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水平及分子机制

吴群, 韦建国, 郭嘉颖, 张战战, 冯致科, 陈金奕

PDF(1436 KB)
PDF(1436 KB)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4, Vol. 47 ›› Issue (05) : 873-879.

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水平及分子机制

  • 吴群, 韦建国, 郭嘉颖, 张战战, 冯致科, 陈金奕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目的]本研究旨在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田反枝苋(Amaranthus retroflexus L.)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药性水平,并研究其产生抗性及多抗性的分子机制。[方法]利用琼脂法快速测定采自黑龙江省嫩江县的3个反枝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水平。通过盆栽法筛选出抗氟磺胺草醚/噻吩磺隆的反枝苋植株,并进行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porphyrinogenⅨoxidase, PPO)和乙酰乳酸合酶(acetolactate synthase, ALS)的靶标基因测序。[结果]相比于敏感种群,黑龙江省3个种群对氟磺胺草醚的相对抗性倍数(resistance index, RI)分别为83.6、83.8和93.4;位于反枝苋PPO2高度保守区域编码128位氨基酸的核苷酸由AGG突变为GGG,导致精氨酸被替换为甘氨酸(Arg-128-Gly)。3个抗氟磺胺草醚的反枝苋种群均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产生多抗性。对als基因测序后发现,与敏感种群相比,各抗性种群10个单株的ALS保守区域均发生多个不同位点(Ala-205-Val、Asp-376-Glu、Trp-574-Leu和Ser-653-Thr)及组合的氨基酸取代方式,各种群突变位点和杂合度多样。[结论]PPO2的Arg-128-Gly氨基酸取代可能是黑龙江3个反枝苋种群对氟磺胺草醚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3个种群同时对ALS抑制剂类除草剂存在靶标位点突变导致的多抗性。

关键词

反枝苋 / 氟磺胺草醚 / PPO / ALS / 突变

中图分类号

S482.4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吴群, 韦建国, 郭嘉颖, 张战战, 冯致科, 陈金奕. 反枝苋对氟磺胺草醚的抗性水平及分子机制.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4, 47(05): 873-879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1400503)

评论

PDF(1436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