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校科技期刊信息汇聚平台

推荐文章

Please wait a minute...
  • 全选
    |
  • 陶丽蓉, 曹淑云, 李文元, 程雪梅, 王浩博, 董彦龙
    地球科学. 2024, 49(06): 2001-2023. https://doi.org/10.3799/dqkx.2024.007

    深熔作用是链接地壳深部变质作用、构造变形以及岩浆活动的重要纽带,对大陆地壳演化及其流变学性质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是否有自由水的参与,深熔作用分为水致熔融和脱水熔融两种机制.脱水熔融主要通过云母、角闪石等含水矿物的分解来实现,其发生所需的温度一般大于650 ℃.在脱水熔融反应中会生成钾长石、石榴石等转熔矿物和部分熔体,该熔体呈水不饱和态,具有高Rb、高Rb/Sr比、高 87Sr/ 86Sr,低Sr、Ba和Ca的特点.其产生的熔体含量主要受温压条件和全岩水含量的影响,在麻粒岩相条件下才有可能产生大量熔体.水致熔融是在含水流体参与下所发生的熔融反应,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所需温度较低,在角闪岩相条件下可以生成大量熔体.生成的熔体可以是水饱和或水不饱和,在高温条件下生成的水不饱和熔体具有向上迁移的能力.水致熔融生成熔体的地球化学特征与脱水熔融相反,Sr、Ca、Ba含量较高,Rb、Rb/Sr比较低.深熔作用不仅可以显著改变岩石的热力学和流变学性质,而且熔体的迁移可以促进地壳分异并形成广泛的淡色花岗岩,在陆壳的起源、改造和稳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王璐, 金之钧, 吕泽宇, 苏宇通
    地球科学. 2024, 49(06): 2044-2057. https://doi.org/10.3799/dqkx.2024.001
    摘要 (39) PDF全文 (0) HTML (35)   可视化   收藏

    随着氢气地位的进一步提高,大规模储氢逐渐得到重视.通过大量的调研文献对地下储氢库的特征、氢气与矿物的相互作用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粘土矿物和煤层对氢气的吸附特点.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储氢库中,盐穴储氢是目前最好的方式;(2)温度、压力、硬脂酸浓度和有机酸碳数的变化会影响矿物的氢润湿性,从而影响盖层密封能力;(3)粘土矿物、煤层等可以吸附氢气,可为地下储氢新材料提供思路.基于以上研究和分析,指出了地下储氢目前存在的主要的难题,展望了地下储氢的未来发展前景,以期为地下储氢库的选址实施提供参考.并对地下多孔材料作为大规模储氢新材料的可行性做了简要概述,以期为寻求多样化、适宜化的储氢材料作出贡献.

  • 陈友智, 杨晓, 吴建学, 巫芙蓉, 梁虹, 吴育林, 郭海洋, 赵振伟, 李晨睿, 陈颖, 王晓阳, 于宁, 王鹏, 应倩, 张帅, 单宝玺
    地球科学. 2024, 49(06): 2058-2070. https://doi.org/10.3799/dqkx.2023.111

    前人利用四川盆地周缘及内部新元古代火成岩地球化学信息分析其构造背景,存在伸展和挤压两种截然不同的认识.地球物理资料显示盆地深部裂陷广布,而至陡山沱组沉积时期盆地中-西部存在明显的隆升剥蚀,两者之间的构造转换过程不清.针对这些问题,通过对四川盆地地震反射剖面构造解释,结合岩石地球化学、钻井数据与盆缘露头沉积层序分析,探索四川盆地新元古代构造演化过程与油气有利区.结果表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至冈瓦纳汇聚阶段洋-陆俯冲是导致川西-川中裂谷向隆升剥蚀转化的原因,而川东新元古代中后期(820~551 Ma)始终处于构造沉降.川西-川中新元古界可能仅存在乌叶组同期的有机质岩,川中隆升区与川东沉降区之间发育碎屑岩储集体.