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ccess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4-23.
    明确滇金丝猴(Rhinopithecus bieti)适宜生境的空间分布及保护空缺,对科学合理地保护该物种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滇金丝猴物种分布点数据,运用MaxEnt模型评估其生境适宜性,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价环境因子对生境适宜性的影响,并对照当前保护区范围分析尚存的保护空缺。结果表明:(1)滇金丝猴高、中适宜生境面积为3 788.65 km2(仅占研究区总面积的16.93%),主要分布在丽江老君山国家公园、迪庆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2)基于滇金丝猴生活习性和人类干扰,影响该物种生境适宜性的主要因子有土地利用类型、年降水量、植被类型、距居民点距离、距水系距离和距道路距离等;(3)现已建立的保护区覆盖了1 730.05 km2(45.66%)的适宜生境,还有2 058.60 km2(54.34%)的适宜生境存在保护空缺,其中,迪庆州的保护空缺面积(794.52 km2)最大,其后依次为大理州、丽江市、怒江州和昌都市,保护空缺面积分别为442.82、420.88、378.14、22.24 km2。研究结果可为滇金丝猴保护区体系的优化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撑。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699-708.
    掌握雪豹(Panthera uncia)的遗传多样性信息对其保护和管理有重要意义。对104只雪豹个体的组织样品提取DNA,结合文献中提供的70个雪豹基因分型数据,利用9个微卫星多态性位点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结果显示:当样本量从70个增加到174个时,雪豹种群有分化为2个种群的趋势,即西北部群和中部群;共检测到45个等位基因(Na),中部、西北部2个种群平均每个位点Na分别为4.556和4.667,平均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574和0.591,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分别为0.517和0.498。雪豹群体的平均近交系数(FIS)为0.137,平均遗传分化系数(FST)为0.06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02,种群间遗传变异为15.24%,种群内遗传变异为84.76%。9个微卫星位点具有中高程度多态性,与其他雪豹研究相比,2个雪豹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种群间遗传分化水平处于中等程度,遗传变异大部分来源于群体内部。研究结果对全球雪豹的种群结构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也为雪豹未来的科学保护提供可靠的遗传背景。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849-858.
    动物园在物种保护及公众教育方面具有重要使命,高质量推进动物园保护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构建适宜的评价体系,并开展科学的评价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升教育效果。以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为例,基于游客问卷,利用重要性-表现性分析法,衡量7大项25个教育效果评价指标的重要性和表现性差异,并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建立“游客教育效果感知-总体满意度-忠诚度”模型。结果表明:来访游客多为家庭出行,教育媒介设施中游客使用最多的是动物解说牌(67.7%),最少的是公众号及网站(12.5%)。各项评价指标的表现性均显著低于重要性,其中科普讲解员的专业性、讲解能力和知识储备,动物模型及互动装置的维护更新及使用说明,多媒体影像中的科普内容需要重点改善提升。结构方程模型拟合良好,即游客对保护教育效果的感知正向显著影响其总体满意度(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838,P <0.001),进而有助于游客再度来访和建立良好口碑(标准化路径系数为0.707,P <0.001)。基于评价结果,提出长隆野生动物世界保护教育的优化策略。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709-716.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是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由于其穴居性且习性隐蔽,难以在野外被直接观测,有关行为学研究大多基于圈养个体的观察记录。为探究野生中华穿山甲的行为学特征,2020年10月—2022年10月,于广东省河源市和平县林区前期调查发现的中华穿山甲洞穴附近布设269台红外相机,共记录并识别1 806段野生中华穿山甲活动影像,基于“姿势(posture)-动作(act)-环境(environment)”(PAE)三要素并结合其行为功能,构建野生中华穿山甲的行为谱和PAE编码系统。结果显示:共记录到5种姿势、33种动作和9种环境类型,并将行为划分为警戒、觅食、运动、挖掘、筑巢、家庭和标记七大类,共计22种行为。通过建立中华穿山甲的PAE行为谱,有效补充了该物种在野外行为研究上的空缺,同时为中华穿山甲行为学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830-840.
    野外调查是采集生物多样性数据最常用的方法,但在实际应用中,样本量总是有限的,部分稀有种可能不会出现在样本中。因此野外调查结果往往无法全面地反映研究区域的整体物种多样性。为充分掌握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两栖动物多样性现状,于2022年6—10月采用样线法对该保护区的两栖动物展开调查;基于野外调查数据,采用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估计保护区的物种总数目。通过野外调查记录到26种两栖动物,结合往期的调查资料,保护区现记录有35种两栖动物。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的估计结果为34种,与保护区现有的两栖动物多样性记录(35种)十分接近。调查到的两栖动物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种(虎纹蛙Hoplobatrachus chinensis),广东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4种(福建掌突蟾Paramegophrys liui、浦式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popei、东方短腿蟾Brachytarsophrys orientalis、莽山刘角蟾Liuophrys mangshanensis)。区系组成以17个东洋界种类占优势,另有9个广布种。不同生境类型的两栖动物多样性呈现出明显差别,其中,阔叶林的两栖动物多样性最高。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验证了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的准确性,为贝叶斯权重估计方法在生物多样性数据校正、野生动物调查规划等领域的应用提供了依据。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859-872.
    随着世界范围内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现象的不断加剧,相关学者在该领域展开大量研究。然而,此前一直缺乏对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研究内容以及成果的归纳总结,这将阻碍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理论的发展,也会影响冲突的实际解决。因此,以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和中国知网(CNKI)中2002—2022年的文献为研究样本,运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分析软件,对国内外人与野生动物冲突领域的研究现状、研究热点主题、研究发展脉络以及研究前沿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国内外发文量的增长趋势类似,国外在2013年迎来拐点,国内在2017年出现拐点,呈现增长趋势并持续至今;(2)国内外均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体,且研究机构均以高校与保护区合作为主;(3)国内外研究均是由浅入深的过程,从研究冲突表现形式及特征、野生动物保护与管理、典型冲突物种、利益相关者态度和缓解对策,到研究开始结合野生动物生态和外部社会因素两方面,且在冲突产生的驱动因素方面有所探索,在冲突缓解及补偿策略方面的研究也更加多元;(4)国外的研究前沿趋向于摄食生态学、捕食者控制和运动生态学等,国内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保护区的冲突特征、放牧管理、补偿、保险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研究结果可为人与野生动物冲突研究的纵深发展提供参考借鉴,并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目标的达成提供科学依据。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213-219.
    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已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鸟类作为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城市化影响较为严重,由于其自身生活史特征不同而对城市化具有不同适应能力。家燕(Hirundo rustica)和金腰燕(Cecropis daurica)与人类活动密切关联,可能更易受到城市化进程影响,2024年5—6月,在吉林省抚松县及其周边3个乡镇共调查175巢金腰燕和家燕的营巢特征,利用Pearson卡方检验、t检验和U检验比较分析二者城乡营巢特征差异。结果发现,2种燕科(Hirundinidae)鸟类城乡间营巢特征均存在显著差异:(1)金腰燕巢相较于家燕巢距离地面更高(P <0.01);(2)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相较于金腰燕巢更加粗糙(P <0.01),乡镇地区家燕巢所在建筑物表面比县城地区更粗糙(P=0.03);(3)金腰燕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小于家燕(P <0.01),且在县城地区巢上方遮蔽物长度大于乡镇地区(P <0.01)。根据研究结果推测,城乡建筑物类型、捕食压力和人类干扰程度以及2种燕科鸟类巢结构的不同是导致城乡金腰燕和家燕营巢特征差异的主要原因。考虑到城市化进程的加剧,未来应进行持续评估,并采取相应保护措施,以防止未来巢址资源减少对2种燕科鸟类造成不利影响。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449-461.
    2024年9月,在贵州省六盘水市盘州市采集到白环蛇属(Lycodon)成年雄性标本1号(标本号QHU 2024014;25°36′14.39″N,104°37′12.00″E;海拔1 810 m)。该标本上唇鳞8枚,2+3+3式;下唇鳞9/10枚;颊鳞1枚,入眶;背鳞17-17-15行,中段中央9行具微棱;腹鳞199枚;尾下鳞78对;肛鳞完整。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显示该样本与已有的东川白环蛇(L. synaptor)样本聚为一支,个体间遗传距离为0.0%~2.2%,小于白环蛇属物种间遗传距离,确定贵州采集的白环蛇属标本为东川白环蛇,系贵州省蛇类分布新纪录种。此外,本文还对双全白环蛇(L.fasciatus)的1号新地模标本(QHU 2024015)进行了详细描述。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691-698.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为喀斯特石山生境特有的珍稀濒危非人灵长类动物,其种群面临严重的人为干扰,栖息地严重破碎化。2019年7月—2020年6月,以恩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群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其活动节律和活动时间分配数据来探究黑叶猴对破碎化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结果表明:恩城黑叶猴日活动高峰出现在07:00—11:00和18:00—19:00。各活动的高峰期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差异,与旱季相比,雨季上午的觅食高峰期提前约1 h,而下午的觅食高峰期延后约1 h,上午和下午的移动高峰期均提前约2 h。在恩城黑叶猴的日活动时间分配中,用于休息、觅食和移动的时间分别占日活动时间分配的42.81%、26.72%和27.00%,仅有2.30%和1.16%的时间用于理毛和其他行为。除理毛行为外,恩城黑叶猴用于其他行为的时间比例无明显的季节性差异,而旱季用于理毛的时间明显高于雨季。研究结果可为破碎化生境中黑叶猴的保护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717-726.
    红腿长吻松鼠(Dremomys pyrrhomerus)是一种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吻松鼠,但对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鲜有研究报道。为揭示红腿长吻松鼠的食物种类组成及其取食偏好,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贵州北部地区采集的红腿长吻松鼠进行食性分析。结果表明:红腿长吻松鼠所食植物包含4门85科180属,动物包含3门59科71属,其中,胡桃科(Juglandaceae)、禾本科(Poaceae)、壳斗科(Fagaceae)、蔷薇科(Ro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和樟科(Lauraceae)等是红腿长吻松鼠主要的植物性食物,而田螺科(Viviparidae)、蚌科(Unionidae)、剑水蚤科(Cyclopidae)、沼大蚊科(Limoniidae)、管蓟马科(Phlaeothripidae)和螽斯科(Tettigoniidae)等是其主要的动物性食物。此外,不同性别红腿长吻松鼠的食性具有一定的差异性,雌性红腿长吻松鼠的食物多样性均高于雄性,雌性和雄性的植物性食物重叠度较高,而动物性食物重叠度较低。研究结果丰富了黔北喀斯特台原地区小型哺乳动物的摄食生态学。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912-920.
    2023年2—4月,在浙江省丽水市景宁畲族自治县望东垟高山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物种多样性调查,采集到8号张树蛙属(Zhangixalus)标本(27°42′20.11″N,119°37′12.57″E;海拔1 107.5 m),通过形态学特征检索发现与台北树蛙(Z. taipeianus)相似;基于分子系统发育显示此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与台北树蛙聚为一支,且与台湾地区台北树蛙12S rRNA、tRNAval和16S rRNA基因的遗传距离为1.2%。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结果,将本次采集的张树蛙属物种定为台北树蛙一新亚种——台北树蛙景宁亚种(Zhangixalus taipeianus jingningensis Liu,Huang,Zhou and Wang,ssp. nov.)。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50-62.
    为优化穿山甲的分子鉴定方法,采用9种穿山甲54条Cyt b基因完整序列,评估了MEGA11软件中的7种模型和23种碱基替换类型所估算的遗传距离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及各区域鉴别力。结果表明:K2P模型和p-distance模型基于颠换(TV)计算的遗传距离具有最优的物种分辨率;Cyt b基因全序列有较好的物种鉴别能力,其中,第301~400号和第851~950号的2个碱基序位片段组合时具有最高的物种分辨率,是鉴别9种穿山甲的最佳理论区段。现有的方法中推荐使用Kocher等的引物。今后在研发中采用多重PCR结合高通量测序对多片段组合进行分析,将会提高穿山甲的鉴别力。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94-199.
    圈养条件下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的繁殖率和幼崽存活率均较低,由于该物种食性特化,且缺乏行为习性和繁殖特性的研究,其人工育幼工作一直处于空白状态。2022年3月8日,广东省野生动物监测救护中心接收一只约1月龄的中华穿山甲幼崽,对其开展人工育幼尝试并获得成功。对此次人工育幼的代乳配方、饲喂方案、环境控制及日常管理进行总结分析,给出中华穿山甲幼崽人工育幼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为其人工繁育及幼崽救护工作提供参考。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35-142.
    过度开发、非法猎捕和利用野生动物资源已经成为威胁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将野外非法获取的动物混入合法养殖动物中掩盖违法犯罪的行为层出不穷,因此需要从科学鉴定角度区分不同来源的动物。骨骼肌是非法猎捕和贸易的主要目标产品,但尚没有有效的方法鉴别其来源。本研究以被归入《国家畜禽资源目录》的新型家禽,同时又是“三有”物种的环颈雉(Phasianus colchicus)为例,采用甲基化敏感性高分辨率熔解曲线技术(methylation-sensitive high resolution melting,MS-HRM)测试了26个甲基化水平在野生和圈养环颈雉之间具有潜在差异的位点,得到11个可以稳定检测的位点。统计分析发现,LOC116232884、NFATC2、FGF9-3、FGF9-2、MAPK8、DUSP10和MYCN七个位点在两组间的甲基化水平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P=0.000~0.004),各位点整体正确鉴别率为62.22%~82.78%,累积鉴别能力可达99.999 93%。研究结果为建立鉴别野生和圈养环颈雉的方法提供了位点资源和检测方法,也为解决其他同类物种的鉴别问题提供了借鉴。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366-375.
    为了解红树林湿地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所受环境水盐度的影响,2022年7—11月,对东寨港红树林湿地的两栖类开展2轮夜间样线调查研究。在东寨港的北区近岸、北区近海、南区近岸和南区近海4类红树林湿地共布设49条长200 m的固定调查样线,各样线间距大于500 m。每轮每条样线采取每日19:00—24:00调查1次、重复3天次的方式调查。结果表明:海南东寨港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物种多样性低,仅分布有海陆蛙(Fejervarya moodiei)、泽陆蛙(F. multistriata)、沼水蛙(Hylarana guentheri)、黑眶蟾蜍(Duttaphrynus melanostictus)和花狭口蛙(Kaloula pulchra)5种;海陆蛙是该湿地两栖类的优势物种(占95.23%),也是近海红树林湿地中唯一能见到的两栖动物,而在近岸红树林湿地中还能见到其余4种;环境水盐度降低了海岸潮间带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与两栖类多度之间呈显著负相关;在两栖动物多样性的空间分布上,扩散活动促使红树林湿地的近岸生境有比近海生境明显更高的物种丰富度,而水盐度则使两栖类多度在北区近海生境中显著最低。研究结果丰富了对海南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物种多样性的认识,增补了红树林湿地两栖类的生态资料,将有助于未来对红树林湿地的保护与管理。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819-829.
    全球两栖动物种群的急剧衰退已成为保护生物学领域的一个核心问题。产卵场选择是两栖动物生活史中至关重要的过程,受到多种环境因素的影响,直接关系到后代的存活率和亲本的适合度。安吉小鲵(Hynobius amjiensis)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分布范围狭窄、种群数量极少,目前缺乏对该物种产卵场微生境选择的相关研究。2023年11月—2024年3月,本研究团队在浙江安吉小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14个潜在繁殖池监测了安吉小鲵的产卵和孵化过程,并采用主成分分析和广义相加混合模型分析了该物种产卵场选择偏好、卵孵化成功率以及孵化时长等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吉小鲵依据多种环境因子选择筑巢地点,其中,在繁殖池内的相对位置(水体深度、距水面距离、距岸边距离)和繁殖池水质(水体pH、水体溶解性总固体、水体氧含量)是影响安吉小鲵产卵场微生境选择的关键因素;水体温度、水体氧含量和水深等对卵孵化率具有显著影响;卵孵化时长显著受到水体温度和水体pH的影响。研究结果揭示了安吉小鲵对繁殖场的选择偏好,可为安吉小鲵种群的复壮提供数据支持。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727-733.
    黑线姬鼠(Apodemus agrarius)是农林业典型害鼠,为探究黑线姬鼠对食物资源利用的变化特征,选取张广才岭东部地区三道关针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地点,分别于夏季(2020年6—8月)和秋季(2020年9—11月),采用铗日法和样线法采集黑线姬鼠样本,利用DNA宏条形码技术进行黑线姬鼠食性分析。结果表明:黑线姬鼠的夏季食物主要为草本植物,胃容物包含14科19属21种,其中以稗(Echinochloa crus-galli,87.0%)和堪察加费菜(Phedimus kamtschaticus,7.0%)为主;秋季食物主要为乔木植物果实,胃容物包含15科40属44种,其中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48.3%)、湿地风毛菊(Saussurea umbrosa,17.0%)、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7.9%)和葎草(Humulus scandens,6.2%)为主;夏秋两季均摄食的有14种,以湿地风毛菊为主。通过Shannon-Wiener指数(夏季,H′=0.50;秋季,H′=0.83)、Simpson指数(夏季,D=0.77;秋季,D=0.62)和Chao1指数(夏季,Chao1=12.29;秋季,Chao1=13.50)等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黑线姬鼠的秋季食物组成较夏季更丰富,食物物种多样性更高。研究结果探明了张广才岭三道关林区黑线姬鼠夏秋两季的食物资源利用特征,为科学开展鼠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800-810.
    羽毛是鸟类研究、监测和管理中常用的非损伤性材料,可从中提取DNA和激素进行遗传和生理分析。然而,作为高度角化的组织,羽翈中的DNA和激素含量极低,提取较为困难。本研究开发一种能够从羽翈中同时提取总DNA和糖皮质激素的方法,命名为DH-CoEx。以丹顶鹤(Grus japonensis)、绿孔雀(Pavo muticus)为代表的大型鸟类廓羽、尾上覆羽和以栗鹀(Emberiza rutila)、小鹀(E. pusilla)为代表的小型鸟类飞羽、绒羽进行测试和评估。结果显示:DH-CoEx能有效从完全角化的羽翈中同时提取出总DNA及糖皮质激素(皮质醇);从5 mg样本中提取的线粒体DNA(mtDNA)拷贝数达到104量级,可支持长达1 350 bp的片段扩增;所提取的核DNA(nuDNA)质量足以进行长达200 bp的微卫星等位基因分型,成功率为98.11%~99.60%;提取的皮质醇含量达到了传统单一提取激素方法的水平,足以进行相关生理学分析。以上结果说明,DH-CoEx是一种简易、高效和适用性广泛的方法,实现了角化材料总DNA和糖皮质激素的共提取,可以支持mtDNA和微卫星等分子标记的分析和应激激素的分析,极大地提高了羽毛的利用率,具有广泛的应用潜力。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32-40.
    赤狐(Vulpes vulpes)作为贺兰山地区主要的中级捕食者,对其食性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了解其与同域物种的种间关系和生态系统功能,还对评估其生存状况、制定保护管理对策以及监测生物安全具有重要实践意义。2020—2021年,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贺兰山地区赤狐冬夏季的食物组成和差异进行研究,结果显示:赤狐主要取食柏科(Cupressaceae)、鼠李科(Rhamnaceae)、葡萄科(Vitaceae)和蔷薇科(Rosaceae)植物(66.72%),以及牛科(Bovidae)和鸠鸽科(Columbidae)动物(89.53%)。赤狐取食食物组成在夏季和冬季存在较大差异,夏季主要取食刺柏属(Juniperus)、葡萄属(Vitis)、枣属(Ziziphus)和蔷薇属(Rosa)植物,以及鸽属(Columba)、黄鼠属(Spermophilus)和岩羊属(Pseudois)动物,而冬季除枣属和刺柏属外,榆属(Ulmus)、岩羊属和鹿属(Cervus)动植物也是其主要食物来源。植物性食物多样性冬季显著高于夏季(Richness,P <0.05),而动物性食物多样性在两个季节不存在差异(P> 0.05)。夏季和冬季取食食物相似性较高,食物重叠指数(Schoener)均大于0.60。研究结果可为精准掌握赤狐全年食物组成提供基础数据,建议保护赤狐主要取食植物及猎物种群,为赤狐在贺兰山地区的种群恢复提供保障。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407-412.
    2023年12月,在贵州省黄平县境内发现1只濒死东方白鹳(Ciconia boyciana),在送医途中死亡。剖检观察发现,其空肠内侧黏膜出现大量的溃疡灶及孔状空洞,肠道外侧浆膜内可见大量囊泡状结节,结节内容物为半固体状肉糜,初步诊断疑似由囊棘蚴(Echinococcus)引起的寄生虫疾病,经PCR检测确定该病原为棘头虫(Acanthocephalus)。对内脏组织器官和结节内容物进行细菌分离培养鉴定,结果显示肠炎沙门氏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和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阳性。对鼻咽分泌物、内脏器官、肠道组织和结节内容物进行RT-PCR检测,未扩增出禽流感和新城疫病毒特异性片段。因此,该东方白鹳疑似为肠道棘头虫感染,引起肠炎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继发感染而致死。这是我国首次野生东方白鹳感染此类疾病的案例,为野生东方白鹳疾病诊断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对鸟类棘头虫的诊断与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72-177.
    结合临床症状、CT扫描、血液常规与生化、组织病理学和应激生理学等手段对1例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癫痫样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该个体从癫痫发作致昏迷后的第2天开始,其白细胞(WBC)、淋巴细胞(Lym)计数超出正常水平,而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和红细胞比容(HCT)则低于正常水平。昏迷期间的谷丙转氨酶(ALT)与钠(Na+),以及昏迷后第5天的谷草转氨酶(AST)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此外,脑组织呈现出弥漫性脑水肿、脑白质增生和坏死空洞,但CT扫描脑实质未见异常密度影;还发现癫痫发作期间的粪便皮质醇质量分数[(320 7.7±994.2) ng/g]显著高于发病前[(282.4±207.3) ng/g,Z=-3.000,P=0.003],唾液皮质醇浓度也显著高于对照组个体(P<0.05)。结合医学诊断和应激生理分析,推测该个体可能是受到噪声刺激后引发机体产生急性应激,使得机体非稳态负荷过重,最终导致癫痫发作。在日常饲养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保障动物的生活环境安静、稳定,尽量减少或避免个体受到应激源刺激,进而提高动物的生活质量。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53-162.
    为揭示红喉歌鸲(Calliope calliope)黑龙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测定了85只个体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结合下载的135条同源序列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黑龙江种群包含50个细胞色素b基因单倍型(1 143 bp),其中42个为独特的新单倍型,8个为共享单倍型。黑龙江种群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0.934 0±0.021 0),但核苷酸多样性较低(π=0.003 0±0.000 3),且二者均低于西伯利亚、远东岛屿及沿海种群。对此可能的解释是该种群过去经历了瓶颈事件,并可能受过去捕猎活动以及生境破坏的影响。系统发育分析表明,黑龙江种群没有其他支系单倍型的渗入,属于指名亚种。历史动态分析结果表明,黑龙江种群在更新世晚期、末次盛冰期前经历了扩张。本研究揭示了红喉歌鸲黑龙江种群的遗传状况,可为制定合理的物种保护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228-236.
    2023年7月与2024年7月,在重庆市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青华林场(28°42'20″N,108°53'12″E,海拔1 012 m;28°43'24″N,108°53'16″E,海拔993 m)采集到2号角蟾科(Megophryidae)掌突蟾属(Leptobrachella)标本。经形态鉴定对比,和武陵掌突蟾(Leptobrachella wulingensis)相似。基于线粒体16S rRNA基因,对掌突蟾属部分物种进行系统发育树的构建,结果显示此次调查到的掌突蟾物种与武陵掌突蟾聚为一支;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本次采集的标本与贵州省江口县种群的遗传距离为0;与模式产地湖南张家界的武陵掌突蟾种群遗传距离为1.6%。综合形态特征和分子系统发育比较,确定此次采集到的掌突蟾标本为武陵掌突蟾,系重庆市两栖动物分布新纪录种。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220-227.
    砂鳖[Pelodiscus axenaria(Zhou,Zhang&Fang,1991)],是周工健等(1991)依据湖南标本描述的鳖属(Pelodiscus)物种。砂鳖个体较小,常栖于水质清澈的砂砾石底质的江河上游和宽阔溪流中。由于电捕、挖掘河沙、修建护岸、开垦滩涂、水质污染和食物短缺等原因,砂鳖数量锐减,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其列为濒危等级。目前仅湖南、广东和广西有分布记录。2024年3月,在贵州省铜仁市碧江区采集到2号鳖属物种标本。基于线粒体Cyt b基因片段构建最大似然树表明,采自贵州铜仁的样本与湖南、广东和广西的砂鳖样本聚为一支,遗传距离为1.1%~2.5%。综合形态学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砂鳖,系贵州省爬行类新纪录种。砂鳖在贵州省铜仁市的发现,拓宽了砂鳖分布的西限,对其地理分布、基础生物学和遗传多样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321-328.
    为判断雌性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真/假妊娠及探索大熊猫胚胎滞育各环节(胚囊发育的停滞、维持、再激活)孕酮的变化规律,对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2019—2023年参与繁殖的11只大熊猫累计30次的妊娠期孕酮变化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真/假孕大熊猫配种后,早期阶段(0~8 d)孕酮水平差异显著(P <0.05),第0天(首次配种当天)、第2天孕酮水平差异极显著(P <0.01)。滞育期(93.1±5.9)d,滞育期的长短可能与光周期有关。孕酮于峰值[(17.8±0.9) d(真孕)(/16.7±1.4) d(假孕)]前快速上升,峰值后[(22.0±0.7) d]产仔。研究结果表明,真/假孕大熊猫妊娠期孕酮变化规律极其类似,很难判断真/假妊娠,但有助于管理人员了解大熊猫所处的妊娠阶段,可预测大熊猫预产期,提高大熊猫妊娠率,防止胎儿早期流产,可为研究大熊猫胚胎滞育分子进化机制,揭示物种进化的环境适应机制和分子调控机制提供参考。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734-743.
    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猫科(Felidae)动物,同时也是濒危物种,其个体识别是回答进化生物学中许多重大问题的关键步骤。尽管目前已提出虹膜和DNA分析等传统方法用于东北虎个体识别,但这些方法在远程获取和样本收集方面面临挑战,且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人工识别。随着计算机视觉技术的发展,深度学习成为动物个体识别的强大工具。因此,提出使用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进行东北虎个体识别。首先收集黑龙江东北虎林园20只东北虎个体的监控视频图像,然后采用Mask R-CNN算法对每张图像中的特征区域进行自动检测与分割,以构建东北虎条纹数据集(Amur tiger stripe dataset,ATSD),最后在该数据集的基础上分别应用基于CNN和Transformer的多个分类网络独立地对东北虎个体进行识别。结果表明:基于Transformer的分类网络对东北虎条纹的识别准确率达到91.49%,取得了更好的识别性能。该方法在降低拍摄条件下,对复杂环境具有良好的适用性,具有扩展生态学调查和非侵入性抽样设计的潜力,为野生动物的保护和管理提供技术支持。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336-346.
    2022年8—11月,利用卫星跟踪技术结合实地调查,对东北地区燕隼(Falco subbuteo)秋季的迁徙路线及中途停歇地的利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燕隼的迁徙路线经过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南部沿海地区,一直延伸到东南半岛、孟加拉国,最远到达非洲肯尼亚,位于东亚-澳大利西亚和中亚-东非迁徙路线上。调查期间燕隼平均日迁飞距离为(305.57±141.93)km,瞬时飞行速度大多处于20≤v<40 km/h,最快瞬时飞行速度为109.50 km/h。最远迁徙至非洲肯尼亚的燕隼,迁徙距离达11 715.26 km,其最长的跨海不停歇迁飞距离为2 861.47 km,平均速度为31.79 km/h;最长的陆上不停歇迁飞距离为1 285.99 km,平均速度为47.63 km/h。(2)对影响燕隼迁徙启动的气候因子探究发现,迁徙启动与风向(r=-0.678,P<0.001)和平均气温(r=-0.482,P<0.05)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说明北风和降温促进燕隼开始迁飞。(3)分析燕隼迁徙过程中的日活动节律,发现其活动量从06:00开始逐步增加,15:00左右达到峰值,此时的平均活动量为(2 313.49±97.67)次;随后活动量逐渐减少,21:00降至最低,从21:00至次日06:00,活动量保持在较低水平,平均活动量为(341.73±292.33)次。(4)燕隼在秋季迁徙期间有2或3个中途停歇地,主要分布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以及东南亚地区。使用动态布朗桥模型计算燕隼在中途停歇地的活动区域,结果显示燕隼95%dBBMM、90%dBBMM和50%dBBMM平均活动区域面积分别为(82.91±100.24)、(51.47±59.93)、(4.66±3.00) km2,个体之间的活动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5)对燕隼中途停歇地的核心活动区域(50%dBBMM)土地利用类型分析发现,燕隼中途停歇地的土地利用类型主要为耕地,其次是草地、建筑区和林地。研究结果可为燕隼及其栖息地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参考。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413-418.
    中华穿山甲(Manis pentadactyla)夜行穴居,体表覆盖鳞片,个体外观特征差异较小,基于红外相机影像拍摄到的体貌特征进行个体识别较难,因此探讨一种基于红外相机影像与比例尺估测体长进行中华穿山甲个体识别的方法。在笼舍内布设不同高度的红外相机并拍摄中华穿山甲影像,利用ImageJ软件计算中华穿山甲在红外相机影像中的体长测量值,并计算在不同高度条件下红外相机拍摄的中华穿山甲体长误差值。结果表明:红外相机最佳的布设高度为0.8 m,相对误差为2.76%。基于上述结果,在广东省和平林区对31个中华穿山甲洞穴布设红外相机,利用体长相对误差值对野外监测个体进行个体识别并统计种群数量,结果表明:2021、2022、2023年分别监测到9、6、6只中华穿山甲个体,体长为23.46~96.37 cm,说明利用红外相机影像中的体长测量值对中华穿山甲进行个体识别的方法具有可行性。本研究以红外相机技术为基础,结合比例尺原理对中华穿山甲种群进行个体识别,验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准确性,可用于中华穿山甲种群数量估计与种群动态评估。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251-258.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人类可续发展密切相关。野生动物生态旅游业能较好地兼顾保护与发展,但也面临着种群管理、人兽冲突等难题。为制定可持续的旅游区野生动物种群管理方案,实现人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对云南大理剑川石宝山旅游区猕猴(Macaca mulatta)进行种群监测,收集猴群入村肇事信息,并分析旅游区猕猴的容纳量和维持量。结果表明:石宝山现有9群480只猕猴,种群呈指数型增长,f(x)=569.2×exp[(x-2 010)/31.6]-348.3 (R2=0.998),猴群主要分布区密度为96只/km2。结合猕猴群在2019年入村肇事数量开始明显增长的事实,确定旅游区最大容纳量(K)为408只,表明现阶段石宝山猕猴种群已超出最大容纳量,且依赖游客和旅游区投食生存。受新冠疫情的影响,投食量大幅减少,导致猴群进入村庄肇事,产生人猴冲突。为保证猴群健康发展,同时避免因种群增长速率过快而加剧人猴冲突,建议将石宝山猴群控制在204只(K/2)以下。依据石宝山旅游区自身发展,参考国家相关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实施周期(3年或5年),制定调控计划,若调控周期为5年则将种群控制在140只,若为3年则控制在170只。建议:(1)制定可持续的种群调控和应急预案;(2)设立专门的游客投食区并规范游客投食行为;(3)建设旅游区专业管猴队,规范化监测旅游区内猴群和游客行为,尝试将相关旅游区建设成为实验猴供给源。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237-250.
    适宜的栖息地是野生动物种群资源发展的重要保障,明确其时空变化特征对野生动物物种保护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干扰因素的8个评价指标,采用栖息地适宜性指数(HSI)模型对1988—2023年海南大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南坡鹿(Rucervus eldii hainanus)的栖息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023年,卫星项圈跟踪数据显示海南坡鹿出现在评价结果为“最适宜”“适宜”和“次适宜”区域的记录比例达99.91%;(2)1988—2023年,“最适宜”和“适宜”区域面积整体均呈增减反复波动变化趋势,“最适宜”区域总面积减少93.40 hm2,“适宜”区域总面积增加161.13 hm2;(3)1988—1993年、1998—2003年和2018—2023年,研究区“次适宜→适宜”“适宜→最适宜”和“适宜→次适宜”的转移面积较大,分别为265.46、178.45、347.67 hm2;(4)“最适宜”区域重心变化最复杂,整体向东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495.15 m,“适宜”区域重心迁移距离最大,整体向东南方向偏移,迁移均值为528.79 m;(5)保护区海南坡鹿的栖息地适宜性具有显著的空间自相关,热点区域自保护区西部逐渐扩散到南部和北部,冷点区域一直围绕保护区边缘分布。本研究结果对恢复海南坡鹿种群数量和提高栖息地管理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13.
    红外相机视频是野生动物调查的主流研究方法之一,但在林区受设备角度、复杂环境与野生动物活动的随机性影响,极易出现检测中光流捕捉错误或简单语义难以识别的情况。针对此类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多帧关系网络特征增强的视频目标检测方法(multi-relation video object detection,MR-VOD)。该算法在图像关系网络的基础上,综合考虑上下帧目标之间的关系,通过多阶段推理,实现对野生动物目标的准确检测。同时,以神农架林区野生动物红外相机视频为基础,构建相关野生动物视频目标检测数据样本集作为实验区。试验证明,改进后的算法检测性能有所提升,平均准确率达81.96%,比Faster R-CNN提高9.32个百分点,在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的检测上提升30.79个百分点,并在多种复杂场景下测试表现良好,有效减少了错检漏检的情况。该算法的实现将为神农架野生动物智能监测云平台提供检测基础,同时为后续开展的野生动物保护、种群评估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63-171.
    背景噪声会降低发声动物声音通讯质量,同时降低特定个体被捕食的风险。因此,发声动物如何响应被噪声掩蔽的同种声音是事关其生存与繁殖的决策过程,但尚不清楚雌雄两性如何响应被掩蔽的同种声音以及其响应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以安徽树蛙(Zhangixalus zhoukaiyae)为模型,回放同种广告鸣叫、异种广告鸣叫、白噪声及同种广告鸣叫与其他声音的组合声音,记录雌雄两性的行为响应,探究非同种声音对安徽树蛙雌性选择和雄性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1)雌性安徽树蛙更偏爱信噪比高的同种广告鸣叫;(2)雄性能动态调整竞争策略,且更偏爱响应被异种广告鸣叫重叠的同种广告鸣叫;(3)雌雄两性行为响应存在差异,此差异可能源自自然选择和性选择双重压力的综合作用。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理解不同噪声对动物行为决策及种群分布格局的影响,并为物种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1): 186-193.
    梅花鹿(Cervus nippon)是温带森林中的重要有蹄类动物,亦是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捕食的主要猎物之一。黑龙江太平沟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东北虎跨境廊道,其野生梅花鹿种群在20世纪80年代已经野外灭绝,在保护区内,拟通过对圈养梅花鹿的行为野化,促进梅花鹿野外种群的快速恢复。然而,在行为研究过程中,瞬时扫描取样法虽然被广泛运用,但瞬时扫描具体采样间隔的科学性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在5、10、15、20、30、60 min不同采样间隔内得到梅花鹿的不同行为持续时间,使用线性回归的方法将不同行为持续时间进行两两比较,依据R2≥0.9、截距与0无显著差异(P> 0.05)、斜率与1无显著差异(P> 0.05)3个标准衡量采样间隔是否可以准确估计行为的持续时间,进而确定最佳采样间隔。结果表明:运动行为最佳采样间隔为5 min,休息、摄食、社会和其他4类行为的最佳采样间隔为10 min,反刍、警戒和站立行为最佳采样间隔为15 min。本研究成果有助于确保行为数据收集的科学性,提升数据收集的效率。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904-911.
    报道6种江苏省鸟类分布新纪录,分别为蓝鹀(Emberiza siemsseni)、岩燕(Ptyonoprogne rupestris)、斑尾鹃鸠(Macropygia unchall)、穗?(Oenanthe oenanthe)、褐胸鹟(Muscicapa muttui)以及长尾山椒鸟(Pericrocotus ethologus)。考虑原有分布区、记录时间和居留型,推测蓝鹀和褐胸鹟为江苏罕见旅鸟,岩燕、斑尾鹃鸠、穗?和长尾山椒鸟为江苏迷鸟,并对近年来因分布区北扩而出现在江苏南部的鸟类进行讨论。观测记录为研究上述鸟类的分布现状和扩散规律提供基础数据。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438-448.
    福建安溪云中山省级自然保护区地处福建省安溪县西北部,是戴云山脉东南的延伸,生物资源丰富。为调查该保护区的鸟兽生物多样性本底,2018—2023年,在保护区内布设106台红外相机进行生物多样性监测,共采集37 003个相机工作日,获得独立有效照片18 719张,其中兽类10 172张,鸟类8 547张。经鉴定,共记录到野生动物14目40科77种,其中兽类5目12科20种,鸟类9目28科57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即黄腹角雉(Tragopan caboti)、白颈长尾雉(Syrmaticus ellioti)和小灵猫(Viverricula indica),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3种,即白鹇(Lophura nycthemera)、白眉山鹧鸪(Arborophila gingica)、松雀鹰(Accipiter virgatus)、凤头鹰(A. trivirgatus)、林雕(Ictinaetus malaiensis)、鹰雕(Nisaetus nipalensis)、褐翅鸦鹃(Centropus sinensis)、领角鸮(Otus lettia)、褐林鸮(Strix leptogrammica)、红头咬鹃(Harpactes erythrocephalus)、豹猫(Prionailurus bengalensis)、猕猴(Macaca mulatta)和中华鬣羚(Capricornis milneedwardsii)。鸟类相对丰富度指数前5位的依次是白鹇、白眉山鹧鸪、黑领噪鹛(Pterorhinus pectoralis)、紫啸鸫(Myophonus caeruleus)和虎斑地鸫(Zoothera aurea)。国家重点保护鸟类的相对丰富度由高到低依次为白鹇、白眉山鹧鸪、白颈长尾雉、红头咬鹃、松雀鹰、领角鸮、黄腹角雉、鹰雕、凤头鹰、林雕、褐翅鸦鹃和褐林鸮。兽类中相对丰富度指数最高的前5位依次为小麂(Muntiacus reevesi)、野猪(Sus scrofa)、花面狸(Paguma larvata)、赤腹松鼠(Callosciurus erythraeus)和食蟹獴(Herpestes urva)。国家重点保护兽类相对丰富度由高到低依次为豹猫、中华鬣羚、猕猴和小灵猫。通过此次调查研究,基本查清了云中山保护区的鸟类、兽类生物多样性现状,可为未来开展系统调查监测和制定保护管理措施提供数据基础和科学依据。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419-424.
    为探究新老饲养员轮换对圈养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行为规律的影响,以贵阳黔灵山公园动物园大熊猫馆的2只圈养大熊猫(海浜和星宝)为研究对象,在2023年2—10月,采取焦点动物取样法和连续时间记录法在固定时间段对圈养大熊猫的运动、采食、刻板和休息行为进行记录和分析,用以对比分析3种饲养员轮换类型(A组为3名老饲养员;B组为3名普通新饲养员;C组为3名专业新饲养员)对圈养大熊猫行为表现的影响。结果表明:B组饲养员会导致大熊猫刻板和运动行为显著增加(P <0.05),其中,海浜比星宝的刻板行为持续时间更长,B组饲养员会导致大熊猫采食和休息行为显著减少(P <0.05);大熊猫刻板行为的持续时间会随着与饲养员相处时长的增加而逐渐较少,A组饲养员基本不会影响大熊猫的刻板行为,C组较B组饲养员能更快地使大熊猫的刻板行为时间缩短,表明大熊猫的行为明显受饲养员轮换的影响,而专业饲养员比普通饲养员更能快速改善大熊猫的刻板行为。因此,非必要不应频繁更换动物饲养员,同时应尽可能提高饲养员业务水平,确保提升动物福利。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312-320.
    肠道寄生虫病是人兽共患病,不仅危害自然状态下的野生动物健康,影响野生动物种群发展,还能通过多种途径向人类传播。为了解北京市野生有蹄类动物肠道寄生虫感染情况,采集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Capreolus pygargus)粪便样品,采用饱和食盐水漂浮法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进行肠道寄生虫检测。结果显示:饱和食盐水漂浮法检测到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感染率分别为61.29%和85.71%,共检测到球虫(Coccidia sp.)、吸虫(Trematoda sp.)、细颈线虫(Nematodirus sp.)和鞭虫(Trichuris sp.)4种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云蒙山狍感染率分别为61.29%、22.58%、12.90%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76.19%、9.52%、4.76%和4.76%。感染强度分析结果显示,雾灵山狍粪便样品中肠道寄生虫虫卵、卵囊或包囊的感染强度较高。对有蹄类动物4种常见肠道寄生虫的分子鉴定显示,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阳性总感染率分别为22.58%和19.05%,云蒙山狍普通圆线虫(Strongylus vulgaris)、毛圆属线虫(Trichostrongylus sp.)、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p.)和十二指肠贾第虫(Giardia duodenalis)的感染率分别为3.23%、16.13%、3.23%和0,雾灵山狍感染率分别为9.52%、0、0和9.52%。调查显示,北京市云蒙山和雾灵山自然保护区狍肠道寄生虫感染率较高,应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对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控,研究结果为北京市自然保护区野生动物肠道寄生虫病的防治提供了参考。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347-353.
    白尾海雕(Haliaeetus albicilla)为顶级捕食者,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023年2月—2024年4月,采用卫星跟踪技术对1只北京野放的白尾海雕活动轨迹进行追踪,研究其迁徙路线、日活动节律、活动区面积和栖息地利用情况。结果表明:(1)白尾海雕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北部度夏,在蒙古国东部东方省越冬,春季迁徙速度(98.49 km/d)比秋季迁徙速度(106.09 km/d)慢,春季迁徙距离6 106.21 km,历时62 d,秋季迁徙距离为4 137.63 km,历时39 d;(2)白尾海雕为典型昼间迁徙猛禽,每日迁徙开始于05:00—06:00,停止于18:00—19:00,迁徙时长12~14 h,迁徙速度日峰值在12:00—14:00,春季日迁徙时间比秋季长,各时间段迁徙速度整体比秋季慢;(3)白尾海雕度夏地95%MCP活动区面积为1 844.38 km2,主要利用栖息地类型为森林(71.78%)、水体(17.23%)和湿地(9.86%),对湿地和水体存在偏好利用,越冬地95%MCP活动区面积为410.68 km2,主要利用草地(81.59%)和裸地(18.09%)。本研究记录了白尾海雕完整年周期迁徙路线,揭示了其迁徙活动规律和栖息地利用状况,为白尾海雕种群和栖息地保护提供了重要基础资料。
  • Chinese Wildlife. 2024, 45(04): 901-903.
    <正>水鹿(Rusa unicolor)隶属鲸偶蹄目(Cetartiodactyla)鹿科(Cervidae)[1],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国内分布于青海、四川、贵州、云南、江西、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不丹、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尼泊尔、斯里兰卡、泰国、文莱、印度、印度尼西亚、越南和菲律宾等地[1,3]。文献资料未见甘肃省有水鹿分布。2023年8月,在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开展综合科学考察工作中,在整理红外相机监测照片时,研究人员发现2张水鹿照片(图1)和1段水鹿视频,首次确认了水鹿在甘肃省的分布。进一步查阅该保护区的监测和救护报告,发现2008年12月6日甘肃白龙江博峪河省级自然保护区中路河保护站曾救助1头受伤水鹿(后不治死亡),其体长130.3 cm,尾长25.4 cm,肩高120.5 cm,体质量150.8 kg,当时将其误鉴定为马鹿(Cervus elaphus)。
  • Chinese Wildlife. 2025, 46(02): 269-280.
    为了解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肠道脱落细胞中线粒体DNA(mtDNA)的异质性特点及其与年龄的关系,以92只不同年龄的大熊猫粪便为材料,通过扩增子高通量测序研究非编码的D-loop区、编码rRNA的16S rRNA区以及编码蛋白质的ND1和ND2区的异质性。结果显示:D-loop区存在3个异质性热点区段,突变碱基的数量远远高于其他3个编码区;D-loop区TS/TV小于16S rRNA和ND两个编码区,表明后两者较D-loop区受到更强烈的纯化选择;ND区第3位密码子的突变频率显著高于前两位,选择压力最低。此外,16SA3、ND1A6和ND2A7三个编码区的异质性可能与年龄相关。上述结果表明,大熊猫粪便DNA的异质性突变构成了一个多样性较高的线粒体基因库,突变在组织细胞水平上受到自然选择的作用。该线粒体基因库为揭示动物适应性进化机制、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方式、个体适合度和动物与肠道微生物及环境的关系等提供一个全新的角度,也可能成为有潜力的大熊猫个体年龄预测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