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分析

肖龙飞, 张培文, 李文阳, 李浩杰, 雍玉东, 张士雅, 张晓, 闫素辉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7) : 932-941.

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分析

  • 肖龙飞, 张培文, 李文阳, 李浩杰, 雍玉东, 张士雅, 张晓, 闫素辉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为了解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及其与糊化特性的关系,于2020-2021年度和2021-2022年度,以沿淮地区44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析了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特征、糊化特性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沿淮地区小麦籽粒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22.45%~45.06%,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54.94%~77.55%;B型淀粉粒表面积占比69.18%~84.45%,A型淀粉粒表面积占比15.55%~30.82%;B型淀粉粒数目占比99.76%~99.90%,A型淀粉粒数目占比0.10%~0.24%。2021年和2022年44个小麦品种的峰值黏度平均值分别为888.24和985.64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8.11%和17.98%;低谷黏度平均值分别为593.56和753.61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7.35%和18.52%;最终黏度平均值分别为1 215.37和1 486.40 cP,变异系数分别为15.20%和15.91%。小麦糊化参数变异系数均大于10%,其中稀懈值变异系数最大,两个年度分别为38.10%和41.96%。经相关分析,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与峰值黏度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与峰值黏度、稀懈值及低谷黏度呈极显著或显著(P<0.05)正相关。通过主成分分析,A型淀粉粒体积占比、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对44个小麦品种PC1和PC2成分均有较高的贡献率。聚类分析,44个小麦品种可分为三类,第一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最小,峰值黏度最高,最终黏度次于第三类,包括扬麦13、生选6号2个品种;第二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最大,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均低于第一类和第三类,包括西农979、鲁原502等11个品种;第三类小麦品种B型淀粉粒体积占比介于第一类和第二类之间,峰值黏度、最终黏度较高,包括扬麦20、德研8号等31个品种。

关键词

小麦 / 淀粉粒 / 粒度分布 / 糊化参数

中图分类号

S512.1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肖龙飞, 张培文, 李文阳, 李浩杰, 雍玉东, 张士雅, 张晓, 闫素辉. 沿淮地区小麦籽粒淀粉粒度分布与糊化特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7): 932-941

基金

安徽省科技特派员项目(2023tpt035); 安徽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小麦); 安徽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408085MC48); 安徽省高校协同创新项目(GXXT-2021-089)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