锥形束CT测量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厚度

潘颖丹, 郑章龙, 毕玮

复旦学报(医学版) ›› 2024, Vol. 51 ›› Issue (04) : 580-587.

锥形束CT测量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厚度

  • 潘颖丹, 郑章龙, 毕玮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目的 探究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infrazygomatic crest,IZC)骨厚度分布规律与差异,为微种植支抗植入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110名正常颌青少年颌面部锥形束CT影像资料,根据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由早至晚分为S1(44例)、S2(30例)、S3(36例)3组。将过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的水平横断面定义为水平基准面(horizontal base plane, HB)。选取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颊根与远中颊根两个冠状截面,分别在HB上方13(HB13)、15(HB15)、17(HB17)mm高度,呈龈向60°角测量颊侧牙槽骨骨厚度。分别比较近、远中根与不同高度下的骨厚度,并比较3组在各植入路径的骨厚度差异。使用色彩映射图展示3组骨厚度分布。结果 3组骨厚度测量结果在HB13与HB15高度上均表现为远中颊根骨厚度大于近中颊根。随着高度的增加,骨厚度逐渐减小(P<0.05)。组间分析显示骨厚度在HB13与HB15高度上表现为S1>S2>S3。骨厚度最大值在S1组的远中颊根HB13高度上(5.20 mm),最小值在S2组远中颊根HB17高度上(1.90 mm)。结论 3组青少年的IZC骨厚度均表现为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颊根的HB13高度处最大,随着高度增加,骨厚度减少。上颌第二磨牙处于的萌出阶段越晚,IZC骨厚度越少,微种植支抗植入难度增加。

关键词

锥形束CT / 颧牙槽嵴区(IZC) / 上颌第二磨牙 / 萌出阶段 / 骨厚度

中图分类号

R783.5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潘颖丹, 郑章龙, 毕玮. 锥形束CT测量不同上颌第二磨牙萌出阶段的青少年颧牙槽嵴区骨厚度. 复旦学报(医学版). 2024, 51(04): 580-587

基金

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22J011424)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