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产量、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丁永刚, 乔玉强, 李玮, 尚云秋,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王冠军, 曹承富, 杜世州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7) : 870-880.

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产量、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 丁永刚, 乔玉强, 李玮, 尚云秋,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王冠军, 曹承富, 杜世州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为明确目前安徽省丰产潜力较大的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性、稳产性和品质稳定性,于2022-2023年度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安徽太和、泗县、濉溪、涡阳、颍上和颍州,对2018-2022年安徽省区域和生产试验中较对照品种显著增产的品种(系)的产量及其构成、品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地点、品种(系)及其互作显著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穗数除外)、品质指标,且地点及其与品种互作的效应是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变异的主要来源。太和点的小麦产量和穗数显著高于其他地点,分别达到10 210 kg·hm-2和7.74×10~6穗·hm-2,颍州点穗重最高,达1.52 g。供试材料中,安农188、安科1803丰产性较好,平均产量达到9 572 kg·hm-2和9 407 kg·hm-2;安科1803、皖科1838稳产性较高,安农188适应范围最广。产量低于10 500 kg·hm-2时,产量与穗数、穗重呈显著正相关,产量继续增加,则主要来源于穗数的增加,小麦稳产性主要取决于单穗产量的稳定性。地点是品质变异的主要因素,颖上点小麦品质显著高于其他地点,泗县点最低;皖宿21品质最优,安科1803品质稳定性最好。综上,目前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丰产、稳产和优质的协同性较低,未来应根据各地生态条件制定针对性的栽培技术,以实现小麦产量和品质及其稳定性的协同提升。

关键词

半冬性小麦 / 品种(系) / 丰产性 / 稳产性 / 品质

中图分类号

S512.1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丁永刚, 乔玉强, 李玮, 尚云秋, 张向前, 陈欢, 赵竹, 王冠军, 曹承富, 杜世州. 安徽半冬性小麦品种(系)产量、品质及其稳定性分析.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7): 870-880

基金

安徽小麦良种联合攻关项目;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3YFD1900204);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2301447)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