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4年, 第40卷, 第02期 
刊出日期:2024-03-15
  

  • 全选
    |
  • 王亚菲, 张青青, 江康威, 郭建兴, 孙瀚博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化感作用是植物间信息交流的一种方式,对森林的天然更新有重要影响。西伯利亚落叶松(Larix sibirica)更新困难且种子萌发率低,林下凋落物及表层土壤存在的化感作用可能是影响其自然更新的重要因素之一。研究西伯利亚落叶松林下凋落物和土壤不同质量浓度的浸提液(0、1、2、5、10、20、40、60、80和100 g/L)对其种子萌发的化感作用,并选用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和化感综合效应指数来表征不同类型的浸提液对西伯利亚落叶松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经过浸提液处理的种子相较于CK(0 g/L)均提前进入萌发期,低质量浓度浸提液(凋落物浸提液质量浓度<100 g/L,土壤浸提液质量浓度<60 g/L)处理过的种子萌发周期也会变长;2)林下凋落物和土壤均能对其种子萌发产生影响,在一定质量浓度范围内表现为“低质量浓度促进,高质量浓度抑制”,且以80 g/L质量浓度的土壤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强,发芽率降低了8.33%(P<0.05);3)化感综合指数表现为低质量浓度大于高质量浓度,随着质量浓度增加,化感作用强度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促进作用逐渐减小进而转为抑制作用。西伯利亚落叶松的林下凋落物和土壤存在明显的化感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天然林更新。
  • 张东来, 张玲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0-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准确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中国小兴安岭地区森林生态系统碳汇动态、合理制定森林经营措施,以小兴安岭阔叶红松林不同演替系列典型群落为研究对象,采用时空替代法,探讨3个演替系列6种典型群落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含量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生演替系列和旱生演替系列演替进程中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呈波动式趋势,0~10 cm层最大,10~20 cm层出现下降趋势,20~40 cm层后开始逐渐升高的趋势。湿生演替系列表现随土层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中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积累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呈正相关,与凋落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湿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含水率呈正相关,与土壤毛管孔隙度和凋落物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旱生演替系列土壤可溶性有机碳与土壤毛管孔隙度、砂粒比、凋落物量、土壤全氮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全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
  • 颜廷武, 王克瀚, 刘洪柳, 李光, 陈若楠, 冯健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7-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蒙古栎是集用材、园林绿化及橡实利用于一身的优良树种。其无性繁育技术体系不健全是制约其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完善蒙古栎无性繁育技术体系,满足生产上对苗木的需求,建立蒙古栎压条繁育技术。以2年生蒙古栎的嫩枝为穗材,用不同质量浓度和种类的外源生长物质、不同基质及压条方式处理,以蒙古栎压条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生根性状为评价指标,采用隶属函数的综合评价法筛选处理组合。不同处理蒙古栎压条苗的生长量、生物量及生根性状等指标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苗高和地径均值分别为69.2 cm和7.0 mm;叶干质量、茎干质量、根干质量和单株生物量均值分别为11.20、15.70、0.21、27.70 g;生根率、偏根率、根长、根粗和根数均值分别为7.4%、80.6%、11.6 cm、1.6 mm和2.9条。蒙古栎压条苗在不同处理间的显著差异为筛选较优组合提供可能,采用隶属函数值法对不同处理进行排序,最终筛选出26~#处理、13~#处理、24~#处理、11~#处理和7~#处理5个处理为蒙古栎压条繁育较优处理,其中,26~#处理的生根率、偏根率、根数、根长和根粗生根性状分别为27.6%、72.1%、3.5条、14.4 cm和1.5 mm,除根粗指标外,其他指标均优于参试处理均值,生根率、根数和根长分别是参试处理均值的3.73、1.21、1.24倍;其苗高和地径等生长量指标分别为90.2 cm和8.7 mm,分别是参试处理均值的1.30、1.24倍;其根干质量、茎干质量、叶干质量和单株生物量分别为0.28、31.8、19.3、51.3 g,分别是参试处理均值的1.33、2.03、1.72、1.85倍。结果表明,基于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筛选试验中最优组合为26~#处理,基质为河沙和园土等体积比混合基质,压条方式为直立压条,同时使用铁丝进行横缢,外源生长物质采用IBA-K(2 000 mg/L)。研究结果为完善蒙古栎压条育苗提供支撑,为其他树种压条育苗技术体系的建立提供借鉴。
  • 张胜男, 唐凯, 高海燕, 魏一凡, 张雷
    森林工程. 2024, 40(02): 27-3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白桦林地上层土壤与下层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细菌对上、下层土壤功能的驱动作用,采用16S rRNA基因高通量测序和土壤养分测定方法,对苏木山40 a白桦林地0~20 cm和20~40 cm土层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白桦林地上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多酚氧化酶活性较下层土壤显著提高75.25%和120.45%;上层土壤细菌Shannon多样性指数(5.83)较下层土壤Shannon多样性指数(5.74)显著提高;放线菌门、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相对丰度>15%)、黄杆菌科(相对丰度>7%)、慢生根瘤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土微菌属以及放线菌门的分枝杆菌属、类诺卡氏属、土壤红杆菌属和Gaiella属(相对丰度>1%)是白桦林地的优势细菌类群;疣微菌门(线性判别分析LDA值为4.07)和拟杆菌门(LDA值为3.80)以及放线菌门的类诺卡氏属(LDA值为3.72)和土壤菌属(LDA值为3.48)是白桦林地上层和下层土壤差异贡献度最大细菌门和属;多酚氧化酶活性、碱性蛋白酶活性和有机质含量是影响林地细菌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并且显著影响放线菌门细菌类群。综上,白桦林地上层和下层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放线菌门作为白桦林地重要的细菌类群,通过促进土壤碳循环的方式提高林地肥力水平,促进白桦林地土壤生态系统健康稳定发展。
  • 韩云花, 赵秋玲, 张晶, 沙红
    森林工程. 2024, 40(02): 36-4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探究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幼苗的需光特性和对光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以及确定其最佳生长光照环境,采用1年生连香树为试验材料,设置遮阴度为80%、65%、50%、35%和0%(全光照)的5种光环境,观测5种遮阴度下连香树幼苗生长、叶片形态、生物量和不同器官碳(C)、氮(N)、磷(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连香树幼苗生长、生物量、根系发育、元素含量和积累量及化学计量比均受到外界光照强度的显著影响(P<0.05)。随着遮阴度的增加,苗高、叶长、叶宽、单叶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和根系形态6个指标均呈现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地径和比叶面积则逐渐增加,而比叶重减少。遮阴处理的叶长、叶宽、单叶叶面积、叶片含水量和比叶面积均高于全光照,而比叶重则低于全光照。总生物量在65%遮阴下最大,在80%遮阴下最小。遮阴处理的根和叶C含量低于全光照,而茎高于全光照,根、茎和叶的N含量均高于全光照,茎和叶的P含量均低于全光照。随着遮阴度的增加,C积累量逐渐降低,在35%遮阴下达到最大值,N积累量则逐渐增加,在80%遮阴下达到最大值,P积累量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变化,且在全光照下含量最高。连香树幼苗C∶N和C∶P随遮阴度变大均呈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变化趋势,遮阴度为50%下均达最大值。连香树各器官N∶P范围在3.1~12.5,均小于14,说明在不同遮阴条件下连香树幼苗的生长主要受N限制。综上所述,遮阴改变连香树幼苗不同器官的C、N、P含量与分配,进而影响其生长、根系发育和生物量分配。连香树苗期培育可适当进行遮阴,遮阴度在50%左右有助于幼苗生长、生物量、养分含量和积累量的增加,而过度遮阴则会抑制幼苗生长发育。
  • 李天宇, 贾炜玮, 孙毓蔓, 王鹤智, 马尚宇
    森林工程. 2024, 40(02): 47-59.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依据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671块随机样地的标准地调查数据及landsat9遥感影像,分别建立以最小二乘为基础的泊松回归(Poisson)模型、逻辑斯蒂回归(Logistic)模型和高斯回归(Gaussian)模型3种全局模型,以及以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为基础的地理加权泊松(GWPR)模型、地理加权逻辑斯蒂(GWLR)模型和地理加权高斯(GWGR)模型3种局部模型来预测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天然红松分布情况。结果显示,对该地区天然红松分布影响最为显著的因子为坡度和海拔;通过对比全局模型和GWR模型的残差空间相关性发现,GWR模型能够产生更为理想的模型残差,模型残差的空间相关性明显小于全局模型,因此,可以使用GWR模型来解决样地间存在的空间异质性问题,有利于提高红松分布的预测精度;全局模型和GWR模型均有不错的拟合效果,但GWR模型的各个评价指标要优于全局模型,拟合结果更好;天然红松在凉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北部分布最多,在中间条状带区域分布最少。研究结果可为大区域森林经营中的天然红松分布估测提供理论依据。
  • 路蕙铷, 林一萍, 韩莉, 辛颖
    森林工程. 2024, 40(02): 60-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不同方式恢复的林分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化学联合分组方法,研究未保护、物理保护、化学保护、生物化学保护、物理-化学保护和物理-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含量特征及其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人工恢复的林分土壤总有机碳、未保护有机碳、物理保护有机碳、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物理-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和生物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自然恢复。化学保护有机碳含量在不同恢复方式下变化不显著。除化学保护有机碳和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外,其余各保护态有机碳均表现为上层土壤含量显著高于下层(P<0.05)。2)2种恢复方式下的土壤有机碳组分均以未保护有机碳占比最高,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占比最低。与天然恢复相比,人工恢复下的土壤物理保护有机碳含量占比显著提高2.80%~3.19%(P<0.05)。3)回归分析表明,除物理-化学保护有机碳和化学保护有机碳组分外,其余各保护态有机碳组分与总有机碳含量之间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01)。大兴安岭重度火烧迹地经过32 a的人工恢复,更利于土壤总有机碳积累,土壤未保护有机碳的积累更多。研究结果为该区域重度火烧迹地植被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 彭政淋, 苏嘉熙, 李晨晞, 苏安然, 汤靖文, 刘净, 卫星
    森林工程. 2024, 40(02): 68-7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分析不同苗龄水曲柳裸根苗和容器苗在不同光照强度下的适应能力,可为水曲柳苗木精准造林提供科学依据。以水曲柳1年生裸根苗、1年生容器苗、2年生裸根苗和2年生容器苗为试验材料,观察大田遮阴设置的100%、75%、50%和25%光照强度下水曲柳各类型苗木生长情况。结果显示,容器苗的苗高增长量和地径增长量分别比裸根苗显著高出58.74%、60.27%,4种苗木的地径增长量和根生物量积累量均在25%光照强度下为最低。在50%光照强度下,1年生容器苗的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叶面积和细根数量分别比1年生裸根苗高出39.51%、28.80%、35.27%、28.73%,2年生容器苗的苗高增长量、地径增长量、叶面积和细根数量分别比2年生裸根苗高出96.03%、94.06%、28.45%、40.69%,1年生裸根苗的苗高增长量和地径增长量分别比2年生裸根苗高出59.56%、85.57%。研究表明,4种水曲柳苗木在25%光照条件下生长均较差,1年生裸根苗比2年生裸根苗在弱光(50%)条件下生长更优,容器苗比裸根苗具有更强的弱光(50%)适应性。
  • 巨文珍, 韩斐扬, 彭泊林, 李常诚, 何珊, 潘婷
    森林工程. 2024, 40(02): 77-84.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了解森林火灾的时空分布格局,定量分析其统计学规律,能够为该地区的火源管理与森林火灾科学预防提供基础支撑。根据广西1990—2020年的森林火灾数据、气象数据和基础地理数据,分析广西大尺度下的森林火灾时空分布趋势,同时构建零膨胀负二项回归模型,探讨气象因素对森林火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年际变化上,广西林火数量呈“M”形波动,2005年以后森林火灾波动较大,季节上多发于冬季和春季,每年10月至次年4月累计发生13 249起,占比80%;森林火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域聚集性,主要发生在海拔0~400 m和斜坡为25°以下的平原低山地区;气象因子对森林火灾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其中降雨量和平均风速对广西森林火灾的影响最为显著。未来广西应加大防火期,尤其是重要节假日前后的野外火源管控力度与应急处置能力,同时完善火险天气预警,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森林火灾隐患。
  • 何舢, 韩少杰, 王丹彤, 张扬, 付玉, 陈祥伟
    森林工程. 2024, 40(02): 85-9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以典型黑土区3种地貌类型区(漫川漫岗区、丘陵漫岗区、平原低地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土壤总有机碳、高活性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等指标,分析黑土区坡耕地不同坡位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变化特征,探究不同地貌类型区坡耕地土壤活性有机碳变化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坡耕地各坡位表层土壤总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26.57~38.61 g/kg,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范围为1.85~5.67 g/kg。3种地貌类型区坡耕地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不同。漫川漫岗区总有机碳、中活性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均表现为坡上和坡中显著大于坡下、坡上和坡中无显著差异;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特征则以坡中最高坡下最低,且不同坡位之间高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丘陵漫岗区不同坡位土壤总有机碳和低活性有机碳含量差异显著,并表现为坡下显著大于坡上、坡上显著大于坡中;高活性有机碳和中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变化则呈现坡上和坡下显著大于坡中、坡上和坡下无显著差异。平原低地区总有机碳及3种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含量在各坡位间的差异均为未达显著水平。不同地貌间典型黑土区坡耕地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规律有所差异,漫川漫岗区和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活性最差的坡位分别是坡下和坡中,而平原低地区不同坡位间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黑土坡耕地生态建设与保护技术的针对性设计奠定了理论基础。
  • 马秀, 陈伟, 徐雁南, 张舒, 王国宏
    森林工程. 2024, 40(02): 92-101+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多树种森林中单木识别的精度,利用机载激光雷达点云数据作为研究对象,提出一种基于自适应核带宽度Mean Shift算法的单木识别方法。该方法先采用直方图分析法分离树冠点云和冠层下点云,再采用基于二维增量网格投影的区域生长法,估算单木冠幅有效半径,然后以单木冠幅有效半径作为自适应核带宽度,对树冠点云进行自适应Mean Shift聚类分析,得到树冠点簇,最后采用包络盒方法根据树冠点簇和树干点云的空间关系识别单木。试验结果表明,检测树与实际树的位置、树冠形态近似一致,单木召回率达到86.1%,准确率达到91.5%,高于2个对比试验的结果。研究证明设置的自适应核带宽度能够自动调整以反映局部树冠的实际大小,在多树种森林的单木识别中表现良好。
  • 谢玉强, 佘艳华, 黄俊杰, 李猛, 何佳明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02-1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2层不同角度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mer/Plastic, CFRP)加固柏木的受压裂纹演化规律,对分别粘贴2层30°、60°、90°CFRP的柏木进行单轴压缩试验,利用声发射(Acoustic Emission, AE)技术和数字图像相关(Digital Image Correlation, DIC)技术对试件的裂纹演化过程进行监测,最后结合数值模拟对试件的荷载位移曲线进行验证并提供加固木材的方法指导。结果表明,声发射信号可以反映试件裂纹的萌生规律及力学特性,CFRP包裹角度越大,试件裂纹扩展越平缓,延性越高,最大承载力越高;RA-AF分析法和DIC表面云图的结合可以反映试件裂纹类型、萌生的位置及扩展过程,试件的裂纹均以张拉型裂纹为主,且CFRP包裹角度越大,裂纹就越容易在端部产生;AE技术、RA-AF分析法、DIC技术和数值模拟的结合为进一步研究CFRP包裹角度与裂纹演化规律的影响关系提供参考。
  • 肖庆琳, 张加龙, 曹军, 刘灵, 王飞平, 殷唐燕, 杨坤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17-12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利用遥感分类的方法可以快速识别普洱市的优势树种,进一步提升树种覆盖分类的精度,为该区域内森林监测提供参考依据。基于全球尺度遥感云计算平台(Google Earth Engine, GEE),融合经过大气、地形校正后的多时相Sentinel-2数据,识别树种的光谱信息,提取纹理、物候和地形等特征因子,并进行不同的组合,采用分层分类和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的方法对普洱市思茅松、茶树、栎类、橡胶和尾叶桉5个优势树种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多时相影像结合多特征进行分类时地形特征在森林与非森林、针阔林、优势树种上的分类精度高于引入物候和纹理特征。森林与非森林分类的总体精度为99.5%(Kappa=0.98),用户精度和制图精度的调和平均值(F_1)为98.48%;针叶林与阔叶林分类总体精度为98.7%(Kappa=0.96),F_1为97.64%;优势树种分类总体精度为85.83%(Kappa=0.80),F_1为85.19%;优势树种主要分布于海拔1 300~1 700 m的西坡、西南坡和南坡方向的陡坡上。在多时相影像中提取多特征进行分类能够有效提高普洱市优势树种分类精度,可较为准确地提供大区域、高精度的森林覆盖分类图。
  • 谭旭, 张潇巍, 李爽, 吕生华, 徐凌飞, 文剑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27-141.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解决树木在风载荷下易发生安全事故,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问题,研究一种基于无损重构技术和有限元分析的风载荷下树木稳定性的评估方法,通过探地雷达(Ground Penetrating Radar, GPR)无损获取根系构型,结合三维重构技术和阻力公式构建风载荷下的树木模型,根据模型的有限元分析结果评估树木稳定性状况。通过仿真和对古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现场试验,分析不同根系构型和不同土壤参数对树木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平浅根和土壤参数是影响树木稳定性的2个重要因素,得到与现有研究中相同的等效应力变化趋势。研究证明GPR所获取的根系构型可以作为树木稳定性的重要评价指标,验证研究结果在实际树木风险评估工作中的可行性。
  • 刘九庆, 张天翼, 金攀, 朱斌海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42-150.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提高电链锯的锯切效率,对电链锯锯齿的齿形结构参数进行研究,以单位锯切功为电链锯锯切效率的衡量指标,通过对电链锯锯切过程的仿真研究,得出不同结构锯齿的单位锯切功。以电链锯锯齿中的外形前角、侧刃楔角和顶刃楔角等结构参数作为影响因子,采用Box-Benhnken中心组合试验方法设计多因素正交试验,使用Design-expert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得出最优齿形结构参数组合。研究结果表明,所选取的齿形结构参数对单位锯切功影响程度由大到小顺序依次为外形前角、侧刃楔角、顶刃楔角,并获得最优齿形结构参数组合,外形前角为10.92°、侧刃楔角为45.7°、顶刃楔角为45.41°。
  • 闫胜良, 马继东, 田静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51-158.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近年来全球气候变化越来越复杂,自然灾害频发,森林防火形式日益严峻,森林火灾风险评估工作越来越重要。为此,基于隐马尔可夫模型(Hidden Markov Model, HMM)提出一种森林火险评估模型。首先构建森林火灾风险指标体系,将其分为气象条件、森林特征以及防火意识和能力3类12个指标,并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指标权重。同时,针对HMM模型求解过程中Baum-Welch算法对初始值有较强的依赖性且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提出通过粒子群优化算法搜索全局最优解作为HMM初始值,再使用Baum-Welch算法进行局部校正,使其快速收敛到全局最优解。利用优化前后的2个模型分别对重庆市森林火灾风险数据开展评估,验证优化后的模型能够有效地评估森林火灾风险,并且与改进前相比更精确,可为区域森林防火工作提供有效指导。
  • 翁天浩, 邓旻涯, 李科军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59-16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针对林区作业环境复杂等问题,设计一款面向林区作业的林区智能作业车。建立作业车臂架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模型并进行三维软件仿真和优化设计。首先,采用解析几何法与拉格朗日动力学方程结合,建立臂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其次,利用软件NX1899的机构动力学仿真工具Simcenter 3D Motion对臂架系统进行分析,得到臂架系统各油缸驱动力和行程随时间变化曲线。最后,基于响应面BBD(Box-Behnken design)设计响应面试验,对变幅油缸前后两铰点位置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油缸行程仅增加0.000 04%情况下,油缸驱动力减小2.33%,BBD所提供的试验设计可靠。因此,该动力学模型可为油缸选型和油缸受力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徐宜彬, 刘运伟, 李阳, 董遨宇, 惠大勇, 李占君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68-175.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塔拉多糖的提取工艺及抗氧化活性,选用超声辅助提取法对塔拉多糖进行提取,围绕液料比、超声功率、提取温度和提取时间展开单因素试验,并通过响应面法对影响参数进行优化。经过统计分析和数学回归模型拟合得知,决定系数(R~2)为0.956,即精确系数为95.60%,表明该模型吻合度较好,适用于塔拉多糖超声提取工艺的优化,其最佳参数为10∶1 mL/g, 20 min, 150 W,40℃,实际平均得率为24.58%,接近理论期望得率25.07%。此外,又对塔拉多糖自由基的清除能力进行一阶动力学方面的研究,以维生素C为对照,根据试验数据得知,塔拉多糖的DPPH、ABTS~+对应IC 50分别为524.07和3 496.88μg/mL,说明其在自由基清除能力方面表现较为优异,因此在抗氧化性方面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研究成果最终可为植物多糖的提取、纯化与应用提供可靠的理论指导与数据支撑。
  • 翁斌, 张超, 阙云, 章灿林, 徐松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76-18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揭示移动荷载作用下公路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力学响应,通过现场试验与有限元法相结合及模型精度验证的手段,基于响应面试验设计方法分析有仰拱和无仰拱的隧道复合式路面力学响应。结果表明,无论有仰拱,还是无仰拱,轴载对各项力学指标的影响最大,混凝土基层厚度对各项力学指标的影响较小,水平荷载对混凝土面板板底拉应力和沥青面层层间剪应力的影响较大、对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变影响较小;无仰拱时围岩模量对各项力学指标的影响大于有仰拱;有仰拱时混凝土面层厚度对沥青面层层底拉应变的影响大于沥青面层厚度,混凝土面层厚度对沥青面层层间剪应力的影响大于基层厚度,无仰拱时影响相反;有仰拱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轴载换算系数得到混凝土面层设计轴次是现行规范的1.8倍,无仰拱是1.3倍;有仰拱、无仰拱时混凝土面层疲劳寿命分别比设计轴载大17和8个数量级,沥青面层疲劳寿命均比设计轴载大1个数量级。研究结果可为隧道复合式路面结构设计研究提供参考。
  • 吴寅, 邱彬, 闫朝杰, 李强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88-197.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沥青薄层罩面在高速公路隧道复杂环境下的抗滑耐久性,分别制备高韧热拌薄层罩面(罩面A)、温拌沥青薄层罩面(罩面B)、高和易性薄层罩面(罩面C)与AC-13沥青混合料,在常规环境与模拟隧道复杂环境下进行轮碾磨耗试验。研究不同罩面类型、不同环境下磨耗次数对薄层罩面抗滑性能的影响。采用摆值初值变化、摆值衰减速率与指数预测模型评价不同罩面在常规环境与隧道环境下的对应抗滑衰变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罩面A在隧道环境下摆值初值衰减最低,相较于罩面B减少15.2%、较罩面C减少28.4%、较AC-13沥青混合料减少33%。且其摆值衰减速率仅为0.292,较罩面B低36%,较罩面C低20.2%,较AC-13低29.4%,在隧道环境下表现出优异的抗滑耐久性。此外,AC-13、罩面B与罩面C在隧道环境下的磨耗中会出现“临时纹理”与油蚀现象,造成抗滑性能衰减的短暂延缓。
  • 谢恩连, 聂忆华, 黄新摇, 谭波, 宁鹏森
    森林工程. 2024, 40(02): 198-207+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为研究大厚度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内部力学行为特征及疲劳寿命,以田新高速试验段、主路面结构为原型,分别制作全厚路面结构模型,开展同条件下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和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静力加载对比试验。采集不同轴载、温度工况下各层位力学响应值,进行变化规律拟合分析,并根据实际工况计算分析疲劳寿命。结果表明,同条件下,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下面层底、基层底的横向及纵向应变和竖向压应力指标均明显小于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基层沥青路面结构,且2种结构的下面层底各力学指标均大于其对应基层底指标;2种结构下面层、基层的疲劳寿命对数值随荷载等级增加呈线性下降,前者受温度变化影响更小,且数值均较后者明显提高;正常环境温度和标准交通荷载下,沥青稳定碎石柔性基层大厚度沥青路面结构下面层与基层预期可实现长寿命。研究结果为长寿命沥青路面结构提供新的试验途径与评定方法。
  • 周昆, 徐书东, 徐庆超, 董昭, 王圣洁, 柳久伟, 王昱
    森林工程. 2024, 40(02): 208-216.
    摘要 ( ) PDF全文 ( )   可视化   收藏
    评价不同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性能影响规律,为工程应用中温拌剂的选择提供技术依据。分别选取Sasobit、Aspha-min、Evotherm 3种温拌剂制备温拌沥青混合料,基于车辙、低温弯曲、冻融劈裂、汉堡轮辙和动态模量试验,分析3种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和动态模量的综合影响。研究表明,Evotherm温拌剂对混合料的降温效果最佳,Aspha-min温拌剂与Sasobit温拌剂对沥青混合料的降温效果相当;Sasobit温拌剂能够提高混合料的高温性能,Evotherm温拌剂能够提高混合料的水稳定性,Aspha-min温拌剂的水热性能较差;中温条件下添加Evotherm温拌剂混合料模量最高,高温条件下添加Sasobit温拌剂混合料模量最高;构建混合料动态模量主曲线,Sasobit和Evotherm温拌剂均能够改善混合料的高温性能,Sasobit温拌剂造成混合料低温性能降低,Evotherm和Aspha-min温拌剂对混合料的低温不产生影响。
  • 森林工程. 2024, 40(02): 218-218.
    摘要 ( )   可视化   收藏
    <正>《森林工程》是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和国家新闻出版署审核批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全国公开发行的国家级学术期刊,是中国林学会的刊物之一。1985年创刊,先后成为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RCCSE)核心期刊(A类期刊)、科学引文数据库(SCD)期刊、万方数据库(China info)科技期刊群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CAJCE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期刊、维普期刊资源整合平台期刊、龙源期刊网收录期刊、博看网期刊数据库期刊、超星发现系统收录期刊、中国科技论文在线(www.paper.edu.cn)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网络版)》(CAJ-N)网络首发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