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距和密度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型塑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王燕, 张谦, 董明, 李冰,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23, Vol. 46 ›› Issue (06) : 1022-1030.

行距和密度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型塑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 王燕, 张谦, 董明, 李冰,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目的]研究行距和密度对机采棉株型塑造、高产和优质群体结构的影响,明确适合冀南棉区机采棉株行距配置的方法。[方法]以‘冀棉803’为试验材料,研究4种行距(L1:66 cm、L2:76 cm、L3:86 cm和L4:96 cm)和3种密度(D1:45 000株·hm~(-2)、D2:75 000株·hm~(-2)和D3:105 000株·hm~(-2))对棉花株型塑造、群体冠层结构、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行距处理相比,L1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长,果枝夹角较小;L2和L3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果枝长度较短;L4处理的株型特点为株高较低,果枝数较少。不同密度处理中,与D1相比,D2和D3处理株高、果枝始节高度增加,果枝长度、果枝节数和吐絮率降低,棉花株型更紧凑。在棉花花铃期,与L2处理相比,L3和L4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显著降低5.74%和25.36%,透光率分别显著增加50.00%和125.00%;与D1处理相比,D2和D3处理的叶面积指数分别增加7.87%和28.28%,透光率分别降低25.00%和50.00%,叶倾角分别降低8.68%和13.35%,均达到显著水平。与该区域机采棉常规栽培模式L2D2相比,L1D2、L1D3和L2D3的冠层结构没有显著差异,L3D3的叶面积指数显著增加,透光率显著降低。随着行距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总铃数和产量随之降低,铃重呈增加趋势;随着密度的增加,棉花单株铃数降低,总铃数和产量增加。与L2D2相比,L1D2、L1D3和L3D3的产量分别增加8.70%、7.97%和4.38%,但差异不显著。L2处理的棉纤维长度比L1和L4处理显著增加3.67%和4.40%;L4处理的棉纤维整齐度比L1和L2处理显著降低2.15%和2.11%。与L2D2相比,L1D1、L1D2、L4D2和L4D3的棉纤维长度显著降低,L4D1的棉纤维整齐度显著降低,L4D2的棉纤维马克隆值显著增加。[结论]冀南棉区机采棉兼顾株型和产量的株行距配置3个适宜组合为行距76 cm、密度75 000株·hm~(-2),行距66 cm、密度105 000株·hm~(-2)和行距86 cm、密度105 000株·hm~(-2)。

关键词

机采棉 / 密度 / 株行距配置 / 株型 / 产量构成

中图分类号

S562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王燕, 张谦, 董明, 李冰, 王树林, 冯国艺, 梁青龙, 祁虹. 行距和密度对冀南棉区机采棉株型塑造、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2023, 46(06): 1022-1030

基金

国家棉花产业技术体系项目(CARS-15-18); 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科技创新专项课题(2022KJCXZX-MHS-6);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基金项目(2021070201);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青年基金(2023070101)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