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贵地区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张意巧, 刘美玲, 龚双军, 曾凡松, 李明菊, 陈文, 尹军良, 杨立军, 袁斌

麦类作物学报 ›› 2025, Vol. 45 ›› Issue (06) : 774-781.

云贵地区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 张意巧, 刘美玲, 龚双军, 曾凡松, 李明菊, 陈文, 尹军良, 杨立军, 袁斌
作者信息 +
History +

摘要

镰孢菌是引起小麦赤霉病的主要病原。为了解导致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组成及其致病力,对2023年9月份从云贵4州9县市夏季种植小麦和自生麦苗上采集的赤霉病穗标样进行了镰孢菌分离,用特异性引物F16F/R扩增初筛菌株EF-1α基因并进行测序,对不同种镰孢菌的代表性菌株进行了室内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田间致病力测定。结果表明,在云贵地区小麦赤霉病样品中共分离到95株镰孢菌,分属于7个种,其中33株为南方镰孢菌(Fusarium meridionale),占分离菌株总数的34.7%,为该地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其次为22株亚洲镰孢菌(F.asiaticum)和22株禾谷镰孢菌(F.graminearum),均占分离菌株总数的23.2%;再次为9株布氏镰孢菌(F.boothii),占分离菌株总数的9.5%;检测到6株木贼镰孢菌(F.equiseti)、2株燕麦镰孢菌(F.avenaceum)和1株为蒲苇镰孢菌(F.cortaderiae)。不同种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和产孢量存在差异,燕麦镰孢菌的菌丝生长速率最低,但产孢量最高;南方镰孢菌和禾谷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强,燕麦镰孢菌的致病性最弱;同种镰孢菌的不同菌株间的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和致病力亦存在差异。由此说明南方镰孢菌为云贵麦区小麦赤霉病的优势种,存在高比例的布氏镰孢菌(9.5%),均属国内首次报道。

关键词

小麦赤霉病 / 优势种 / 南方镰孢菌 / 致病力

中图分类号

S435.121.45

引用本文

导出引用
张意巧, 刘美玲, 龚双军, 曾凡松, 李明菊, 陈文, 尹军良, 杨立军, 袁斌. 云贵地区引起小麦赤霉病的镰孢菌鉴定及致病力测定.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45(06): 774-781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项目(2022YFD1400105); 湖北省重点研发项目(2022BBA0041); 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CARS-03); 湖北省农业科技创新中心项目(2024-620-000-001-011)

评论

Accesses

Citation

Detail

段落导航
相关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