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2025年, 第32卷, 第01期 
刊出日期:2025-01-25
  

  • 全选
    |
  • 欧阳恺皋, 蒋小伟, 杜亚楠, 张志远, 韩鹏飞, 吴业楠, 王旭升
    地学前缘. 2025, 32(01): 432-439. https://doi.org/10.13745/j.esf.sf.2024.6.34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降雨能否穿透厚包气带到达潜水面是地下水补给领域争议较大的问题。华北平原“23·7”极端降雨事件相当于华北平原的一次大型入渗试验,为分析潜水埋深如何控制地下水补给提供了契机。本研究以雄安新区白洋淀周边潜水浅埋区4口自动监测井和容城县境内潜水深埋区6口自动监测井为例,分析不同埋深地下水对2023年3日内累积降雨量为289.2 mm的极端降雨事件的响应规律。在潜水浅埋区,暴雨开始后约16 h垂向入渗至潜水面,潜水抬升幅度达1.36~1.79 m;在潜水深埋区,暴雨后河水水位迅速抬升并引发渗漏形成水丘,在潜水回水作用下离南拒马河距离小于6 km的潜水位以较快速度抬升1.38~3.67 m。本研究表明,降雨沿着包气带的垂向入渗是潜水浅埋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暴雨后河水入渗引发的潜水回水是河道附近潜水深埋区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来源。本文加深了对不同埋深潜水补给机理的认识,对今后分析华北平原乃至其他地下水超采区的水位回升控制机理、生态补水效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Michael H. STEPHENSON, Hassina MOURI, Gbenga OKUNLOLA, 程丽, 王猛, 赵宇, 顾立平, 王成善
    地学前缘. 2025, 32(01): 459-465. https://doi.org/10.13745/j.esf.sf.2024.12.37
    摘要 ( ) PDF全文 ( ) HTML ( )   可视化   收藏
    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九次峰会(2024 G20峰会)于2024年11月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中国推动了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和环境污染的可持续解决方案议题。这一努力是对2016年G20杭州峰会主题的继承与发展,当时中国首次将发展置于G20宏观经济政策协调的核心位置,采纳了关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G20行动计划以及支持非洲和最不发达国家工业化的G20倡议。在巴西峰会上,习近平宣布了未来3年同非洲携手推进现代化的十大伙伴行动,并为此提供3600亿元人民币额度的资金支持。文章分析了地学研究和实践在可持续发展中的潜在作用,特别是在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预防气候变化以及减轻地质灾害及其健康影响等方面,指出了中国在非洲地学研究的优势和需要更多努力的领域。尽管中国是全球科学论文的主要发表国,但其对非洲(全球增长最快的经济区域之一)地学的贡献相对较小,且与非洲的研究优先事项不完全一致。非洲地学研究的优先事项中,尚未得到实质性解决的领域包括可持续的矿产和碳氢化合物开发、水文学和水文地质学、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能力、自然灾害、医学地质学、农业矿物学以及地学教育和培训。作为关键矿产富集区,非洲国家具有特别的机遇,关键矿产是能源转型,特别是电动汽车电池所需的矿产资源,如稀土元素和铂族金属。多项研究强调,非洲需要建立专业机构来规划这些宝贵资源的利用,理解其价值以及开采这些资源的经济性和可持续性,鼓励当地企业,吸引投资,并仔细审查潜在国际投资者的提案,以获得最佳交易。目前,中国主导的地球科学发展的一个优势研究包括深时数字地球(DDE)计划在线计算平台及其与之江实验室合作开发的人工智能工具GeoGPT。这些项目的开发得到了强有力的资金支持,以实现免费和广泛的全球准入,特别关注非洲。这些先进的工具将有助于将发展的主动权完全交给非洲科学家和机构。本文针对未来中非在地球科学领域的合作提出以下建议:首先,中国主导的非洲地学研究应该采取更加协调和战略性的方法;其次,实施以非洲为中心的地学资助计划,聚焦与非洲相关的主题,如关键矿产勘探及其他地质资源、原材料和开采对人口与生态系统的健康影响,以及气候变化及其适应能力;最后,继续支持深时数字地球平台,支持中国主导的旨在增加非洲地球科学研究人员专业机构化和能力提升的国际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