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马立成, 江万, 施辉, 胡俊杰, 张浩, 陈程, 董敏, 彭博, 方欣欣

PDF(14323 KB)
PDF(14323 KB)
现代地质 ›› 2024, Vol. 38 ›› Issue (05) : 1209-1220.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8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 马立成, 江万, 施辉, 胡俊杰, 张浩, 陈程, 董敏, 彭博, 方欣欣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柴达木盆地石炭系主要分布于盆地东部地区,石炭系油气勘探已获重大发现,为柴达木盆地古生代油气勘探开启了新局面。柴达木盆地石炭系烃源岩在早二叠世进入生烃门限,以生油为主;古新世—上新世为石炭系主力生烃期,以产气为主。前人针对该盆地石炭系油气的赋存条件和成藏机理研究较少,为揭示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的有利成藏条件,本次选择柴达木盆地东部德令哈坳陷尕海南山地区开展石炭系油气成藏机理研究,在青德参1井中发现了石炭系克鲁克组和古近系上干柴沟组两套含油气层。依据区内构造要素统计分析、叠加构造填图、地震综合解释和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揭示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晚新生代发育早期北西—北西西向和晚期北北东—南南西向的叠加褶皱,北西—北西西向褶皱及断裂活动形成了石炭系晚期生烃的有利圈闭,北北东—南南西向构造挤压激活了先存的北西—北西西向断裂,并导致石炭系油气沿该断层向上运移至上干柴沟组形成次级含油气层,最终造就了尕海南山地区上下两套油气组合并存的特征。本研究对柴达木盆地石炭系油气勘探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

柴达木盆地 / 石炭系 / 新生代 / 叠加褶皱 / 油气运移

中图分类号

P618.13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马立成, 江万, 施辉, 胡俊杰, 张浩, 陈程, 董敏, 彭博, 方欣欣. 柴达木盆地东部尕海南山地区新生代叠加褶皱与油气运移. 现代地质. 2024, 38(05): 1209-1220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98

基金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DD20242211)

评论

PDF(14323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