。6种炎症指标在两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01)。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HR、FPG、TG、LDL-c和FIB-4指数是MAFLD的独立风险因素。利用这6个风险因素建立的ROC曲线分析:MHR的AUC为0.816,最佳截断值为0.451,敏感度为0.956,特异度为0.65,约登指数为0.606,表现出良好的预测效能。将上述6个风险因素组合后,联合预测模型的AUC达到0.941,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62和0.885,约登指数为0.747,表明综合6种因素可显著提高对MAFLD的预测效能。结论 相较于NAFLD患者,MAFLD患者在肝功能、血脂等代谢异常及肝纤维化风险上的程度更为严重。MHR结合AGE、FPG、TG、LDL-c和FIB-4指数作为联合预测模型,具有更高的预测价值,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 Journal of Zunyi Medical University. 2024, 47(12): 1178-1183+1194. https://doi.org/10.14169/j.cnki.zunyixuebao.2024.0155
    目的 探讨“丹黄三方案”分度治疗轻、中、重度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MD将100例患者分为轻(17例)、中(32例)、重度(51例)三度,分别采用丹黄、丹米、丹瑞方案治疗,3个疗程后再根据MD分度,将重度降至中度者采用丹米方案治疗,中、重度降至轻度和原发轻度患者采用丹黄方案治疗。对比治疗前后MD、UV、CA-125、VAS,评价丹黄、丹米、丹瑞三方案分度治疗轻、中、重度子宫腺肌病的临床效果。结果 51例重度患者降至中度35例(降调组)、轻度16例(降调1组),患者UV、MD、CA125、VAS从治疗前的160.0 mL、43.0 mm、63.2 U/mL、8分分别降至85.5 mL、31.0 mm、14.2 U/mL、0分(P<0.05)。32例中度原发和35例降调组降至轻度分别为23、26例,追加1疗程全部降到轻度(降调2组),患者UV、MD、CA125、VAS从治疗前的135.7 mL、34.5 mm、47.7 U/mL、4.1分和88.0 mL、32.3 mm、15.3 U/mL分别降至90.7 mL、28.9 mm、12.6 U/mL、0.1分和69.6 mL、28.1 mm、6.1 U/mL(P<0.05)。17例原发、16例降调1组、67例降调2组UV、MD、CA125、VAS从治疗前的104.6 mL、25.1 mm、30.0 U/mL、2.4分;67.2 mL、27.0 mm、6.3 U/mL;78.9 mL、26.2 mm、7.63 U/mL分别降至68.9 mL、22.2 mm、11.2 U/mL、0分;62.9 mL、23.3 mm、5.27 U/mL和78.9 mL、26.2 mm、7.63 U/mL(P<0.05)。结论 “丹黄三方案”分度治疗子宫腺肌病效果显著,为子宫腺肌病无创治疗提供了一套完整治疗方案,值得临床借鉴与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