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access

  • Published in last 1 year
  • In last 2 years
  • In last 3 years
  • All

Please wait a minute...
  • Select all
    |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12-2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2
    马克思《资本论》手稿中散布着大量的人与自然关系论述,深蕴极富现实解释力和实践指导力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这些思想以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为基奠,紧紧围绕资本主义制度和生产方式的生态批判及其解决展开理论叙事,内容主涉自然前提与人的生存发展的生态批判出发点、自然界与劳动的生态批判关键点、自然力与科学技术资本主义应用的生态批判落脚点三个方面。作为马克思成熟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初步表达,马克思主义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的整体成熟初成,人类人与自然关系思想研究的赓续坐标,《资本论》手稿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思想极具独特价值。拓深相关研究,需要回到原著、深耕原文,整体考察、系统研究,实践导向、知行合一,适合时代、通俗表达。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1-11.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1
    儒家语境中的国家教化通常借助于政治威权而施行,虽缺乏必要的宗教组织形式,却能够体现出超强的渗透力和旺盛的生命力。董仲舒强调天子应当把教化民众当作治理天下之根本。教化的理论前提是人性有待教化然后才能为善:无善质,王教找不到载体,礼乐之道无以附着;无王教,善质则不开发而成就不出真正的善。董仲舒建言武帝采取积极的风俗治理与民众教化政策,改造人性与改造社会两不误。教化是天子的教化,而不是儒家的教化,天子是董仲舒国家教化的法定主体。天子、君王布施德教,民众则自然改变不良习惯,社会风尚都跟着好转。实行以官化民、以官为师的治理路线而上行下效,官不正则民不正。董仲舒倡导的是一种德教,而不是刑教、法教:秦亡的根本原因是放弃了德教,没有继承先王国家教化的传统;五常是国家教化的精髓,也是汉代新儒家对先王之道的凝练。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83-9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9
    《金瓶梅》中“一面”有数量结构、连词、副词三种用法。连词“一面”可以关联前后分句中的动作行为;副词“一面”修饰句中谓语动词,也兼具关联句子的作用。“一面”的连词和副词用法都具有关联功能,可以将二者划入关联词范畴。通过对比分析《金瓶梅》中关联词“一面”所处句子,可以总结出配合、在续、过程、连贯四种逻辑语义。“一面”的数量结构、连词、副词三种不同用法有着不同的语法化路径,其语法化路径差异与人对时间、空间的感知息息相关。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33-43.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4
    异于西式现代化的“我-他”对立的异质性文化理念,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着中国传统的“和合”思想。这种思想具体体现为:政通人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动力,富平均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价值取向,“两个文明”协调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坚守,和顺于自然之道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法则,“以和为贵”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外交方略。中国式现代化对“和合”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不仅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社会,也大大消解了西式现代化与西方传统文化割裂的弊端,并为后发追赶型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中国方案。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1-8.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1
    文艺工作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国家兴旺发达,事关民族复兴伟业。习近平关于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内涵丰富、思想深邃,涉及坚持党对文艺事业的全面领导,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文艺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坚持文艺要创作生产出精品力作,坚持文艺用明德引领风尚,坚持文艺要把目光投向世界等诸多方面,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为新时代中国文艺事业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提供了中国方案。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53-67.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6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劳动力就业极化的影响因素多样。基于2010—2020年省级面板数据,利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和建立固定效应模型,探究就业极化的驱动因素、驱动路径以及驱动效应的问题。研究结果显示:经济、社会、教育环境通过相互联动和匹配的方式对就业极化产生影响,数字—社会环境驱动型、数字—教育环境驱动型、数字—经济环境驱动型与其他因素驱动型四条劳动力就业极化路径,相比于单个净要素影响之和,组态路径对就业极化影响作用更大。该结果为数字经济对就业极化的影响提供了重要线索,为制定相应的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和政策启示。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73-8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8
    桐华的网络小说《长相思》是对以《山海经》为代表的上古时期神话故事的生动阐释。在《长相思》中,古典诗词的化用、仿用信手拈来,充满活力和审美特征的文字跃然纸上,成功展示了诗意风格。《长相思》中的各个章标题、正文以及三本书的封底题诗,分别生动化用、妙用出自《诗经》,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汉乐府诗和其他汉代、魏晋诗作,以及唐诗唐词、宋词宋诗、宋代以后诗词、现当代文学作品的诗(词)句,意义深远,含蓄隽永,语约义丰。但桐华小说对诗词的化用、仿用不是盲目地跟风使用,而是紧密契合小说的相思主题,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转折,诗意印证人物的性格命运,紧密结合诗词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再加上适度的想象加以发挥,将诗词化用得恰到好处。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108-12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11
    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相关研究已成为学界的热点话题。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劳动教育的相关研究,利用CiteSpace软件对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CSSCI)收录的286篇核心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劳动教育研究整体呈现可喜的态势,劳动教育的内涵价值与发展历程,劳动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以及劳动教育面临的现实问题和实施路径成为研究热点。未来需在强化育人理念的引导下,深化理论研究,创新实践成果,完善评价体系,推动高校劳动教育研究取得新进展,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有效开展。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23-31.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3
    20世纪70年代以来,当代西方左翼在对革命主体进行理论建构的过程中,大致形成了两种趋向:一是放弃无产阶级的革命主体地位,二是在肯定无产阶级概念的前提下对无产阶级的内涵进行内部调整。实践证明,当代西方左翼对革命主体的探讨并不具现实性,无法推动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变革,其原因可以追溯到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卢卡奇和葛兰西那里。通过对卢卡奇和葛兰西革命主体建构的路径的考察可以发现,无法实现理论主体和现实主体的统一是贯穿早期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到当代西方左翼革命主体思想的一个共同的内在缺陷。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取得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可以为当代西方左翼提供启示:必须以无产阶级政党为核心,回归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立场,抛弃狭隘的西方中心主义视野,才能找到现实性的革命力量。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93-107.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10
    劳动教育是实现教育全面性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家长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更是衡量劳动教育质量、家校合作成效的核心指标,也是“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核心指标。本文基于对湖南小学生家长的20 770份有效调查问卷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探讨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中家长满意度的影响因素;并构建Gologit逻辑回归模型,分析认知水平、沟通方式和实践方式对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家长满意度的影响。研究发现:认知水平、沟通方式、实践方式这三个变量均显著正向影响小学劳动教育家校合作的家长满意度;实践方式相较于认知水平和沟通方式而言,对家长满意度的影响程度更大;责任认知驱动其他认知水平变量;线下沟通相较于线上沟通更见成效。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32-4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4
    协同治理视角下建构的“五社联动”治理模式是提升城市基层社区治理效能的重要突破口,基于协同治理理论框架,系统剖析“五社联动”治理模式的内在逻辑,揭示其与协同治理理念之间的多维耦合关系,通过分析“五社联动”社区协同治理关系,突破当前“五社联动”治理模式在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存在的联动过程偏向行政化,联动主体缺乏平等、联动目标存在失衡和联动资源未能充分发掘等联动困境。为此,应培养主体能力,实现良性联动;树立平等地位,实现平等联动;打造协商平台,实现协同联动;依托社区资本,实现整合联动,充分发挥“五社联动”在城市基层社区治理中的作用。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55-6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6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改变了社会学习的传统模式,当代大学生越来越青睐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学习。但由于大学生对碎片化学习理解存在盲目推崇“广泛学习”、过度执迷“高效学习”、偏颇认识“获得学习”三个误区,导致大学生“健全人格”的三重矛盾:“博学”形象背后的“从众依赖”人格,“进取”形象背后的“心浮气躁”人格,“自信”形象背后的“认同怀疑”人格。在信息技术加速发展的大背景下,大学生应直面内心真实所需,合理进行碎片化学习;高校应关注人的全面发展,探索合理的教育模式;社会应给予大学生更多成长时间和空间,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帮助其真正找到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向。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23-3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3
    在北宋“崇文抑武”的国策下,“文臣统兵”的军事体制得以形成。范仲淹是北宋著名的文臣,他本着以天下为己任的儒者情怀,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投身军旅,与韩琦等人共同领导了西北军民抗击西夏入侵的战争。在宋夏战争期间,范仲淹在继承传统优秀治军思想和对北宋军事弊政进行反思的基础上,结合指挥抗击西夏的战争实践,形成了积极防御的战略和战术,落实了慎战主和的战争理念和颇具人文主义色彩的治军之道。经过艰苦的军事斗争,范仲淹以其治军之道和统兵实践为依据,最终迫使元昊称臣议和,成功保家卫国。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9-2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2
    对于北宋名臣赵抃生平的关注,历来主要集中在对其“铁面御史”的事迹津津乐道,这固然是赵抃仕途中极为彰显光彩的一面。然而,“铁面御史”的光环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对赵抃其他方面作为的关注,使评价失衡。平心而论,赵抃担任御史和谏官的时间相当短暂,在仕途生涯中主要是担任地方官职。让赵抃成为一代名臣的,应当主要是担任地方官的事迹。因此,有必要通过研究赵抃个人修身齐家和爱民善政的作为,将其作为士大夫政治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个典型,以具体事例来滴水映日,展现宋代士大夫的主流精神。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111-12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11
    新近面世的《三苏学刊》,以头题位置刊登了陈才智先生文稿《自江而海,从家到国——走进如海的苏东坡世界》。文中特别论述了苏轼晚年贬谪海南三年成就的历史功业,阐释了苏轼的海南意义,并且明确指出:苏轼在海南,最终成就的是其人格功业,即对中国文人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东坡范式。才智先生在文章中系统梳理、阐述了苏学研究范围的七个方面,为当前和今后苏学研究厘清了研究任务和方向。他从全国苏轼研究的视野划分地方区域研究队伍的人员结构,创造性地归纳为三个领域:地缘、血缘与业缘。在他自己不断奔赴各东坡遗址遗迹地田野调查的实践中,充分重视并鼓励各地各方面研究者,注重实地考察在苏轼研究中的重要意义,发挥多方面积极性,“同渡苏海,共铸苏学新篇章”。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68-8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7
    行政效能是政府治理能力高低的检验向度,应以此为导向建设数字法治政府。通过系统梳理行政效能内涵演进,并以效率、效果和适应性“三要素”重构其在数字法治政府中的内涵,可以夯实理论之基。立足行政效能导向,能够充分保障数字法治政府遵循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防范数字化风险,增强行政行为合理性,实现构建数字法治政府建设新范式的逻辑自洽。沿着决策、执行与监督三个行政行为的主要阶段,行政效能导向也可以相应地划分为决策效能导向、执行效能导向和监督效能导向,即以数字技术驱动科学精准决策,优化行政程序推进高效行政,以及构建技术与法治协同的监督体系作为具体展开的实践进路,以期提升数字法治政府建设的实践质效,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44-5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5
    古今中西之争的范式伴随着中国近代史而形成,破解古今中西文化之争也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文化使命。在古今中西文化之争视域下坚持“第二个结合”,有助于正确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马克思主义的高度契合性,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中西文化的交流中巩固中华民族文化的主体性,增强文化自信,促进文化从自觉走向自主,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启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秉持自信自立的精神、守正创新的原则和胸怀天下的气度。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81-9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8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是培养数字化智慧化人才,推进教育数字化智能化,实现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关键与支撑。鉴于数字技术发展、国家政策指引和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现状,高校教师需要坚持从生成到结合再到终身,建构践行适合智能时代的数字理念意识;注重数字赋能迭代,培育内在促进教学科研的智能应用能力;主张由工具理性转向人本理性,培养投身数字教育的职业伦理操守。实践中需要以构建科学评价激励体系筑牢教师数字理念意识,实施全生命周期培训体系增强教师智能应用能力,实行多资源保障体系深度强化教师职业伦理操守,作为提升高校教师数字素养的现实遵循。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63-7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7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与就业教育融合已势在必行。当前,对于矿业类专业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教育的融合,存在适应矿业行业需求的能力不足,对职业道德与安全教育的重视不够,学生就业竞争力不强等现状。高校矿业类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坚持“思政引领、创新驱动、融合发展”和“品德、工匠、创造”的双轨道培养机制,创新就业教育理念,明晰就业教育培养目标,认识教育元素,加强专业认同度与专业信心教育,创新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完成角色身份转换,开发创新实践内容,强化工程伦理意识,坚持思政教育内涵,探索并深入推进“素思、专思、就思”三融合思政育人模式。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2): 41-54.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2.005
    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城镇化基础最好的区域之一,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发展有助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构建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耦合协调度和马尔科夫链模型,分析了2009—2021年长三角26个城市城镇化与生态安全的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时空分异格局及动态演变特征。结果显示:长三角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安全耦合协调度总体水平不高,大部分城市耦合协调度处于初级协调和中级协调阶段;耦合协调度较高的城市主要聚集在沪宁合杭甬地区,呈“Z”字型分布态势,主要表现为生态安全滞后型;耦合协调度处于勉强协调及初级协调阶段主要为安徽省地级市和江苏省北部城市;耦合协调度类型保持不变的概率在83.33%以上,基本不可能实现跨越式迁移;耦合协调度类型与邻域背景城市耦合协调度类型有一定关联性,耦合协调度高的城市对周边城市显现出正向的溢出效应,而耦合协调度较低的城市对周围城市则会产生负向效应。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103-110.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10
    《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研究》一书,通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习近平等的高等教育理论进行系统研究,揭示出马克思主义高等教育理论的深刻内涵,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提供了很多可资借鉴的方法论启示。在高等教育理论研究面临挑战的当下,尤其需要借鉴书中所采用的跨学科的研究方法,吸收马克思主义理论、历史学、哲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同时培养高等教育理论研究的本土意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教育理论体系;在实践中汲取智慧,并将理论研究的成果与实践结合,知行合一,推动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共同进步。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2.
    <正>教育·教学研究1.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学理化阐释研究2.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理论实践与教育强国研究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道路和制度研究4.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与高等教育基本理论研究5.中国特色教育学的学科、学术、话语三大体系建设研究6.中国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构与学术话语权提升研究7.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与实践研究8.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与高校分类管理、评价研究9.高等教育学科交叉(交叉学科)融合创新研究10.高等教育强国与高质量教育体系构建研究11.高等教育国际化与高等教育全球治理研究12.高等教育布局与学科设置调整机制研究
  • Journal of Liup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2025, 37(01): 91-102. https://doi.org/10.16595/j.1671-055X.2025.01.009
    焦虑是影响语言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而心理调节能有效降低焦虑状态。正念作为一种心理调节方式,其在外语学习相关焦虑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为了探讨正念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外语焦虑的影响,特别是在沟通焦虑、学业焦虑和课堂焦虑3个维度上的影响,采用正念注意觉知量表(MAAS)和外语课堂焦虑量表(FLCAS)对301名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测量,并使用SPSS 27.0进行数据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正念与外语焦虑及其3个维度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多重回归分析进一步表明:正念显著预测外语焦虑,可以解释外语焦虑13%的变异,且对学业焦虑的影响最为显著。这表明提升大学生的正念水平可能对缓解外语焦虑具有一定的积极效果,但实际效果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这些发现为语言教育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和实践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