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念珠菌唑类耐药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王梦凡, 王旭, 刘春龙, 齐崴

PDF(731 KB)
PDF(731 KB)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 2025, Vol. 58 ›› Issue (04) : 414-422.

白念珠菌唑类耐药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 王梦凡, 王旭, 刘春龙, 齐崴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随着免疫抑制剂与侵入性手术的应用,侵袭性真菌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而由此出现的抗真菌药物大量使用也导致了真菌耐药性的增强.其中,白念珠菌(Candidaalbicans)对唑类药物耐药性日益明显,这对开发早期临床耐药性诊断方法提出了更大的需求.相关研究显示,白念珠菌的耐药性涉及到多种机制,其中erg11基因上的热点区突变是其产生唑类耐药性的主要机制之一.本研究旨在基于多色探针熔解曲线分析技术(MMCA)建立一种针对白念珠菌唑类耐药的分子检测方法,从而对3个热点突变区内的4种主要的突变类型进行基因分型.研究纳入了11株耐药和22株敏感的白念珠菌,通过对其进行药敏检测、耐药相关基因突变类型鉴定,建立真菌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型之间的联系.药敏结果显示,11株耐药株和22株敏感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分别为16~64μg/m L和0.5~1.0μg/m L.耐药基因型鉴定结果显示有erg11HS1热点区突变的菌株9株,erg11HS3热点区突变的菌株2株,未能鉴定到erg11HS2热点区突变的菌株,相关突变型与耐药性之间的联系符合预期结果.在此基础上,通过设计数对特异性引物和荧光探针,并筛选最佳反应程序,建立了一种鉴定有关突变型与野生型的MMCA检测体系.对该检测体系的效果进行了评估和验证:所有4种突变型和野生型均被准确分型,两者的溶解温度差异均大于3.5℃,检出限最低可达1.9×102拷贝数/m L,扩增效率均大于90%.在33例白念珠菌的样本中,以一代测序为标准,该体系检测的一致率为93.94%(31/33),不同物种间无特异性交叉.本研究为白念珠菌病的早期唑类药物耐药性诊断提供了新方法.

关键词

白念珠菌 / 耐药性 / 探针熔解曲线分析 / 突变型

中图分类号

R446.5 / R519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王梦凡, 王旭, 刘春龙, 齐崴. 白念珠菌唑类耐药分子检测体系的建立.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2025, 58(04): 414-422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2178260); 天津市科学技术局重大专项资助项目(20ZXGBSY00040)

评论

PDF(731 KB)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