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何明理, 李钢粮, 周振, 王嘉晖, 熊哲, 刘锋, 李丽娟, 罗振鹏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4, 26(11): 24-35. https://doi.org/10.13969/j.cnki.cn31-1893.2024.11.003
    为研究GFRP-橡胶混凝土-钢双管组合柱(GFRP-rubber concrete-steel double-skin tubular columns,RCDSTCs)的轴压性能,对7个长柱试件进行了轴压试验。观察RC-DSTCs在轴压状态下的破坏模式,基于荷载-位移曲线、荷载-应变曲线和环向-轴向应变曲线分析了长细比、空心率对RC-DSTCs轴压性能的影响,提出了RC-DSTCs的轴压理论承载力计算式。结果表明:随着长细比的提高,RC-DSTCs的轴压破坏模式由材料破坏向弯曲失稳破坏转化,但所有RC-DSTCs的钢管均达到了屈服应变0.2%;同时,随着长细比的提高,RC-DSTCs的峰值荷载、GFRP管约束作用及延性显著降低;而随着空心率从0.3增加至0.4,RC-DSTCs的延性有明显提高;RC-DSTCs的轴压承载力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比较吻合,可为后续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曾立静, 张泽宇, 王月栋, 侯兆新, 刘学春, 吕大刚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4, 26(11): 76-84. https://doi.org/10.13969/j.cnki.cn31-1893.2024.11.008
    为研究标准化Z字形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的转动刚度,对翼缘焊接和搭接两种形式的Z字形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进行了单调和往复循环加载试验及有限元分析。研究了不同连接节点设计强度对Z字形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转动刚度和循环刚度退化等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翼缘焊接和搭接两种形式的Z字形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均具有良好的延性和滞回性能。翼缘焊接Z形节点转动刚度表现为刚性连接,翼缘搭接Z字形钢结构节点转动刚度表现为铰接。对于翼缘焊接Z字形钢结构梁柱连接节点,其转动刚度和循环刚度退化程度受焊缝连接强度影响显著。较小的强度设计倍数(0.2~0.4)时节点破坏模式为焊缝率先发生破坏,其节点转动性能表现为半刚性。较大节点强度设计倍数(0.7~1.1)时节点破坏模式转变为构件率先发生破坏,节点表现为刚性连接且其循环刚度退化程度(转角小于0.02 rad条件下)明显小于强度设计倍数较小的Z字形钢结构节点循环刚度退化程度。总体上看,可通过改变节点强度设计倍数来调节其转动刚度。
  • 王涛, 刘吉胜, 孟丽岩, 潘雨桐, 潘蕊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4, 26(09): 1-13. https://doi.org/10.13969/j.cnki.cn31-1893.2024.09.001
    为解决传统抗震支吊架采用“硬抗”的方式抵抗地震作用的问题,并减小传统抗震支吊架的震后残余变形,提出一种新型自复位耗能抗震支吊架。采用ABAQUS有限元软件分别对自复位耗能抗震支吊架和传统抗震支吊架进行有限元模拟,对比分析二者的应力及变形特性、滞回性能来验证所提自复位耗能抗震支吊架的抗震性能;通过建立不同参数的支吊架模型并对滞回性能进行参数分析,得到抗震斜撑复位比、刚度比和摩擦系数对自复位耗能抗震支吊架滞回性能的影响规律,并给出相应参数的取值建议;以支吊架响应峰值加速度作为工程需求参数,以支吊架破坏作为损伤极限状态,得到两种抗震支吊架的易损性曲线。结果表明:抗震斜撑复位比、刚度比和摩擦系数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0~1.5、1.0~1.5和0.1~0.3时,自复位耗能抗震支吊架具有较好的滞回特性;新型自复位耗能抗震支吊架具有更强的鲁棒性,能够更好地保障管道系统的使用功能。
  • 曾在平, 王宇航, 王秀丽, 任根立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4, 26(09): 53-64. https://doi.org/10.13969/j.cnki.cn31-1893.2024.09.006
    在北方寒冷地区,钢管混凝土结构因冻融作用侵蚀而造成钢管开裂以及钢管混凝土结构力学性能劣化从而导致结构破坏的事故时有发生。针对冻融侵蚀后钢管混凝土界面黏结性能问题,制作了钢管混凝土推出试件,考虑冻融循环次数、混凝土强度、钢管径厚比等不同参数,进行冻融试验和推出试验,分析了界面黏结力的分布规律和影响因素,研究了冻融循环作用后钢管混凝土界面黏结滑移本构关系,确定了界面平均黏结强度以及峰值黏结强度、残余黏结强度特征值。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界面平均黏结强度减小,极限荷载对应的滑移逐渐增大,而残余黏结强度呈线性减小,稳定段起点滑移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指数增长。峰值黏结强度、残余黏结强度随混凝土强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径厚比的增大而降低。分析外钢管密布应变计所测出的应变分布规律可知界面黏结应力呈指数分布,对比分析由荷载、滑移结合能量法理论推导所得的黏结应力分布函数,结果表明其具有较高精度,为后期研究界面黏结性能提供了新思路。构建了冻融循环作用后界面黏结应力-滑移三段式本构模型,并提出了相应特征值计算公式和本构模型,可为该类构件设计时考虑冻融作用提供参考。
  • 刘红波, 曹修顺, 田野, 黄登坤, 邓秀琳
    建筑钢结构进展. 2024, 26(09): 86-92. https://doi.org/10.13969/j.cnki.cn31-1893.2024.09.009
    以云南红河综合交通枢纽单层曲面网壳为工程背景,对网壳结构、提升塔架的关键杆件布置测点进行施工过程监测研究,分析了结构在地面拼装及整体提升过程中内力的变化情况。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网壳结构的温度效应进行研究,探讨了边界约束作用强弱对结构内力变化的影响程度,温度每变化1℃引起的网壳合拢后应力变化是合拢前应力变化的3倍;合拢后,温度每变化1℃引起网壳远离支座杆件的应力变化是靠近支座应力变化的2倍;对提升阶段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提升过程中实测应力波动范围在10 MPa以内,吊点提升同步性较好;此外,网壳结构卸载阶段监测数据表明,由于网壳提升状态与使用状态受力基本一致,网壳卸载前后应力变化较小,且卸载后支撑结构对温度敏感性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