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2050年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

袁江龙, 刘晓煌, 李洪宇, 邢莉圆,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PDF(11841 KB)
PDF(11841 KB)
现代地质 ›› 2024, Vol. 38 ›› Issue (03) : 559-573. DOI: 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5

1990—2050年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

  • 袁江龙, 刘晓煌, 李洪宇, 邢莉圆,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是区域碳储量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对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以黄河中段伊洛河流域为例,基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与权衡交易综合评价模型(InVEST)碳储量模块评估了1990—2020年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利用耦合PLUS模型预测了2025—2050年土地利用类型及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使用地理探测器探索区域碳储量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伊洛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移为耕地和草地转出,林地、水体和建设用地转入。区域碳储量在1990—2020年间增长1.0×10~7 t,东部碳储量持续减少,中西部碳储量持续增加。(2)2025—2050年区域整体固碳能力下降。相对于历史时期,东部固碳能力仍旧持续下降,中西部固碳能力由持续上升变总体上升,生态修复情景最有利于区域固碳,耕地保护情景最不利于区域固碳。(3)使用地理探测器可以得出,单因子分析NDVI(归一化植被指数)的q值(解释力)为0.561,解释力最强,交互分析中DEM(数字高程模型)与NDVI交互q值为0.592,两个因子交互解释力最强。建议经济较好、地形平坦的IV12-1区域经济和农业发展应注重自然保护,生态较好、海拔较高的VI22-1和VI22-3区域施行生态修复政策。

关键词

InVEST模型 / PLUS模型 / 碳储量 / 地理探测器 / MK检验

中图分类号

F301.24 / X171.1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袁江龙, 刘晓煌, 李洪宇, 邢莉圆, 雒新萍, 王然, 王超, 赵宏慧. 1990—2050年黄河中游伊洛河流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碳储量时空分异特征. 现代地质. 2024, 38(03): 559-573 https://doi.org/10.19657/j.geoscience.1000-8527.2024.035

基金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勘查研究所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AS2022P03);中国地质科学院基础科研业务费用专项资金项目“黄河三角洲滨海盐土植被对浅层地下水变化的响应”(JKYQN202362);;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专项“自然资源要素监测与综合观测工程”(DD20230112);“自然资源观测监测一体化技术体系研究”(DD20230514)

评论

PDF(11841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